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重阳全真内丹心性学思想探微?章伟文著

 超凡子 2011-06-13
王重阳全真内丹心性学思想探微 
(2011-04-02 14:03:18)
王重阳全真内丹心性学思想探微
章伟文著
 

一、本来真性,唤作金丹

      王重阳认为,本体之大道,无形无名,出于可形可名的五行之外,乃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重阳教化集·序》云:“大道无形无名,出五行之外。”[6]大道无名,其妙不可言传。由大道化成一气,一气化生天地。天地四时更迭中体现出岁月周流的玄妙之理,五行各分阴阳,日月形成造化。这种天地之运,虽然没有什么言语,但其中就包含了修仙证道的原理。重阳在《迟法师注道德经》中说:“遵隆太上五千言,大道无名妙不传。一气包含天地髓,四时斡运岁辰玄。五行方阐阴阳位,二耀初分造化权。窈默昏冥非有说,自然秘密隐神仙。”[7]大道不是“无”,因为有与无总是相对而存在的。道超出于有、无、无有之外,但又通过有、无、无有来表现自己。如其《指迷颂》所云:“无无有有有无端,有有无无有有攒。无有有无无有相,有无无有有无看。”[8]道性是平等地分殊在万事万物中的,尽己之道性,即可与普遍的道性相融通,可以超出三界。故以道观之,有、无、无有皆是道的体现。
      道之性质为“真”,《重阳全真集序》云:“全真之教大矣哉。谓真者,至纯不杂,浩劫常存,一元之始祖,万殊之大宗也。”[9]大道浩劫常存,是永恒的本体;是万物之始祖,万珠之宗本,至纯不杂,是一而不是多,故可以谓之为“真”,修道便是要全其性命之真。
      重阳认为:“夫人之一身,皆具天地之理。”[10]人身是一小宇宙,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具天地之理。道是亘古而存的,人之性与道相通,道存性亦存;心与性相通,身有生死,性则恒存。其《述怀》:云“道在性长在,身愁心不愁。”[11]故性命问题的中心是性,即人的一灵真性。人秉道性而生,性光人人内具,识此内有之性光,可以得大自在。《诫人礼拜》:“大道本虚无。玄里藏玄妙不敷。内有元光人不识,唯吾。日日观瞻自吸呼。”[12]一灵真性何处寻?重阳认为,要穷究天地初分,父母未生时,有个什么东西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人所禀有的先天本性,全真修行就是要推穷此理。其《归朝欢》云:“天地初分何处寄。父母无生名甚字。须将这个要分明,推穷此理宁论是。细细传不二。一能仍究从前自。”[13]其《卜算子·开门了化出马钰》云:“认取元初这个人,共饮长生酒。”[14]有个元初人,此是道性之比喻,人人都秉此道性,只要复此道性,就可以与道相通,恒常永在。修道即要修此一灵真性。
      对此一灵真性,或谓本来真性,重阳将之称为金丹。其《金丹》云:“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入仙坛。”[15]传统道教将金丹看成是实物,故有一粒金丹之说。重阳虽沿袭旧说,以一粒喻之,但金丹已不再是某种形下的实物,而指的是人的心性。其在《诫潘十四郎省语》中说:“一轮明月绝纤埃,一片灵光照玉台。一粒金丹人不识,一生性命有谁猜。”[16]对于此一灵真性,重阳将之喻为一轮明月、一片灵光、一粒金丹等。并认为有形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而与大道相通的一灵真性却是无限的。其《寿期》云:“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诚搜刷。”[17]
      道是亘古长存的,人秉有道性,或曰一灵真性,故人在理论上具备与道相通之理,求仙就是要逃阴阳之数、出造化之机。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有始就有终,有生必有死,这是一种自然的常理。重阳则认为,道并不是不可期的事,自然之物理中,矿石可以炼出铁;铜经过点化,可以成金;冰虽然易消,但善藏之可以度夏。每个人都具有长生之妙理。通过人割爱去贪,守雌抱一,游心于恬淡,合气于虚无,就可以高举远致,蹑景登虚,逍遥乘御寇之风,往来飞应真之锡,与安期羡门之流,洪崖洞玄之属,同列仙班。只不过大多数人不能发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一灵真性,故得道者少。重阳教化,在于诱人返朴还醇,通过静息、凝虚,目的在于涵养天地初始之一灵真性,发见真如之妙性,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使人能复归于真常与妙道。所谓“应酬即辨,大率诱人,还醇返朴,静息虚凝。养亘初之灵物,见真如之妙性,识本来之面目,使复之于真常,归之于妙道也。”[18]
      无始劫来,元初就有的道性,是成神作仙的依据。道性即是玄妙,作为本体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依此修行,可以与风月为伴,与云霞为友。重阳《了了歌》云:“元初此处有因缘,无始劫来无罣碍。将这个,唤神仙,窈窈冥冥默默前。不把此般为妙妙,却凭甚么做玄玄。禀精通,成了彻,非修非炼非谈说。惺惺何用论幽科,达达宁须搜秘诀。也无减,也无增,不生不灭没升腾。长作风邻并月伴,永随霞友与云朋。”[19]真性不灭,是天地万物包括人之本元。故养身在于养法身。法身无相,不空不有,不生不灭,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神通自在。法身有体有用,其用无所不通,其体昏默无迹。法身全在于修行人是否存养之,存养多则法身之功多,存养少则法身之功少。法身成就后,去住自然,既不恋世,也不弃世。《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四论养身之法》:“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20]
      重阳以性为本,心是性之载体。“修行之人,……心本是道,道即是心。”[21]修行要修性命,关键在人心要清静,这是修行的真捷径。《渔家傲》:“跳出凡笼寻性命。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22]心如明镜,可以显古今,又能鉴别心行的各种虚矫,心明则艳艳光明自辉,性真复归本初状态。心里得全真,明明了了。《钟公云镜能照他人不能照自》:“别有辉辉亲密要,焕心镜、主玄妙。偏能会显古腾今,又能鑑、从前虚矫。艳艳光辉宜自效,把当初性珠返照。里面得全真,永明明了了。”[23]心镜即性珠,此般性殊人人都有,只要返照,就可以显出全真之面貌。此真一之性,湛然圆明,变化感通,无所而不适,无欠无馀,犹如道之混成,先天地生。修行的根本是修性,看经与烧香都只是形式。只要归本我之宗本,就可以复同于太始。《西江月》:云“堪叹一灵真性,得来笑杀惺惺。不烧香火不看经,走入这条捷迳。”[24]
      心性本体不是枯寂,而是可以“运”,可以“流”,其发之在外,则处于一种动态的生生过程中。《问清闲》云:“心中澄湛莫煎熬,性上恬然举慧刀。挫碎红尘搜得得,劈开黑洞认陶陶。穿峰明月为吾友,过岭孤云是我曹。作伴为邻归去後,任游三岛访蟠桃。”[25]重阳《人戏言欲盗脚引》:云“心如朗月天心运,性似清风道性流。”[26]心性活泼,如朗月运于天心,又如清风流遍大地,能明照,又能普化。就本体而言,道与性是不生不灭的,就其运用而言,则可以“运”,可以“流”,可以作伴云水,为邻虚空。
      本体之道无思无虑,心与道本体相合,亦要做到无思无虑。识心见性,发见此清净本性的神丹,依此修行,就可以超越到达神圣的彼岸。《于公求诗》:“无思无虑是真修,养气全神物物休。亘劫容颜须要见,元初光彩决重收。莫将外景心中蕴,好把灵丹性上求。依此自然超彼岸,都缘清净大神舟。”[27]世俗之人耽于感官享乐,既劳神,又惫气、戕害人之性命,是不值得追求的,栖心求道之士,黜去聪明,除去健羡,所乐者是淡薄的生活,所遵守的是清静的法则。不让纷华蛊于外,不让情欲启于内,纯纯静静,闷闷默默,抟气致柔,久而久之,心灵湛然,神明自得,全真契妙,仙升太清。
      本心、道性都是重阳所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修行即是修心,心要端正,去除情欲与妄意,精神安闲自适。这种精神的超越,可以使人超出苦海,复归自己本初的元性。大型7,《丑奴儿·道友问变化》云:“堪嗟万物阴阳内,造化因功,休论西东,只在三光秀气中。公如会得疾安脚,便做飘蓬,脱了凡笼,一个真灵入碧空。”[28]
      以“本来真性”为金丹,金丹这个概念在王重阳这里,已不再指有形有象的实物,而是指一种无形无象的抽象本体。如真性,本来真性、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等。重阳以“真性”为成仙证真之本,体证“真性”成为首务。通过无心、无念、无着,清净,即可以见性;通过顿见真性,就可以超出生死。这是道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转折,表明道教证道修仙的宗教实践,转向了对心性本体的追求。

二、性主命从,先性后命

      (一)性真身假、性主命从
      性命是修行的根本。如以宾主论性命,则宾者是命,性为主。《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说:“主者是性,宾者是命。”此即为“性主命从”。
      重阳还提出“性真身假”的观点。其《苏幕遮》云:“性为真,身是假。认取圆成,可可频占惹。自是康强惺复洒。静里搜闲,急急投婴姹。说良因,谈道话。开廓灵明,拯出根源也。一颗神珠无有价。衮上瑶台,永永长游冶。”[29]所谓认取圆成,开廓灵明,拯出根源,一颗神珠,皆喻指的是修性。
      修行是修此性,性真而身假,如《金关玉锁诀》中所说:“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修行是要求得自己的真身,真身指的是真性,是亘古不变的本来面目。假合之形躯,不劳累心去修。重阳《传神颂》云:“灵昏性昧著凡体,自画自描自传起。借他俗状做形躯,攒聚火风并地水。阳作骨骸阴作肤,眼耳鼻前安个觜。四般迷执各夸强,浑身便用肉山垒。我今省悟达玄微,却认初真不用你。若还只恁累我神,扑人坑中教见底。来自何方,去由何路,一脚不移,回头即悟。假合形躯诚是假,何劳更恁重描画。诸公莫使达人知,惹得一场大笑话。”[30]一般人真性昧而不现,真心昏而不明,存于火风地水四大之中,形成身躯。修真在省悟,不以假合之肉躯累我之神。要思索人生的大道理,诸如生来自何方,死去往何处?对于这样的问题,到哪里去找答案,要回头寻自己之心,即可以悟彻。故重阳在答人问“七十二岁修行可否”这样的问题时,认为“便如百岁未为迟,只在心中换过时。”[31]因为修行重在修性,身体的衰老对于修行并不构成障碍。
      修行不能只修肉体。如果不知道修性,只知养肾、肺、心、肝、脾,是不行的。因为肉体不能作主,一灵真性才是人的主人,才是不生不灭的。修命不修性,达不到修行的目的。所以,修行不仅是要使青龙与白虎俱、婴儿与姹女合、黄婆出现,而要另觅长生之路,重阳所谓别有一般门户,就是与修命不同的修性。其《耍蛾儿》云:“不会修行空养肚,肾肺心肝脾祖。五团臭肉怎为主,先把黄婆咄去。赶退青龙兼白虎,不用婴儿姹女。诸公要觅长生路,别有一般门户。如会修行寻捷路,开阐全真门户。汞知铅见作宗祖,管取性停命住。便是阴阳颠倒数,今日分明说谕。只依四个字儿做,指日得归仙去。”[32]其《友索说阴阳》云:“未分混沌何方有,直待定天高地厚。乾坤一判三光秀,在身中、冲和奔走。水中火起频频斗,又白虎青龙交媾。儿婴女姹休相守,王害风、别有朋友。”[33]人身具有阴阳,调和人身之阴阳,丹经以龙虎交,水火调,婴儿与姹女相守来比喻。修行还有超出阴阳外的一事,即寻求真性。重阳认为,不明心性而只是端身、打坐,这些都是劳神。修行人自己要回光返照,向心内求,悟透一灵真性。《秦渡坟院主僧觅》:“莫端身,休打坐。摆髓摇筋,嘘咽稠黏唾。外用修持无应和。赢得劳神,枉了空摧挫。要行行,如卧卧。只把心头,一点须猜破。”[34]要修心,将其中的幽微玄远处都要搜索到;修性要通理,将修行之玄理细思量。《西江月》:“养甲争如养性,修身何似修心。从来做作到如今,每日劳劳图甚。好把幽微搜索,便将玄理思寻。教君稍悟水中金,不肯荒郊做恁。”[35]得水中金,悟颠倒法,不离修性之功,故修性重于修身。
重阳论修行,不从虚心实腹的命功开始,而是从无身无为的性功开始;只是无身、无为、无漏。其《和玉长老古调》云:“无身无为亦无漏,勿论实腹并虚心。”[36]对于身与心、心与性是什么关系,重阳有个比喻,认为身是香炉,心是香子,性是香烟。身中有心,有如香炉中有香子,心中有性,有如香子生烟。其《咏烧香》云:“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37]心中藏性,性为人之初真,无来无去,故悟心为重。修行虽不离色身,但又不能执着于色身,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有聚有散,故终是坏,而真灵一性不坏。修行要凭藉色身,但修行的过程中则不能滞于凡躯,修行要将真灵之性开发出来,真性无相、无形,得此真性呈现,即可以得圆满自在、无漏。九转还丹不过是修性,五道光明是性光重现。《诸散人求问》:“修行须藉色身修,莫殢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聚成无相成无漏,结作丹丸作备周。五道光明同是伴,能超清净大神舟。”[38]所以,对于身体的凡躯,不要太执著;对于惺惺的本心,要明了。修行之时,不管行住坐卧,皆要清清闲闲,气神相和,结成宝珠一颗。修心性,才是修行的根本。《超彼岸》:“凡躯莫藉,把惺惺了了,自然明明构架。行住坐卧,须要清清闲暇。气神和,结成珠,堪教化。张弓举箭能亲射,红心正中,赶退周天卦。垛贴中间,迸出霞光无价。五行违,脱阴阳,超造化。”[39]
      (二)性先命后、性可兼命
      全真道以“真性”为成仙证真之本。《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重阳认为,发现真性、内观而搜出元有,是修行的捷径。他在多处强调要见性、识真性。《文山程法师问内事》:“如通须是搜元有,要见还应只内观。莫泥水升兼火降,休推虎绕与龙蟠。神精气住超双阙,日月星旋做一团。便是修行真捷径,碧霞里面衮金丸。”[40]先天地而有的元初本性,是人所应该认取的,它亘古亘今,为人之真面目。元有指真性,此真性不在外,人身本有。不要拘泥于水升、火降,虎绕、龙蟠等术语。开廓心之灵明,精气神合成一团,就可以发现真性。
      重阳认为,人人皆可成仙,成仙证真的根据在于人心所具的“真性”上,真性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挂无碍,通过修性,即可了命。故他在性与命孰先孰后这个问题上,自然就持 “先性后命”说,主张修行要先识自己本来真性,通过收心降念,做到对境不染,以期明心而见性。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静心而调息,自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因此,修性可以兼及修命,也即“性可兼命”。
      故修行首要的是认清修个什么,何为修行之正道,何为修行之傍门?修行之正道即是要认取宇宙万物之根源——道与性。得此根源,则可以证得无生无灭。所以,修行不能仅仅以求得外表的容光焕发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应该求得其赤子之心的呈现。此赤子之心即真心。真心呈现,真性亦随之而出。心性修养好了,自然身体就会发生变化,不用去外面寻找修道的伴侣。其《瑞鹧鸪》云:“修行莫炼外容红,只要当中起赤心。从此能生木上火,自然养就水中金。瑶芳宝树同相守,玉叶琼枝共厮侵。休去他方寻伴侣,个中真个是知音。”“修行孰是炼金丹,炼就方知两事全。七返不容开四户,九还应是转三田。气神交结为珍宝,灵性分明作大仙。今日却归元本路,自然清静永恬然。”[41]修仙不是别求一物,而是要回归自己的元本,归根复本,自然心地清净,性命恬然。修行、炼金丹,指的是修心性,修道即修心,心是修道之真伴侣。修行从修心开始,断去心的攀缘,心地开明,则性分呈现。
      大道虽超出于五行之外,但也要通过结坎离,调和水火来达到。修行不离三光,内三光精气神,精气神又可以分阴阳,阴阳二气和合,可以开出本来真性。故上中下三田搬运,四肢安乐法、五脏颠倒因,虽属修身,可以有助于一灵真性的呈现,可以得全真。其《醴泉觅钱》云:“真大道,能结坎和离。认取五行不到处,须知父母未生时。此理勿难知。须速省,下手便修持。上有三光常照耀,中包二气莫分离,采得玉灵芝。”“修炼事,子细好铺陈。外做四肢安乐法,内观五脏倒颠因,便是得全真。坚守定,营壳要申申。二气合和开本性,三田搬运助灵神,只此唤仙人。”“猿马住,性命自然知。”“能下手,便晓这元元。为甚得通三一法,都缘悟彻五千言。立起本根源。重著脚,跳入水晶盘。唤出那人人不识,至今有自自扬掀。越越害风虔。”[42]修性可以兼命,色身可以全真。人身中有真性,识此真性,自然可以在身内合铅汞而结丹。心虚空才能水火交媾,阴阳和合。心不动则神静,神静再配合全精气,则内能觉性,外能养身,再加上施功德于民,就可以做逍遥之人。故修性可以兼修身,玄理通,再配以命功的修持,就可以超脱生死。
      因此,性先命后、性可兼命,不是说只修性、不修命,重阳不是要割裂两者,而只是要在修行中分清主次。他认为,修性为主,修命次之;性为主,命为从,修性可以兼及修命。性先命后、性可兼命,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修命,如何修命也是重阳修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述怀》云:“水云游历到西方,拾得真金坚又刚。放在绛宫封闭了,满宫明耀现霞光。金丹顷刻刹那成,不在三年九转行。同辈若能先悟此,碧霞深处是前程。”[43]水云游历到西方,是道教内丹修持中求取水中金的修命功夫,拾得真金坚又刚,得了真金,乃先天之物。放在绛宫,即以真火烹之,真金得真火炼,就能明耀现出霞光之色,成就金丹,搜寻出一灵真性。一灵真性现,不在三年九转,这意味着是顿悟。故修命有助于悟性。
      重阳性可兼命的修行思想,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认取真性。不认取真性,所学尽是傍门,不是修行的正道。光做命功的修持,虽然可以作福养身,但与修仙之道、性命之事并不相干。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修性,要明心见性,不涉及明心见性的各种修命方法,与修道还是相差甚远。神须气养,养神之方在于自自然然,恬淡虚静,甚至成仙与作丹的念头,对于修心都是一个障碍。修行之功实际是无作无为的,这个无作无为中有玄妙。其《赠道友》云:“自然消息自然恬,不论金丹不论仙。一气养成神愈静,万金难买日高眠。红红火焰三峰秀,白白莲花五叶鲜。勘破行功无作用,于斯便可认玄玄。”[44]有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致的。空与色都不去计较其区别。返回到自己的本来真性,湛然圆通,其方式方法则在于无为。《吕公求指诀》:“处处无心为锻炼,家家有性现精研。”[45]
      重阳虽重炼性,但性命双修的观念已经形成。心是明师,心静才能气调、神定;气调、神定就意味着龙虎交媾。认取真性后,正可以起修持。人不能识自己的真本性,修行就是要唤起此真本性,重返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的先天。

三、降心炼性,除情去欲

      全真对明心见性,多以“清净”[46]论之。对于什么是“清静”?重阳认为,清静分内外,有内外清静,内清静指心不起杂念,外清静指对诸尘不染著,合内外清静,才是真清静。《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丹阳又问:何者名为清静?祖师答曰:有内外清静,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著,为清静也。” [47]
      (一)修行重在降心,要心如泰山,不动不摇。
      重阳认为,真修行,首先要修心。修心要降心,有如孟子的求其放心,收而归之,慢慢调养,自然气升而一灵真性现,保养此灵真之性,即是修行。其《又劝修行》云:“莫行功,休打坐。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锁。黑气收归无漏破。慢慢升腾,保养灵真麽。”[48]
      清净心地是明心见性的重要基础。明心见性,一般要采用打坐、参究的方法。重阳区分了真坐与假坐的不同。其《立教十五论》谓:“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於尘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贤圣。”[49]《玉花社疏》:“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50]一般的打坐,如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这只是打坐的形式,这种形式并不意味着内中包括有真实的打坐内容。真正的打坐,要求修行者,十二时中,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如行住坐卧,动或静,都要做到心如泰山,不动不摇。对于眼耳口鼻四门,要牢牢把握,不令外物拢乱心地之清净,有一丝动静的思虑、念头,即不名静坐。所以,打坐不是指身不动,打坐是修心,心不动即名静坐,如果能做到心不动不摇,可以成就身内贤圣,可以即世间而得到精神的超越。
      心有定心、有乱心。定心指心不动,外物不能移,内外不分,浑然一体。对此定心,不必再头上安头,去有意识地调理它;随境所转之心,为物所役之心为乱心,则要剪除。因为纵之可能会败坏道德。“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51]修心炼性,有如调琴之弦,太紧则可能使琴弦断,太松则可能使琴弦不能绷起,弹之而不应。炼性,又如铸剑,钢多则易折,锡多则易卷,钢与锡的比例要得中,则剑成矣。如果在炼性的过程中,能体味调琴与铸剑的方法,则对于炼性的方法可以说能入一些门了。心性如何调?要不紧不慢,取其中道。“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刚多则折,锡多则卷,刚锡得中,则剑可矣。调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52]
心性有个本来面目,即是人之本性。本性有如金玉,有如珠宝。心性莹彻如有万道光明,《任公问本性》:“如金如玉又如珠,兀兀腾腾五色铺。万道光明俱未显,一团尘垢尽皆涂。频频洗涤分圆相,细细磨揩现本初。不灭不生闲朗耀,方知却得旧规模。”[53]但由于一般人心性为名利等尘垢所蒙,如果能在心地上下功夫,涤去尘垢,打磨出心性的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朗耀在天地间,不生不灭。修道就是要达到与此本体的合一。重阳认为:出家最重要的是降心,出家如果不降心,心与世缘相接,则损道德。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心生而外驰,则性灭不可见;心不外驰,虚明其心,则心灭,心灭对于修行者而言是个宝。修行就是修心,要洁己存心归大善,此洁己,主要不是指的清洁身体,而是指对心灵的一种洁净。内在修心,外在修行,归于大善,心体澄湛,一灵真性就可圆成。
      (二)修行要离俗缘,般般打断,随时作一种出世的观想
      心性真清真净,无染无著。凡夫之性不明,不能识自己心性本源,执著于外物,心随物流转,触物而患生,没有穷尽的时候。为此,修行要绝去尘情。
      重阳认为,修行重要的是要离其所染著之境,离其所爱恋的一切,达到离一切诸有,以至于达到离无所离的境界。《郝升化馀打破罐因赠二绝》:“欲要心不乱,般般都打断。子午卯酉时,须作骷髅观。”[54]要澡雪精神,捐去尘累,才能深造道枢。不能贪恋世间万有,世间万有其实是空,虽有亦无;修行人要渐远世缘、涤去根尘,才能独露心性之全体。重阳化丹阳时,用了许多办法。其中“分梨”十化,所谓“分梨”即分离,“栗子”即离子,“芋头”相应回头。
      修道求真性,物外景要真,世间情要灭。如重阳《赠丹阳》:“这个为根本,灵元要至诚。搜真物外景,灭尽世间情。”[55]天若有情天亦老,要绝去尘情,才能使心悟而超于俗。《唐公求修行》:“学道修真非草草,时时只把心田扫。悟超全在绝尘情,天若有情天亦老。”[56]学道、修心要绝尘,不为俗情所困。“刳心遗形、忘情割爱,啬神挫锐、体虚观妙为本,其要在拯拔迷徒,出离世纲。使人人如孤云野鹤,飘然长往,摆脱种种习气。俾多生历劫,攀缘爱念如冰消瓦解,离一切染著,无一丝头许凝滞,则本来面目自然出现,此全真之大旨也。”[57]
      涤去俗心之世尘,即可复本心,复本心即与道相通。修性与命,要离尘俗,要求出家,结物外亲。“结为物外真亲眷,摆脱尘中假合尸。” [58]心中无挂碍,性内得圆明,体虚观妙,离一切染著,常清常净,使本来面目呈现。这才是全真的大旨。
      (三)心澄无须著意寻觅,修心还要法自然
      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修行者先要求得虚明本心,心澄能至无生路,心澄无须著意寻觅。本有之灵明,好比是人心中有一个觉照者,心常惺惺,能至于无生,心并不离于人,日住于人之身,但常人不识心而已。要识心,不须着意寻,心澄则可。《京兆道友》:“这个灵童明似烛。惺惺能唱无生曲。日住公家公不识。休寻觅,心澄便是真消息。”[59]
      灵明要清,要定;本有真慈要明。修心不是别觅一心,即此心修此心,心寂则杳默昏冥,不分睡与醒,百日功夫做足,可以自在逍遥。重阳《神光灿》云:“金关叩户,玉锁扃门,闲里不做修持。杳默昏冥谁会,舞弄婴儿。睡则擒猿捉马,醒来後、复采琼芝。每依时,这功夫、百日只许心知。自在逍遥做就,唯舒展、红霞光彩敷披。罩定灵明,方见本有真慈。一粒神丹结正,三重焰、紧紧相随。过瑶池,透青霄顶上无为。”[60]
      重阳为说明此自然澄心之理,有时采用类似于禅宗话头的方式来启发弟子。其《与丹阳》云:“筑个环墙上有盖,四面无门何处入。三岁孩儿娶了妻,六十老翁无家室。若能会得此机关,摩诃般若波罗蜜。省省省,吉吉吉,没口婆婆长叫屈。颂曰:故将乱道惑公心,惑去惑来直到底。惑得动时你是我,惑不动时我是你。”《丹阳继韵》则颂曰:“凡心涤尽见真心,浇溉灵根云脚底。自然陡顿忘人我,始觉元初父母你。”[61]认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涤尽凡心见真心,顿忘人我之区分,可以发现元初的真一本性。

四、养气炼丹,逆修归元

      (一)修真之内景、阶段
      修行的过程,重阳仿照自然节气,以九个过程来比喻。
      九一初寒,正遇节中冬至,朔气肆虐,一阳处众阴之下,在地底黄泉生起。此喻修行人在昏昏默默中,身内有新阳欲起;
      九二玄阴凛烈,北海神龟畅饮。北海神龟喻坎中一阳,正趋于壮旺;
      九三水面尽为凌冻,任放明光出众,喻阳气耀出光明;
      九四寒风似箭,嘉祥得见,此喻阳气真切可睹;
      九五天池尽泮,淑景渐令堪习,已得真阳一半,这就好比是山岭梅花,因得地之阳气冲暖,已成烂漫之势;
      九六舒张莹气,真阳之气在身体上下冲和,周匝流通,无处不至。这里讲的是大周天运行。真气在全身周流,色身变化,成既济状。修道的成效开始明显,好比种花,到了这个时候,就意味着开始要绽放琼苞、宝卉了;
      九七门开八脉,八脉洞开,人身中除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外,还有所谓奇经八脉,不容易通,九七门开八脉,洞达永无相隔,全身气脉流通,丹田浑似吐氤氲之气,在人身运转周回。金丹的妙用,真是难测!此一点灵明真性,赫赫纯阳,无有阴质;
      九八般般洽协,一身上下普遍得到真气的调燮,一灵真性显现,处处见真性性光之光辉,好比种树,这个时候已经长出了瑶枝玉叶;
      九九真性呈现,有莹莹明珠一颗。[62]
      前三三,前有三丹田,后三三,后有真气运行之三关:尾闾、夹脊、玉枕。任督二脉沟通前三三与后三三。懂得此理,即可修行。但重阳在此虽然谈的是修命的过程,却仍然坚持修行还是修亘初元性,修命的目的是为了修性。
      (二)修真的外在条件
      《重阳立教十五论》对于修行的外在条件也有详细说明:
      修行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住庵就是其中之一。“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63]住庵有助于心安,心安则气畅神和,气畅神和才可能入真道。心安的一个物质条件是住庵,住庵有利于心安。虽然住庵不等于必然带来心安。
修行还需要云游。云游是为了参寻性命之玄理,向有道之士求问道之玄妙。游历之道:“参寻性命,求问妙玄。……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64]对于道的参寻,要勤勉而不厌。通过云游,寻得真师,得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此即顿悟。性命之理明,则可以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这种以参玄问道为核心的云游,方是真云游。
      修行还要学书。“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虽多看书,与道何益。”[65]学书要学与道相干之书,要深入书中,求得其玄妙之意,以之滋养心田,开发性智。学书不能寻文而乱目,要自作主宰,能够采书意以合心,以书意开心意,以心意鉴书意。心意与书意相通,久之则自然心光洋溢,生发出大智慧。学书不能只是记多念广,如果只是记的多,念得多,以之在人前夸说,这样看很多的书,也作用不大,因为这与道不相干。
      重阳强调修行者住茅庵,反对盖造雕梁峻宇,认为这非上士之作为,也不是道人之活计。盖造只是外功,外功不是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行,这指的是心性之修养。只修外功,就好比是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茅庵草舍,须要遮形。……苟或雕梁峻字,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66]外功但求能遮形即可,上士则首重修心。
      重阳把合药看成是助道的一个手段,而不是修道的基础。这体现了全真道重心性修养的一个特征。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有温有寒,可补人身之不足,可泄人身之多余。这种药有助于道。“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67]
      修道之伴侣,对于修行也很重要。如何求得真正的修真伴侣,当以真心求道为标准,真心求道者,就是真心修心性者。重阳认为这样的道伴有三个标准,即明自己本心,有大智慧,有求道的志向。而不明自己的本心,执著于外境,没有智慧,性愚浊,无求道之志者,则不是合适的道伴。“道人合伴,……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68]而心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等是三不合。要选择明心、有慧、有志这样的高明者为伴。
      (三)修真妙法
      在《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书中,重阳介绍了许多修身的妙法。
      1.“太上炼五行之法”
      人有疾病,有生死无常。对此,重阳认为这要通达“太上炼五行之法”来对治之。太上炼五行之法的密诀是:
      第一先须持戒,要心地清静,在生活中做到忍辱,具慈悲之心,实实在在地行善、积德,断除各种恶行,行各种方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忠君,孝敬父母师长,这是修行的前提。
      第二要习真功,修习真功的密诀是:第一,要识身中东西,要识庚甲卯酉,性与命,精气与神。第二,要识身中南北,要识坎离铅汞。何谓庚甲卯酉,甲卯为东方,庚酉为西方,太阳东升西落,故这也可以代表昼夜,喻指修炼中的火候问题。其中甲卯,代表东方,在人身五行而言,则属肝之气。二十四节气中属立春、春分,代表修持时口中所产生的津。庚酉代表西方,在人身五行而言,则属肺之气。二十四节气中属立秋、秋分,代表修持时口中所产生的液。坎离,坎代表北方,离代表南方,北方属水为寒,南方属火为暑。离铅,代表身中心气,二十四节气中指的是立夏、夏至,在身中代表血。坎汞,代表的是肾中之气。二十四节气中属立冬、冬至,代表的是身中之精。精生魄,血生魂,精为性,血为命。人了达精神性命,便是真修行之法。
      炼五行,还有三乘妙法:神仙抱一、富国安民、强兵战胜。神仙抱一,所谓一就是道。修行人意想自己的一灵真神长在丹田,抱守元气,神气交融,莫教散失,这就是抱一之法。富国安民就是保精惜气,人身中三宝精、气、神,这些珍宝,不能从六官中散失。强兵战胜之法,首先要先战退自己的无名烦恼,其次夜间境中要战退三尸阴鬼;第三要战退万法。如果修行人会得此三乘之法,就真正领悟了太上炼五行之法,可以变灾殃、烦恼为福运。
      2.“修气法”
      假令一身清静,却逢天魔之日,重阳认为,对此最好的对治方法是修气。数千息以上,使其气在自己丹田不散,只教暖不教冷,自结胎仙,这是却天魔的妙法。如果有人能会得如上妙法,功成果满,就可以安乐长生。
      (三)机出水登彼岸之法
      如果修行时不慎走漏精,该怎么办?重阳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紧叩玄关,牢镇四门,急用仙人钓鱼之法,又用三岛手印指黄河逆流,使之逆而上于泥丸,下于黄庭,自然不走。这是机出水登彼岸之法。又有十般定性命之法,这些方法的名称是金关玉锁定、三岛回生换死定、九曲黄河逆流定等。重阳还认为,不能让精气停留在腰腿或者眼目这些地方,这可能导致疾病。
      精血是肉身之根本,真气是性命之根本。血能生真气,真气壮实,自然长久。重阳认为:人之所以寿命不长,不能竟其天年,在于人心贪著欲乐,贪恋境界,男子损精,妇女损血,不能断去无名烦恼,不能斩去三尸阴鬼。这样,人就有生死与无常。长寿之人,一般心地清静,无有垢尘,珍惜真气,丹田真气充盈,故精血不衰。有些人追求清静,把妻子皆休弃,但还是不能成道。重阳认为,这是因为身清而心不清,身静而意不静的缘故。故修行之人,常清常静为根本大乘之法。
      (四)搬运法
      如果聚集了精气神三宝,为防走失,要搬运使之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搬运归寄何处?重阳认为,先用芦芽穿膝之法,运气直至脚下涌泉,补好二足。如果得到元气实壮,行肘后飞金晶之法。此法乃钟吕金丹派的重要法门,可望长生不老。
通过河车搬运,可以使真气散入百脉,修行人皮肤滋润,身体光泽。河车搬运是修养之法。
      (五)三刀圭法
      丹经关于刀圭,有不同说法。如一粒刀圭,自饮刀圭,铁离刀圭等。重阳认为:刀圭是人身之宝,就是精、气、血。一粒刀圭,指的是津液;自饮刀圭,指的是咽津服气;铁离刀圭,是行真气,不退变,万邪皈正。咽津时,津要漱,成雪白花状,因其有甜味,故称之为神水,神水下咽,肺可以使之化为液。咽津到心上,可以令人心开悟解,此津液又可称洗心神水,可以洗心见性。又咽神水到肝,肝五行为木,假名为青龙,龙得水时必旺,善于治一切眼疾。又咽神水到脾,脾为土,土得水者能生黄芽,为修丹的种子。玉液指口中所产之津液,金液指肾堂所产之先天元精;元阳指先天之气。若人知道修自己之心性意,使精气神合,不离于丹田,神气相抱,行此功久,就可以永得安乐长生。
      (六)清静法
      假令修行逢冤魔,重阳认为,其要诀是宜清静。要忙中偷闲,闲中取静,牢镇眼耳鼻口四门,六根不动。神不动,意不乱,此是清静之法。
      重阳提出,欢喜是药之根本;常烦恼是万病之根本;常清静是大道之苗。人有万病,每病各有一种方法治其病。重阳列举有第一大炼九转还丹之法,有黄芽穿膝之法,射九重铁鼓之法,太子游四门之法,有金鞭指轮之法,有芦芽穿膝之法,有轩辕跨火之法,有玉女摸身之法,有钟离背剑之法,有吕翁钓鱼之法,有陈希夷大睡之法等等。因此,重阳并不排斥各种修命之法,他只是认为修性相对于修命而言,更为重要。

五、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重阳认为,真行亦是修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什么是真行?这要求修行者修养自己的仁心,蕴有高尚之道德,济贫穷拔苦难。见别人有患难之事,常行拯救,或者教化劝诱善人,使之入道修行。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与万物为一体,无私心,这才是真行。《玉花社疏》引晋真人语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神情,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是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69]
      在没有修持之前,先要积下福德资粮。要能通吉善、作福,孝敬父母,疏财减色,柔弱不争,勤修心地,和睦六亲,朋友亲善。《未欲脱家》:“未欲修持,先通吉善,在家作福堪当。晨参夜礼,长是爇名香。渐渐财疏色减,看分寸,营养爷娘。擒猿马,古来一句,柔弱胜刚强。从长,凡百事,先人后己,勤认炎凉。与六亲和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逢佳节,欢欣访饮,齐唱满庭芳。”[70]重阳重孝道,认为父母恩重,当长思竭力孝养。《自叹歌》:“嗟余幼年父母惜,长思孝养当竭力。情知难报罔极恩,区区眷恋惟多积。”[71]
      重阳认为孝顺、居家守王法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责任,不能败坏。《吃酒赌钱》:“心游闲散乐浮华,放肆开怀是产涯。饮酒莫教离孝顺,赌钱休要坏居家。道门好入时时重,王法须遵可可奢。平等能行方便事,也教随我伴烟霞。”[72]《赠侄》:“一首新诗赠七哥,予言切记莫蹉跎。遵隆国法行思义,谨守军门护甲戈。饮膳共为通揖让,言谈歌出用谦和。先人后己唯长策,伫看归来唱凯歌。”[73]重阳的社会观,认为人当致孝,勿欺凌弱,不论高下,要平等一般看。《梅花引》:“孝心推,孝心推,致感神明,洪禧得共随。贵非亲,富非邻,矜孤恤老,取舍合天真。当权勿倚欺凌弱。须防运去相逢著。减欺慢,减斯慢,不论高下,平等一般看。”[74]
      重阳宣教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创立全真道的教团,物色全真道的重要骨干,这亦是其功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对于创立教团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为此都顾不上个人的身体健康。有人问他,既然是修行人,因何齿落发白?重阳答道:我今年五十五岁,还在辛苦为收获啊!其《迎仙客》云:“五旬五,过半百,诸公把我频搜索。眼如遮,耳如闻,口中齿豁,颏上髭须白。”[75]修行要苦己利人,其自言:“余在烟霞洞,与丹阳抵足同眠,向晓,因令丹阳舒过手来,摸我后腰间,近日生起疥,有半指厚,缘我急图尔等。作《黄鹤洞中仙》。”[76]结庵过丛林生活,尘劳还大。其《解佩令》云:“庵中住坐,尘劳越大。贪米面、看待经过。赶杖按刀,磁碗五瓦盆个。匙筋杓,甑没堆垛。扫田刷釜,点灯遏火。入门关、出门安锁。本要清闲,被许多、日常殃我。难为驾、五色云朵。”[77]修行本来要清闲,反增加许多事,但为了度人,就只能牺牲自己了。
      修行还要忍耻含垢,磨炼心性。重阳不仅自己乞食,还要求其弟子乞食。如丹阳,本是宁海巨富,有头有脸的人物,但重阳亦坚持要他去乞食。《重阳教化集·序》云:“一日,重阳真人招先生而诲之曰:子知学道之要乎,要在于远离乡而已。远离乡则无所系,无所系则心不乱,心不乱则欲不生。无欲欲之,是无为也;无为为之,是清净也。以是而求道,何道之不达;以是而望仙,何仙之不为。今子之居是邦也,私故扰扰不能息于虑,男女嗷嗷不能绝于听,纷华种种不能掩於视,吾惧终夺子之志,而无益于吾之道也。子其计之。”[78] “赶出丹阳,不得在金莲堂住当日令上街求乞。”[79]重阳提出《四不得颂》,要求全真弟子“不得受人钦重,不得教人戏弄,不得意马外游,不得心猿内动。” [80]
      全真还要救世。《三州五会化缘榜》提出了 “普济群生,遍拔黎庶”的目标,要求教徒有救世之志。丹阳曾云:“入道休愁不肯,回首不过寒冼。一志不荣身,愿把众生提拯。”[81]全真道在金元时期能有一个大的发展,与其救世的宗旨有很大的关系。

六、顿见真性,超出三界

      重阳心性理论的最高境界,是顿见真性,超出三界。重阳对于三界的论说亦有顿悟的特色。他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82]认为修仙即是修性,心忘思虑、想念即可超出欲界之外,心不随境转即可以超出色界,无思虑、不随境转,并不意味着是空无一物,心不能执着于空见,这就可以超出无色界。离此三界,即可以达仙圣之乡,抵玉清之圣境。
      心超三界,便可以离凡世。离凡世,只是心地超出于凡事的束缚,心在圣境。“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83]神仙应该是自在逍遥的。其真灵之性有如黄金之不替,其原初之性有如白玉装成。终南虽然山色好,但神仙不一定只有在终南山才能安居,他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如如。《题麻真人观》:“黄金铸就真灵性,白玉装成旧始初。休说终南山色好,神仙何处不如如。”[84]
      重阳所创道派以“全真”名于世。《重阳教化集·序》云:“夫全真之教妙矣。其道以无为为本,以清净为宗,其旨易知,其实易从。”[85]全真教化的目的,亦在于使人返朴归真,所谓“欲人人咸离迷津、超彼岸,得全真之理”、“全性命之真”[86]等等。“全真”宗旨到胶东时应该就已提出,据《重阳教化集·序》:“先生(指丹阳)邀真人(指重阳)就城而馆之,待以殊礼,日益恭谨,卒至于成。因命所居庵曰:全真。”[87]总体来看,重阳所创全真新道派,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这对于金元以后道教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