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_九、天工物华

 cjjsyz99 2011-06-04
九、天工物华

500多年前铸就的永乐大钟回响在2000年的庆典上;500多年前建成的紫禁城的琉璃金瓦辉映着今日的蓝天;500多年前的郑和远下西洋更是人类世代咏叹的航海壮举……中华文明发展到500多年前的明代,创造了无数手工业制造业的传奇。在建筑、造船、制瓷、纺织多个领域创造出无数“中国制造”的产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为中华文明与人类世界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天工物华



1368年,大明王朝初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很快,600年前的中国就初显繁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到了1405年,明王朝昭告天下,要在北京建造一座宏大的皇家宫殿,就是今天的紫禁城。此时,浩瀚的印度洋上正航行着一支当时这个星球上最庞大的船队。300多艘大船雁阵排开,云帆高张,旌旗招展,那是大明王朝派遣的郑和船队第一次远下西洋。此时的北京,紫禁城宫殿中的工地上一次性汇集了23万名工匠和100万民夫,开始兴建这座宫殿,还有更多官员和夫役们冒着危险正在四川湖广等地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开采木材和石料。



当时的明朝既统治着大陆帝国,又同时拥有伟大的海上梦想。郑和是明王朝实现海上梦想的理想人物,此时的郑和35岁,多年来南征北战、屡建功勋。他身材高大、智勇兼备,娴熟外交礼节,被甄选为船队统帅。此时的郑和面对的是变幻无常的海洋和吉凶难卜的旅程,除了中华民族拥有的勇敢和坚韧,他此时所能依靠的就是他们乘坐的航船了。



远航之前的1403年到1405年,几乎整个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都变成了一座巨大的造船厂,全国共要建造和改造2000艘以上的船只。南京龙江造船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数以万计的大型木料通过长江运到这个聚集了数万人的庞大工地。造船与航海是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涉及到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天文学、气象学及制造工艺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因此造船事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的象征。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船舶体积的增大上,其中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约长126.72,宽51.84,这个面积比今天的国际标准足球场还大。排水量保守估计也在万吨以上,可载千人以上,它简直就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宫殿。87年后哥伦布的环球航海,他的圣玛丽亚号只有35长,是郑和“宝船”的五分之一。



造船厂内工匠们在夜以继日的赶造大船。造船厂下设许多分厂,根据不同的工种编为四项,分别为木作、铁作、舟念作、篷作,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从宝船厂出土的文物看,当时的每一根木材都刻有编号,这表明船厂已经使用了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



郑和宝船甲板下面分四层,上面有三层,共七层、接近船底的两层,一层是压舱石,一层用来储备粮食和淡水。靠近甲板的两层供船员和战士居住;甲板上的第二层是官员卧舱,这也是整个宝船最舒适的一层,晃动最小,空气最好,视线也最好;甲板上第三层是工作间、高级客舱和导航瞭望的地方。郑和宝船的设计者按前人传统经验使船身成V字形,长长的龙骨以铁筋将数根长木料捆束而制成。整个船体构造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并有稳重的压舱设计。船体的长宽比值保持在2.45左右,从而避免了因船身过狭而经不起惊涛骇浪的冲击发生断裂。从船体强度理论研究,板材厚度达到340380毫米,使船体强度得到保证。在尚无螺扣和焊接工艺的明代,能造出如此巨大的宝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秦汉以来,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一直居于当时世界的先列,宋代就可以建造体型巨大、结构合理的船只了。特别是在船内采用密封隔舱,既加强了抗沉性能,又有利于船上货物的分舱装卸和管理。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建造的巨型海船更是将中国的造船与航海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此庞大的船只将怎样驶出船厂,驶向大海呢?



今天南京城西的中保村有三条狭长的大水塘,濒临长江,平行排开。这三条水塘就是600多年前明代的造船坞,古时称为“作塘”。宽达40的作塘为制造巨型船舶提供了可能,当年船只就是在作塘里敷设龙骨,拼接船壳。一条船完工后,把作塘闸门打开,放水入塘,新船就漂浮了起来,驶出船厂,顺水进入长江驶向大海。



14057月,郑和首次远航的日子到了。太仓刘家港码头热闹非凡,郑和船队300多艘大船的风帆如同海上绽放的花朵。郑和统率317艘远洋帆船组成的船队载乘27000多名船员和官兵,起航了。中国人的伟大航海开始了,这是一个大陆民族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史称郑和下西洋。



在郑和第五次扬帆远航的时候,在遥远祖国的大陆上新皇宫也展露出它宏伟的格局。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严格对称布置。这条中轴线也同时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雄伟、堂皇、庄严、和谐。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绵延一片,使紫禁城和周边建筑完全区分开来。紫禁城建造之中制造了成千上万块工艺复杂的砖瓦,以及无以数计的建筑构件和雕刻品。保和殿后,有块宫中最大的丹陛石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紫禁城的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复杂、和谐美观的角楼,呈八角形,人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由1500个建筑构件卯榫相连,严丝合缝,确实是巧夺天工的杰作。



功大者钟大,1418年,早已决定迁都北京的明王朝决定要在新的都城里铸造一口举世无双的大钟,来显扬其开创盛世的功绩。14183月,一批铸钟高手被招到北京,皇家监工给出了永乐大钟的制作数据。换成今天的数字是高6.94,钟口直径3.3,重量为46.5吨,这在今天的制造水平上来看也是庞然大物。



铸钟高手们决定采用传统的泥范法来铸造大钟,泥范铸钟法就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灰和三合土做好一个巨大实心的芯,上面涂上细泥,把写有经文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钟体巨大是浇铸永乐大钟的一大难题,46.5吨的大钟至少要熔化50多吨的铜水,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炉子,须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铜水依次沿槽道逐一注入陶范,而且要一次铸成,其间哪座熔炉的时间和火候控制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明王朝要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边防。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线上,明代修建长城的工程在横跨5千公里的国土上持续进行着。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坚固城墙,内外都以巨砖砌筑,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数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楼、烽火台等等,其建筑本身的布局、造型及雕饰、绘画等都非常复杂精细。中国的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几乎贯穿了中国2000多年的整个古代社会。其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地理跨度之广,工程量之浩大,施工之艰巨,世界其他任何古代工程都难以相比。明代长城的工程技术、形制和防御功能均达到了我国长城修筑史上的高峰。



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由郑和统帅的船队七下西洋,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当时的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郑和立志要走到天空和海洋的尽头。但是,在漆黑深夜的风暴中,很多人还是担心船只会不会突然走到世界的尽头而坠入不可预知的无尽深渊,是怎样的航海技术让他们的船队闯过暗礁巨浪航行万里的呢?



远行的中国船队主要是利用传统的水罗盘和丰富的天文星象知识保持稳定的航向。郑和船队中有被称为火长的领航员,他们同时也负责修订和记录走过的航程,以确保到达目的地并且安全返航。《郑和航海图》上非常详细地标出了沿线的参照物、航向、水深、浅滩、礁石等等,在水罗盘和郑和航海图的指引下可以近乎完美的到达目的地。



郑和远航的主要目的是向海外世界宣示明王朝的富有和文明,他的政策是睦邻友好,他的方式是厚往薄来。明朝曾经动员大半个中国为郑和筹备货物,尤其以精美的瓷器和丝绸为多,郑和的船队几乎就是巨大的移动仓库。郑和船队曾携带上万册中国书籍随路发放,以期宣扬文明的儒家思想。但是,所到各国的人们更感兴趣的是灿烂夺目的丝绸。在郑和下西洋期间,至少有37个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中国的各种丝绸。郑和船队所载丝绸商品主要来自中国的江南,明代丝绸业鼎盛时期江南大城小镇,作坊遍布,纺织业是明代第一大手工业,其中又以丝织为主。



丝织是东方古典制造业中极其富有美感的部分,东方古国的织女们在那精美的织物中织进了她们细腻的巧思,天才的匠艺,也让自己的优美形象绘满历史,进入永恒。从蚕到丝到丝绸,这是中华文明中最神奇的创造之一,直到以丝绸贯通了一条连接欧亚的商路——丝绸之路。公元初年,罗马城的富豪显贵们极为珍视来自中国的丝绸,它被称为大地的鲜花,天空的彩霞。透过华贵的丝锦,浪漫的西方看到了东方古国的神秘缥缈和技艺的巧夺天工。



中国丝织技术十分早熟,在长沙战国时代的楚墓中就有两色提花织锦、各色花绮、绢、纱罗、刺绣等丝织品。1957105,打开明朝万历皇帝棺椁的考古工作者们目睹了十六七世纪明代中国纺织业的最耀眼成就。棺椁内简直就是丝织品的博物馆,三百多年的掩埋都不能暗淡它们的绚丽色彩、华贵质地。而这个丝织品宝库中有一件稀世至宝,就是万历皇帝的龙袍。这件龙袍在轻、薄、透的真丝纱地上织有四合如意云地纹,龙袍料所用的纱地是极细极韧的上品蚕丝,共织有各种姿态的大小龙纹17条。


1983年,定陵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一件,该所运用创所30多年的研究经验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才织造完成。中国丝绸织造这个品牌由汉经唐宋直至大明都不曾减色,明代纺织业把中国古典纺织技术推向了顶峰。



麦哲伦、哥伦布等欧洲船队的远洋航行中,许多船员在途中死于无法救治的坏血病。直到18世纪初,英国海军军医才发现病因是维生素C缺乏。早他们八十多年航海的郑和船队,水手们并未遭到过坏血病的噩运,秘密是他们在大量运载着的瓷器中栽种豆芽,做为菜肴食用。而豆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更妙的是生长的豆芽同时又保护了瓷器不被大海颠簸破碎。在郑和经过之后,所到各国基本上都有中国瓷器。



明代是中国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景德镇的陶瓷早已名扬天下。浙江龙泉窑的青瓷、福建德化窑的白瓷、云南玉溪窑和建水窑的青花瓷都负有盛名。这些制瓷胜地的能工巧匠把手里的一抔清水精泥造化的贵比金珠晶莹如玉。郑和船队外运的瓷器中以景德镇陶瓷最多最好,景德镇的官窑在明代初年就已经有20座,成为中国的“四大官窑”之首。皇家专用瓷器由这里供应,大量民用瓷器也在这里生产。瓷窑日夜开工,火光烛天,人声鼎沸,当时人戏称景德镇为“四时雷电镇”。瓷器制作的全部过程被精细地进行分工,从制陶土到烧窑分为十几个工序,每道工序有专业工匠实施。这种工艺流程内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和流水作业使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在手工业时代这里就开创了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而他们的产品在单调的流水化批量生产中却能渗透了个性化追求,把年年岁岁的重复劳作变成艺术创作。



南中国海的水下考古证明,明代瓷器对外行销达到历朝鼎盛。当时阿拉伯、印度、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许多外国商人来中国从事陶瓷贸易,明末清初的八十年间仅荷兰人就贩运中国瓷器达1600万件以上。明代中国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销路遍及亚非欧美各洲。于是,在英语世界里干脆把中国和瓷器用同一个词称谓,CHINA,这个中国名牌真正拥有了全世界。



郑和统率的宏伟船队给遥远的异邦载去了一种梦想不到的文明,紫禁城的建筑师们更是为修建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竭尽心力。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建筑的工程方法一直未有大的变化,完成这个宏伟制作的传统工艺被概括为“八大作”,就是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就凭这些名称平实的有些土气的制造术,无数不知名的工匠们创造了古代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



太和殿地上铺设的黑砖看上去并不起眼,但人们叫它金砖。其工艺之复杂、用料之考究,今天的科技手段都难以复制。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建筑,当年,它曾经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面积达2381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汉白玉三台上的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核心,也是紫禁城整体建筑乐章的高潮部分。它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也凝固着中国数千年哲学思想的精髓。



1420年从刚刚完工的紫禁城城楼上向南眺望,另一座与它建筑面积基本相同的大型皇家宫殿群也正在营建,那就是天坛。天坛祈年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茂大的楠木柱和各种互相衔着的斗枋角支撑着,力学结构巧妙完整。而这些柱子和横枋都有象征的含义,中心四根象征一年四季,中间12根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整个28根柱子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祈年殿体态雄伟、架构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间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呈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



中国产品所享有的崇高声誉让郑和的航程一路荣耀,郑和第六次远航一直到达非洲沿岸。这次远航带回包括来自非洲、亚洲的16个国家的1200多人的庞大外国使团,明王朝不得不紧急征调四万匹绸缎做为国礼赏赐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异邦使者。其中勃泥国28岁的国王随同郑和的船队来到中国,想一睹中华文明的博大雄伟。不幸的是几个月后这位勃泥国王身染重病,临终前留下遗嘱,希望留葬中国,明王朝追谥他为恭顺王,今天还安然长眠在南京的南郊墓园里。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匆匆结束,后人猜想与迁都大典有关。1420年,紫禁城即将完工,明王朝希望紫禁城完工与大钟铸成应该基本同时,铸钟开始了。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50多吨的铜水同时熔化,铜水依次沿槽道逐一注入陶范。1420年,也就在紫禁城即将完工的这一年,大钟一次铸成,世称“永乐大钟”。大钟声音优美洪亮,一次撞击余音达两分钟之久,具有明显的音乐效果。现代人测出的大钟合金比例是含铜80.5%,含锡16%,其中还有铅、锌、镁等元素,这种成份配比使大钟具有防锈耐蚀,质地坚固又钟声优美洪亮。当时的条件下需要多少经验才能摸准产生这种功效的合金比例。大钟历时500多年,钟声依然悠扬浑厚。永乐大钟是500多年前中国冶金、铸造、力学、声学等各项技术和工艺的整体水平的真实物证,《大英百科全书》把永乐大钟列为世界著名古钟之首。



1420年,紫禁城竣工。紫禁城是中国中世纪的工程师和能工巧匠们留在大地上的伟大的中国制造。



明一直修筑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从东方的海滨延续到风沙肆虐的西北,以难以想象的气魄横跨东亚大陆。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形象,从而常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等一起被誉为人类的奇迹。



明朝编撰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1637年,明朝宋应星刊刻了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这同时几乎也是中国手工业生产的总结性著作。徐光启撰写了总揽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成《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明朝中叶,李时珍集毕生心血编著了《本草纲目》,成就了几千年来中国医药学之大成。在思想上,王阳明等学者的哲学展现出一种别于其它时代的生命思考。文学艺术方面明朝更是巨匠名作异彩纷呈,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部就出于明朝。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至今仍在上演。



明代中国是1617世纪世界上手工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国家。紫禁城、长城等宏伟建筑和大航海的壮举造就了明王朝盛世的荣光,丝绸、瓷器等精湛的工艺制品带给西方世界无尽的向往。19991231日晚,千年之交的狂欢时刻,人们三次敲响北京大钟寺举世无双的永乐大钟。在这21世纪的现代都城的铜钟长鸣中,我们可以听出那500多年前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恢宏交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