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柯云路:由马云、俞敏洪两次落榜想到的(图)

 歆子丹 2011-06-07

由马云、俞敏洪“落榜”想到的

 /柯云路

 

我写过几本教育书,也因此和许多家长成为朋友。他们常会就子女教育与我交流,有孩子成长进步的喜悦,也有遇到问题时的困惑。

近日收到一封发自新疆塔里木油田的邮件,这位朋友常上网看我的博客,认同我的很多观点,于是将一篇报道附在信后,希望引起我的关注。《扬州晚报》的这篇报道题目就很惊悚,《高考后学生身体问题爆发 18岁女生绝经男生斑秃》,讲了常州市在去年高考结束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去医院体检,准备轻轻松松迈进大学校门,却意外发现个别女生出现绝经,子宫萎缩,卵巢功能衰竭。医生解释说,这意味着这些女孩将终生不能生育,而维持性征则只能靠药物。一些男生由于长期备战高考精神压力过大,则出现早期前列腺炎及失眠、焦虑等症状,还有的头发大把脱落,天气再热,外出时只能以帽遮颜。

许多父母闻听此讯无法面对,当即崩溃。

这位朋友在信中说,中国的教育再不能这样搞下去了,您是有良知的学者,应该关心中国的教育改革,从而为民族的振兴服务。

说得不错,我却不知该怎样回信。他显然高估了我的作用,中国的教育现状,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发出呼吁,民间的声音更可谓“民意鼎沸”。但教育积弊之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仅就一味追求高分数、高学历这一条,虽然令人深恶痛绝,但意见归意见,大多数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似乎都只能屈从现状,有意见也得随潮流。这方面的呼吁我发过不少,但收效甚微。于是,我的回信只能十分“原则”,比如说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但不能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云云。

这位朋友收到回信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对我的及时回复表示感谢,由此还引发了他进一步交流的兴趣。于是到网上搜了一搜,将有关我的“个人评述”作为附件发来:“那么长,您看看,就一笑了之吧。”网上关于我的资料很多,我一般不看,自己的情况自己最清楚,更何况还有博客。但这次的个人资料是作为“邮件”发来的,于是按惯例打开。内容果然不少,洋洋洒洒。在“百科名片”有一表格,上有“毕业院校”一栏,填的竟然是“西北大学中文系”。从读书到工作,到后来成为作家,我填写过无数次简历,但只要谈到学历,我一概为“1966年北京一0一中学高中毕业”。即使接受记者采访,我对于自己的高中学历也十分坦然。网上的这个信息来自何处,真令人纳闷。看来,这也是社会上一味追崇高学历潮流的产物,一个作家不毕业于大学中文系似乎是不应该的。你没学历会有人给你“硬加一个”。

我虽未上过大学,但从不鄙薄高学历。现在许多年轻人读了大学,还要读硕读博,还要双学位,甚而博士后,这些我理解而且赞同。读书本身是一种人生投资,毕业于名校,手握高学历,这在人生竞争中无疑具备了某种优势。我一直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办学,把懵懂未知的孩子们集中到学校,将那些人类普遍应当掌握的知识以最精华的课本方式一代代传授给孩子,是一本万利的大好事。同时,在成长期通过与同学老师的接触,学会怎样与人沟通,走上社会后就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然而,对于目前教育中单纯追求分数和高学历,以致于酿成高三毕业女孩绝经、男孩斑秃诸如此类的悲剧,则应当引起更深刻的警惕和反思。

多年前一位母亲跟我谈起女儿的学习问题,她说孩子才上小学四年级就惧怕学习,说有十大烦恼,而且有轻生念头。我当即告诉这位母亲,当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讲出十大烦恼的时候,家长要一百个反省了。你让孩子有十大烦恼,即使学习再好我觉得都不值得了!

在这里要提的是我在许多场合反复讲的一句话:在全社会的教育体制一时还无法改变时,作为家长可以做到的是“个体的清醒”。比如给孩子适当减压,比如不片面追求孩子的分数,比如不追求高学历,比如不要求孩子一定上名牌大学,等等。总之,以孩子的健康快乐为最根本的成长前提。据扬州医院的一位医生说:“18岁,真是花一般的年龄,这么早就绝经,以后成家、生小孩都存在困难。” 这样的孩子即使进了最好的大学,人生于他们还会幸福吗?

很多时候学历并不一定那么重要。作为“文革”前的“老三届”,我曾因“文革”失去上大学机会;但十多年后“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我却断然放弃了各种上大学的机会,直接投身于文学创作。这是我年轻时做出的一个自觉抉择。

我至今为这个挑战“学历拜物教”潮流的抉择感到庆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