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笔者的一位朋友因为要到西北去看望她生病的妹妹,所以就让笔者代她履行一份已经生效的兼职合同——做兼职语文家庭教师。原做过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师和五年多专职期刊编辑的我,自认做这份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接手后却发现,“没有问题”变成了“问题多多”,乃至—— 层—出—不—穷! 一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一次语文作业中造了一个句子:“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向邱少云那样不怕困难和牺牲。”我阅后说:“‘向’字应该改为‘像’字。因为‘向’字不表示‘同某某一样’的意思,而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方向,比如我们可以说‘向邱少云学习’,意思是‘邱少云是人们学习的对象’。表示‘同某某一样’意思的是‘像’字。” 这位学生当时没有说什么,但过了一会儿却从他家的报架上给我取来了2008年6月3日的《襄樊日报》。他指着该报第一版《英雄故里,做英雄传人》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句子(“我们……要做英雄的传人,向黄继光那样战斗……”)问我:“老师,你说‘向邱少云那样’中的‘向’字写错了,那《襄樊日报》怎么也写成‘向黄继光那样’呢?难道党报也会错吗?” 该生的话,犹如一声炮仗,震得我—— 惊—讶—不—已! 二 一位初一女生在日记中写有这样一句话:“考虑到欧阳枝子数学基础较差,我建议她让父母给她找个数学家庭教师,但我的建议被欧阳枝子否决了。”我读后说:“句中的‘否决’用错了,应该换为‘否定’。因为‘否决’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不承认、不认可和不采纳,而是特指某次会议对列入该次会议议程的提案的否定,其行为主题系集体而非个人。”该生听后,怀疑道:“老师,这是词典上的解释还是你个人的‘认为’?”我压住火气,说:“你翻一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就知道答案了。” 查阅词典后,该生服气了,但他又拿出家中订阅的《楚天都市报》,指着2008年6月3日A15版中的一个句子(“后来有人提出为她(指残疾人游泳世锦赛冠军江福英——笔者注)设计特制背心,将火炬插在背心上背着跑,但她认为这种方式不足以体现奥运精神,也被否决。”),不解地问道:“老师,‘有人’的建议好象也不是列入会议议程的提案啊,但作为个人而非集体的江福英怎么就将‘有人’的建议‘否决’了呢?” 该生的话,犹如一记闷棍,打得我—— 愤—怒—不—已!
三 在一位初三男生的一篇周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场震波深深地撼动了解放军战士的心……”我阅后说:“‘地震’可以用‘那场’一词限定,但‘震波’是不能用这一词语限定的。”该生辩白说:“我说的‘震波’,就是指‘地震’的‘震波’。”我说:“你的意思是将‘地震’二字略掉了。不错,这二字可以略掉,略掉后读者也可以看出‘震波’就是指‘地震’的‘震波’,但略掉这二字的前提,是在‘震波’一词的前面不能出现“那场”一词,比如我们可以说‘震波深深地撼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旦‘那场’一词出现时,就不能再略掉‘地震’二字了,否则就使得‘那场’越过‘地震’直接限定‘震波’,从而触犯定语和中心语的搭配规则。” 该生不服,他拿出了2008年5月28日的《楚天都市报》,指着A4版上的一个句子(“当那场震波撼动大半个中国时,每一个人都在问……”)问我:“老师,《楚天都市报》可是湖北的权威报纸啊,难道人家也用错了?” 该生的话,犹如一声霹雳,惊得我—— 错—愕—不—已! 四 一位高一女生在一篇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旅游出发前,我把自己喜欢吃的和喝的东西:麻辣牦牛肉干、饼干、脐橙、香蕉、咖啡奶等等,统统装进了那只红色的旅行包。”我看后说:“冒号和破折号、括号都可以用来表示注释说明,但由于冒号的断句功能相当于句号,它会将一个结构完整的单句肢解为前后两个部分,所以它在作注释说明之用时,不能像破折号和括号那样用在单句之中。你的这句话,显然是一个中间有着插说成分的单句,‘ 麻辣牦牛肉干、饼干、脐橙、香蕉、咖啡奶等等’属于插入成分,是对‘自己喜欢吃的和喝的东西’所作的注释说明,两者之间应该用破折号连接——或者用括号将‘麻辣牦牛肉干、饼干、脐橙、香蕉、咖啡奶等等’括住,它们与介词‘把’组成介宾短语,充当谓语‘装进’的修饰状语。但你却硬生生地在两者之间使用了断句功能相当于句号的冒号,这就割裂了原句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在结构和语义上的紧密联系,使得句子在冒号处仿佛断成了两截,变得松散不堪,不再像一个完整的单句了。” 我满以为这位高一女生会为我的话语所折服,没想到她却于第二天将刊载有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区试题的《楚天都市报》拿给了我——在那篇由大学者季羡林所写、用于考察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散文《雾》中,她用波浪线标出了一个句子:“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 这位女生问我:“老师,人家高考试卷上都没有说这种用法是错误的,难道你比人家……” 女生的话没有说完,但她所说的半截话却像一块砖头一样,打得我—— 震—怒—不—已!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对加速我国文化、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和国际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具有强大公信力而又必然要在尚不具备足够的语言文字辨识能力的中小学生面前展示的各类媒体,理应带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可事实—— 竟—然—如—此! 作者简介: 本名梁明书,湖北襄阳人,出生于20世纪后期,做过中学教师(桃李没能遍天下)、自由撰稿人(没能达到“自由”境界)、期刊编辑(没能培育出文坛巨擘)。 曾以本名和良鸣、鸣殊、头发一甩、语言蚊子等笔名在《写作》、《演讲与口才》、《人之初》、《做人与处世》、《人间方圆》、《当代青年》、《家长里短》、《莫愁?天下男人》、《字词妙用》、《交际与口才》、《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襄樊广播电视》、《江城晚报》、《乐山广播电视报》等刊报上发表各类体裁文章数百篇,其中小小说《奇鸟》获1997年写作杯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会开玫瑰的头发》获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文学征文三等奖。现游居于湖北和四川两省之间,从事自由写作。 通联地址:441021湖北襄樊市积仓街5号梁明书; 电子信箱:awsa126@126.com;电话:13871695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