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高县概况

 清心淡泊 2011-06-12
                                             上高县概况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锦河中游。全县国土面积1350平方公里,辖7镇6乡2场1街道,185个村民委会,21个居民委员会,1619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342093,其中:农业人口241666人,非农业人口100427人,人口出生率1.174%,人口自然增长率0.65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3人。
上高历史悠久,是源远流长的千年古邑。东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4年),汝南(今河南)上蔡百姓迁到上高,始建上蔡县,为上高县之始,距今有1822年的历史。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为望蔡县。唐中和年间(公元581年)初置上高镇,南唐升元初(公元937年),废上高镇改置上高场,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场为县,始名上高县,沿用至今。从1968年2月起,隶属于宜春地区,即现宜春市。

  上高交通便利,是自古以来的商旅要栈。上高扼湘赣通衢要冲,县城东距省会南昌市112公里,西离宜春市98公里,南距新余市60公里,北离庐山260公里,到上海、杭州、福州、厦门、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皆可朝发夕至。320国道横贯县境59公里,沪瑞高速公路擦肩而过,浙赣铁路接轨境内,有锦河直达赣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县100%的乡镇、70%以上的村通了水泥路或油路,构建了县内半小时经济圈。

   上高资源丰富,是物华天宝的美丽家园。上高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钴的储量占江西省的70%,石灰石储量居江西省首位,硅灰石储量占全国的1/4。上高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生猪基地县、全国优质苎麻基地县、全国“三辣”之乡。主要农副产品有稻谷、生猪、苎麻、“三辣”(辣椒、大蒜、生姜)等。

   上高历史厚重,是古迹众多的名胜之地。目前,县博物馆馆藏文物1264件。其中,狮子垴遗址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上高就有人类居住;唐代瓷器遗址文物,说明当时上高陶瓷生产具备先进水平;蒙山银矿遗址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矿冶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价值。九峰崇福寺,曾是唐代的佛教圣地之一。葫芦石因刘伯温在此求教于曾义生,辅佐朱元璋得天下,而成为明朝的一方“圣地”。敖峰叠翠、末岭晴云、镜山夜月、山湖夕照、蒙顶积雪、斜口秋风、锦水归航、鸬河罢钩,被誉为“上高八景”。九峰林园,历来为避暑游览之佳境。锦河南岸的大观塔,建于清乾隆52年。唐代钟传据九峰之险,镇抚江南而封南平王。宋代岳飞激战杨么,太平军转战上高。1926年,北伐军在斜口与北洋军激战。1927年,朱用光首建中共上高支部。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军途经上高。1941年,“上高会战”,歼灭日军2.4万余人,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上高文化灿烂,是社会进步的文明之邦。上高自古人才辈出。自唐至清,中进士者48人,中举人者125人。唐有诗人任涛为“咸通十哲”之一,明朝王纲先后担任监察御史、右布政使等职,清郑秉钦点榜眼,晚清外事活动家黄懋材享誉海外。改革开放以来,上高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摄影享誉全国,并漂洋过海,出国展出。农民版画、藏书票、唢呐、剪纸等群众文化异彩纷呈,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誉为“农民摄影之乡”。上高高考二本上线人数万分人口比从2002年起先后四年为全市第一,是全国“双基”教育、特殊教育先进县,是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首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上高发展提速,是崛起中的赣西明珠。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聚焦工业园、决战双百亿、建设新农村、加速奔小康”的总体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全县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45740万元,较上年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16023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7.7:52.7:29.6;实现工业增加值268952万元,增长36.3%,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3%;全县工业用电量29895.22万度;完成财政收入5.03亿元,增长33.2%;地方财政收入达2.92亿元,增长2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0742元,增加10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8元,增加722元。全县呈现出经济提速、社会进步、城乡变样、人气兴旺的喜人局面。
 
                                    历   史   沿   革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界高安市,南邻分宜县、渝水区,西接袁洲区、万载县,北连宜丰县。所辖地域处于东经11428′—11510′和北纬2802′—2825′之间,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1364.4平方公里。
春秋战国时,上高镜域先后属吴、越、楚三国。
秦朝,上高属九江郡。
汉代,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建城县(含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及樟树市一部分)时为建城县地,属豫章郡。新莽时(9—23年)改建城为多聚县地,属九江郡。东汉光武中仍改为建城县地,属豫章郡。
东汉中平间(184—189年),在萍居建城的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人聚居地析置上蔡县,这是本县立县之始。
西晋大康元年(280年),因上蔡人怀念故土,改上蔡县为望蔡县,属豫章郡。
南北朝梁(502—557年)望蔡县属豫章王国。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望蔡县复并入建城县,属洪州。大业初(605年)洪州复改豫章郡,仍属豫章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复立望蔡县,属靖州;七年(624年)属米州;同年改筠州;八年(625年)望蔡县并入高安县,属洪州。中和元年到五年(881—884年),镇南节度使钟传以望蔡地居高安之上游,加上地形也比较高,初置上高镇。上高因此得名。
五代十国时,南唐昇元中(937—942年)废上高镇,改设上高场。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场为县,始名上高县,属筠州。
宋朝,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属瑞州。
元朝,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瑞州为瑞州路,上高属瑞州路。元贞元年(1295年)升新昌县为州,上高属新昌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瑞州路为瑞州府,上高属瑞州府。
清朝,沿袭明制,隶属未变。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省分为四道,上高县属庐陵道;十五年(1926年)废道,上高直属于省;二十一年(1932年)省下设行政区,上高隶属第八行政区;二十四年(1935年)、上高属第二行政区。
1949年7月14日上高县解放,属袁州区;1952年9月属南昌专区;1958年12月属宜春专区;1968年2月属宜春地区;2000年8月宜春撤区设市,上高属宜春市至今。
上高自建县以来,县域范围曾有多次变动:东汉中平间(184—189年)上蔡县始建时大至相当于现在上高、高安、宜丰、万载4县之地;三国时黄武中(222—228年)分上蔡县一部分增置宜丰、阳乐(后改康乐)2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划上高县义均、宣风2乡的一半归宜丰县。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上高境域也有一些调整:1956年3月上高县官桥区塘下乡的邓坑村19户、69人,耕地312.53亩,划归宜丰县棠浦区管辖;同年8月高安县杨墟区梨塘乡岭背、流塘两村68户、302人,1192.22亩耕地划入上高县官桥区泗溪乡管辖;1960年2月,原属宜春专区管辖的蒙山林场划归上高管辖,因此,原由新余县划归蒙山林场的大窝里乡、鸭溪乡、小步乡(共计1199户、4249人,9973亩耕地)和分宜县的高岚、铜锣坑等地均随之改属上高管辖;1966年高岚、铜锣坑(当时改名高岚分场)仍划回分宜管辖;1961年上高县泗溪公社曾家大队地处锦江南岸的冯家、上坪、下坪、麻埠、大港等4个自然村划归高安县管辖;1962年冬,神山水库周围的原属宜丰县英塘公社管辖的刘丰、笔丰两村、41户、1901亩耕地,划归上高县水口公社(现野市乡)管辖;1964年7月,宜春县寨下区社溪公社的石造村92户、535人、482.62亩耕地划归上高县田心公社管辖;1968年11月,宜丰县廖市集镇和火溪、檩溪、荷塘3个大队划归上高县徐家渡公社管辖,同时上高县徐家渡公社石陂大队划归宜丰县廖市公社管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