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eug 2011-06-08



本文为我校心理学院资深教授林崇德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一、对创新型拔尖人才创造性群体的研究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组以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为主体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通过对34位自然科学创新人才 (主要由两院院士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的青年科学家构成)、15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 (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以及老一辈的“国宝”级人才构成)和21位艺术家(主要由各个领域国家级最高水平的获奖者构成)的深度访谈,研究了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思维特征、人格特征、成长历程和创造性成果的获得过程。

  二、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探究

  根据创新选拔人才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创新性人才心理特征结构的初步理论构想,即创新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构成,并编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量表》和《创造性人格量表》。创新性倾向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由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性、挑战性和意志力五个维度组成。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呈现倒V型,初中一年级是创造性倾向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青少年创新力的显著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中国学生在问题提出和科学想象能力上高于英、日学生,但是产品设计和产品改进的能力较低;中国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水平显著高于英、日学生,但中、日学生在独特性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发现,在评价创新性学生特征的时候,教师更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特征,而相对忽视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征。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教师的创新性内隐观在教师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此外,该项研究同时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研究的主导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完全一致,即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七种途径

  一是改善校园文化的精神状态。营造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包括认识和内化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学校支持型、创造性校园气氛;开展创造力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

  二是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各科教育中。结合具体学科的某种具体能力制定一系列要求,通过达到这些教学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教师的灵活性提问和布置作业,教师掌握和运用一些创造性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是构建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创造性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树立民主型领导方式,改善领导与教师关系;构建“我-你”型师生关系,改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

  五是创新学校组织管理制度。营造创造性校园,包括重视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给学生足够的课时和空间保证;积极实行分层管理,消除人事管理中“一刀切”问题对学生创造力的不利影响;形成创新性评价制度,解除当前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的束缚。

  六是教给学生创造力训练的特殊技巧。课题组曾向未成年人被试介绍,并让他们掌握美国托兰斯“创设适宜的条件”来进行创新能力训练的方法,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进行发散式提问。

  七是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科技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中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