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平平网 2011-06-07

参考资料:

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窦桂梅

 

专业探问

语文教师的专业,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既教师要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如何拥有?

一、专业自信

教师专业是一种特有的、具有公共情怀的服务。现在,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是会写字、会说话,除了具有朗读、写作、书法等更多的基本功外,还必须有解读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功力。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育学、人文视野、学科专业知识;可供升级的基本知识结构。具备了专业素养,把服务至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是一种境界。

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内升型”,强调教师内在的专业精神成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

二、专业技能

只有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说了算。如何建立教师课堂的专业技能?一句话,研究教学。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有没有被功利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所钳制?你是否注重扎根于实践、滋养于读书,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你是否有了关于教科书以外的见解,并将之体现于驾驭课堂的独特魅力?

那些让我敬重的大师的“自我”是来自根部的“底气”即专业修养与思想情怀,他们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我要更加刻苦的读书+实践+反思,走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专业特色。

三、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指语文教师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具有高超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是能够作明智的判断与抉择的。对所担负的事物,通常都能全权处理,避免外人的参与甚至干预。

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准确地、现实的领悟自己的水平和境界。对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当仁不让的意识和信心——而这些,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的,甚至浸润一生的影响。

每一个教师专业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实现一个知识分子真正专业尊严的过程。只有如此,才会给自己从教的领域,甚至中国的教育带来真正的、崭新的希望。

语文教师自我画像:

1)专业描述:我是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

2)专业动机:从事教师职业的动机是什么;

3)专业心态:自身工作境况的满意程度怎样;

4)专业前景:专业生涯和未来发展的期望如何。

人必须让自己自省着,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活得明白,才有可能活得精彩。这是认清自己的基础,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石,有自醒为依托的自省,才是理智的自尊。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是美丽的。

 

教材解度四问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会带有三种倾向阅读的影响。

传统: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或表达,一定都会受到“传统”的制约,进而影响到自己看文章的角度、方法和结果。

个人:人们会从自己的角度阅读,所以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得。

文本:直面文本本身。

根据个人的体会,循者传统、个人、文本的脉络,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读:

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究竟,指读到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一定要读出文字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文本想要说什么?

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说什么。一篇文章之所以这样表达,一定有一些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等。

三、文本能够说什么?

当原作者说出一句话之后,那句话已经离开了主体。而变成大家都可以阅读的公共材料,并以此为原点,引发不同的思考。

任何经典的书或文章都是一口井,而作者可以将人生的体验,与书中描写的情景相互对照,甚至彼此启发,互相印证。一句话,要能够,或者说要尽可能地知道大家都在说什么?所以“能够说什么”所包含的,就是无穷的可能性。

四、文本应该说什么?

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学生年龄段语文阅读教学的。

到了“文本应该说什么”这一步,就必须提出个人的见解,这部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必须负责的。

这一环节的阅读,涉及精神过程的伴生作用。只有在文本中反复体验,才能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时的经验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即有了价值上的取舍、判断。这样一来,文本对于我们来说就有了自主性,我们解读到的意义,会摆脱作者的意图,摆脱对作者心理体验的重构,最终被我们占有,变成自己的东西,适宜学生理解接受的东西,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东西。

此时,还要注意个人的阅读取向是否有偏颇之处,是否站在历史与文化或者哲学的高度,来善待自己的阅读理解;自己的理解,是否基于对文化本身的谨慎理解,是否保证了对文本作者的最大尊重,是否基于所教学生能够接受的层面。

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最重要的基本功。

 

理想课堂:“理”“想”并蓄

一、“理”字当头

现在我觉得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怎样更好地转换理念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因此,理念要具有“理性”。

那么,这种理性究竟表现在哪儿?

1)不管教什么学科,你首先要知道你的课堂的学科性质。就语文课而言,一定要充满浓浓的语文意识。如果实现不了对语言文字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积累与应运,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无功。

2)理性的一条重要标志,是要实实在在。无论你怎样创新、怎么热闹,给孩子们的能力、情感、思考等,最终的结果是要沉甸甸的,必须让他们有真实的收获。

3)应该允许存有遗憾。

二、“想”跟其后

我把这个“想“理解为一种思考。

理想的课堂这个“想”字应该是让孩子有智慧,让孩子有大脑,让孩子真正地学会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的语文课应当变成有理性、有理想的哲学意味上的课堂。

 

课堂,因细腻而伟大

我自问:宏观理论和宏大的培训活动会给你带来教学的智慧吗?透过我们的课堂,我发现,教师的情感正变得粗糙,心灵正走向封闭,师生的交往也变得简单而草率。我们缺少一份从容和悠闲,缺少了一定的雕琢和细心。

为什么面对新的挑战,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茫然无助?流行的课堂上,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但课堂的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似,甚至千篇一律?课堂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旧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地机械学习中被销蚀,被磨灭?我们不断把各种理论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当下的课堂,究竟最缺少的是什么?或者,教师素质中亟待加强的应该是什么?

一句话,为什么教师没有太大的变化?

 学生呢,置身于当今的时代,知识爆炸,知识量扩大,学身好奇心、想象力增大,可是以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行走于课堂之后,他们留存心中的到底有多少呢?

教师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教师应该怎么办?还要回到具体的课堂来。教师不能因为从事科研就高高在上,不是有了理论和理念,就能离开课堂,而是必须回到课堂,开发课堂并陪伴学生生活在课堂中。

教师要小心走进自己的课堂,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环境、管理等在内的教育一切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加工”关注教育个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赋予自己一个研究性教师新的含义——细节研究。这就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像教育的灵魂一样。

蔓教授认为,对人的研究没有兴趣,没有敏感,这个人是当不好教师的,或者说当了教师也走不远,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师教育能力的关键说到底还在自己。所以,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有个定位,要有一个方向。我想:回归教育活动现场,把视角集中在“人”的身上,返朴归真,无疑应当是最可行而又最省力的捷径。把心思集中在如何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人”的问题上,这才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教师读书要看得进去,课堂要细心品位下去,要从细节中找到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只有一点一点的细节,才是谁也复制不了的你那个独特的课堂存在。

 

评课 备课 上课

评价标准中有些问题:

标准依然“丝丝入扣”——严重控制了教师的灵活。就拿公开课来说,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被评委们说得“漏洞百出”或“千疮百孔”。

标准依然“样样俱全”——严重束缚教师的灵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

于是准备着手研制评价标准表。当然,这个评课标准一定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长进;一定要有鲜明的学校和学科特色,一定要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

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想到语文学习的模糊性是无法量化的;语文内容的包罗万象也是一堂课不能完全包容下的。语文的形象性、人文性也是不能完全用具体的表格来格式化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既不能过于太抽象,也不能过于具体。太抽象,教学与评价难于捉摸。过于具体,容易束缚教学者、评价者的手脚。

在制定语文评课标准表的时候,“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强调了以下三点:

整体性——关注三维目标。

生命性——看课堂是否鲜活。

发展性——要看课堂是否有张力。即“亮点”或“疑点”。

评课中注意两点:真诚、客观。

 

为了充满思考的教室

一名优秀教师,应当把教学当作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职业。语文教育教学对你而言,是激情,也是思想。不珍惜这种权利,即使一种自我贬低。拥有激情与思想,才会形成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专业要想拥有尊严,面临的首要难题不是来自家长、社会。而恰恰来自我们教育界自身。于是有人提出,“不跪着教书”——实际上就是说,今天的教师必须一种特别的姿态迎接来自教育乃至时代的挑战。

然而,当有人开始以“思考”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时候,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面貌却往往是“另类”的。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我们的教育环境要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广泛的自由的空间,鼓励当今出现的不同现象,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轻下断言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万马齐喑的一言堂,震慑了有勇气推陈出新的新锐教师,禁锢了专业智慧的正常发挥。

展望未来,每一个拥有了自我教学思想与风格的教师,就是拥有了一个知识分子真正尊严的教师。

 

道德可教吗

如果说教师的任务是负责指导今天的孩子怎么学习、怎么思考。为给学生提供最优的支持,教师本身就应成为终身的学习者、研究者。

学校,是所有人学习的地方。教师要把有道德地学习当作一种生活,通过读书风气和习惯,建构学习型的学校。以往,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工作的压力自然而然地中止了学习的历程,即便有学习的内容,大多也是上级领导的命令所致。

今天的教师,由于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在道德上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就会变成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这也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

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所有的学习都是一种道德体验,所有的课程都是关于德行养成的过程,那我们的工作就完全可以化繁为简。如果所有的课程都能拥有同一个灵魂,所有的课程都成为了道德体验课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经历道德上的理解——表达——共鸣——唤醒的历程,诸如像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等论调,还用得着单独强调吗?

 

教师的课堂智慧从哪里来

让我们细细追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每天的工作是否尽力而为,甚至竭尽全力?对每天的工作是否充满热情而无厌倦?是否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卓越而不是“换”日子?是否每天不断自我激励而不是麻木应付?是否对待工作不是一种满足,而总是感觉在路上?

如果你的答案很“阳光”,也许智慧就溢满你心,这决定着你的教育状态,充实着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渐渐地,就会成为你的素质,不自觉地养成你工作的惯性,促进你的成长,“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于是便有了具体的着落。

那么,这“着落”要靠什么依托?细节。教师能把这作为一种路径,就是高明的教师。

……

有了细节,就有了实践智慧的保证。

心宽天地宽,心静世间静——写给老师曹思迅

做人,做事,做学问:

由于我的出身和成长经历无法褪掉那些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执著”与“勤奋”。一时间,我无法融入从容的北京人,甚至北京学校的“文化”。自感是个异类,一个化外“贱民”,这样想着心中越发孤独甚至绝望。

    要生存,就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

    我承认自己的缺点,但努力变成特点,不是养成缺陷;我性格热情但努力真情,性格问题就不是人格问题;我爱发表观点,但学术就是学问,就不是心术问题。

博学,慎言,多思:

    没有伟大的名师出现的学校,是可怜的学校;有了伟大的名师,而不知拥护,爱戴,理解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

    过去,面对当下的教育现状,我常常苦恼——辛苦和无奈,但更多的还是内心的矛盾、彷徨,甚至失望和愤怒。有时,我一边憧憬和追寻着理想的教育,一边又不得不面对甚而干着那世俗的伪教育。不过,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坚守课堂的真实,学会如何“慎言”,不是“婆婆妈妈”的“是是非非”,而是“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的科研态度。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我知道机会从来不是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人的,重要的是你自己努力赢得平等的机会。

改变态度、享受过程、学会感恩:

    人要活得真实自然,不要为名所累。真实的世界由真实的现象组成,而不是由假的浮夸组成。因此,用考题训练出来的学生,只能去应试,不能去应战

    学会改变态度、享受过程、学会感恩。曹老师要我们一定享受当下的生活,任何不满意也是生活的原本滋味。学会感恩生活。

    锐与圆,收与放,得与失。心宽如天地,心静如止水。生命的可贵,贵在自我实现,生命的欠缺,缺在不能明晰。人啊就如同一本书。有的书上都是字,几乎没有画;有的书上都是画,没有几个字;就像“人”字,虽只两笔,却是万物的“根”与“本”。我愿把曹思迅老师人字书写的一撇“宽”,一捺“静”,作为一左一右大步前行的根本。

 

(内容选自窦桂梅著书:《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