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丘点头石的来历

 苏迷 2011-06-01

虎丘点头石的来历

(2011-05-24 16:01:42)
标签:

旅游

分类: 园林莺花

    本故事史料完全属实,行文则为时尚,特此说明。

 

    苏州虎丘千人石东北角有个池塘叫白莲池,池里有块石头叫点头石,外表方棱出角,一无稀奇。但点头石这个名字,叫了大概已经有一千六百来年。

    那个时候,是中国东晋朝代,最吃香的职业之一,不是公务员,居然是和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明这阶段寺庙之多。苏州这段时间有关和尚的故事也不少,以后再慢慢说。话说在河北巨鹿,就是现在的平乡,出了个姓魏的和尚,因为他的师父叫竺法汰,所以改名叫竺道生。早先跟随鼎鼎大名的鸠摩罗什在长安做翻译,义熙五年(409)到了建康(南京,东晋首都)的瓦官寺,脱产做研究员。四年后,去天竺(印度)和狮子国(斯里兰卡)取经的法显和尚回国,作为改革开放的杰出模范,到处做报告、出集子,成为首屈一指的牛人。道生因为也会点外语(梵文),认为法显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翻译得不到位,应该是“一阐提(不信佛、无善根者)皆得成佛”。这下不得了,得罪一大片,人家海龟派在外国留学了15年不懂?倒是你乡下人懂?和尚不许做了,建康的暂住证收回,哪里来哪里去吧,否则按盲流遣送。

    道生被单位开除,没了工资,吃饭发生问题,还好他的师兄道一有个徒弟在苏州虎丘寺当家,道生就溜到山塘街半塘,天天到虎丘蹭饭。因为属于开除人员,苏州的佛教徒也都疏远他。道生心里不服,再加也有一些人赞成他的说法,就想自己在虎丘举办一次讲经。按照宪法规定,道生先去公安机关进行了集会的预约登记,得到批准。再花费了不少香烟、老酒、素斋,与交通、城管、环卫等有关单位一一打通好关节,然后又到各媒体登了不少广告,一切办妥。

    不料,当时的苏州市长(吴国内史)何叔度得到消息后,一想,不好,被从首都赶出来的人到自己地盘活动,要是被戴上个和中央不能保持一致的帽子,即使GDP再高,税利上交再多,如果政治上戴上帽子,这革命不是算白干了?要紧派人赶到虎丘,去去去!这讲座涉及自由化言论,不许办了!游客也暂时不许进来!弄得千人石空无一人,看你还能讲什么。不料道生是个梗头,没人也照样升座演讲,当他讲到佛门广大,成佛不该有任何前提时,一阵大风吹来,白莲池上的一块石头微微点头,似在赞许,令道生大为感动。不过佛教界大多数人仍把这引为笑谈,说道生绝对是脑子进了水,他在苏州也呆不住了,就前往庐山投奔师弟去了。

    又过了7年,即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北凉昙无籖翻译的《大磐涅经》传到建康,证明道生理解的确实没有错。在中国,历来外国人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于是,官方赶快出来给他平反,恢复名誉,并请他在庐山办讲座——肯定要收出场费的,像后人说《论语心得》那样。

    苏州历来争“率先”,“率先小康”、“率先现代化”……市领导这次有眼不识泰山,岂不后悔得肚肠都发青,赶紧在半塘为他建寺,因为他常念《法华经》,就取名法华院。讲经的地方就称为“生公讲台”,现在还留有四个篆体大字。白莲池上的石头也就叫作“点头石”。“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也就成了成语。

    按我认为,生公的理论,实际也是后来禅宗“顿悟”学说的萌芽。另外,历朝当局还漏了一点,没有去商标局将“生公”名字抢注了,包括互联网顶级域名。

虎丘点头石的来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