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余天泰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06-07

周仲瑛会议论文

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余天泰 (353000) 近读《伤寒质难》 ,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尤其是 为祝味菊先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伤寒质难. ( 退行期及恢复期篇第七》 惊世之语所振撼, ) 并由此产 生共鸣.今余不揣谫陋,试就此结合个人点滴感悟作 一初步探讨. 阴阳有余不足自古就有争论,笔者以为,不管其 结论如何,均与该医学家之所处时代,地域环境,当 时居民体质,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疾病谱构成和流 行状况, 以及个人学识, 行医经历和感悟等密切相关. 复习阴阳学说,不由发觉,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向 来重视阳气,故祝味菊先生感言: "重阳之说,由来久 矣. "早在《易经》就明确指出: "大哉乾元,万物资 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乾者, 阳也.万物之始赖此,统领天道者也;坤者,阴也. 万物之生赖此,顺从天道也.很显然,这充分体现了 "阳"为主导, "阴"为从属的重视阳气思想. 《内经》 中突出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强调"阳主阴从"思想, 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生阴长, 说: 阳杀阴藏. "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 " 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医圣张仲 景堪称重阳典范,其不朽名著《伤寒杂病论》之所以 冠以"伤寒" ,意在示人阳气至重而易伤,应时时顾护 阳气,因而书中姜,桂,附的使用频率极高. 后世崇尚重阳思想医家辈出,并代有发挥.例如 宋代医学家窦材就非常强调人身阳气的重要性,指出 "……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 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 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 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 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扁 ( 鹊心书》.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反对"阳常有余"之说, ) 写出《大宝论》等以阐明阳非有余,认为"人是小乾 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 " 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 死矣.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可见天之大 " 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 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得生者, 可如是乎?" "尝见多寿之人,无不慎节生冷,所以得 全阳气."故凡欲保重生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 " 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类经附翼》;李念莪 ( ) 云: "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 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唯 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 呼吸,孰为运行?血由何生?食由何化?与天之无日 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知要》;周之 ( ) 干称: "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如上焦闭 塞,阳气不能下降,须开豁之;中焦阳气不能上升, 须温补之;下焦阳气不能收藏,须求肾纳气"《慎斋 ( 医书》.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倡导"阳主阴从" ) ,说"阳 如珠玉,阴如蚌璞,含珠如蚌,完玉似璞,而昧者不 知,弃珠玉而珍蚌璞,是之谓倒置之民矣" . 近代著名医学家, "火神派" 开山宗师郑钦安极其 推重阳气, "以扶阳为纲" ,善以扶阳方法治病,擅长 运用大剂姜,桂,附等辛热药物,屡起沉疴,起死回 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提出"子不知人之所以 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 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 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 有阻滞,百病丛生."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 " 点元气说法,……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 三部之法具备.知得此理,便知得姜附之功也.今人 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故不敢用也.非不敢 用也,不明也."余非爱姜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 " 阴阳上打算"《医理真传》. ( ) 现代名医祝味菊先生,对张仲景,张景岳等重阳 学说推崇备至,同时受"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影 响,特别是在"火神派"传人卢铸之"扶阳讲坛"的 启发下,于东渡日本研修西医归来之后,将中医与西 医汇通,使其重阳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伤 寒质难》中,祝氏以大量篇幅引证《黄帝内经》 ,张仲 景,张景岳等重阳之论,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 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阳气的作用有着 极为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如在生理上,他认为"阳为 生之本" ,阳气乃生命活动之动力, "人以阳气为生, 天以日光为明.宇宙万物,同兹日光;贤愚强弱,同 兹气阳. 向阳花木, 繁荣早春; 阴盛阳虚, 未秋先衰. " 尤其是在对《黄帝内经》之"阴平阳秘"理论的认识 上,见解独特,以为所谓阴平阳秘,仍然是体现了阳 气之重要性, "阴平阳秘, 说: 是曰平人, 盖阴不可盛, 以平为度; 阳不患多, 其要在秘. 诚千古不磨之论也" ; 在论述病理上,则称"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 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 ;在论治疗时,他说: "及其 既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 一分,则邪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得阳者生,失 " 阳者死, ……故医家当以保护阳气为本" 在述及疾病 ; 预后时,他说: "克奏平乱祛邪之功者,阳气之力也. 夫邪正消长之机, 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 正因为如此, " 故祝味菊在临证时十分重视阳气的作用,明确指出: "无论有机之邪,无机之邪,其为病而正属虚者,总 不离乎温法, 此我祝氏心传也. 在他看来, " 不足用温, 乃是公式,因而言道: "少阴伤寒,咎在不足,处治之 法,始终宜温.阴质不足,佐以滋养;缓不济急,辅 以注射;不足在表,温以卫之;不足在里,温以壮之; 不足在心,温而运之;不足在脾,温而和之;下虚而 上盛,温以潜之;少气而有障,温以行之;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温药含有强壮之意, 非温不足以振衰惫,非温不足以彰化气.经云:劳者 温之,怯者温之.温之为用大矣. "在运用温法上发前 人所未发,大胆创新,创立了温散,温潜,温滋,温 清,温化和温润等温阳方法.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观察研究,祝氏深 深的体会到, 现代人无论在体质方面, 还是患病之后, 总是"宜温者多,可清者少. "此乃"今人体质,纯阳 者少, 可温之证多, 而可凉之证少. 缘由 " "秦汉体格, 去古已远,今人禀赋更薄,斫伤更甚,虚多实少,彰 彰然也.大凡壮实之人,能受清药;虚怯之体,只宜 温养.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 百无一二."吾非不用寒凉也,特以今人体质浇薄, " 宜温者多,可清者少.温其所当温,不足为病.浅薄 之流,讥吾有偏,非知我者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 "吾人仆仆终日,万事劳其形,百忧感其心,有动必 有耗,所耗者阳也.物质易补,元阳难复,故曰阴常 有余,阳常不足. "基于上述认识和体会,于是祝味菊 先生提出了"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著名论断. 时至今日,随着时境的变迁,国人体质和疾病谱 业已发生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已经 成为为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而"阴盛阳衰"却是 当前多数疾病所呈现的重要病变机理和发展趋势.因 此深入研究祝氏"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之理论,对 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 业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究其原因, 造成"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之格局不外以下十端: 一,体质因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使人体 质有所改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后,阳虚群体明显增 多. 二,寒邪作祟.寒邪为患居多,随着电风扇问世, 空调,冰箱的普及,当今因寒邪而病者,较之仲景所 处时代"伤寒十居其七"有过之而无不及,空调病即 是其例. 三,嗜食生冷.受习惯因素影响,多数人喜凉恶 热,总怕上火,习食凉茶冷饮等生冷寒凉之物,加之 大众媒体广告的渲染,更加助长了人们喜凉恶热的心 理与习惯,因而嗜食生冷寒凉成习,由此导致损脾伤 阳自然屡见不鲜. 四,工作烦劳. "阳气者,烦劳则张" ,时代的发 展使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也 日益增大,不少人为了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不落伍,不 被社会所淘汰而加倍努力学习工作,然过劳则耗阳伤 阳,长时间的身心烦劳,必然使体内阳气耗损.如今 亚健康人群数量之多无不与此有关. 五,房事太过.受西方性观念及精神污染等的影 响,当今不求养慎,恣情纵欲者似乎大有人在矣.阴 阳互根,房事过度,久则竭精耗阳. 六,作息无常.现今人们或因工作所需,或因学 习,生活等原因,诸如上夜班,加班,读书,上网, 看电视,打牌等,迟睡熬夜者随处可见,甚至通宵达 旦未眠亦不乏其人.由于天人相应,当睡时不睡,违 背阴阳运行自然规律,使阳气不能按时敛藏充养,久 而久之难免造成阳气虚损.已有研究证明,长期熬夜 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七,恣用苦寒.河间丹溪以降,逮至清初温病学 兴起之后,日渐出现在病机上重温(病)轻寒(证) , 在用药上则喜清畏温,恣用寒凉的倾向.针对这种现 象, 祝味菊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医者不知葆守真 阳,辛凉解表,遂令汗腺弛缓,腠理松疏;苦寒消导, 败脾伤中,遂令绝谷辟饮,釜铛空冷;咸寒攻荡,破 气伤肾,遂令门户不守,根本动摇,此因药误而致亡 阳者. "并痛心地说: "彼久服寒凉者,如饮鸩蜜,只 知其甘,不知其害,亘古以来,死者如麻,茫茫浩劫, 良可痛也. 尤其是受西化影响的今天, " 不少人不思经 旨,阴阳不辨,以为感冒发烧就是热性病,感染发炎 则理所当然更是温热病了,于是乎"温者清之""热 , 者寒之" ,苦寒清热之品随意遣用,以致戕伐阳气. 八,滥用激素.不知从何时起,相当一部分人一 见高热不退,即随意加用激素,务求快速退热,其后 果是产生副作用的概率增加,反馈性抑制垂体—肾上 腺皮质功能,常常引起阳虚.此外,各种免疫性等疾 病长期使用激素,更是容易损伤阳气. 九,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滥用问题,由来己久, 而多数抗生素性味苦寒,易伤阳气,滥用过用,必致 阳气虚衰. 十,慢病上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而这些疾病往往病程冗长,久病必虚,多伤阳气,故 阳虚多见. 由是观之,损阳伤阳因素甚多,而这些因素又是 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着的, 无怪乎如今 "阳 衰阴盛"病证已不在少数.以笔者临床所见,阳虚阴 盛者十居七八,阴虚火热者仅十之二三,的确是"宜 温者多,可清者少" .自从学习"火神派"以来,特别 是接受祝师观点后, 一改 30 余年遣方用药之风格, 临 证治病注重温阳扶阳,疗效大有提高,从而也更加增 添了我对中医药的信心.例如曾治一例女性更年期综 合征,54 岁,干部,停经近一年.一年多来,反复心 烦不寐,急躁易怒,胸中阵发性烘热感,伴头汗出, 口干少饮,苔薄白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数.遍服 疏肝解郁, 滋阴泻火, 养心安神之剂罔效而转余诊治. 吾以为此证乃系阳气虚弱,虚阳浮越,宜用桂枝甘草 龙骨牡蛎汤加味, 扶阳抑阴, 摄纳浮阳, 药用桂枝 20g, 制附子 15g, 生龙牡各 30g, 磁石 30g, 生熟枣仁各 30g, 五味子 15g, 炙甘草 10g, 每日一剂. 剂后诸症大减, 3 复诊时制附子改为 20g,续服 7 剂而愈.又如一失眠 患者,男,62 岁,退休干部.自诉近 2 个月失眠严重, 有时几乎是彻夜不眠,痛苦不堪,就诊过多处,口服 天王补心丹,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复方枣仁安神胶囊 及安定类镇静安眠剂等, 但未能奏效. 诊见失眠多梦, 耳鸣腰酸,心悸健忘,注意力不易集中,神疲乏力, 口干喜热饮,纳少便溏,苔薄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脉沉细.辨为脾肾阳虚,虚阳浮越,上扰心神.治当 温补脾肾,摄阳安神,仿祝氏温潜法,处方:制附子 20g,磁石 40g,生熟枣仁各 30g,桂枝 20g,远志 5g, 茯神 30g,石菖蒲 10g,姜半夏 15g,苍术 15g,炒白 术 15g,山楂 30g,炙甘草 10g,生姜 15g,大枣 4 枚, 每日一剂.药后 2 剂知,3 剂基本能睡,其它症状明 显改善,7 剂睡梦香甜,诸症若失,精神倍增,欣喜 不已. 继而将制附子加倍, 先煎 1.5 小时, 桂枝改 30g, 再服 7 剂而完全康复. 综上所述可见, 当今临床病况仍然是 "宜温者多, 可清者少" 所以, , 祝味菊先生 "阳常不足, 阴常有余" 之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值得好好继承, 并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祝味菊,陈苏生.伤寒质难[M].福州:福建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