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王佐、袁文才前后(节录) 李聚奎

 8801dz 2011-06-04
 
                                       解决王佐、袁文才前后(节录)   李聚奎
   
   关于袁、王问题,具体情况我也说不清,当时,我们只是听命令,命令下来,要我们怎么干就怎么干。
    解决袁、王那段时间,我在红五军八大队当大队长,因病在莲花老乡家住了几天,刚刚回去就赶上这个行动。当天夜晚,怕发生误会,我们的臂上还绑了白毛巾。解决袁、王后,彭老总就要我到红三军。红三军是由水新、莲花等游击大队组织起来的,永新刘作述当红三军三纵队党代表。三纵队有四个大队。我一去就到四大队当大队长,莲花徐彦刚当三纵队纵队长,他没来,我还代理了几天纵队长。以后队伍编成三个支队我就在三支队当支队长。
    解决袁、王时,部队不只去一个大队。王佐的部队也不知是三个连还是两个连。特委当时早已安排好了,我们一去,就分配了任务。
    王佐本身是个土匪,听说在家里是个裁缝,后来才当土匪的。王佐是“兔子不吃窝边草”’  “吊洋”都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搞。井冈山的群众对王佐是有好感的,周围几百里都是这样。他打富济贫,搞了有几百人的武装,一直到一九二七年十月毛委员上井冈山。听说王佐谁的话也不听,就听毛委员的,除了毛委员一概不听。彭老总上山后,带了一个贺国中,这个人很厉害。山上冬天冷,一次,贺国中说烧点火烤,,门外面就有木头。旁边人说:  “那是王佐的,不能烧!”贺国中说:  “管他呢!什么王佐的。王佐的也要烧!”旁边有王佐的人,把这话告诉了王佐。王佐对毛委员说:“你们五军新上来的贺国中是个厉害的人啊!”后来,王佐的队伍改造得不错,群众纪律各方面都不错。王佐的队伍归特委指挥。干掉王佐之前,我们在永新县城与吉安之间的永阳镇附近。以后听人讲,湘赣特委有情报,说袁、王同湖南茶陵县的民团有什么勾结,要叛变,已经有计划地把袁、王叫出来,从宁冈叫到永新县城。当时永新县城掌握在我们手里,袁、王部队调来时,他们还留了一部分人在并冈山,大概留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来了。他们到县城以后,房子都是特委安排的,哪个地方位部队,哪里住司令部,哪里住袁、王。然后报告彭老总,要彭老总派人来。
    一天晚上,我们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赶到县城。一进城,一切都布置好了,部队直接把袁、王包围起来。袁文才被打死。王佐跑了出去,想跑回宁冈,结果到河边,桥已被拆断了,王佐不会游泳,淹死在河里,两三天都没有发现尸体。几天之后,发现尸体在下游浮起来了。袁、王部队被缴了械,具体情况怎么样,原来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是王佐部队的,他清楚。
    这件事情的责任,如果加在彭老总身上,那是不够准确的。彭老总不直接指挥袁、王,他们归湘赣特委管。红五军从一九二九年一月退出井冈山,到了于都、瑞金,四五月间才回到了宁冈地区,以后又到了平江、浏阳,和黄公略同志会合起来,绕了一个圈子,最后返回江西,在吉安方向活动。王佐当时则一直在并冈山附近。哀、王部队不归彭老总直接指挥,他们不会有什么矛盾。问题发生在湘赣特委,他们搞了个假情报。
    再一个,那时候军队听地方党的指挥,军队的领导人要采取一个什么军事行动,都要取得当地党委的同意。当地党委不同意,你也行动不了。所以,解决袁、王的责任是在湘赣边界特委身上,彭老总他决定不了。他在这个地方行动时,什么事都要取得地方党委的同意。过去把这个责任加到彭老总身上,是没有根据的。彭老总与袁文才、王佐是没有矛盾的,他为人最没有私心。
    对袁、王应该有个全面的分析和看法。虽然王佐原来是个土匪,但以后毛委员来了,他就不是土匪了,改邪归正,他是革命的了。王佐当土匪的时候,在并冈山群众里是有基础的。毛委员对他们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做了许多工作,王佐的行为也改了,不再是土匪那一套了,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王佐还是有贡献的,如果他不听毛委员的话,你在那里就站不住脚。当然,王佐还是愿意听毛委员的话,应该承认他们有贡献。他们熟悉地形,群众基础好,山上大路小路什么地方他都知道,他的兵都是井冈山周围附近的。
    过去对袁文才和王佐有种种说法,有些说法针锋相对,有些说法是以讹传讹,现在我们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情况调查清楚,把调查来的材料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没有分析是不行的。没有分析就做不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历史问题尤其要注重调查和分析。五十年的事情了,你怎么办呢?知道情况很具体的人没多少了。我当时在连队里,去执行解决任务的时候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解决以后才听说袁、王和茶陵民团有勾结,要叛变,所以把他们杀了。当时我们也相信了,特委的话怎么能不相信呢?这是那个时候的水平嘛!
 
    张宗逊对此事的说法:
   
    袁、王在并冈山有武装、有群众,红军上山后,袁、王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毛主席,对红军也有很多帮助,整个来说,尽管袁、王有缺点错误,但其主要方面还是要革命的。拿群众关系来说,在那个地方,他们有群众基础。红军上并冈山,毛主席如果不是做好了袁、王的工作,是上不了井冈山的。后来把他们搞掉了,井冈山从红旗变为白旗,这也能证明杀的不对。应该对他们采取团结的政策。按照毛主席一贯思想,袁、王应该肯定,历史已证明了。杀了袁、王,井冈山上我们根本去不了人。袁、王在时,我们在山上山下一样可以搞根据地。山上山下—起搞根据地形势就不同。哪个地方都有群众领袖问题。闽西也有个博柏翠,以后红军与他搞翻了,他离开了共产党,离开了红军,解放后还让他当民主人士。赣东北有方志敏和邵式平。没有群众领袖是不行的。中国革命的领袖是毛主席,没有毛主席作领袖,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相当困难的。

   陈伯钧如是说:
   
     一九二八年红五军上井冈山后,湘粤赣三省敌人“会剿”井冈山。这时决定由红五军守山(不到一千人),红四军主力下山,袁文才当红四军的参谋长,刘辉宵当前委的秘书长。主席把他俩带出去,用开眼界来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可是过了赣江、兴国、瑞金,到了广昌的苦竹,他俩就逃跑回来了。从广昌到井冈山有八百多里,他俩是靠三点会保镖回来的。袁文才回来后又把部队收集起来,但还有些革命性,打的是红旗子。这时土、客籍的矛盾又尖锐地反映到革命队伍中来。赣西南特委在一九三O年初把袁文才、王佐的部队调到永新,部队还是挂红带子,红五军挂起白带子打他们,他们没有防备,袁文才被打死,王佐过河时被水淹死。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馆员饶道良和李春祥(其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是王佐的部下),二人合作写了一本《血泊罗霄——井冈山重大历史事件揭密 》写的不错,在书中对井冈山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均做了比较清楚详细的交待,两位斑竹不妨一看。
    我记得当地党组织主要是因土、客籍及与袁、王的其它矛盾,借红五军之手,错杀袁、王,最后导致袁、王残余部下反水、投敌;当地百姓也对红军反目、仇视,至解放前红军就再无法回井冈山立足。萧克曾在井冈山汪洋界下,望洋兴叹。

《萧克回忆录》:
    如此严厉的政策,是很难得到群众拥护的。王佐与袁文才在井冈山威信很高,他们被杀后,参与抓捕他们的红五军的四大队就立刻遇到麻烦:“有一次,我们四大队的侦察员,明明侦察到袁王的余部在一个村子里落脚,但当我们大队赶到时,却连一个人影都见不着。我们问村里的群众:‘王佐的部队到哪儿去了?’得到的回答却是:‘俺们不知道,俺们只知道红五军反水了。”(李聚奎,1986:67)后来,萧克部重回井冈山,“我们想恢复井冈山,可是上山后,老百姓躲了起来,不和我们接近,井冈山的恢复工作,没有实现,我们活动的范围没有扩大。”(萧克,1997:189)
    井冈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著名的摇篮,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600余位开国将帅中没有一位是井冈山籍的!
 
    另外,王佐落水处(原河上有一座木桥,那天晚上桥中间木板被人提前抽去,天黑王佐骑马被人追杀,上桥后落入水中淹死)我也去过,并拍了照片,届时一起贴上。
    各地土、客籍矛盾由来以久。一般说来,土籍就是祖祖辈辈先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在当地往往是居住在地势较为平缓、开阔的地方,也就是先天各方面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是当地的早期原始主人;客籍往往是因各种原因后从外迁徙来的,一般居住在自己来后开发出来的山脚下或半山腰。客籍为了防止受当地人歧视和欺负,往往较为抱团、团结、居住也相对集中(这一点有些像现在一些大城市里,外来人组成的XX村、XX帮),并穷则思变,能吃苦耐劳、善迁徙、好争斗,生存能力较强,发展壮大较快,对当地的土籍原始主人构成威胁。有时在一个地方的土、客籍矛盾由来已久、十分复杂,互相之间都想吞并或吃掉对方;有时之间的磕磕碰碰争斗,涉及到双方多少代,能持续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