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妈妈”,保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大过父母。而具备了心理护理意识的保姆,则可以有效缓解孩子成长中的多动症、封闭、自卑等心理隐患,把他们扶上正常的轨道。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去听亲子讲座,但很少见家长会带着保姆去听的。”喜玛说,“其实保姆更需要这些知识。”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两种心理倾向。一种是多动症,表现欲强,精神不集中;另一种是过于封闭内向,人际关系不好,经常受到欺负。要校正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一些心理知识,需要比较长时间的陪伴和沟通。家长可能有知识,但要忙工作,不能陪孩子,此时能够帮助孩子的只有“心理妈妈”了。“有条件的家庭,不妨请文化素质高一些的保姆,给他们做些心理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学会怎样做‘心理妈妈’”。喜玛说,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父母就要亲自教给保姆一些心理应对技巧。家长要给保姆比较大的宽容度,遇到问题,家长不能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你是怎么带的”这样的话,否则保姆便不敢指出孩子的问题了。
更换保姆先调节孩子情绪
作为“心理妈妈”,保姆的突然离开会让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并由此产生分离性焦虑。因而一旦选定了保姆,就不要轻易更换。即使不得不换,也要安排好过渡。
其实,换一个保姆未必是坏事。这可以给孩子一个与新的成年人建立关系的机会,可以锻炼他的适应能力。不过,父母要尽可能地向新来的保姆介绍孩子的情况,让她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保姆照顾孩子的方式越是符合孩子的期待,孩子就能越快地适应。
虽说适应新保姆要花一些时间,但这也要有个限度。如果新保姆已经来了两三个月,孩子还是没有对她产生好感,比如,他不像原来那样,会高兴地扑到保姆的怀里,或者不愿意和新保姆待在一起。家长就需要仔细观察一下了,是不是新保姆的脾气有些急躁?或者她对孩子照顾得不够周到?还是孩子有点儿过于敏感?
如果孩子和保姆之间确实“不过电”。父母就要想办法再换一个人了。特别是,如果孩子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比如睡不好,吃不好,经常发脾气……这表明孩子已经产生了深层的不适。父母就不应该再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了。可以对孩子说:“你和这个阿姨在一起不舒服,对吗?妈妈再找一个阿姨来照看你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