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

 天雷教育 2011-06-04
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2009-05-13 10:49:25)

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青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不时表现出来,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具体有:

1、反抗性和依赖性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常常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不用你们说……。存在于青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羸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在青少年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现在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青少年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青少年经常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表现,似乎很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无知者无畏,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卤莽行事。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青少年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之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4、高傲和自卑

由于一切尚在发展和变化之中,自己和周围的变化经常超出自己的想象,青少年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同时,青少年的情绪敏感、易走极端,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人身上。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青少年开始鄙夷童年的身小体弱,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那么,针对当代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普遍心理特征,我们教育工作者究竟能做些什么呢?有人说这是纯个人问题,从自然发生史来看总会有人成为落伍者,不如任其自然地自生自灭,可不必予以重视。有人说这是纯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应交给教育来管,教育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目前还说不清楚,所以教育的功用是有限的,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疾患的发生是家庭的责任,是社会的责任,应交给家庭去管,交给社会去管。

这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但都表现出偏执与极端。教育从来就不是万能的,这话一点不假,但是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特点是完全否认教育在影响人身心发展过程中所施加影响的力量。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干预与影响人我们大可不必在此深究,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教育只要能影响人,哪怕是只有10%的可能性,那么教育工作者仍然应全力探讨这种可能性,充分发掘这种可能性,即教育潜在功能的开发。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目前的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人格正常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还只有5%的话,那么我们仍然有更多的空间更多的理由去充分发挥教育的这种影响力。因为我们还有95%的可能空间!盲目的否认教育的功用显然是不明智的也是非理性的。

 当下素质教育炒作得轰轰烈烈,可惜并没有落到实处。心理素质的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应该是基础是核心。因为人的素质的提高最终必以人的心理结构的全面优化为归结。那么我们可以到底做些什么呢?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认真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结合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形成一种主动关注人,关怀人,关心人的意识,经常观察,多方了解,适时应景地解决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突发的事件。其实任何事件发展都有其过程,我们应投入更多的过程管理,其中应把握好强度和频率,这就是说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时,既不可太强烈,亦不可太弱,太强则学生心理承受不住,太弱则不产生变化。而且正面影响的频率亦不可太过,适中而已,或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强度与频率的正面影响。其次,我们应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把他们当人看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温暖,对他们身心的发展投以更多的关注,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正确指导,耐心疏导,热情引导。那么青少年中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疾患的发生就会减少或者避免。再次,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培养互相爱护的群体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我,我关心人人的集体感。这是一个小社会的创造,即模拟社会生态。这对学生间增进了解,增进交往,处理关系,摆脱矛盾与困境良多裨益。说到底,就是改善社会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尽管与整个社会大气候关系甚密,但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对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力也不容低估。我们平日里与其喊着这样那样的口号,还不如认真地动起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