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临终遗言
![]()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明·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著《本草纲目》,伟大的医药学家。年七十六,预定死期,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唯耽嗜典籍,历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厘定。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见《白茅壶集·李时珍传》)嘱咐其子于其死后将书稿献给朝廷,早日出版,以广流传。先生死后三年(公元1596年)《本草纲目》首次在南京刻印问世(世称‘金陵版’),先生的遗愿终于实现。 ![]() 叶天士 名桂,号香岩。清·江苏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杰出的温病学家之一。他认为学医必须好学敏求,博览群书,否则就会误人。年八十,临终时,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要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见《清史稿·列传》) 王升 王孟英的父亲。王孟英,名士雄。清·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杰出的温病学家之一,他说:“其尊人弥留之际,执孟英手而嘱曰:‘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见《王氏医案·周序》) 陈修园 名念祖,号慎修。清·福建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县)人。举人出身,精通医学,著述甚多。据《医学实在易·卷三》载:陈元犀(修园之子)说:“道光三年,家君年七十一岁,于三月初旬,在胁之旁,生一疮疖,……痛时竟如刀割,……日夜不得安枕,水米不得沾牙者十余日,犀不得已,急务后事,忽于中秋夜半略醒,……每早晚可进一茶杯,精神甫定,即命犀曰:‘我数年所著之书,尚未完备,即霍乱吐泻二条,必须重补,三年前患此症而死者,十有八九,其实皆死于药,……’命录仲景理中汤,孙真人治中汤,一以正群言之失,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也。”可见先生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补正他的著述,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