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黄芪泡茶喝治虚汗

 彩云追竹 2011-06-12

用黄芪泡茶喝治虚汗

  

  卫士你好:这几天不知什么原因,一天到晚流虚汗,特别是半夜。想到药店买玉屏风口服液,可是一盒很少,几天就喝完了。解决不了问题,看到玉屏风口服液药物成分上面的说明,排在第一个的就是中药黄芪,于是今天在网上具体搜索了一下黄芪的功效。

  找了一个适合我喝的方子:滋补甜汤——黄芪桂圆红枣糖水,外加一个鸡蛋。以后每天都这样煮着吃吃,身体肯定会好一点,以前都是用桂圆、红枣、生姜煮茶喝的。

  黄芪是一味古老的中药,黄者,色黄;芪者,长也。早在东汉时期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就将其列为上品。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黄芪别名:王孙、黄耆、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绵、绵黄耆、绵耆、绵芪、箭芪。

  黄芪作为中药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无毒。

  功效:入气分,可升可降;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行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

  用于:内伤劳倦,神疲乏力,脾虚泄泻,肺虚喘嗽,胃虚下垂,久泄脱肛,阴挺,带下,吐血,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盗汗,水肿,血盖,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使用提示:内服:煎汤,10~30g(大剂量120克);或入丸、散、膏剂。

  1.补气升阳宜炙用;益卫固表、行水消肿、托毒生肌宜生用。

  2.气虚体弱,倦怠乏力,食少懒言者,宜与人参或党参相须为用。

  3.若脾虚食少,便溏或泄泻者,可与白茯苓、薏苡仁同用。

  4.体弱表虚,肌表不固之自汗,及虚人易感风邪者,宜与防风、白术同用。

  注意事项: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及痈疽初起不宜使用。

  [服用量]:每日500毫克左右可以提高免疫能力. 或每日分次服用每次250毫克的剂量也有很好的疗效。

  [安全性]:根据临床应用, 黄芪无任何副作用, 但大剂量服用会导致胃肠胀气和腹泻.

  黄芪不可大量服用,在发热和阴气不足的状态下也不可以服用, 疼痛湿气条件下也不可以使用.

  [价值]:黄芪是非常好的单味补药,但是可能在低的服用剂量(100-200 mg/day)配伍其他免疫补药的方法下会更有效。

  黄芪这药是一个常用的补气药,补而不燥,在中医界有"十药九芪"的说法,可见黄芪是用量最大的中药之一。黄芪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而且用黄芪补益身体也是很好的选择。古人在《冷庐医话》中就有"黄芪粥"的记载。

  方法是:选用优质黄芪30-60克,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2两、红糖少许,继续煮至粥快熟时,再加入陈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可健脾养胃,补益元气。

  另外还有黄芪煨大枣,黄芪煮黑豆,黄芪炖母鸡,则更是补益上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养颜润肤,延年益寿。

  

  参考

  (l) 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 抗感以及痛胀感。笔者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 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2)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3) 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 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 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 者,不宜使用。

  (4) 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 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5)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黄芪有生黄芪、炙黄芪之分,炙黄芪偏于补气,生黄芪偏于生肌敛疮。因此,口腔溃疡患者如果伴有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多汗、反复感冒等明显的气虚症状时,最好选择炙黄芪来泡水喝,常用量为10—15克;患者若无上述气虚症状,则最好选择生黄芪泡水喝,常用量为6—9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