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王朝的终极秘密 走进最大的藏王陵群

 沙漠孤鹰搏击长空 2011-06-01
 清晨,阳光灿烂,山谷里蓄满了暖和的风,从牧民的帐房望出去,草甸上还挂着晶莹的露水,远处的河流上已升起阵阵寒气。喝完向导递过来的一杯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后,本刊的特派记者、特邀旅行作家、摄影师、特邀考古专家、风水大师一行在牦牛脖子上铃铛“叮叮当当”声中,徒步去探秘。
  如果世间的帝王陵墓没有重新修建的话,大都会如眼前的这座藏王陵一样,快被历史的洪水和风霜雨雪侵袭得面目全非了。从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向西远眺藏王陵的方向,依山而建的藏王陵乍看起来仅仅像几个灰灰的土丘而已。可是它如此真实地在千年之后,穿透时间的阴影,跨越世纪的横河,静静地守候着,等待着后世人的瞻仰,也等待着后世人的解析。


昔日奢华

  墓陵风水:享用不尽的盛世与繁华
  吐蕃王朝的历代赞普陵墓被称为“藏王陵”。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藏王陵群位于拉萨市东南、琼结县对面的丕惹山上,是公元七至九世纪历代吐蕃赞普的墓葬群,方圆达3公里。
  古代帝王陵寝一向神神秘秘属“禁地”,连陵区周边的围墙都靠不得,牛羊更是不能在那里放牧。中国帝王陵寝差不多离不了一个共同标准:“龙穴砂少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这就是“风水说”,草草几字,但执行起来内容和禁忌多多。帝王陵寝选址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国运、江山的兴亡,格外受到重视,因为选址不慎被帝王杀掉的风水先生不在少数。
  那为何第一代藏王要在这里建筑藏王陵墓群呢?
  藏王陵墓群依山而建,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风水了。藏风纳气,亘古不变。气遇水则止,遇风则散。松赞干布之墓的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示对佛祖的尊重。
  雅砻部落第一代藏王——聂墀赞普在这里的扎西次日山上修建了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在对面的青瓦达孜山脊上,还有6座旧王宫的遗址,是第九代到第十五代藏王各自修建的行宫。陵墓和王宫遥相呼应,应该是松赞干布的祖辈藏王选择这里建墓的一个原因。
  而面临的雅砻河源自雅拉香波雪山,由南向北浇灌两岸河谷,最后汇入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是传说中藏族的发祥之地,雅砻部落最早的臣民就生活在这里。发达的原始农业,使山南成为著名的藏南粮仓。公元前后,雅砻部落便在富裕的雅砻河谷发展壮大,琼结于是成为难得的王权福地。将墓陵建于此,也有保佑后代的意思。
  从眼前的这处藏王陵群看,确属难得的风水宝地。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小山丘,左右两侧群山环抱,重重护卫。墓陵前端地势宽阔,且有流水环绕。整个陵区构成一个后有靠山,左右有屏障护卫,前方开阔的相对封闭的环境。
  在当地人中口传着这样一个秘密,每当春夏树木葱茏、河水渐涨的时候,清冽的雅砻江水会将陵墓里的宝藏一点一滴地冲刷进沿河的村庄里,一直到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中,它不仅让藏王的臣民们、子子孙孙都有享用不尽的财宝,而且还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后世子孙的繁衍与昌盛。
  在古代帝王陵墓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用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环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祭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寄托人们的生活理想,同时在风水的观念中,还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谐的环境思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无论哪朝哪代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站在现代文明的今天,远观这座墓陵群,虽然有萧然和苍凉,但那些静默的土堆亡墓却依然述说着公元七世纪的繁华与兴盛,它的存在,让我们联想到头缠红绸巾,头顶一尊无量寿佛像,身披半月形彩缎披风,脚蹬翘尖花靴的松赞干布,和头戴绿缎绣花冠,冠上饰以黄金宝饰,耳缀金坠,身穿金缎锦袍、绿缎套褂的美丽端庄的文成公主。吐蕃王朝对金银松石宝器的喜爱,犹见当时王宫贵族的富饶,并不因风沙气候的制约而成为贫瘠的代名词。

发现与再发现

  发现与再发现:墓穴中埋藏着哪些吐蕃王族
  早年开始对吐蕃王陵进行地面考察的主要是外国学者。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Tucci)在1948年考察了琼结吐蕃王陵,他绘制了吐蕃各座王陵的分布图,并在两年之后发表了专著《吐蕃赞普陵葬考》。1950年,德国学者霍夫曼(H.Hoffmann)根据文献考证,发表了《琼结地区之吐蕃王陵》一文。稍后,英国人黎吉生(H.E.Richadson)也在对吐蕃王陵实地考察之后发表了《西藏之早期墓地及8至9世纪时西藏之装饰艺术》一文,并在文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陵墓分布图。然而,有一个疑难之点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根据藏文史料的记载,琼结吐蕃王陵内至少应当有21座陵墓,但实际上最多也只能确定17座,那么其他的陵墓究竟在哪里?是文献记载有误,还是另有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对吐蕃王陵开展科学考察,通过与藏文文献比定、航空照片分析、实地勘察等多种研究手段,结果发现实际上琼结吐蕃王陵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陵区,其中西陵区共发现陵墓13座,东陵区共发现陵墓7座,而过去通常所说的藏王陵,只是指西陵区而言,并未包括东陵区在内。根据这个重要的发现,再重新结合藏文文献的记载加以考证,得出一个新的认识:东陵区内主要葬入吐蕃王朝成立之前的先君先王,以及在吐蕃王朝成立之后夭折的王子和非正常死亡的赞普;而西陵区内葬入的才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及其以后历代赞普。
  如果将东、西两个陵区内的陵墓合并计算,总数达到20处,这就与藏文文献所记载的陵墓总数相去不远了。通过航片并结合现场踏勘,考古学者还提出一个可能性,由于陵区靠近河流,原本较为低矮的小型陵墓,可能因为雨水的冲积作用已经湮灭于地表之下。
  在西区陵墓群应该有13座陵墓,但现在明显可见的仅9座。那这些墓陵里都住着哪些历代吐番王族呢?陵墓分作东西两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侧的一行是1号陵:松赞干布、忙松芒赞、赤松德赞、都松芒驳支、赤德祖赞、赤德松赞、绛察拉木、牟尼赞普、朗达玛和微松;东侧的一行是牟底赞普(待定)、朗日松赞、贡松贡赞、赤涅桑赞、达日年色、赤祖德赞及王妃等。
  在靠近雅砻河的一座最明显的墓穴里长眠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及王妃,陵墓修造得规模宏大,形制不凡,封土顶小、底大,呈覆斗型。当年松赞干布少年即位,在高原上驰骋征战,先后统一了西藏地区各部落,使吐蕃王朝横空出世,联盟四方强国,声名远播他乡。而文成公主在经历盛世唐朝的文明,再踏入这蛮荒之地和亲,可以想见那一步一回头的留恋与不舍。可是这个女子却带进了唐朝的先进技术,并影响松赞干布下令创造文字,成为世人为之敬仰的公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