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录二 三皇五帝考

 mqh014 2011-06-07
  言古史者,必称三皇五帝,三皇之名,不见于经。五帝则见《大戴礼记》。然说者犹多异辞。盖尝博考之,三皇之异说有六,五帝之异说有三。《河图·三五历》云:“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此三皇之说一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与博士议帝号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此三皇之说二也。《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含文嘉》,《风俗通引》。《甄耀度》,宋均注援神契引之,见《曲礼正义》。《白虎通》正说,谯周《古史考》《曲礼正义》。并同。惟《白虎通》伏羲次燧人前。此三皇之说三也。《白虎通》或说,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此三皇之说四也。《运斗枢》,郑注《中候敕省图》引之,见《曲礼正义》。《元命苞》《文选东都赋》注引。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此三皇之说五也。《尚书·伪孔传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此三皇之说六也。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同。《五帝本纪正义》。此五帝之说一也。郑注《中候敕省图》,于黄帝、颛顼之间,增一少昊。谓德合五帝座星者为帝,故实六人而为五。《曲礼正义》。此五帝之说二也。伪孔、皇甫谧、孙氏,以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五帝本纪正义》。此五帝之说三也。案《大传》云:“燧人以火纪,火太阳,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蔬,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则三皇之说,义实取于天地人,犹五帝之义,取于五德迭代也。伏生者,秦博士之一。《始皇本纪》所谓天皇、地皇、泰皇者,盖即大传所谓燧皇、羲皇、农皇;《索隐》:“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虽推测之辞,说自不误。《河图》说虽荒怪,然其天皇、地皇、人皇之号,仍本诸此也。《白虎通》释祝融之义曰:“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属续三皇之道而行之。”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曰:“女娲氏,代伏羲立。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盖伏羲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无革造及同以木德王,皆与属续之义相关。未知《白虎通》意果谁主?然司马氏之言,则必有所本也。《补三皇本纪》又曰:“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云云。原注:“按其事出《淮南子》。”上云祝融,下云女娲,则祝融女娲一人。盖今文家本有此异说,故《白虎通》并列之,造纬候者亦取之也。实六人而为五,立说殊不可通。然实伪孔说之先河。《后汉书·贾逵传》:“逵奏《左氏》大义长于《二传》者,曰:五经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此古文家于黄帝、颛顼之间,增一少昊之由,然以六为五,于理终有未安。伪孔乃去燧人而升黄帝为三皇,则少昊虽增,五帝仍为五人矣。且与《易系》盖取一节,始伏羲而终尧、舜者相合。此实其说之弥缝而更工者也。伪孔以《三坟》为三皇之书,《五典》为五帝之典。据《周官·外史疏》,其说实本贾、郑。增改之迹,固可微窥。然则三皇之说:义则托于天地人;其人则或为燧人、伏羲、神农,或为伏羲、神农、祝融,此经师旧说也。因天地人之名,而立为怪说者,纬候也。五帝本无异说,古文家增一少昊,伪孔遂并三皇而易其人。异说虽多,固可穷其源以治其流矣。
  问曰:三皇五帝之义。及其人之为谁某,则既闻之矣。敢问旧有此说邪?抑亦儒家所创也?应之曰:三皇五帝之名,旧有之矣。托诸天地人,盖儒家之义也,周官:“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注》:“都或有山、川,及因国无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疏》:“史记;伏羲以前,九皇六十四民,并是上古无名号之君,绝世无后,今宜主祭之也。”按《注》以因国无主之祀,释《周官》之都宗人,盖是。以九皇六十四民说周因国无主之祭,则非也。《周官》虽战国时书,然所述必多周旧制。九皇六十四民,见《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其说:存二王之后以大国,与己并称三王。自此以前为五帝,录其后以小国。又其前为九皇,其后为附庸。又其前为民,所谓六十四民也。其说有三王九皇而无三皇。《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伏羲者,三皇之一,疏引史记史记为史籍之通称。今之《史记》,古称《太史公书》。汉东观所续,犹称史记。盖未有专名,故以通名称之也。此疏所引《史记》,不知何书,然必南北朝旧疏,其说必有所本也。云伏羲以前,明在三皇五帝之前,其说必不可合。郑盖但知《周官》都宗人所祀,与《繁露》九皇六十四民,并是绝世无名号之君,遂引彼注此。郑注好牵合,往往如此。《疏》亦未知二说之不可合,谓《史记》所云伏羲以前上古无名号之君,即郑所云九皇六十四民,遂引以疏郑也。《史记·封禅书》:“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又曰:“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而《韩诗外传》曰:“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封禅书正义》引,今本无之。然书序疏及《补三皇本纪》,并有此语,乃今本佚夺,非张氏误引也。万盖以大数言之,然其数必不止七十二可知。数不止七十二,而管仲、孔子,皆以七十二言之者,盖述周制也。七十二家,盖周登封之所祀也。曰俎豆之礼不章,言周衰,不复能封禅,故其礼不可考也。《春秋》立新王之事,不纯法古制,然损益必有所因。因国无主之祭,及于远古有功德于民之人,忠厚之至也。盖孔子之所因也?然不能无所损益。王制者,孔子所损益三代之制也。《王制》多存诸经之传,如说巡守礼为《尧典》之传是也。皆孔门六经之义,非古制。郑以其与周官不合,多曲说为殷制大非。王制曰:“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此《周官》都宗人之所掌,盖孔子之所因也?《繁露》曰:“圣王生则称天子,崩迁则存为三王,绌灭则为五帝,下至附庸,绌为九皇,下极其为民。有一谓之三代。虽绝地,庙位祝牲,犹列于郊号,宗于岱宗。”绝地者,六十四民之后,封爵之所不及,故命之曰民。绝地而庙位祝牲,犹列于郊号,宗于岱宗,此盖周登封时七十二家之祭矣。周制:盖自胜朝上推八世,谓之三皇五帝,使外史氏掌其书,以备掌故。自此以往,则方策不存,徙于因国无主及登封之时祀之而已。其数凡七十二。合本朝为八十一。必八十一者?九九八十一,九者,数之究;八十一者,数之究之究者也。孔子则以本朝合二代为三王,又其上为五帝,又其上为九皇,又其上为六十四民。必以本朝合二代为三王者?所以明通三统之义也。上之为五帝,所以视昭五端之义也。九皇之后,绌为附庸;六十四家徙为民,亲疏之义也。此盖孔子作新王之事,损益前代之法,《春秋》之大义。然此于《春秋》云尔;其于《书》,仍存周所谓三皇五帝者,以寓“天地人之道备,而三五之运兴”之义;故伏生所传,与董子所说,有不同也。《古今注》:“程雅问于董生曰:古何以称三皇五帝?对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五常也。”三才者,天地人也。五常可以配五行。董子之言,与伏生若合符节。故知三皇五帝为《书》说,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为《春秋》义也。或曰:《繁露》谓“汤受命而王;亲夏,故虞;绌唐谓之帝尧。以神农为赤帝。周以轩辕为黄帝;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推神农以为九皇。”明九皇六十四民为周时制也。应之曰:此古人言语与今人不同,其意谓以殷周之事言之当如此,非谓殷周时实然也。或曰:管子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夷吾所记,十有二焉。”下历举无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之名,凡十二家,明三皇五帝,即在七十二家之中。应之曰:此亦古今言语不同。上云七十二家,乃极言其多。下云十二家。则更端历举所能记者,不蒙上七十二家言。此以今人语法言之为不可通,然古人语自如是,多读古书者自知之也。《庄子·胠箧》篇,列古帝王称号,有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多在三皇以前。古人同号者甚多。大庭氏不必即神农、轩辕,祝融,亦不必即黄帝女娲也。《礼记·祭法正义》引《春秋命历》序:“炎帝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日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又《曲礼·正义》:“《六艺论》云: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七代。宋均注《文耀》钩云:女娲以下至神农七十二姓。谯周以为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说虽怪迂,然三皇五帝,不必身相接,则大略可知;亦足为韩诗不得而数者万数作佐证也。二千五百二十岁之二,闽本宋本作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