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同龢故居:两代帝师归寥落

 红瓦屋图书馆 2011-06-05

  解维汉

翁同龢是谁?清朝两代皇帝的老师。翁氏故居就坐落在常熟市城区翁家巷门2号,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古代宅邸。此宅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系本邑大族桑氏所有,名“森易堂”,后易“丛桂堂”。在明隆庆万历间,为邵武知府古琴家严澂之居宅,清道光十三年(1833)翁同龢之父大学士翁心存从仲姓购得,翁家几代人居住于此。翁氏后人都在海外,“文革”后其后人将此故居捐献给国家。

  我在巷口看到一座石牌坊,曰“状元坊”,坊柱刻联:“此中出叔侄大魁,昆弟抚相,画栋雕梁,门第海虞称冠代;何必数榜眼感旧,会元有坊,华篇胜迹,声名琴水让高山。”此联为翁同龢离孙、明清诗文研究家钱仲联撰书,粗略概括了翁氏一门的显赫荣耀。

  进入大门,沿中轴线依次是门厅、轿厅、綵衣堂、后堂楼和双桂轩等七进。开阔高大的綵衣堂系明代建筑,为翁氏故居正厅,是翁家接待宾客和日常议事场所。 因《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彩衣娱亲”故事,而更名“綵衣堂”,寓有世代为官、彩衣满堂之义。

  后来翁氏一门的确官运亨通,翁心存中过进士,任工部、兵部、吏部尚书;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中过进士,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安徽巡抚;二哥翁同爵任兵部主事、湖广总督;翁同龢中过状元,授翰林院编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帝党首领。 綵衣堂内的梁、枋、椽处绘有彩画一百余幅,是江南彩画的经典之作。綵衣堂龛联为:“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厅柱联是:“一代完人,风烟乔木长留,忧国当初,谣诼到蛾眉,零雨东归龙阙变;九州硕望,日月新天临照,升堂此际,精灵通肸蚃,大云西仰鸽峰高。”作者仍是钱仲联。

  綵衣堂东侧是花厅,又称玉兰轩,这里是翁同龢文物陈列室,有翁同龢批点过的《管子》,使用过的砚盖,盖上有翁写的题识。在中轴线西侧有思永堂、柏古轩、明厅、晋阳书屋等及“小南国”园林胜景。 晋阳书屋正壁联是:“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

  后堂楼内有翁同龢塑像,背板为康有为“维新第一导师”题词。 展柜陈列有翁同龢日记。 翁同龢一生信守居官须讲操守的诺言。担任户部尚书,主管全国财政十余年,仍两袖清风,嚢无余资,晚年生活尚需亲友和门生接济,甚至典卖书画度日。我抄下翁同龢日记中退人赠物的记载:李凤苞,为谋差事,来京拜见,以二百金为赠,“力却之”;友人缪豫生,胞侄赴京应试,送礼金百两,“婉退”;世交贺培真来访,赠四百金,“还之”;江苏同知、南汇县代理知县罗嘉杰,以二百金投赠,“拒之”;太原县总兵马玉昆来京觐见,赠四百金,“挥而去”。翁同龢回乡那年,常熟正遭严重旱灾,他立即托人转言江苏巡抚,请拨三千石米办平粜,可见尚怀很重的悲悯之心。

  因以“胜臣十倍”之语举荐康有为,支持康梁变法,戊戌政变后翁同龢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也有人说另有原因:慈禧太后要在颐和园庆寿,有旨交户部提款百万,搭排云殿彩栅,“翁持不可”,“后意甚怒,逾月,太后召见内府大臣时,尚申申詈不置也。未几,翁竟开缺。”(据《新世说》)中日甲午海战,翁同龢主战,李鸿章主和,后来战败,李鸿章归于筹备未周,连年海军军费竭大半助修颐和园。

  回常熟后翁同龢闭门不出,每日作字十余幅以消遣,翁书法甚好,熟人持纸求书十不一应。常熟县令朱某百计请托而未得。同年十月朝廷下谕将翁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于是朱某每日往翁府,从门仆严词询查中堂起居,仆人以告,翁忿极,每日书小简“翁某今日须往后院走动,请老父台核示”,或“翁某今日洗足,请老父台严加看管”等语,朱某得简大喜,白绫装裱悬于花厅,翁闻之大窘,命人收回,朱提出以屏对十副交换,翁无奈,乃书一屏一对换回。晚年翁同龢在虞山白鸽峰下筑“瓶隐庐”,取“守口如瓶”之意,流露出极其失落低沉情绪。门外有井,井栏题“可用汲”,且自署“井眉居士”。

  1904年, 以74岁郁郁辞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