分享

毫针刺法

 春天没来 2011-05-31
毫针刺法
 本章分别讲述毫针概述、练针法、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 
毫针概述

      ◆ 练针法

      ◆ 针刺前的准备

      ◆ 针刺方法

      ◆ 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毫针是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临床上应用最广。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

刺。目前临床上所用的毫针,虽然源于古代的毫针,但不论从制针的原料,针身的粗细、长短

以及工艺等都与古代毫针有较大的差异;目前制针的原料,多是选用不锈钢丝为主,但也有用

金、银或合金等为制针原料的。

  毫针是用金属制作的,一般以不锈钢所制者为主。因为用不锈钢制作的毫针具有较高的强

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热和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所以目前被临床上广泛采用。

应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传热导电性较好)一般临床比较少用。至于铁针和

普通钢针,因容易锈蚀,弹性、韧性及牢固度也差,除偶用于磁针法外,目前已不采用。

  毫针可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称为针尖,又

称针芒。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称为针身,又称针体。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针根。用

金属丝缠绕以便于执针的部分称为针柄。针柄的末梢部分称为针尾
[如图Ⅰ]

   毫针的规格

  毫针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而定有不同的规格[见表Ⅰ][见表Ⅱ],一般临床以25~

75mm(1~3寸)长和28~30号(0.32~0.38mm)粗细者最为常用。短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

长针多用肌肉丰厚部穴位的深刺中。

   毫针的修藏

  毫针的修藏,是指对针具的维修和保藏。保藏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

锈、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藏针夹等。若用针盒

或藏针夹,可多垫几层消毒纱布,将消毒后的针具,根据毫针的长短,一一分别置于或插在

消毒纱布上,再用消毒纱布敷盖,以免污染,然后将针置入、盖好,高压消毒后备用。

  针是治病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应随时注意针尖是否有钩曲或过钝,针身是否有弯曲

等。若针身弯曲、针尖过钝或有钩曲,不仅直接影响进针,而且易于使病人感到刺痛,影响

治疗效果。因此对针具应随时检查,经常维修,将检修针具基本方法,介绍如下:

  针身的检修:检修时应注意针身有无锈蚀、急弯或一般弯曲。若一般弯曲可用手指或竹

片,挟住针身,将针身捋直。若属急弯,针身有锈蚀,一般应弃之不用,以免折针。同时也

应检查针柄与针身是否衔接得牢固,形成一体,如针柄针身接触不牢,则不宜应用。

  针尖的检修:检修时应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钝和针尖偏正。若针尖不正、有钩、过

钝时,可用细砂纸或细磨石磨好,使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过锐则易弯成勾,

过钝时易痛,因此务求磨成如松针状为宜。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

   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
   
   刺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训练。

      ◆ 纸垫练针法

      ◆ 棉团练针法

      ◆ 自身练针法

      ◆ 练针法小结


   

  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

紧,做成纸垫[如图]。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0

~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渐

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另换一处,反复练习[如图]。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

基本手法。
                                      

 用棉花作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尽量包紧包实,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约 6~7厘米的棉团

   
[如图]。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以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

   进行练针时,要做到捻转的角度大小,可以随意掌握,来去的角度力求一致,快慢均匀。在这一过程

   中也可配合提插的练习,同时锻炼捻转的速度,一般总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去

   一致,频率的快慢一致,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针具的选择,现在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蚀,耐热,而且具有一定

的硬度、弹性和韧性。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在临床应用前还须

按照要求注意检查,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在选择针具时,除应注意上述事项外,在临床上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

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

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女

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至于根据腧穴的所在具体部

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

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

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

针。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

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

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

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

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

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dh_h.gif (88 字节)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见图Ⅰ]
  
  dh_h.gif (88 字节)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见图Ⅱ]
  
  dh_h.gif (88 字节)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见图Ⅲ]

  dh_h.gif (88 字节)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见图Ⅳ]

  dh_h.gif (88 字节)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见图Ⅴ]

  dh_h.gif (88 字节)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见图Ⅵ]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

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

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

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

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应用针刺必须严格注意消毒灭菌。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生的手指和

病人的施针部位。

  针具器械消毒:方法很多,应尽量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将毫针等针

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

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才可达到灭菌要求。

  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在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

械消毒液内浸泡(如0.1%新洁尔灭加0.5%亚硝酸钠)。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镊子等也需进

行消毒。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外以消毒纱布遮覆。

  医生手指消毒:医生的手,在施术前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净,或用酒精棉球涂擦后,才能

持针操作。   

  施针部位消毒:在病人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的棉球擦拭,应从中心点向外绕

圈擦拭。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涂擦脱碘。穴位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

防止再污染。

“得气”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感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对进针后的针刺感觉,又称

“针感”;施术者根据针感掌握刺激的手法操作,以达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术者手指对针

刺入皮肤以后的感觉,又称“手感”,施术者根据手感去寻找、调整针感,使针感达到治疗疾病

所需要的程度。

  ①针感

  针感是指从进针开始到出针为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感觉。由于刺激部位与组织结构、个体

感觉差异及对感觉的形容不同,可反映出各式各样的针感;这些针感不但产生于针刺的局部,还

会向其他部位传导。并经过某些特殊的方法诱发,用压力可阻断[见图1][见图2][见图3]

[见图4]。

  ②手感

  手感是医生在刺针过程中,针尖经过和遇到的各种组织的感觉,从感觉中可以得知针尖刺到

的是何种组织,并从中得出在进针过程中病人的针感,以及针感的性质和强度,并根据手感调整

针感,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针感。

  总之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

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

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

麻、胀、重等感觉[见图1][见图2]。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

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如图1][如图2]
         
            图1              图2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

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

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

以下几种: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

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见图Ⅰ]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

针。[见图Ⅱ]

  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

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

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

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见图Ⅲ]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

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见图Ⅳ]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

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此外,也有采用针管进针的,即备好玻璃或金属制成的针

管,针管长度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

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应刺的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

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

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

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

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

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

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

有补和泻的不同效果。

  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

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

止痉而使疼痛缓解。肠胃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这

种针刺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正气盛衰有密切关系。如机体的正气充盛,则经气易行。

若机体的正气不足,则经气不易激发或数刺乃行。

  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

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

商、十宣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在临床上为了

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

手法。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介绍如下:

  ①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见图1]。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见图2]。

  ②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

法[见图1]。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见图2]。

  ③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见图1]。进针时疾速刺入,多

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见图2]。

  ④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见图1]。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

的方向刺入为泻法[见图2]。

  ⑤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

  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见图]。

   ⑦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后即可出针(如左图)。



  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此外并有如下的复式手法:

  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

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

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见图]。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

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

(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

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见图]。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

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

    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

    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如图]。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

    
”的方法出针[如图]。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①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

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

  一般分下列三种角度[如右图]: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

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

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角左右

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②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

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原则的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

深刺。

  总的来说,针刺深度是以既有针感,同时又不伤及脏器为宜。[图示]

  针刺的角度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

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

的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上一层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

种针刺手法。

  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①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

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

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至于提插幅度的

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

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

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②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

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

捻动的操作方法。至于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

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

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运用。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

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

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

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如下图)。

          

       循法Ⅰ                循法Ⅱ

  ②刮柄法:亦名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

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下得气时,用之可激发

经气,促使得气(如下图)。
          
        刮法Ⅰ                刮法Ⅱ

    ③弹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

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

速行(如左图)。





    ④搓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

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

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

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

的作用(如左图)。

   ⑤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

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

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如下图)。

             
    摇法Ⅰ(直立针身)           摇法Ⅱ(卧倒针身)

      ⑥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

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

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

的作用(如左图)。

                                         上一层
 当毫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

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

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

  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久暂,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

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置
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

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某些急腹症、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必要时可

留针数小时。而对老人、小儿患者和昏厥、休克、虚脱患者,不宜久留针,以免贻误病情。留针

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种。

  静留针法是针下气至后,让其自然地留置穴内,不再运针,到时出针[如图]。临床多用于

对针感耐受性较差的慢性、虚弱性患者。

  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先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在留针时间反复运针,称为动留

针法,亦称间歇行针法[如图]。本法的作用,在于增强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此外,

临床用于针后经气不至者,可边行针催气,边留针候气,直待气至。

  医者对留针必须重视,首先要排除不适于留针的患者,如不能合作的儿童、惧针者、初诊

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其次要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喉部、胸部等;再次要排除不适宜

留针的病情,如尿频、尿急、咳喘、腹泻等类病症。对需要留针、可以留针者,在留针期间,应

时刻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防止晕针等意外发生。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dh_h.gif (88 字节)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

   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dh_h.gif (88 字节)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

   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dh_h.gif (88 字节)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

   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

   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

   施。

   dh_h.gif (88 字节)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

   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

   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

   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

   未然。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dh_h.gif (88 字节) 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

    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dh_h.gif (88 字节)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

    痛。

     dh_h.gif (88 字节)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

    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图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

    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dh_h.gif (88 字节)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

    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dh_h.gif (88 字节)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dh_h.gif (88 字节)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dh_h.gif (88 字节)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

     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

     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dh_h.gif (88 字节)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

     压迫针孔。
                         
上一层

  原因

  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

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

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dh_h.gif (88 字节) 症状

  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

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dh_h.gif (88 字节) 处理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马上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

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dh_h.gif (88 字节) 预防

  凡针刺督脉腧穴如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

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

刺手法。
  原因

  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

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

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dh_h.gif (88 字节) 症状

  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

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dh_h.gif (88 字节) 处理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马上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

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dh_h.gif (88 字节) 预防

  凡针刺督脉腧穴如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

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

刺手法。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

     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dh_h.gif (88 字节)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

     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dh_h.gif (88 字节)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dh_h.gif (88 字节)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

     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

     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

     针。

     dh_h.gif (88 字节)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

     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

     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dh_h.gif (88 字节) 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

     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

     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dh_h.gif (88 字节) 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

     之下。

       dh_h.gif (88 字节)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

     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

     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侧,使断针暴露于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

     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dh_h.gif (88 字节)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

     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

     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

     不可强行硬拔。

  dh_h.gif (88 字节) 原因

  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

气胸。

  dh_h.gif (88 字节) 症状

  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燥、恐惧,甚则

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

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

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dh_h.gif (88 字节) 处理

  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

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

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

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dh_h.gif (88 字节) 预防

  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

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上一层

 dh_h.gif (88 字节)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

    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dh_h.gif (88 字节) 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

    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

    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dh_h.gif (88 字节)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dh_h.gif (88 字节)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dh_h.gif (88 字节)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dh_h.gif (88 字节)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

    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dh_h.gif (88 字节)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

    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

    重的不良后果。

    dh_h.gif (88 字节)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

    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dh_h.gif (88 字节)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dh_h.gif (88 字节)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dh_h.gif (88 字节)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dh_h.gif (88 字节)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

    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dh_h.gif (88 字节)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

    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

    重的不良后果。

    dh_h.gif (88 字节)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

    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上一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