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现代中国画的收藏 6

 小儒家 2011-06-05
 
家”都出自“小名家”,且大多是“小名家”培育出来的。黄宾虹竭力推崇的明代启祯年间和清代道咸年间的文人画家,如恽向、程邃、吴让之、包慎伯、姚元之、陈若木等等,都是小名家。他说这些小名家代表了艺术的“中兴”,不一定恰当,但不能忽视这些小名家,是没有错的。如果不能认真研究这些小名家,我们就很难真正认识那些大名家。没有对小名家作品的大量收藏,艺术史将是残缺不全、混沌黑暗的。我强调收藏小名家的作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博物馆大都缺乏对“小名家”的系统收藏,而民间收藏也很忽视“小名家”。当下的拍卖市场,有大量近现代“小名家”作品无人人津,而大批“大名家”的伪作却能一路畅销,这是很奇怪也很令人忧虑的现象。

 

提高鉴赏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批评家、画家、收藏家在内的中国画坛,整体失去了良好的鉴赏力。许多专业人士分辨不出作品的真伪优劣,已经是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过激批判与否定。以西画改造中国画成为“革新派”的主流,美术教育不重视鉴赏力的培养,不重视看真画、原画、好画,不重视美术史的学习与研究,使几代人丧失了对中国画的审美判断力。即使是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生,也很少能有机会观赏经典原作,也缺乏基本的鉴赏力。当下的拍卖展很多,为我们看画、提高鉴别力提供了机会,但人们在多着迷于艺术市场而不是着迷于艺术。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买画的人激增,但把艺术品收藏当作炒股的人多,当作艺术欣赏对象和文化建设的人少,有文化眼界、有艺术鉴赏力的收藏家太少太少。我见过一些收藏者,用高价收购“大名家”的作品,百千万的花出去了,但买来一堆赝品!自己没有鉴赏力,有时请来把关的“专业人士”,往往是一些混迹市场、擅于吹牛的江湖术士,不具备真的鉴赏力。这种现象,在一些以“宝物”标价为主要看点的电视节目中也是存在的。
    “鉴赏”就是“鉴”与“赏”,就是辨别艺术的真伪和优劣,欣赏它们的妙处。“鉴”主要是一种理性活动,要依靠经验、知识和能够利用的科学手段;“赏”即感觉品味,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包含着观看、想象、移情,主客体交融互渗。鉴赏者和艺术品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


 
 
家”都出自“小名家”,且大多是“小名家”培育出来的。黄宾虹竭力推崇的明代启祯年间和清代道咸年间的文人画家,如恽向、程邃、吴让之、包慎伯、姚元之、陈若木等等,都是小名家。他说这些小名家代表了艺术的“中兴”,不一定恰当,但不能忽视这些小名家,是没有错的。如果不能认真研究这些小名家,我们就很难真正认识那些大名家。没有对小名家作品的大量收藏,艺术史将是残缺不全、混沌黑暗的。我强调收藏小名家的作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博物馆大都缺乏对“小名家”的系统收藏,而民间收藏也很忽视“小名家”。当下的拍卖市场,有大量近现代“小名家”作品无人人津,而大批“大名家”的伪作却能一路畅销,这是很奇怪也很令人忧虑的现象。

 

提高鉴赏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批评家、画家、收藏家在内的中国画坛,整体失去了良好的鉴赏力。许多专业人士分辨不出作品的真伪优劣,已经是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过激批判与否定。以西画改造中国画成为“革新派”的主流,美术教育不重视鉴赏力的培养,不重视看真画、原画、好画,不重视美术史的学习与研究,使几代人丧失了对中国画的审美判断力。即使是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生,也很少能有机会观赏经典原作,也缺乏基本的鉴赏力。当下的拍卖展很多,为我们看画、提高鉴别力提供了机会,但人们在多着迷于艺术市场而不是着迷于艺术。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买画的人激增,但把艺术品收藏当作炒股的人多,当作艺术欣赏对象和文化建设的人少,有文化眼界、有艺术鉴赏力的收藏家太少太少。我见过一些收藏者,用高价收购“大名家”的作品,百千万的花出去了,但买来一堆赝品!自己没有鉴赏力,有时请来把关的“专业人士”,往往是一些混迹市场、擅于吹牛的江湖术士,不具备真的鉴赏力。这种现象,在一些以“宝物”标价为主要看点的电视节目中也是存在的。
    “鉴赏”就是“鉴”与“赏”,就是辨别艺术的真伪和优劣,欣赏它们的妙处。“鉴”主要是一种理性活动,要依靠经验、知识和能够利用的科学手段;“赏”即感觉品味,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包含着观看、想象、移情,主客体交融互渗。鉴赏者和艺术品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