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

 秦时明月个人图书馆 2011-06-13

前言

写给喜爱太极拳的武术朋友们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如今百花齐放,门派林立,拳种繁多,对于一个初练武术之人,真是眼花缭乱,无从入手,然而万事万物难非难,乱非乱,只要清楚其本身的发展规律,认准目标,抓住基础,循序而进,则难即易,乱即平,故喜练太极拳术之人只要明白太极之理,明确大的方向,又能在小的环节上讲方法下功夫,假以时日,必水到渠成。

 观天地间之小树,一心向天向地,枝叶繁茂因向天,根基稳固因向地。如有培育之人能适时培其根,剪其旁杈,施以肥,必能长而成有用之材。树即如此,人学拳术亦如此,一个人欲学技艺,内因主要,外因重要,如果他有信心,知苦练,但没有明师去指导他,用正确的方法锻炼他,那么他也不会取得成功。相反,一个不知用心,又没有好的老师培育的人终不能成大事。

  树有枝干,术有旁正,然干为一,枝为多,如术正门唯一,旁门甚多。旁枝盛而主干弱,若倾于一侧任其长,久之则树必倾倒。人之学术,误入旁门,任下苦功终无成,何能如此?盖因天地间有雷、雨、风、电及春、夏、秋、冬四时之变化,人世间有欺、诈、利、诱之弊。人非皆圣贤,孰能无惑。如果小错能及时改之,则无大错之祸。一个人立身处世如无过错则不知何为正确,一个人接人待物错而不知错,自以为是,旁人无指责,则越错越大,终酿成灾祸。究其竟,何为对?何为错?以小术论之,求运动于身体者,但凡伤身、伤气、伤血、伤神皆为错,能修身养性为对。以家庭论之,一家和睦为对,否为错。以集体论之,团结一心蒸蒸日上为对,以国家论之,一国安定和平为对。一人处世必三思而行,以利身、利家、利集体、利国家之目的而行事。然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皆为错。身体是重要基础,家庭、集体是纽带,国家和平是大事。家和、国和则天下和。相反,天下乱则国乱、家乱、人心乱。以大为重,舍小取义而为对,为大局着眼,既使有小错也为对。诚实为对,但如果诚实反而致病人于忧患而死,则诚实亦错。慌言为错,但善意的谎言能使人一心向上,改过自新,则慌言亦为对。故何为对错?对亦错,错亦对。

  所以练习太极拳术是求小技于一身也,其间必有对有错,无足为虑,观名师练拳,形式各有不同,参考而已,但其中必明太极一大道理,各阶段有各阶段的锻炼方式、方法,不能以对定论,也不能以错定论。

  学习拳术大致有三个方向:第一消极偏右,自以为是,南辕北辙,此为旁门最多,学者终难问津。第二积极偏左,贪功图名,此亦为旁门,学者伤身而不自知,欲速而不达。第三中庸之道,此正门唯一,练者不急不燥,假以时日,水到而渠成。正门唯一,如两点之间就一直线,世间纷扰,余皆为旁偏,然能左右参半,不离其中,故无大偏,实为正门也。故拳术要求达到刚柔相济、虚实兼到、快慢相间、健顺参半,实为理想也。能以此理想定以坐标,则登山求径,涉水求津,不迷惑也。

  概学拳求方法,指路靠师父。师者、生者皆为一理而共进,无高低之分,实先后之别也。故能师者又怎可以五十步笑百步?本亦不足也!故师生皆应慎之!慎之!再慎之!

 

第一课讲解内容:桩法

说明:桩法动作简单,意念如静,练时两脚踏实,立身中正,不仅能增加腿部的支撑力,而且时间长久可以增加内气,它又是老师对学生,也应该是学生自己对自已意识、性格、品德的考验。桩法为基础,如盖楼之地基,习字之横、撇、竖、挪。学者不可忽视,应耐心体会,为拳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开立步桩

  要求: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比肩宽,两脚尖向前微外摆,两脚平踏地,意脚心虚而上提,但不可故意脚趾抓地,屈膝松胯,两膝正对脚尖,但不可超过脚尖,松胯泛臀,开裆贵圆。上身自然正直,含胸塌腰,腰腹充实,两臂自然环抱于胸前,四指相对,两大指自然向上,从左手中指绕左臂、后背、到右臂、右手中指成一圆形。头虚领顶劲,自然正直,眼正平视,耳听身后,牙齿嘴唇微合,舌尖轻抵上颚,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

1. 体会身体的立身中正,体会身体重量由上而下顺应地球之重力平均落于两脚脚心处。

2. 关于裆:要“开”。大小便之间谓之裆,开裆贵圆,即裆有圆虚之意,两腿开立,如骑马状,前裆、后裆一开俱开,如前裆开,而后裆夹,即使叉步三尺,亦不叫开裆,开裆要注意松胯下沉,即开中有合。

3.关于臀:要“泛”。陈氏太极拳对于臀的要求是“泛”。“敛”相对于“突”。敛臀,则前裆合不住,胯不能松沉向下。突臀,则腰不放松,心气不能下降。泛臀处于敛臀与突臀之间,是开裆松胯,立身中正的自然结果。

4.关于胸:要“含”,并不是胸向背后方向凹进,而松沉向下的自然表现。

5.关于背:要“圆”宜松沉向下,忌向后拔而成驼背状。

6.关于腰:要“塌”,即向下松沉之意,忌腰向前挺。

7.关于肩:要“松”,肩不要过于下压,或过于前扣,以自然为好,肩头转动前、后、上、下处处留有余地而不失中正,意松沉向下而使手臂延长。

8.关于腋:要“虚”,腋下不可夹。

9.关于肘:要“坠”,坠肘并不是肘尖向下为坠肘,也是贵在意念松沉向下,肘要护肋但不可贴于肋。

10.关于项:要“直”,后颈部两条大筋为佐气之通道,故不可萎靡。

11.关于颚:要“收”,下颚微收,既护住喉头,亦直起后颈部。

12.关于头:要“顶”,头为一身之主宰,故头不可低,如低头,则全身不知所附,头应自然正,虚领顶劲,头上如顶一棉花团,不可掉。

二.横裆步桩(偏马步桩)

1.单鞭桩

要求:身体正对镜面(参照面),两脚开立约两肩宽,左脚尖微外摆向前,左腿屈膝松胯,左膝正对左脚尖,右脚尖微内扣向前,右膝与右脚尖关照,不可有跪地之意,右腿伸但不僵直,上身自然正直,身体重量左腿承受约七分,右腿承受约三分。左手成掌顺基大腿方向伸出,松肩,沉肘,坐腕,手指尖斜朝前、斜朝上,掌心对镜面。右手成勾手顺右大腿方向伸出,亦松肩、沉肘,腕子放松,勾尖自然向下。从左手中指起,顺臂,绕背过右臂至右手勾尖成一空间曲线。两手腕同高,但不可高于肩低于肘。头自然正直,眼正平视,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体会身体的立身中正,体会身体重量顺应地球重力向下,落于两脚脚心处,体会两脚的虚实,体会步伐大小与身体重心高度的关系,体会两腿的屈与伸,体会两臂的开与合,体会两臂伸中有屈,屈中有伸。

2.懒扎衣桩

要求:身体正对镜面,两脚开立约两肩宽,右脚尖微外摆向前,右腿屈膝松胯,右膝正对右脚尖但不可过,左脚尖微内扣向前,左腿伸但不僵直,左膝与左脚尖关照,左膝不可有跪地之意。上身自然正直,身体重量右腿承载约七分,左腿承载约三分。右手成掌顺右大腿方向伸出,松肩沉肘坐腕,手指尖斜朝前、斜朝上,手心对镜面,手腕不高于肩不低于肘。左手叉腰,四指在前,大指在后。从右手中指起,过腕,顺臂,绕后背到左臂,左肘尖成一空间曲线。头自然正直,眼正平视,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体会身体的中正,头的中正,眼神的中正。

体会身体重量顺应地球重力落于两脚的脚心处。

体会身体各关节的放松与支撑。

体会两腿的虚与实、伸与屈。

体会两臂的开与合、伸与屈。

体会身体重心的高度与步伐大小的关系。

三.开立步转腰

要求: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比肩宽,屈膝松胯,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两臂夹肘,两手握拳于胸前,拳心朝下。身体以脊柱为轴左右旋转。

要点:体会立身中正。

体会身体中轴定于两脚之间,垂直于地面左右旋转。

体会身体中轴旋转时上下同步,中轴不要扭曲。

体会在旋转中头与身合、肩与胯合,膝与脚合。

体会在旋转中腿的屈伸。

误区:转腰不是拧腰,拧腰出现腰脊扭曲,容易出现运动伤害。转腰是蹬劲起于脚,催于胯,带动腰左右旋转,手领身随,手随身转,这样才能保证上下相合、上下相随。 

第二课 讲解内容:桩法

一.左弓步桩(斜行桩)

要求:身体正对镜面,右脚向外撇约45度朝前,左脚向左前45度迈出,脚尖朝前微内扣,两脚之间距离约两肩宽,左腿屈膝松胯,左膝正对左脚尖,但不可过脚尖,左小腿垂直于地面,左小腿肚以不超过脚跟为界,右腿伸但不可僵直,膝盖后窝即委中穴不可软,右膝不可有跪地之意,应与右脚尖关照,上身立身中正,左肩与左胯上下垂直于地面,上身正对于左大腿方向,头自然正直,眼正平视,左手成勾手向身前45度方向伸出,松肩沉肘松腕,勾尖自然下垂,右手成掌向身右前45度方向伸出,松肩沉肘坐腕,指尖斜朝前、斜朝上,掌心朝前。以右手中指起,过臂,绕背到左臂、左勾尖成一空间曲线,两手腕与肩同高但不可高于肩低于肘。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体会立身中正,体会身体大部分重量落于左脚脚心处,体会右腿撑劲撑在右脚脚心处,体会左右两腿的松与紧、屈与伸、虚与实,体会两臂的伸与屈、开与合,

二.左虚步桩(白鹤亮翅桩)

 要求:身体正对镜面,右脚向外撇约45度朝前,右腿屈膝松胯,身体重量几乎落于右脚脚心处,保持右胯、右膝、右踝、右脚尖有同一面上,左脚尖点在右脚内侧垂直平分线上,距右脚内侧约一脚远,左脚尖与左膝对皆朝正前,左膝有意上提,这样使左踝关节放松,左脚掌如踏在一个空火柴盒上,不使之踩扁。左手成掌按于左膝上方,手心向下,手指尖方向于右前约45度左右。右手成掌亮于右额角上方,手心朝外,手指尖斜朝左、斜朝上。从左手中指起经左臂、后背、到右臂、右手中指成一条空间圆滑曲线,两手指尖有上下斜抱相合之意。上身立身中正,含胸塌腰,腰腹充实,头正目平,头顶百会穴与裆内会阴穴上下一线有对拉拔长之意,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要点:进一步体会立身中正,腿的虚实、松紧,双臂的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误区:并不是所有姿式都一定要求膝不过脚尖,故虚步,独立步(一脚支撑重心,另一脚悬空)重心支撑脚的膝盖可以过脚尖,但一定体会重心落于支撑脚的脚心处,这样才能保持立身中正这一大原则不变。

总结:以上所述桩法学者练习时多体会立身中正,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在这几种桩练熟之后,可以站反式桩。其实整个太极拳套路中的每一动都可以拿出来作为定势站桩,这样在以后的拳术练习中自会行云流水,动中有定。 

                         附论文《浅说太极拳之中定桩法》

  太极十三势中,以“抨”字为先,但要学好太极拳非在“中定”上先下功夫不可,否则会舍本求末,欲速而不达。“中”为中正,中庸。能“中”则处处留有余地,左右逢源。“定”为不失中。如“失中”则旋转不活,进退不灵。能“中定”就如行军打仗步步为营,军士出而有归宿。无“中定”就如鹰无林,虎无山,龙无潭,“险”而易见,更何谈“抨捋挤按,采挒肘靠”?

 今人练拳多数不以基础练起,贪多求快,结果花费时日甚多而收效甚微,可惜可惜,望戒之!现以太极桩法浅述太极之中定,望抛砖引玉。

 一.太极混元桩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比肩宽。脚尖向前微外摆,做到脚踏实地,脚心用意提起。屈膝松胯。膝与大脚趾方向对正,但不可过脚尖。胯放松,臀部如坐高板凳。裆宜圆如骑马背。上身正直,不可前俯后仰,左斜右歪。含胸塌腰。背宜圆,腹宜实。双臂与后背抱一圆形,双手与胸平。大指意向上,虎口圆,其余四指对正,相距约一拳远,中指与前臂中线对正,意沉肩坠肘。头自然正,虚顶劲。颈项提起,下颚微收,眼正平视。唇齿微闭,舌轻抵上腭。耳听身后或意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呼吸宜自然,且细长均匀,不可闭气。以上姿势要求皆用意,但不可故意造作。顺应自然,头虚虚领起,由头至脚用意松沉,不与地球之重力顶抗,体会身体重量从上到下平分落在两脚上,体会身体各关节的支撑力与中正性。体松而能中,意专而能定。站桩时身体犹如一颗埋在地里的种子,吸足水分与养料,就待向上发芽,向下生根,向外膨胀,外虽静而内已生机勃勃。

 二.太极桩  即拳势之定式如懒扎衣,单鞭,斜形,白鹤亮翅等。站太极桩与站混元桩要求一致,然重心分虚实,手型脚型虽有变换,但仍不外乎处处中正,八面支撑,不要起僵劲。伸中求屈,屈中求伸,上中下似能一线贯穿。

 以上所述都是中定桩法。桩法有高有低,有正有斜,有虚有实,有开有合,有松有紧,然千变万化都在一定之中。打拳练功,桩法为首要为基础,如习字之“横,竖,撇,捺”,盖楼之地基。如欲深研太极拳术,千万不可忽视之!

第三课讲解内容:双臂抱圆左右弓步转换

说明:重心的转换是陈氏太极拳最重要、最基本练功步骤,不可忽视,拳论云:“有不得机,不得势,必于腰腿求之。”此项锻炼侧重于下中盘腿胯的训练。

预备式:以身前镜面为参照面,两脚连线平行于镜面开立约两肩宽,两脚尖向前微外摆,身体重心落于左脚,左腿屈膝松胯,身体左转约45度,成左弓步,上身立身中正,头自然正,右腿伸但不可僵直。两臂环抱于胸前,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动作一:左脚起蹬劲,右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向右腿侧平移,感觉身体重心坐于右腿侧。此为安轴法,即把身体脊柱轴定于右腿侧,此时身体面向仍朝左大腿方向,不要着急转腰。

动作二:左腿蹬劲不断,右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以脊柱为轴向右旋转约90度,此时在感觉上身体的重量几乎落于右脚脚心处,右大腿正上方的肌肉感觉最吃劲,左腿伸直但不可僵,左膝不可有跪地之意,保持立身中正,头与身合,手与身合,眼与身合且正平视。在身体右转时,右脚已起蹬劲,唯蹬劲方向与左腿蹬劲方向恰恰相反,正是左腿蹬劲走向消亡,右腿蹬劲初生未足。再有初练者,必持一定,不可乱动,即向右旋胯转腰时,重心轴一定要保持在右腿侧不可乱动,当身、手、眼都到位已转为右弓步,即能达到武术所要求的三尖(鼻尖、手尖、脚尖)相照后,方可做下一动作的重心左移。

动作三:右腿蹬劲继续,此时左腿蹬劲已消,左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左移,感觉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侧,即把重心轴安于左腿侧,和第一动一样,也不要着急转腰,勿肋勿忘切记。此时注意用体知检查左胯、左膝、左脚相合,相合不要舍近求远,即在意想上,左膝直接去找左脚尖,左胯直接去找左脚跟,正所谓两点之间直线最近。如舍近求远,刻意追求膝画外8字,或者刻意追求裆走后弧,反倒错误,如运动过量,适必造成膝关节的运动伤害或者是腰脊劳损。

动作四:右脚蹬劲不断,左腿继续屈膝松胯,左脚的蹬劲已生,身体向左旋转约90度,还原为左弓步。如此反复。

要点:

1.身体重心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是一个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一定要连绵不断,一气哈成,不可出现停顿、反复、半途而费,要有始有终。此左右弓步转换分成四动讲解,在要点中又再加强调,虽想尽我的所能尽量阐述,但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初习练者只需按此步骤习练,渐渐行之圆润,一动以腰为轴,无有不动,心念一静无有不静,到时自能辨其对错,自会取舍。

2.感觉体会上身如一立着的碾子(或者说是圆柱体吧),两臂、两肩、后背、两胯都以脊柱为轴左右平转。腰腹充实,以胯为中下盘的分界,左右旋转如磨盘。

3.在左右弓步重心转换过程中,保持立身中正,进一步体会同侧肩与胯的顺合、顺开、逆开、逆合。体会肩与胯的上下相随。肩与胯如上下不随合,则腰易扭曲,失去上身的中正性。如把同侧肩与胯比做工作上的上级领导与下级群众的关系:下要顺上,领导走则群众紧跟,领导在前走,亦要照顾跟在身后的群众,正所谓上下同心手拉手,为肩与胯的顺合。下亦顺上,然顺中有开,领导前走,群众跟却不愿紧跟,此为肩与胯的顺开。下要逆上,如领导于前有过之倾向,群众有监督告诫而不随之,此为肩与胯的逆开。上要临下,领导意识决策有误,能悬崖勒马,接受建议,不失于界,回头寻回所不跟之群众,体察民情,而群众不计领导之过,乐于接纳,正所谓上下亦同心求正,为肩与胯的逆合。

顺合:两者同向运动,由远而近,或保持距离不变。

顺开:两者同向运动,由近而远。

逆开:两者反向运动,由近而远。

逆合:两者相向运动,由远而近。

当动作一时,重心由左向右平移,左肩与左胯为顺合,右肩与右胯为逆开,当动作二时,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肩与左胯为顺开,右肩与右胯为逆合。当动作三时,左肩与左胯为逆开,右肩与右胯为顺合。当动作四时,左肩与左胯为逆合,右肩与右胯为顺开。

千看万听,不如扎扎实实练中体会,进而熟而生巧,融会贯通,同侧肩与胯能开能合,那么异侧肩与胯应不在话下,行之于久,肩与胯圈不难理解。

4.身体重心的左右转换过程中,要保持重心高度的平稳,不可忽高忽低,进而体会两腿屈与伸的动态平衡。屈与伸是一对矛盾,如左腿伸一分,则右腿屈一分,不多不少,成动态平衡,而且意识中还要有屈中寓伸,伸中寓屈。动作一至动作二中,左腿由屈变伸,左腿筋由松变紧,左裆为开,右腿由伸变屈,右大腿肌肉由轻松而变得紧张吃劲,右裆为扣。再有强调一点,屈膝松胯不要做成先屈膝后松胯,应是屈膝就松胯,松胯就屈膝。

5.体会两脚的一支一撑,屈腿脚为支脚,伸腿脚为撑脚,支脚有责任承载身体重量,不要推卸,撑脚有义务移动身体重量,不要偷懒。无论支与撑,身体重量落点尽量维持在脚的中心,而在以后的拳术套路练习中有以脚跟为轴的扣脚,亦是为了使撑腿的撑点落于脚心,这样才能使自己重心稳定。

                     附论文《太极拳中脚的虚实阐述》

  明虚实非常重要。在太极拳动作中,大致上人体上虚下实,前虚后实,实际上人体处处分虚实。脚上如能分清虚实犹为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脚的结构:脚分为前脚掌和后脚跟。脚掌又分为脚掌内侧(大脚趾)和脚掌外侧(小脚趾);脚跟又分为脚跟内侧和脚跟外侧。大脚趾和脚跟外侧连线与小脚趾和脚跟内侧连线的相交点为脚心。

 站混元桩时,身体重量顺应地球重力层层下落,平均落在两脚的脚心处,但绝不可脚心实踏地,如果这样,下行之气血不利于流通以致于僵滞。故脚心为实处,但必虚虚提起,此为实中有虚;脚趾,脚后跟,脚内沿,脚外沿为虚处,但必意念抓地,此为虚中有实。这样的话,两脚如碗扣地,四平八稳,身体重量平摊定于两脚心,脚趾脚后跟脚内外沿皆抓地以助劲力注于脚心。古人练拳,喻义脚方象地。故脚有承载全身之重要责任,所以练太极拳而不明脚之虚实必有颠覆必生之患。

  从右弓步转换为左弓步时,左腿屈,右腿伸。左脚有承载身体大部分重量之责任,故定义为实;右脚有移动身体重量之义务,故定义为虚。两脚一虚一实,成动态变化。身体重心由右脚侧过渡为左腿侧时,左脚由虚渐变为实;同时,右脚由实渐变为虚。两脚各负其职,分工合作,这样身体重心才能平稳地转换。

  然而左脚为实并非全然占实,要实中有虚,即前脚掌为实,后脚跟为虚。前脚掌之实中又分为大脚趾为实,小脚趾为虚;后脚跟之虚中又分为脚跟外侧为实,脚跟内侧为虚。

  右脚为虚并非全然占虚,要虚中有实,即后脚跟为实,前脚掌为虚。后脚跟之实中又分为脚跟内侧为实,脚跟外侧为虚;前脚掌之虚中又分为小脚趾为实,大脚趾为虚。

  可以想象一下———左脚实中之实(大脚趾)与虚中之实(脚后跟外侧)连成一线段;右脚虚中之实(小脚趾)与实中之实(脚后跟内侧)亦连成一线段。如果两线段上与上连,下与下连,则成一矩形。

  两脚如此站位且虚实如此之分,是为使两脚的支撑面积最大,且保持开裆圆胯。这样的话,身体重心落点之运动轨迹不离两脚的支撑面内,且重心转换灵活,可谓脚方如地,故无颠覆之患。

  然而不管脚上如何分清虚实,还应求中庸之道,即劲力应落在脚的中心为正确。脚上能求中,求正,则落地稳重,起跳轻灵。之所以脚分虚实,盖因身体重心在运动转换过程中要克服其贯性或外来力量,必用脚的虚实来维持劲力落在脚心上。

  那么究其理,欲明虚实,必懂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转阳来阳转阴,阴阳渐变互为根。一分为二阴与阳,两仪也;各再分为二阴与阳,四象也.....如此下分无穷尽也。太极拳者精练至极,身体处处分虚实,岂止脚上之虚实乎?

  何谓实?何谓虚?着意实者即为实,劲力之所以注;着意虚者即为虚,劲力之所以消。故虚与实皆在意。所以上述左弓步中,定义左脚为实,右脚为虚,亦偏面尔,只为阐述方便尔。故怎可定虚实?虚实无定啊!

第四课讲解内容:缠丝

说明:缠丝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它有顺缠、逆缠、大缠、小缠、里缠、外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之分,但最基本的一对缠丝就是顺缠和逆缠。

一.定义手的顺逆缠丝

1.以右手为例,以右手前臂为轴,右手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如表盘顺时针方向,为顺缠丝。右手大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如表盘逆时针方向,为逆缠丝。相反,左手按表盘顺时针方向旋转为逆缠丝,左手按表盘逆时针方向旋转为顺缠丝。

要点:手的顺缠丝,以缠到前臂尺骨、桡骨平行状为界。手的逆缠丝以缠到前臂尺骨、桡骨交叉,不挑肩架肘为界。

2.左逆右顺缠:左手逆缠丝,右手顺缠丝。

3.左顺右逆缠:左手顺缠丝,右手逆缠丝。

4.双逆缠:左右手同时逆缠丝。

5.双顺缠:左右手同时顺缠丝。

二.释义“缠丝劲”:

古人编绳两股谓之“缠”,三股谓之“绵”,丝者,轻、柔、弹性物也。故“缠丝”一词寓意:阴阳两股势力互为其根,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不与外力抵抗,一路缠绵,虚实共进。劲者,合力也。是力的一种升华,是力的和谐体现。“缠丝劲”是一种复合劲。手臂有缠丝劲、腿有缠丝劲、腰腹亦有缠丝劲。总的来说,缠丝劲由内而发,由外而领,如水入缝,不易阻挡。以身体大致论之,缠丝劲起于腰腹,上行胸背,至肩肘手,下行至胯膝踝,同时达四梢。练习缠丝劲需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内外相随,上下相合,周身一家。

三.单手正面正缠丝

1.说明:它是陈氏太极拳最重要,最基础的练功手段之一,在说法上是单手的缠丝,实际上是全身整体的运动,学时感觉很简单,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体会的增多,练好单手正面正缠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陈氏太极拳架的基础,把它弄清楚明白,懂得阴阳开合运动的规律,那么练习陈氏太极拳则事半而功倍。

2.定义“正面缠丝”:指手臂在身前的缠丝运动。以右手为例,右手掌根左不过身体中线为界(此时右臂腋下空虚,不可夹紧),右不过右大腿后为界,上以不过眼眉为界,下不低于腹为界。

3.定义“正缠丝”:以右手为例,右臂以右肩为轴,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画弧线为正缠丝。反之,右手、右臂以右肩为轴按表盘逆时针方向画弧线为反缠丝。

4.步骤:以右手为例,以懒扎衣式为起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逆缠丝与身体相合,手心向外,手指尖朝身体左方向,左肘与右指尖有相抱之意,此形定义为预备势。

动作一: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右手顺缠丝下按于右膝上方,手指尖与右大腿方向正,手心朝身体左面。

动作二:松胯转腰,身体左转,左腿继续屈膝松胯成左弓步,右臂随腰公转(手臂随腰转称为公转,如同地球围绕着太阳、月亮围绕着地球,手臂在以腰为轴公转的同时又做顺或逆缠丝,称为自转,如同地球围绕太阳的同时也在自转),右手继续顺缠丝到左膝右上方,右掌掌根不可过身体中线左侧,高与腹平,前臂与左大腿平行,手心朝左上。

动作三:左腿蹬劲,身体重心右移,右手立掌坐腕逆缠上穿,整个右臂与后背抱一圆形。

动作四:松胯转腰,身体右转,右腿屈膝松胯,右手继续逆缠行上弧线画眉而过,还原成预备式。

5.要点:

1)在第三节课中着重讲了重心的转换及同侧肩与胯的开合关系。所以在上述的四个动作中,对于腰腿的动作说明就一带而过。下面咱们分析一下异侧肩与胯的开合关系。

当动作一时,右肩与右胯为顺合,那么右肩与左胯为逆开。

当动作二时,右肩与右胯为顺开,那么右肩与左胯为逆合。

当动作三时,右肩与右胯为逆开,那么右肩与左胯为顺合。

当动作四时,右肩与右胯为逆合,那么右肩与左胯为顺开。

   以上四个动作中右肩与左胯的开合关系,是以身前为论的。然有前则应有后,正如看事物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再如人斜背书包,胸腹前有背带,腰背后亦有背带。所以我们再分析一下右肩与左胯从背后的开合关系(背丝扣)。

   当动作一时,右肩与左胯为顺合。

   当动作二时,右肩与左胯为顺开。

   当动作三时,右肩与左胯为逆开。

   当动作四时,右肩与左胯为逆合。

   由此学者慢慢体味,可知肩与胯的异侧开合关系中,前合必有后开,前开必有后合,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中庸之道也!默而练之,用心揣摩,不急不燥,立身中正,头劲领起,用意识感知自已的身体位置,行之于久,一动自有中正开合,无需多虑。

   所谓“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既明肩与胯合,就能明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如在肩与胯的异侧开合运动中,即注意前,又注意后,那么肩与胯的斜圈(太极圈)不难体会得到。同理可体会肘与膝圈、手与脚圈!

 2)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脚的开合要有层次,即先是肩与胯的开合,再次是肘与膝的开合,最后是手与脚的开合。

   如从动作四转回动作一中,依次右肩与右胯上下相合、右肘与右膝上下相合、右手与右脚上下相合。当从动作二中,依次右肩与左胯身前相合、右肘与左膝身前相合、右手与右脚身前相合。

3)以上分析了上肢与下肢的开合关系,下面咱们再一起分析一下上肢与身体的开合关系。

  在预备式右弓步中,要求从左肘至背到右手抱一弧线,右手逆缠丝与身体有相合之意,当动作一时,右手变顺缠丝与身体有相开之意,当动作二时,右手继续顺缠丝与身体有相合之意,当动作三时,右手变逆缠丝与身体有相开之意,当动作四时,右手继续逆缠丝与身体有相合之意。

  当动作一时,重心由右向左移动,右手下,两臂所抱之圈加大,

  当动作二时,身体向左旋转,两臂所抱之圈缩小,

  当动作三时,重心由左向右移动,右手上,两臂所抱之圈加大,

  当动作四时,身体向右旋转,两臂所抱之圈缩小。

   概物体旋转,都有旋惯性,故当旋胯转腰时,应注意手臂与身体合近,以维持一身不散,一团和气!而在身体重心左右移动之时,应注意手臂与身体的相对而开,以保证一身不瘪!然在练习时,应以意当先,姿势动作合乎规矩,勿故意造作,以中正为大原则。

4)以上所述上肢与身体的开合关系、上肢与下肢的开合关系。下面再分析一下下肢与身体的开合关系。还以右手正面正缠丝为例,

   当动作一时,右腿与身体顺合,左腿与身体逆开,表现在裆上为:右裆扣,左裆开。

   当动作二时,右腿与身体顺开,左腿与身体逆合,表现在裆上为:右裆开,左裆扣。

    当动作三时,右腿与身体逆开,左腿与身体顺合,表现在裆上为:右裆开,左裆扣。

   当动作四时,右腿与身体逆合,左腿与身体顺开,表现在裆上为:右裆扣,左裆开。

   学者如细细品味,不难感到,当左裆扣,右裆开时,右腿之筋有拉紧之状,左腿之筋有松弛之感,当右裆扣,左裆开,左腿之筋有拉紧之状,右腿之筋有松弛之感。可为“一松一紧谓之拳”之体现。开与扣构成了动态之平衡,在身体与腿部的开与合、裆部的开与扣中,仍保持、维持开裆贵圆这一原则,这样立身才能稳固,保持自已的重心稳定。

5)外三合已明,又岂止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每一对关节的开合关系。如以右肩为例,那么在练习中要体会右肩与左肩、右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右肩与左膝、右肩与右膝、右肩与左脚、右肩与右脚、右肩与左肘、右肩与右肘、右肩与左手、右肩与右手等等的开合关系。除此之外,在此单式练习中还应注意头与身合、眼与身合。如身左旋,而头右转,则身必散漫,如头左转,而眼右顾,则气必散乱。所以头要正,目要平,运行之中头要与身正,眼神有顾有盼,不可死盯着右手,通过如此之单式练习,逐步达到手、脚、身、眼同到,一合而周身皆合。

学者一看到这,不觉有些犯难:要做到一合而周身皆合,非得注意如此之多的开合关系,哪里做得到?关键在于个个击破,练习此单式的时候,谁都不能面面俱到,若能如此,岂不神人?首先要突破的就是立身中正,其次大致的上中下盘的开合,最后是逐个突破,如一段时间内只意念关注异侧的肩与胯合,则其它关节的开合关系不必过分考虑,等熟练以后,异侧肩与胯合不必多想,就能相合,再考虑其它关节的开合关系。往往不用排列组合至尾,你已经能在保持立身中正的前提下,把各关节的开全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因为关节与关节间是有联带的,一处开合处理得中正,另一处开合也自然中正。所谓“功夫,功夫,没有时间的磨练哪来的功夫”?再有哪有什么绝招、秘传?熟后而能生巧,巧而后能贯通!

6. 简单了解“出劲”与“入劲”

在释义“缠丝劲”中,我曾提到缠丝劲大体上由腰腹而发,上行胸背至肩肘手,下行胯膝踝,同达于四梢(四梢指两手之指与两脚之趾)。此为“出劲”。上肢有出劲,下肢亦有出劲。缠丝劲由四梢复回丹田(腰腹),此为“入劲”。同理,上肢有入劲,下肢亦有入劲。

劲,因为正确的形体与意念相合而后才能得到的。形不正确,何谈有劲?形体正确而没有意念的关注,又哪来的劲呢?下面咱们还通过右手正面正缠丝的四个动作,简单讲解一下右臂出劲、入劲与形的关系。

当动作一时,右手顺缠丝与身体开,此动意念劲由手经肘至肩过胸背入丹田。

当动作二时,右手顺缠丝与身体合,此动意念劲由丹田经胸背至肩过肘到手。

当动作三时,右手逆缠丝与身体开,此动意念劲由手经肘至肩过胸背入丹田。

当动作四时,右手逆缠丝与身体合,此动意念劲由丹田经胸背至肩过肘到手。

7. “劲形逆从”法则

我国古典哲学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任何事物都分阴阳,而阴与阳共处一体,阴增长则阳必消减,阴消减则阳必增长,如此保持动态平衡,阴与阳的共存体才不散不瘪。太极拳正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来指导身体的内外运动。所以在劲与形上,认为形为阴,劲为阳。

在动作一中,右手与身体开,而劲屯于丹田,此为阴出而阳入。

在动作二中,右手与身体合,而劲现于手梢,此为阴入而阳出。

在动作三中,右手与身体开,而劲屯于丹田,此为阴出而阳入。

在动作四中,右手与身体合,而劲现于手梢,此为阴入而阳出。

8. 右手正面正缠丝练习中右手出劲、入劲与呼吸的关系

在动作一中,右手出,劲入丹田,为呼。

在动作二中,右手入,劲现手梢,为吸。

在动作三中,右手出,劲入丹田,为呼。

在动作四中,右手入,劲现手梢,为吸。

9.  在右手正面正缠丝练习中关于“手”、“手臂”的比喻

麻雀有头,有身,有尾,其向前飞行,头居前,身居中,尾居后,没有见过倒飞或立飞之麻雀!以此作为比喻,把手掌根比作雀头、把手掌比作雀身,把手指(中指最好)比作雀尾。在此缠丝练习中,手之运行,以掌根为前,掌为中,指为后,在右界限由逆缠丝转顺缠丝,以掌心为轴一转,又是掌根为前,掌为中,指为后,行到左界限由顺缠丝转逆缠丝,又以掌心轴一转,复掌根为前,掌为中,指为后。手即如此,手臂何尝不是如此?肩为头,肘为身,手为后,如此劲由丹田而出,经肩、过肘,一直至手指梢,节节贯穿而不失中啊!

另龙亦有头、有身,有尾,其出水、入水,必头居前,身居中,尾居后。以此又作为比喻,把手比作龙头、把肘比作龙身,把肩比作龙尾。在右界限由逆缠丝转顺缠丝,右手下按时,手在前,肘居中,肩催后,如飞龙之入水。在左界限由顺缠丝转逆缠丝,右手上穿,又是手在前,肘居中,肩催后,如潜龙之出水。如此劲由手梢经肘、肩而复归丹田,节节催促亦不失中啊!

麻雀柔弱,寓意手臂柔顺称为“柔”,龙性刚烈,寓意手臂刚劲称为“刚”。所以在右手的正面正缠丝中,有柔有刚,柔时出劲为吸,刚时入劲为呼!在动作一至动作二时,右手为顺缠丝,走了一个右上到左下的下弧线,在动作三至动作四时,右手转为逆缠丝,走了一个左下到右上的上弧线,大致如此,学者不必拘泥!

10.左手正面正缠丝

唯右手叉腰,其余动作皆相反。人之吃饭、习字多用右手,右手较之左手灵活,故以右手示范讲解,然在练习上不可有偏费。左手亦多练习!我所教学员中,多有体会者,后一问之,皆“左撇子”,概因截长补短,熟而练之,进步甚快!以此思之,练习太极拳之形体柔顺,实为截其长而补内劲之短!

四.单手侧面正缠丝

1.说明:在单手正面正缠丝基本练习顺遂的前提下,进一步练习侧面正缠丝,从而进一步体身、手、步的谐调运动。

2. 定义“侧面缠丝”:指手臂在身体侧面的缠丝运动。如果设身体而北而站,在正面缠丝中手的左界限在西北方向,右界限在东北方向,那么侧面缠丝中,以右手为例,右手的左界限在东北方向,右界限在东南方向,上界限不过眉,下界限不低于腹,以右肩为轴心,在身体侧面作圆弧形运动。

3. 步骤:以右手为例,以懒扎衣为起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脚尖里扣,右手逆缠丝与身体相合,手心向外,手指尖朝身体左方向,左肘与右指尖有相抱之意,此形定义为预备势。

动作一: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右手顺缠丝行至右界限,手心朝下,指尖朝正东。

动作二:继续蹬右腿,左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左转,右手顺缠丝随腰公转至右膝前上方,高与腹平,指尖顺右大腿方向,手心斜朝左上,此时为左横裆步,即身体重心仍在左腿侧。

动作三:蹬左腿,右腿屈膝松胯,重心右移,右手立掌坐腕逆缠丝上穿,指尖高于鼻平,手心朝左。

动作四:继续蹬左腿,右转腰,右手随腰公转继续逆缠丝成右弓步预备式。如此反复。

4.左手侧面正缠丝

唯右手叉腰,其余动作皆相反。

五.至于左右手正面反缠丝(又叫倒缠丝)、左右手侧面反缠丝,学者可按正面、侧面正缠丝的练习要领参悟。

1. 步骤:练习时(以右手为例)可按左弓步斜行桩步法面对镜面(参照面)站立,左手叉腰,右掌合于右耳侧,右臂屈肘,右手虎口与右耳相对。此形定义为预备式。

动作一:蹬左腿,重心右移,不要着急向右转腰,右手由逆缠丝转顺缠丝前下方按于胸前,立掌坐腕,指尖高与鼻平,手心朝左,意念手臂螺旋拔长。

动作二:松右胯向右转腰,右手由顺缠丝转逆缠丝走下弧线经腹前至右膝上方,手臂与右大腿平行,手心朝外。

动作三:蹬右腿,重心左移,不要着急向左转腰,右手由逆缠丝转顺缠丝上托,手心转上,高与肩平,意念手臂螺旋拔长。

动作四:松左胯向左转腰,右手由顺缠丝转逆缠丝屈肘合于右耳侧。如此反复。

 2.左手的倒缠丝练习与右手的倒缠丝练习动作一样,唯右手叉腰,方向相反。

 3.倒缠丝的练习非常重要,在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很多势子都有倒缠丝的动作,如拗步斜行、掩手肱捶、倒卷肱、高探马等等。所以正缠丝、倒缠丝的单式练习都不能忽视!

六.本课结语:

这一节课的内容很重要,所以文字较多,篇幅较长,大致讲解了单手缠丝的基本训练方法、外三合、顺逆缠丝的定义、缠丝劲的概念、节节贯穿原则、出劲与入劲、劲形逆从法则、单式中呼吸的配合,如有心习练者,应耐心品味。它是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切记切记! 也希望有缘读者能不吝赐正,必心存感激!

附论文《太极拳锻炼中怎样避免膝关节的运动伤害》

很多练习太极拳,尤其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朋友们,膝盖疼痛,而且总是不好,更有甚者,膝关节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第一是因为方法不正确,第二是因为运动过量。

膝是由关节和关节韧带等周围组织所组成,是胫腓骨与股骨的连接处,它在太极拳的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太极拳运动中要保持立身中正,是以屈膝松胯为前提的,所以膝关节承受着身体的重量,负担不轻,对于初练太极拳的朋友,一开始膝盖疼痛是很自然的,心理负担不要太重,别害怕,过一段时间,膝关节适应了,就自然不再疼痛了,但此期间要注意运动适量,循序渐进,并注意对膝关节的保护,练拳前先活动膝关节,练拳后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风吹。

膝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是纵向的屈伸运动,它的运动同肘关节的屈伸运动是一样的,不能是横向的,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要避免膝关节的横向运动。在同侧脚踏地的前提下,膝盖的运动方向就是在脚尖与脚跟之间,不要特意去追求膝盖走外圈,膝盖走外圈是外在的形式,如果你恰恰追求这个外在的形式,适必造成膝关节内、外两点的疼痛,而且随着运动量的增多,膝盖的疼痛就更加显著。原因就在于膝关节不中正,违背了膝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伸腿时脚蹬地,脚的撑地点是在脚掌与脚跟之间移动的,那么膝关节的向脚下的蹬劲要与之合正、合拍,当屈腿时脚支撑地,那么膝关节向脚下的劲力也要合正、合拍,虽然膝的运动方向很直接地向脚尖方向,但不可过脚尖,否则膝关节的前点容易造成疼痛。总之,膝关节的劲力方向应维持在脚心上,此为“定”,无论腿的屈与伸,都要尽力保持、维持膝盖的劲力方向在脚心上,此为“动中求定”。能动中求定,则膝关节的用劲方向不偏不倚,称为“不失中”,能不失中,又能运动适量,则膝关节不会造成运动伤害!

实际上,我在上面讲述的是膝关节与脚尖、脚跟的开合关系,即膝与脚合。能做到膝与脚合,光靠膝找脚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还要注意脚找膝,合是“两厢情愿”的,在太极拳的运动中,有以足跟为轴的扣脚法,实际上就是脚与膝合,这样的话,才能使脚之支撑点尽力维持、保持在脚心,何尝不是“动中求定”啊!

另外,陈式太极拳多震脚动作,对膝关节的要求就更高,膝关节的承受力就更大,对于年青人,方法正确后,脚自由下落,不要使劲跺脚,可以练习,但对于老年人,多因骨质钙化,不宜震脚,只轻落地即可,以免运动伤害,万事难求完美,不必羡慕他人,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何有伤害之患!?

第五课讲解内容:双手缠丝

说明:在单手缠丝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双手的缠丝运动,不仅注意手、身、步的谐调,还要注意双手的配合。

一.云手:

1.说明:云手是太极拳的母式,其名象形如天上之云,变化莫测,此势攻守自如,令敌难防。学者一定耐心习练,细心体会。

2.步骤:以左横裆步单鞭式为起势。

预备式: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手逆缠丝合于胸前,右手勾手变掌,顺缠丝走下弧合于腹前。

动作一:蹬左腿,右腿屈膝松胯,身体后坐(即身体重心向右移动),同时左手顺缠丝下按,右手逆缠丝上穿。

动作二:继续蹬左腿,右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手继续顺缠丝随腰走下弧线合于腹前,右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合于胸前。

动作三:蹬右腿,左腿屈膝松胯,身体后坐(即身体重心向左移动),同时左手逆缠丝上穿、右手顺缠丝下按。

动作四:继续蹬右腿,左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合于胸前,右手继续顺缠丝走下弧线合于腹前。如此反复。

3.不难看出,云手这个双手缠丝练习,实际上就是左右手正面正缠丝的交替动作,练习时注意两臂有相合之意,可以这样想象:两手之间似乎系着一根头发丝,运动时,头发丝被拉直,但勿使之拉断,此谓“两膊相系”。

二.云手注意事项:

1.误区:太极拳的运动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是一种慢而匀速的运动,而是一种快慢相间的运动。快慢相间体现在一个动作过程中,身体各关节动作有快有慢,协调合作。身体重心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是一个动作过程,此过程要有始有终、连绵不断、不过能及。以此动作过程为例,当身体重心移动时,腰胯的转动速度要小于手臂顺逆缠丝的转动速度。当转腰成弓步时,腰胯的旋转速度要大于手臂顺逆缠丝的转动速度。所以练习云手这一缠丝运动要体会:手领身随,手随身转,由腿而腰至手节节贯穿、快慢相间,动则全动,有牵一发(头发丝)而动全身之应,静则全静,有静如山岳之势。

2.体会“曲中求直”,掌握“三点一线”

在前几课的学练中,让学员耐心体会身体的立身中正,两脚的支撑点,身体重心左右移动要平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三点成线:第一点脚心的支撑点,第二点身体的重心点,第三点手臂与敌接触点。此三点上、中、下合为一斜的直线。试想:双手推一重物,后腿蹬点、手之按点与身体之中点合为一线时,才能使上劲力推动物体,如果身体重心中点不在手之按点与脚之蹬点的连线上,则范“失中”之病,既使推动物体,也是手脚的僵劲,不是合劲啊!

  所以在云手左弓步或右弓步接手(可先理解为接应敌方之手臂,一手管敌方之腕节,一手管对敌方之肘节)时,一定要旋腰转胯到位,使双手之合力点、身体中心点、后脚蹬点合为一线。

  在云手这个缠丝运动过程中,保持、维持脚的蹬点、身体中心点、手臂变化的接触点始终合在一线上,体会这三点所成直线如弹簧一样紧凑与开展,从而理解太极拳论上所述的“动中有定,曲中求直”。

3. 转关

何谓“转关”?转关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之处。

在云手中,双手的顺逆缠丝、重心的前后、身体的左右旋转、腿的屈伸等同时变化,一变全变,不拖泥带水,所以太极拳的快体现在变化之快,不是速度之快。试想:没有闸的自行车,你敢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快骑吗?

转关处,学者应细心品味,过犹不及啊!

一.抨捋缠丝

1.左弓步抨捋缠丝步骤:

预备式:以身前镜面为参照面,身体正对镜面成成左弓步双手抨于胸前(弓步要领参照第二课左弓步桩),左手朝外,右手心朝上,两掌根同高、相距长度是自已前臂长度。

动作一:蹬左腿,右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向右脚方向移动,两手左顺右逆缠上抨。

动作二:继续蹬左腿,右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右转,双手继续左顺右逆缠走上弧线随腰公转。

动作三:蹬右腿,左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向左脚方向移动,双手左逆右顺缠下按于腹前。

动作四:继续蹬右腿,左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走下弧线随腰公转抨于胸前。如此反复。

2.右弓步抨捋缠丝:与左弓步抨捋缠丝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3.要点:在整个缠丝运动中,注意两手相合,保持两掌根距离基本不变,保持两掌根高度在同一水平上。在重心左右转换中,注意身体重心腿的胯、膝、踝、脚尖一定要保持在同一面上,这样才能避免突臀、跪膝,不致于有失中之误。进一步体会两脚支撑两点的互换,体会身体的三点合一线,在动变中求不变。

4.关于抨捋双手缠丝的比喻:

在此缠丝运动中,两手高度要保持一致,两手掌根的距离要尽量保持不变,两手运行,一前一后,犹如两动动员在同一环形跑道上互相追逐,在转弯压道时,后者从内圈压道转回为领跑,前者从外圈压道转回为追跑。在直道时,前者、后者必在同一跑道内,不能分道并进。再次转弯压道时,前者变为后,后者变为前,又在同一跑道内追逐。概如此,恐不妥,勿笑!

二.绞臂缠丝

1.顺时针绞臂缠丝步骤:

预备式:以身前镜面为参照面,两脚开立与镜面平行,两脚尖朝镜面稍外摆,成左弓步两手合于胸前,右手心朝上,左掌根合于右臂肘弯内侧。

动作一:蹬左腿,右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向右脚方向移动,同时左手逆缠下按,右手逆缠上穿。

动作二:继续蹬左腿,右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两手继续逆缠丝,左手走下弧线、右手走上弧线开与胸平。

动作三:蹬右腿,左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向左脚方向后坐,同时左手顺缠丝上穿里合,右手顺缠丝下按。

动作四:继续蹬右腿,左腿继续屈腠松胯,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继续顺缠丝合于胸前如预备式。如此反复。

2.逆时针绞臂缠丝:动作与上相同,唯左右相反。

3.说明:

顺时针绞臂缠丝实际上是右手的正面正缠丝与左手的正面反缠丝(倒缠丝)的配合运动。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很多动作如懒扎衣合手式,左右擦脚合手式,小擒打合手式等等都是顺时针方向的绞臂缠丝运动,至于逆时针方向的绞臂缠丝动作在拳套里表现得很少,正因如此,在单式练习时,更应多练!

4.要点:

在绞臂缠丝运动中,注意两臂逆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合时意念两臂与后背抱一小圆,开时两臂与后背成一大弧线,勿散!

三.左右后捋缠丝

1.步骤:

预备式:以身前镜面为参照面,两脚开立与镜面平行,两脚尖朝镜面稍外摆,成左弓步,左手按于左大腿外侧、左胯旁、手心朝下,右手合于身体中线前、高与鼻平、手心朝左上。

动作一:松沉左胯、蹬左腿,屈右腿,身体重心右移,不要着急向右转身,两手左顺右逆缠、左手上右手下合于胸平。

动作二:继续蹬左腿、屈右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走上弧线继续顺缠丝合于身体中线前、高与鼻平、手心朝右上,右手走下弧线继续逆缠丝下按于右大腿外侧、手心朝下。

动作三:松沉右胯、蹬右腿,屈左腿,身体重心左移,不要着急向左转身,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下右手上合于胸平。

动作四:继续蹬右腿、屈左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走下弧线继续逆缠丝下按于左大腿外侧、手心朝下,右手走上弧线继续顺缠丝合于身体中线前、高与鼻平、手心朝左上。如此反复。

2.说明:

此缠丝运动是两手交替做反缠丝(倒缠丝)的缠丝运动,所以在练习此缠丝之前应熟练掌握单手反缠丝运动。在老架一路中,如撇身捶、上三步、击地捶等很多动作都是这种双手的倒缠丝运动,可见掌握好单式的缠丝运动必然能为拳术套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点:注意两手相合,前手领,后手追,再进一步体会此缠丝运动的转关处。

四.开合缠丝

1.步骤:

预备式:以身前镜面为参照面,两脚开立与镜面平行,两脚尖朝镜面稍外摆,成左弓步,两臂开与后背成一弧形,高与腰平,手心朝外。

动作一:蹬左腿、屈右腿、身体后坐,两手双顺缠上穿于胸平,两臂以后背夹脊穴为固定点螺旋拔长,两手相对有相抱之意。

动作二:继续蹬左腿、屈右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两手继续双顺缠走上弧线合于胸平,两手心斜朝里上。

动作三:蹬右腿、屈左腿,身体后坐,双手双逆缠下按,手心朝下。

动作四:继续蹬右腿、屈左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继续双逆缠走外下弧线开于腰平、手心朝外。

2.说明:以上动作是左弓步双逆开手、右弓步双顺合手。如练习右弓步双逆开手、左弓步双顺合手与以上动作要领相同,唯左右相反。开合缠丝是双手同时做倒缠丝的运动,此动作在套路中体现也非常多,如掩手肱捶、倒卷肱、高探马、指裆捶等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单式练习!

3.要点:在此缠丝运动中,不管身体转向何方向,应注意双手相对身体中线对称开合。体会双手是身体的一部分,应与身体做整体运动、手随身转,同时相对身体做开合运动。另外,此式的缠丝运动最能感受到手臂的伸筋拔骨、指尖的胀刺麻,所以学者要细心体会!

附论文《关节缠丝的定义、分类与总结》

缠丝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最基本的一对缠丝就是顺缠丝与逆缠丝。

手(腕关节)的缠丝有顺缠丝、逆缠丝。手的顺缠丝是以前小臂为轴,以小指领劲,以大拇指催劲,其余手指随,领劲、催劲以劲到中指最好,所谓“劲贯中峰”,这样使手臂旋转为尺骨、桡骨平行状。手的逆缠丝是以前小臂为轴,以大拇指领劲,以小指催劲,其余手指随,也要劲贯中峰,使手臂旋转为尺骨、桡骨交叉状。一般的情况下,人常用右手,所以右手(腕节)按表针顺时针方向旋转为顺缠,相反为逆缠,那么左手(腕节)按表针逆时针方向旋转为顺缠,相反为逆缠。手的顺缠到位时,注意同侧手臂腋下不可夹,意有一拳之隔,手的逆缠到位时,注意同侧手臂不可挑肩架肘,意沉肩坠肘。

往往在陈式太极拳的套路讲解中,作者重视手的顺逆缠丝的规定,但却忽视了其他关节的顺、逆缠丝,所以对于太极拳爱好者有必要了解一下其他关节的顺、逆缠丝。

顺和逆是相对的,所以在手做顺缠丝的时候,同侧肘关节在用意松坠向下的前提下做的是逆缠丝的运动,相反在手做逆缠丝的时候,同侧肘关节在用意松坠向下的前提下做的是顺缠丝的运动。可见,手与肘的这种反向缠丝运动把手的前臂如拧衣服状拧来拧去,从中就不难理解到肘关节的顺、逆缠丝的定义。同理,在上臂这一段,如果肘关节是顺缠丝的运动,那么同侧的肩关节在松沉的前提下做的是逆缠丝的运动,如果肘关节是逆缠丝的运动,那么同侧的肩关节在松沉的前提下做的是顺缠丝的运动。

人的上肢大致上可分为三节三段。三节指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三段指大臂、前臂和手。至于手,此处就不再细分、细说。相邻两节的缠丝是相反的,而相隔两节的缠丝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手(腕关节)做的是顺缠丝,那么相邻的肘关节做的是逆缠丝,相隔的肩关节做的是顺缠丝,如果手(腕关节)做的是逆缠丝,那么相邻的肘关节做的是顺缠丝,相隔的肩关节做的是逆缠丝。

拳论有三节(根节、中节、梢节)之说,此处寓意把人体的上肢肩部比作树的根部、肘部比作树的树干、腕部及手比作树的枝叶。树立于天地间,根部稳固、树干中正、枝叶飘摇,在运动幅度上枝叶最大,其次为树干,根部几乎不动。所以我在上面所述的肘关节与肩关节的缠丝运动不必造作强求,以用意为主,这样三节三段螺旋伸缩,中节居于中而无失中之病!

下肢与上肢稍有不同,分为四节三段。何谓“节”?联结处为“节”。因脚平踏于地,不同于手在空中无所附,固脚掌与地面相接称为一节,所以四节指脚掌、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三段指脚、小腿、大腿。

脚的顺缠丝,以脚平踏地为前提,以大脚趾催劲,小脚趾领劲,使同侧腿的蹬劲由大脚趾向小脚趾过渡,此时同侧腿为伸、求开展。脚的逆缠丝,也是以脚平踏地为前提,以大脚趾领劲,使同侧腿承载身体重量的支撑劲由小脚趾侧向大脚趾侧过渡,此时同侧腿为屈、求紧凑。这里又一次提到了领劲,所谓“领”就是引导之意,把劲力引导过来称为“领劲”。“催劲”就是把劲力催送过去。打个比喻,如使车移动,一人在前拉(领),一人在后推(催),领与催的目的是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合,前后相随一致的。

无论脚是顺缠丝还是逆缠丝,腿的支撑劲应以脚心为中正原则。腿的支撑劲由脚心(涌泉穴)通过踝关节,而脚跟在踝之后又与踝离得很近,所以踝关节的顺、逆缠丝在脚后跟上体现得就很明显,也就是说脚上顺逆缠丝体现在脚前掌上,而踝关节的顺逆缠丝体现在脚后跟上,这样的话,脚底才出现了“旋”。

脚的顺、逆缠丝明白了,那么膝关节的缠丝有胯关节的缠丝就能明白了。相隔两节的缠丝是相同的,所以体现在脚上的缠丝为顺缠丝时,同侧膝关节的缠丝就为顺缠丝,此时表现在膝头上是向外开。如果体现在脚上的缠丝为逆缠丝时,则同侧膝关节的缠丝就为逆缠丝,此时表现在膝头上是向里扣。同理,可以知道这两种情况时,同侧胯关节的缠丝分别为逆缠丝和顺缠丝。

人体主要关节为肩、肘、腕、胯、膝、踝(脊椎此处不述,但脊椎注意上下对称拔长,不可扭曲),通过关节顺逆缠丝的锻炼能够达到伸筋拔骨,能伸筋拔骨则身体柔顺,能身体柔顺则内气必然充盈。如果把形体比作道路,那么内气好比路上的车辆,道路通而无坎坷,则车辆车来车往必然畅通,如果道路不通而强行车辆驶入,必出现堵塞。望读者思之!拳论有“太极拳,缠丝也”,所以关节缠丝的锻炼哪能忽视呢?

第六课讲解内容 :开步、并步、退步、盖步、歇步、坐盘步、偷步、仆步、跌岔步、提膝独立步、动步缠丝

说明:拳论有“手领身随步法活”,所以步法锻炼犹为重要,学练者应多加体会。不管为何步法,都不仅仅是出腿落脚的问题,还要注意与身体躯干和手臂的配合。

一.开步

简单定义:向身体左侧或右侧横开一步为开步。

动作要领:(以左开步为例)右腿屈膝松胯,支撑身体重心,左腿提起向支撑脚内侧垂直平分线方向蹬出,开步大小约两肩宽,脚跟内侧着地。此过程注意:身体配合向出腿的反方向旋腰转胯,双臂亦随腰转,与左腿相对于身体中心成左右、上下对称展开。当脚跟内侧着地,落脚脚尖要注意上翘内合,左腿伸但不僵直,此时落脚为虚,不承载身体的重量,随着身体继续向右旋腰转胯,左脚踏平,由虚渐实,变为撑腿,右脚支撑脚由实渐虚,变为支腿。

举例说明:

1.有上即有下。举例:当提膝时,提膝侧身体上起,那么就意念身体支撑腿侧向下,形成上下对称平衡。当伸腿时,头虚上领劲不可丢,支撑腿意念向下扎根形成上下对称拔长。

2.有左即有右。举例:如开左腿时,左腿向左伸出,则双手随腰向右抨出,形成左右对称平衡。

3.有前即有后。举例:当腿伸出,双手有前抨之意,则后背和腰与手有向后对拔之意,形成前后对称平衡。

开步要点:

1. 注意体会身体立身中正,支撑重心腿的胯、膝、踝、脚尖要在一个面上。

2. 体会在出腿过程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对称平衡。

3. 提膝时,重心高低要保持平稳,但意念重心下沉,这样和提膝有一个意识上的对称劲,并不要做出提膝时身体重心真的下沉或身体重心上起。开步时,支撑腿继续屈膝松胯,降低身体重心,然后开步,这样开步才能轻灵稳健,虚实分明。

4. 落脚时注意要虚要轻,脚须要上翘里扣,脚跟内侧着地,膝盖勿蹬僵直,胯要意念沉住。

二.并步

定义讲课术语:承载身体重心的脚定义为支脚,撑住身体重心并能使身体重心移动的脚定义为撑脚,当一脚提起,则另一脚就成为支撑脚。

动作要领: 

1.接左开步动作,右脚支撑脚变为支脚后,由屈转伸,由支变撑。左脚开步脚由撑变支,由伸转屈。腰胯带动手臂向支脚方向旋转。当身体重心全部支撑在开步脚左脚上后,右脚并于左脚内侧,脚尖先着地,称为“并步”。

2.身体继续微左转,左腿继续屈膝松胯,由支撑脚变为支脚,右脚落平,由脚尖虚点地渐转为整脚踏平,转为撑脚。

3.身体右转,重心由左向右,提左脚则重复开步动作,反复体会习练。

注意:以前在定步缠丝运动中要注意体会脚的支撑点落在脚心处,但随着步伐的变化,支撑点必然受影响而相应发生变化,这就出现了一脚上的虚实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还应以求中为原则,正所谓“动中求定”。

三.上步

简单定义:后腿向身体斜前方开步为“上步”。

动作要领:

1.以身前镜面为参照正面,以左弓步身体正对镜面为预备式,身体左转,左腿进一步屈膝松胯,左脚以左脚为轴外摆踏实,右腿进一步蹬伸,但要注意胯、膝不可僵直。此时,左脚支撑身体重心,右脚虚。

2.提右脚,右脚经过左脚内侧向右前开步,开步方向亦在左脚内侧垂直平分线上,右脚跟内侧先着地,脚尖上翘里扣,膝关节勿僵直,右胯沉住,保持开裆圆胯。

3.左腿继续屈膝松胯,由支撑脚变为支脚,右脚以脚跟为轴外摆踏平而成为撑脚。

4.蹬左腿,左腿由屈变伸,重心向右腿方向移动,右腿由伸变屈,身体右转成右弓步。

5.身体继续微右转,右腿进一步屈膝松胯,右脚以右脚跟为轴向右摆踏实,左腿进一步蹬伸,但要注意胯、膝不可僵直。此时,右脚支撑身体重心,左脚虚。

6.提左脚,左脚经过右脚内侧向左前开步。如此连续上步。

要点:

 1. 注意上步脚不要离地过高,大致高度以不超过支撑脚踝关节高度为宜,注意上步脚上定要经过支撑脚内侧后向斜前开步,上步宜快,落步要轻,上步落步中间不可停顿,立身要中正。

 2. 提腿上步,一定待重心都支撑于另一腿后,方可提膝进步,这样提膝腿为虚,收至支撑脚内侧后,是进,是退,是横开都很方便,不要在重心虚实还没分清楚之前,就蹬后腿上步,一旦落脚点没有,就会失去重心而自迭!

四.退步

简单定义:前腿向身体斜后方开步为退步。

动作要领:

1. 以身前镜面为参照正面,以左弓步身体正对镜面为预备式,蹬左腿,右腿屈膝松胯,身体后坐。

2. 继续蹬左腿,右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右转,左脚尖以左脚跟为轴里扣,保持开裆圆胯,身体重心都支撑在右腿上。

3. 左脚提起经过支撑脚内侧向左后方向开步,脚尖先着地。此时,重心仍然支撑在右脚上,左脚为虚。

4. 右腿膝盖回收,使右小腿垂直地面,同时左脚以左脚掌为轴里辗落平。

5. 身体左转正对镜面,右脚以脚跟为轴随腰转里扣,成右弓步。

6. 退右步与退左步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如此连续退步。

要点: 除了注意上步要点外,还要注意眼神的正平视、在左右旋腰转胯过程中的左右顾盼。

.盖步

动作提示:一腿支撑身体重心,屈膝松胯,另一脚向支撑脚的前外侧落步,脚跟外侧先着地,使之掩盖住支撑腿,两大腿交叉。

要点:

 1.盖步脚跟落点应与支撑脚的脚尖、脚跟成三角形,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稳健。试想如果落脚点在支撑脚脚跟、脚尖的连线的前方向上,那么如同向前走在钢丝线上会立身不稳。

 2.盖步时,虽然两大脚交叉,但一定要注意裆不可夹,要有开裆圆裆之意。

六.歇步

动作提示:接上动盖步,盖步脚以脚跟为轴外摆,重心前移,后脚以脚掌碾地后蹬。

七.坐盘步

动作提示:接上动歇步,转腰旋胯,身体重心不沉,后腿膝盖与地面似挨非挨。

八.偷步

动作提示:一腿支撑身体重心,屈膝松胯,另一脚向支撑脚的后外侧落步,脚尖先着地,两大腿交叉。偷步以前腿为掩盖,令敌不宜觉察,为转身背摔或起前脚蹬踹做好准备。

要点:

1.偷步脚尖落点应与支撑脚的脚尖、脚跟成三角形,这样才能保证身稳健。试想如果落脚点在支撑脚脚跟、脚尖的连线的后方向上,那么如同向后走在钢丝线上会立身不稳。

2.偷步时,虽然两大腿交叉,但一定注意要有圆裆开裆之意。

九.仆步

动作提示:一腿支撑身体重心,屈膝松胯下蹲,另一脚提膝后擦地铲出,方向仍是在支撑脚内侧垂直平分线上,脚跟内侧先着地,脚尖上翘内扣,同时腰胯向出腿的反方向旋转保持身体重心平衡,随腰旋转出腿脚平踏地。

要点:

1.仆出腿的脚必平踏地,膝关节不可僵直。

2.头顶百会穴顶劲不可丢,裆部不可塌,会阴穴不可低于仆出腿膝盖后的委中穴,不可高于屈腿膝盖后的委中穴。

3.重心腿的胯、膝、踝、脚尖一定在一个面上。

4.在提脚到落脚跟的过程中要保持上下、左右、前后的对称平衡,尽量维持身体重量支撑在支撑脚上。

十.跌岔步

动作提示:一腿支撑身体重心,屈膝松胯快速下蹲,另一脚提膝后擦地蹬出,方向仍是在支撑脚内侧垂直平分线上,脚跟后侧先着地,脚尖上翘内勾,整腿蹬直,贴于地面,臀部亦坐于地面。

要点:注意屈腿内侧不可有跪地之意,保持开胯。

说明:跌岔步不宜为老年人或腿部柔韧性差的习练者练习,否则容易造成运动伤害,所以初学太极拳要以基本功锻炼为主,万不可逞强好胜,追求完美,应适可为止,循序渐进。

十一.提膝独立步

动作提示:一腿支撑身体重心,屈膝松胯,另一腿亦屈膝上提,膝盖高于大腿水平,膝盖有和身体相合之意,小腿、踝关节自然放松,脚尖顺应地球之重心自然下垂。

要点:1.提膝过程中,注意上下对称平衡,保持身体稳健。

2.注意提膝腿既不外敞,又不里夹,保持裆内圆虚。

3. 心气下降,头领劲不可丢,有鹤立鸡群之意。

十二. 动步缠丝

说明:在不动步缠丝的基础上,加上步法,称为“动步缠丝”。动步缠丝是手、眼、身、步、呼吸、内劲的综合性的反复单式训练,在练习上可分为:开步并步单手正面正缠丝、并步云手、盖步云手、偷步云手、开步并步抨捋缠丝、开步并步绞臂缠丝、上步左右后捋缠丝、上步野马分鬃、退步倒卷肱等等。

十三.本课结语

 通过这几课的学习,学者应该对于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大致上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在练习的时候首先要树立信心,坚信自已一定能练好太极拳,同时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不管学得怎样,要通过学拳这一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要学好陈氏太极拳,第一要尊师重道,敬业乐群,不可以把它视为儿戏。第二要理解明白每次讲解的概念、定义。第三要学练结合,课后一定要认真练习。第四要勤问,别人在问问题的时候,你也要注意听。第五不要缺课,练拳要有恒心,不可一日曝十日寒。第六要注意生理卫生,身体不适,饱食、饥饿,心情激动不平静时,都不要勉强练拳。第七练拳环境要选择避风、避空气污浊、避嘈杂的地方。第八不要贪多图快。第九要常看书明理。

附拳谱《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陈氏太极拳老架(亦称大架)是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创。他在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一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称炮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

 一路拳的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经过练习,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共六段)

第一段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14、掩手肱拳 15、金刚捣碓

第二段

16、撇身拳 17、青龙出水 18、双推手 19、肘底看拳 20、倒卷肱 21、白鹤亮翅 22、斜行 23、闪通背 24、掩手肱拳 25、六封四闭 26、单鞭 27、运手 28、高探马

第三段

29、右擦脚30、左擦脚 31、左蹬一跟 32、上三步33、击地捶 34、踢二起 35、护心拳 36、旋风脚 37、右蹬一跟 38、掩手肱拳39、

第四段

小擒打 40、抱头推山 42、六封四闭 42、单鞭 43、前招 44、后招 45、野马分鬃 46、六封四闭 47、单鞭

第五段

48玉女穿梭49懒扎衣50六封四闭51 单鞭52云手53 摆脚跌岔54 金鸡独立55倒卷肱56白鹤亮翅57斜行58闪通背59 掩手肱捶60六封四闭61单鞭62云手63高探马

第六段

64十字脚65指裆捶66猿猴献果67单鞭68雀地龙69上步七星70下步跨虎71转身双摆莲72当头炮73金刚捣碓74收势

第七课讲解内容:起势、金刚捣碓

一.起势动作说明:

1.(预备式)身体自然直立,头正目平,心平气和,呼吸自然。

2.左脚向左开步成开立步。

3.两臂向前向上抨起,两腕高与肩平且自然放松。

4.两手回收下按于腹平,同时屈膝松胯身体下蹲。

要点:

1. 预备式时,意念自已犹如埋在地里的一粒种子,已吸足了养料和水分就待头要发芽、脚要生根,以此取意:预备式时外虽静,而内已为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手起时身体重心高度几乎不变,但要意念肩胯的松沉。手落时,双掌下按于腹平与屈膝松胯身体重心下沉要达到同步。

3.关于“意念”:就是你练拳过程中的意识、想法。经过被意念反复控制的动作达到和谐而熟练后,就不必再太注意这方面的意念了。当然如果一个动作意念过多,你的动作将是顾此失彼。所以初习太极拳不必意念过多、过重,应多注意外形的准确及中正性。

二.金刚捣碓动作说明:

1.(左转接手)接上式,双手左逆右顺缠随腰左转上抨于胸平,此时重心偏右腿侧。

2.(右转平捋)右转身,双手变左顺右逆缠随腰向右平捋,同时蹬右脚,重心移于左腿侧,右脚尖上翘以脚跟为轴外摆。

3.(向前挤按)蹬左腿,重心前挤,右脚尖落地踏实,双手左逆右顺缠坐腕前按,此时重心在右。

4.(松胯提膝)双手再变左顺右逆缠,领起左膝,同时松沉右胯。

5.(开步捋手)左脚向左前横开一步,同时双手继续左顺右逆缠随腰右转抨捋于右上方。

6.(下捋手)左脚掌落地踏实,同时松右胯、蹬右腿,双手变左逆右顺缠下捋,左手捋于腹前正中线,右手捋于右膝上方。

7.(弓步抨手)继续蹬右腿,松左胯,左脚尖随腰转以左脚跟为轴外摆调整方向,同时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下弧线随腰左转上抨于胸平、右手继续顺缠丝仍合于右膝上方。待左脚掌落地踏实后,右脚尖以右脚跟为轴里扣落实,此时成左弓步。

8.(虚步合手)提右脚成右虚步,同时右手向前撩手、左手与右臂合于胸前。

9.(虚步合拳)虚步不变,左手顺缠丝下落、右手变拳上提里收下落,拳背与左手心合于胸腹平。

10.(提膝冲拳)右拳上冲高与鼻平、左手与右拳成上下对称微下落,同时提右膝成左独立步。

11.(震脚合拳)右脚下落震脚,整脚踏地,此时重心仍偏于左腿侧,同时左手右拳拳背上下相合于腹平。

要点:

1.何谓“金刚捣碓”:“金刚”为传说中的大力神,其右手持杵,左手如臼,向下一捣,因双手合于胸前,又名“护心拳”。太极起势以柔而起,此势以刚而终,虽形势外现刚猛,但要注意内气收敛,所谓“留下余力扫千军”。

2.掌型:四指自然伸直,手指不可并紧,虎口意圆,大指与小指意相合。

3.拳型:四指并拢屈于掌心,大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节上。拳不可松软而留拳眼,亦不可过紧而不利于气血流通。

4.关于“抨”:由里向外谓之抨。抨要上下、左右、前后以身体中心(丹田)对称而开,如拉长之弹簧,开中有合,体现在手上为向上为“抨”。

5. 关于“按”:由外向里谓之按。按要上下、左右、前后以身体为中心(丹田)对称而合,如压缩之弹簧,合中有开,体现在手上为向下为“按”。“按”与“抨”劲势相反,即一阴一阳,所以按中需有抨意,抨中需有按意。

6.关于“捋”:由前向后谓之捋。捋要上下或左右以身体丹田为中心对称而开,体现在手法上有上捋、平捋、下捋,但意念上必相应配合裆走下弧、后弧、下弧。

7.关于“挤”:由后向前谓之“挤”。挤要上下或左右以身体丹田为中心对称而合。“捋”与“挤”是劲势相生的,即有前捋必有后挤,有前挤必有后捋,故称“捋挤势”。

8.关于“四正劲”:由上述,“抨、捋、挤、按”为太极拳的四正劲,它们都是以身体之中心(丹田)对称开或合,而这四正劲中犹以“抨”劲为主,也就是说“捋、挤、按”中必需有抨意。

9关于“震脚”:右脚应整脚平落地,顺应地之重力自由落体而下,不可“助”,不可“拧”。所谓“助”就是使劲下踩,这样容易造成膝关节、踝关节受伤。所谓“拧”就是不顺应地球之重力,迟缓下落,这样容易造成气血僵滞、横气填胸。

10 顺逆关系在提膝开步捋手中的体现:在动作5(开步捋手)的过程中,左腿提膝顺从双手向右上方捋,即双手领起左膝,所以双手与左腿是顺从关系,当左腿向左前方开步时,双手继续身右上方捋,左腿与双手是逆从的关系。这是先顺而后逆的运动法则在提膝开步中的一个体现。在左脚提膝后下落时,松右胯身体重心随之下沉,也是一个顺从关系,当左脚擦地铲出的时候,重心要维持在右腿侧,而不受左脚的牵动,这又是一个先顺后逆运动法则的一个体现。

11. 形体的上与意念的下――上下对称法则:在动作4左腿提膝过程中,身体重心高度即不要上起也不要下降,而是保持屈膝松胯意念重心下沉以配合左膝的上升。在动作9(虚步合拳)的过程中,步伐由大变小,身体重心上升,但是仍意念重心松沉向下以配合身体的上起。在动作10(提膝冲拳)的过程道理也一样,所以说在一趟拳中重心有高低起伏是正常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打一套太极拳只要一起势重心的高低就不能变,关键在于意念脚向下生根,心气下降,松沉向下,在形体上表现为:虚领顶劲、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松肩沉肘。一旦步伐大小已经确定,形体的重心高低就丝毫不能有高低起伏,但意念上还要注意重心松沉向下以配合身体的运动,它起到了一个“千斤坠”的作用,所以在太极拳的锻炼中无论手起还是手落,都要注意重心松沉向下(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松肩沉肘),这样在虚领顶劲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身体的立身中正这一大原则不变!太极拳分高、中、低三种架式,低架练习多是年青的练习者为增加双腿的支撑力、柔韧性、关节灵活性,为深入而进行的一种必要手段,此种练习消耗体力很大,故不适合年老者或体弱者练习。

附论文《顺逆相助论》

视太极一图,阴阳共存一体。阴多则阳少,阳少则阴多,此阳助阴也。阳多则阴少,阴少则阳多,此阴助阳也。

 人体有气有形,气者为阳,形者为阴。纵观人之生老病死,形由弱而强,气则由强而弱。形弱气强为出生之态,气尽形留为死亡之状。人自出生禀父母先天之气,外形柔顺,故跑跳跌撞稍适休息则不知疲倦。然渐老内气渐不足,肢体僵硬,怕跌撞,如与少儿比赛长跑,还不及少儿也。以上为人体生命之大致规律也。

 操太极者,用逆向之思维与方法,以助自身之所求。相反,如增者增之,减者减之,则有损而无益,必受其害。故在健身养生总的方向上,练习太极拳术应求逆不求顺。求逆者,似背向而弛,实为削减之法以助其长久。求顺者,似为相助,然为增快之法以助其速亡也。

 既明此生命之规律,又能运用求逆之法,则能延缓生命运动之过程,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故聪明的太极拳者,用柔顺身体之法——伸筋拔骨以助内气之增长。内气增长,人体则为有水之源,有根之木,生生不息。相反,不以此法而是用运气之法以增内气,往往适得其反,易出偏差。

 所以前人练习太极拳术总结了许多好的方法留于后世:练拳要静,练拳要柔,练拳要慢……最后方能达到呼吸往来,动静相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在对敌交手中,勿与人生拉硬抗,能做到沾粘连随,顺其力助其劲,维持自身平衡,则敌背我顺。相反,不顺敌之劲力而抵抗,则易我背而失手也。故与人交手,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已。

 他人身处逆境而相助者,他人身处顺境而无助者,此皆真人也!

可见,习拳练武以小见大,既学得养生御侮之术,亦获立身处世之本,何乐而不为?是为论.

第八课讲解内容:懒扎衣、六封四闭

一.懒扎衣动作说明:

1.顺身体中线左手逆缠下按、右手逆缠上穿,同时蹬右腿松左胯身体微左转,此时重心在左。

2.两手继续双逆缠丝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绞开右手高与头平左手高与腹平,同时蹬左腿身体重心坐于右腿。

3.两手变顺缠丝继续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绞合,左手至高与耳平、手心向里,右手至高与腹平,两手有相互关照之意,同时蹬右腿身体继续右转,此时重心移于左腿侧。

4.两手继续绞合,右手领起右腿提膝。

5.提右腿向右横开步,身体左转正,左手变逆缠丝与右手继续绞合于胸前,左手掌根助于右臂肘弯处,此时为左横裆步合手,但眼神顾于右侧。

6.松左胯,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掌落地踏实后重心向右转换,右手变逆缠丝立腕上穿,左手顺缠丝,手背仍护于右小臂内侧。

7.右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随腰右转合于胸前,手心向外、左手顺身体中线继续顺缠丝下落于左腹前,手心向上,小指有撩衣欲扎之意。同时松右胯向右转腰成右弓步。

8. 腰左转身体调正成右横裆步,同时左手逆缠叉腰、右手顺缠坐腕立掌。此式为定式,其要求参阅第一课之懒扎衣桩。

要点:

1.何谓“懒扎衣”:“懒”,很不情愿之意,古人多穿长衣,如遇敌手,把衣服撩扎于腰间,似有大将临敌,无所畏惧之意。

2.动静关系在本势中外形的体现举例:在动作567这三个动作过程中,双手上下而分,但仍都保持在身体的中线前,手随腰转,称为手与身为“静”,静为合,所以此动作中,双臂与身要合住劲,不要散。当动作8过程中,右手相对空间位置为“静”,但相对身体来说是“动”,因为此时身体左转调正,而右手向预定位置伸出而不再随腰公转左摆。动而分,静而合,动求逆,静求顺。动静关系何尝不是开合关系、逆顺关系!

二.六封四闭动作说明:

1.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手顺身体前中线上起与右手相接,两手左顺右逆缠抨于胸平。

2.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双手左逆右顺缠下捋,左手捋至腹前,手心朝下,指尖朝右,右手捋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指尖亦朝右。

3. 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左手捋于左膝盖上方,右手捋于身体正中线腹前。

4. 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向左后上方捋出。

5.继续蹬左腿,松右胯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双手随腰公转,左手先顺后逆缠、右手变逆缠,合于左耳下即左胸前。

6. 提左脚跟步变左虚步,同时两手坐腕前下方按出。

要点

1. 何谓“六封四闭”:封和闭是一个意思,都是“关门闭户”以防御对手而保存自己的意思,双手按掌封闭对手之来劲,要分清虚实,即一手四分劲,一手六分劲,何是四,何是六,需审时度势。

2.关于“蹬腿”时注意:蹬腿前一定要松胯下沉,这样才能持住劲,脚下有根,重心稳固。

3.关于“跟步”:后脚由后向前跟紧前脚为跟步。“跟”是尾随在后,不可超越前者。跟步脚脚尖先点地,几乎不承载身体的重量,点地位置在支撑脚内侧垂直平分线一脚远处。此式跟步按掌前一定要注意前脚脚尖、鼻尖、尾闾尖三尖相照,双手之合点、身体之中心点、后脚之撑点三点成一线。跟步按掌过程中,切记身体不可前俯后仰,一定要保持立身中正。

4.按掌时,注意含胸塌腰,腰背与双手前下按有对撑之意、注意虚领顶劲,心气下降,屈膝松胯,上下亦有对撑之意。

附论文《浅谈太极拳的动静》

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可见练太极拳必须明“阴阳”,而动静关系则是“阴阳”之首要。明“动静”,能运“动静”行于身,则其它阴阳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动属阳,静属阴。设身体左转,则身体左半侧为阳主动,身体右半侧为阴主静。这样一来,在感觉上身体右侧不动,身体向左转动,身体有旋转拉开的感觉,然而身体左右为一体,身体左转,身体右侧不可能不向左转,此为静在动中,即拳论中要求的“动中求静”。如不求静,就会乱动,瞎动,妄动,违背阴阳之理。学者上场练拳,因敬(尊师重教)而静(心不浮燥),因定(意专,有信心)而静(山崩于前而不慌乱),因松(身体放松,不用拙力)而静(稳如山岳)。静以待动,外不动而内已生机勃勃,盈虚消长蕴于其中,如猫欲扑鼠虽静而动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此为“静中求动”。如不求动,就会呆,会滞,如一汪死水。

 动为分,静为合。观小虫之爬行,尾部静而头部伸出,头部静而尾部跟上,一开一合,一动一静,前后照应而行。可见,没有动静何以产生开合?没有开合又何以产生运动?

 动为静,静为动。动的目的是为了静合周密;静的目的是为了动开而创立条件。正所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静是积极的。观流水中的小鱼为保持某一地点不动,其必积极活拨地游动。相反随波顺流而下的死鱼,虽随水而动,实为消极被动,毫无意义。

 由此可见,静是相对的。正因为相对的静,事物的动才不是妄动、乱动;动是绝对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小到细胞大到宇宙都在变,都在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动的意义。

 静为势,动为能。犹如江水被大坝憋起产生势后,一泻千里产生能。“静中求动”为蓄,为积蓄力量待发。外静而不乱动,正是为了更充分的蓄,此时外似静而内气调动(如大坝憋水);“动中求静”为发,释放力量击人。之所以求静,是为了击人准确,落点刚猛,此时形体出而内气复归丹田(犹如大坝决口,大水催动石头瓦砾击打目标,水位降而归于平静)。

动则内气由丹田调出,分发于四梢;静则外形击出而内气复合于丹田。此所谓“动则生阳静生阴”。

 明动静,则明开合,继之明松紧、刚柔、化打、顺逆、内外、呼吸、虚实……..反复如成一圆,从起点绕一圈又归于起点,至此则豁然开朗,渐融会贯通。如此理论与实践结合,理精一层,法密一层,德进一层,功深一层。

世人多知动,而不知如何动。“生命在于运动”,此语千真万确。然我更有感概是:“生命在于动静相合”

第九课讲解内容:单鞭、第二金刚捣碓

一.单鞭

动作说明:

1.(右转分手)接上式,重心保持在右脚不变,身体右转,两手双顺缠丝。

2.(手肘相合)身体左转正,左手与右肘有相合之意。

3.(左转提勾)身体继续左转,左手收于腹前,手心向上,右手变勾手顺右大腿方向提至腕与胸平,勾尖自然下垂,左脚跟以左脚尖为轴随腰自然摆动。

4.(松胯提膝)右手勾手继续上提至腕与肩平,同时松右胯,右腕领起右腿提膝。

5.(右转开步)身体重心下沉,松右胯身体右转,左脚向左横开一步。

6.(左移重心)松沉右胯,左脚掌落地踏实,蹬右腿,重心左移。

7.(左弓步靠)重心由右向左转换,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手保持在腹前不变,但注意左臂与身体留有空隙,右手逆缠丝,勾尖随腰转而向外下方,但注意右臂伸而不僵仍与右大腿方向保持一致、腕部仍保持与肩平。

8.(右移重心)松沉左胯,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此过程中要保持左手于腹前,也要注意保持右手勾手方向与右大腿方向相合。

9.(右弓步接手)重心再次由左向右转换,成右弓步,同时左手相对身体向前向上抨起于胸平,右手勾尖又随腰转而向下

10.(左移重心)松沉右胯,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变逆缠丝坐腕上穿。

11.(左转单鞭)重心第三次由右向左转换,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随腰左转合于胸前、右手仍然保持与右大腿方向一致并变逆缠使勾尖斜朝外下方。

12.(右转调正)身体右转调正成左横裆步,同时左手变顺缠丝坐腕立掌、右手变顺缠丝使勾尖向下。此式为单鞭最后定势,其要求参阅第一课之单鞭桩。

要点:

1.何谓“单鞭”:左手由西而东,如一长鞭,故名单鞭。太极前辈陈鑫先生曾在《太极拳图画讲义》中提到:单鞭虽势单弱,但心却狠毒。

2.关于“勾手”:中指与大指相合,其余三指相附,腕节自然放松。手心如吊握一空鸡蛋壳。

3.关于“定势”:定势表示一个动作的结束,但它又表示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在陈氏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定势,定势时动作一定要到位,不要一带而过,前面已经讲过中定桩法的练习,成势时身正目平,心气下降以到脚底为好,呼气要尽,顶劲领好,身体松沉向下,否则的话,一趟拳下来心跳气喘,不但没起到健身的作用,反会造成横气填胸之病!

二.第二金刚捣碓

动作说明:

1.(左弓步接手)接上动,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逆缠丝合于胸前、右手勾手变掌顺缠丝走下弧线上抨于胸前与左手相接,两手掌根相距约一尺长。

2.(上抨手)松沉左胯,蹬左腿,重心右移,同时双手左顺右逆缠坐腕上穿。

3.(上捋手)身体重心后坐右转,同时双手左顺右逆走上弧线随腰右转捋手。

4.(下采手)重心保持在右侧不变,松胯左转,双手走弧线变左逆右顺缠下采,左手至腹前中线,右手至右膝上方。

5.(左弓步挤)左脚脚尖以脚跟为轴随腰外摆调整脚尖方向后落地踏实,重心由右向左前挤,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逆缠丝走下弧线随腰左转抨于胸平、右手顺缠丝仍合于右膝上方。待身体重心沉于左腿侧时,右脚尖以右脚跟为轴里扣落地踏实。

6.(右虚步合手)提右脚成右虚步,同时右手向前撩手、左手与右臂合于胸前。

7.(右虚步合拳)虚步不变,左手顺缠丝下落、右手变拳上提里收下落,拳背与左手心合于腹平。

8.(提膝冲拳)右拳上冲高与鼻平、左手与右拳成上下对称微下落,同时提右膝成左独立步。

9.(震脚合拳)右脚下落震脚,整脚踏地,此时重心仍偏于左腿侧,同时左手右拳拳背上下相合于腹平。

要点

1.关于“方向”:传统陈氏太极拳面北起势,故第二个金刚捣碓定式时面朝西。

2.关于“接手”:两手相合有抨迎对手之意,在外形上表现为一手管对方手臂之腕节,一手管对方手臂之肘节。在内含上不仅自已左、右手臂之内劲相接,而且还包括自己的内劲要与对手之内劲相接。

附论文《太极拳方向解》

传统陈氏太极拳面北起势,盖北辰北斗皆在北方,面北以心向往之,另因古代之君主帝王面南背北而坐,吾习武之人怎可亦面南背北?故练习太极拳术实有尊天道,尊君主之思想也.

 然练习太极拳术亦不可拘泥于方向,所谓脱规矩而守规矩,法无定法,岂敢有固定模式?与人对敌交手,千变万化,如守规矩,按固定方向,不会变通,岂不败哉?

 现今,演练太极拳术多规定为面南,如有观众观之,则面观众起势收势以示尊敬.然如独自练习陈氏传统太极拳术则应面北起势,行一路,为文象始,面南合太极(金刚捣碓)后紧接行炮捶二路回面北收势,为武象终.

第十课讲解内容:拳礼 准备活动 前几势复习  收势

一.礼:中国为礼仪之邦,敬主于礼,故练武之人尊师重道亦讲礼仪。进入拳馆,应在先师像前行合手礼。身体自然立正,目视画像,双手五指皆并拢成立掌,双掌合于胸前行合手礼。课前课后师生应行抱拳礼。师生皆自然立正,目视对方,右手握拳,左手五指并拢成掌,左掌压于右拳拳面上,双手合于胸口后向前一送。表示由心而敬。右手为拳表示为武,左手为掌表示为文,左掌压于右拳上,表示止戈为武之意。双手一掌一拳表示练武之人应文武兼备。左手五指并拢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术是一家。左手大指应并拢,不可挑起大指,表示谦虚谨慎,不自称自已是老大,不小视对方。

二.准备活动:在行拳练功之前,做此准备活动,使身体预热,如冬天起动汽车行驶一样,先打火待速,待发动机温度合适后方可起动使驶。这样才能尽量避免运动造成伤害。

1.腕关节:身体成开立步,屈膝松胯,立身中正,双手十指交叉,两手合于胸前,两臂与后背成一圆形。两腕放松向前或向后滚动,身体随手领以腰为轴左右转动,如抖落身体衣服尘土之状。

2.肘关节:两脚开立步,屈膝松胯,立身中正,双手在体前两侧做双逆双顺开合缠丝,意想手以肘节为轴做左右横向摆动。在练习时注意含胸塌腰,伸筋拔骨,松肩沉肘,顺逆缠丝转变时注意展指坐腕,身体以腰为轴左右转动。

3.肩关节:身体成开立步,屈膝松胯,立身中正,以左肩关节活动为例,右手轻扶于左肩关节索骨处,意固住肩关节不可上下浮动。左臂自然伸直在身体的左侧面以肩关节为轴心做上下、前后立圆动动。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人方向:顺时针绕臂时,上弧线左手为顺缠丝、下弧线左手逆缠丝;逆时针绕臂时,上弧线左手为逆缠丝,下弧线左手为顺缠丝。练习绕臂时亦要注意全身的配合,身体以腰为轴左右转动。手臂下落时,注意顺应地球重力自由下落,手臂上升时借助惯力,不可抡臂猛甩。

4. 胸背部:身体成开立步,屈膝松胯,立身中正,双手成勾手顺向合于肩上,两肘尖以肩为轴在身体的侧面画圆,运动中两肘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尽量把这两个圆画得饱满。在此运动中,既锻炼了肩关节,更要注意体会胸开背合、胸合背开的胸背运动,从而进一步体会胸腹的开合运动。

5.转腰:身体成开立步,屈膝松胯,立身中正,双手握拳,拳心朝下合于胸前,双臂夹肘,身体以腰为轴左右转动。练习时注意:两肩、两胯平转,腰脊不要扭曲,膝关节保持与脚尖相关照,两脚踏地不可乱动。在转腰的运动中体会两腿的蹬劲的反作用力上行至胯,两胯催动腰转,腰转带动两肩。

6.髋关节:身体成开立步,屈膝松胯,立身中正,双手叉腰,大指在前,四指在后,做旋胯运动。练习时注意:头领劲不丢,不可摇头晃脑,应保持头顶部的空间位置固定不变。在旋髋转胯的过程中,双手手指亦随腰脊的左右抽替做辅助性按摩后腰肾部。

7.膝关节:身体成开立步,屈膝松胯,双手顺扶于膝关节上,两膝以脚为轴做对称开合圆形运动。练习时注意:膝关节不可蹬僵直,头领劲不丢,两手做辅助揉摩膝关节的运动。

8.踝关节:以左脚为例,右腿支撑身体,屈膝松胯,双手叉腰,大指在后,左脚尖虚点地,距右脚内侧约一脚远。踝关节以脚尖为轴做圆形运动,分向外画圆和向内画圆两个方向。练习时注意:以胯催膝,以膝催踝。

9.弹腿放松:预备式身体成开立步,屈膝松胯,立身中正。蹬右腿身体左转,待重量支撑在左脚上后,右脚向左前弹出,双手亦向弹脚方向抖出。右脚尖如蜻蜓点水一样,弹出即收,右脚、双手归位后,蹬左腿身体右转,待重量支撑在右脚上后,左脚向右前弹出,双手亦向弹脚方向抖出,如手上之手套被甩出一样。如此反复使身体放松,在练习时注意弹腿时配合呼气,收腿转身时配合吸气。

三.拜四方:就是把我们已经学习的前几个势子连接起来反复练习。如起势面北,则到第二金刚捣碓时面西,此动不停继续接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金刚捣碓(此时面南),再不停,继续接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金刚捣碓(此时面东),再接第四遍而转回面北金刚捣碓,震脚合拳后接收势。

四.关于收势:万事皆有始有终,所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所以收势不可忽视。一趟拳不管打到哪,如果有事停练,都要接收势。如接金刚捣碓收势:1.双手上起至头顶前上方,此时吸气意想大自然清灵之气由头顶百会贯入,身体随手领上起但应保持屈膝松胯。2.双手下按腹前,手指相对,身体随之下沉,此时呼气意想真气存于丹田,病气通脚底涌泉降于地下,体内浊气随呼气呼出体外。3.双手顺带脉收于腰侧,同时移重心到右腿侧,此时吸气。4.双手落于大腿外侧,收左脚还原,此时呼气。

附论文《守敬勿贪论》

阴阳共存,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阴盛一分则阳衰一分,阳盛一分则阴衰一分,增减消长不多不少,此为阴阳动态平衡。能阴阳动态平衡,则阴阳之共存之体不散不瘪,无双重之病也。

 人自出生长到成年,多则阴盛而阳衰。此“阴盛”指人体外形健美,此“阳衰”指人体内气不足。内气不足,气血不能通达四梢,则人多有病,故应以削弱柔顺形体之法以助内气之增长,终达外形与内气平衡,此练习太极拳之目的也。学者不可不知。

 故看师者松活弹抖,窜蹦跳跃,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未达阴阳平衡就尽力模仿,非但能健身,反伤身矣!所以学练太极拳必循矩,不可操之过急。

 为师者必明理通法,晓术善战,否则教人必误人年华。为生者必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然非师者不能教,亦非学者不能学,多因一“贪”字。

 为师者贪:

一则师者传授操之过急,不能循序渐进,因人施教,而是贪多图快,是必拔苗助长。学生茫然,必不能学也。

二则师者贪图财物,非一视同仁,让学者隔山望水,必不能学也。

三则师者怀技贪而自珍,不肯传授,只表面形式而已。学者学而不进,必不能学也。

 为学生者贪:

一则学拳一势未熟,即贪另势,过急过燥,师者劝戒不听,师必不教也。

二则学者通习此拳术,结识权贵,贪图享受,心术不正,师必不教也。

三则学者学拳在人前卖弄,贪图虚荣,为师者必不教。

四则学者学拳贪生怕死,不敢扶困救危,贪逸恶劳,为师者必不教。

 既师者能教,学者亦能学,诚为可贵也。可贵在一“敬”字。学者敬师,师则敬学者。师者敬学者,学者自敬师也。盖师者无“敬”,虽技艺在身,然无后学,终可叹也。学者无“敬”,虽欲求技于身,然无真师,终可惜也。

 以上所言为授技,求技要守敬勿贪,与人对敌交手,应技亦要守敬勿贪。能“敬”则不小看对手,小心谨慎,处处防备,全为以赴,勿“贪”则无过能及,不为人所利用。

 故授艺,习拳,练功,较技能守敬勿贪,则中华民族之太极国粹必宏扬也!

第十一课讲解内容:白鹤亮翅、斜行

一.白鹤亮翅(定式面西) 动作说明:

1.接金刚捣碓,蹬右腿,松左胯,身体微左转,同时双手双逆缠顺身体中线上下分开,左手有下护裆之意,右手有上护头之意。

2.蹬左腿,重心移于右腿侧,身体右转,双手继续双逆缠按顺时针方向绞开,提左脚向后退步。

3. 松右胯、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身体左转,左手由逆缠丝变顺缠丝再变逆缠丝与右手的顺缠丝绞合于胸前,左手搭于右臂内侧肘弯处,意两臂与后背圆,同时提右脚向右后退步。

4. 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右手逆缠丝坐腕立掌,左掌助于右肘弯处。

5.左腿蹬劲不丢,身体右转,两手左顺右逆缠,左掌仍助于右肘弯处。

6.身体左转调正,左脚收回成左虚步,左手随腰转下按腹前、左膝上方,右手抨于右额前上方。此定式要求详见第二课太极桩之左虚步桩。

要点:

1.何谓“白鹤亮翅”:此名象形也,如鹤展翅,优美大方。

2.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员应大致明白“三点一线”的要求,此动作连续退步两次,收步一次,体现了步法的变化实际上是为了保持“三点一线”的动中不变。

3.注意在退步过程中,退步脚要经过支撑脚内侧,高不过踝,如兵士出复命归营后又速出击。退步落脚以大脚趾先着地,落点在支撑脚脚尖、脚跟连线内侧。

二.斜行(定式面西)动作说明:

1.接白鹤亮翅,保持重心在右脚上,身体左转,同时左手逆缠右手顺缠随腰左转。

2.身体右转,左手顺缠上合于面前,右手逆缠下落于右胯旁。

3.(领起左膝)松右胯,左手领起左腿提膝。

4.重心下沉,身体继续右转,左腿向左前开步,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走上弧线合于胸前、手心朝上,右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捋于右胯旁、手心朝外下方。

5.松沉右胯,蹬右腿,重心左移,左手逆缠向下,右手顺缠向上,两手心相对。

6. 继续蹬右腿,松左胯左转身,同时左手先逆后顺缠走下弧线至左膝前,右手先顺后逆缠曲肘,手有扣耳之状。此时身体前俯,但要注意头劲领起,斜中求正。

7.继续蹬右腿,身左转成左弓步,身体又立身中正,左手变勾手顺左大腿方向提起,右肘走下弧线前迎,右手顺缠立掌合于胸前。

8.重心保持在左不变,身体右转,右手逆缠随腰右转走上弧线展开至两脚中间之方向。左手勾尖亦逆缠使勾尖斜朝外下方,但仍保持空间位置不变。

9.身体左转调正,双手皆顺缠,左臂随腰转外开,左手勾尖朝下,右臂保持原方向不变,右手立掌坐腕。此定式步斜身正,具体要求参阅第二课左弓步桩。

要点:

此式步斜身正,成势时两臂、两腿各占一角。在第6动过程中,身体侧斜行如纤夫拉纤艰辛之状,左肩离地约有七寸之高,故有七寸靠之别名。在此势中,注意斜中求正、求直,头顶劲不丢、裆劲沉好。

第十二课讲解内容:搂膝、拗步、斜行

一.搂膝(定式面西)动作说明:

1.接上式斜行,身体微左转,重心在左保持不变,双手顺缠捧于左膝上方。

2. 蹬左腿,身体重心右坐转身,双手继续顺缠随腰转抨于胸平。

3.收左脚成左虚步,身体左转正,双手立掌坐腕,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心相对。

要点:

1.双手顺缠合于左膝上方之前,双手先双逆缠微外开,此欲合先开、欲顺先逆之意。

2.收脚前,重心沉于右腿,虚实要分明,左脚尖微内扣以保持开裆圆胯。

3.立掌坐腕时,注意腰背与双掌有对撑之意。

4.再次强调关于重心高低的误区:一些太极拳习练者认为一趟拳重心高低应保持不变,这样认为是不对的。身体重心的高低应与步伐大小有关系。步伐小则重心高,步伐大则重心相对低。在练习太极拳时,如步伐大小已确定,那么重心在左右转换过程中要保持平稳,不可忽高忽低。所以在搂膝这一拳势中,身体后坐转腰这一过程中重心要平稳,当提手收脚时,重心随之升高,但仍要保持屈膝松胯,脚意念向下扎根,头领劲不丢。再以单鞭开步为例,当提左脚时,重心要保持稳固,意念下沉,不可随提左脚而右腿直立,亦不可随提左脚而右腿屈膝下蹲。当开步落脚时,身体重心随之下沉,当左脚跟落地、步伐大小已确定则又要保持重心高度平稳。

5.此式经白鹤亮翅、斜行大开大合后抱元守一,形象古雅,又称为初收,下面的第二次搂膝又称为再收。

二.拗步、斜行动作说明:

1.接上式,双手下沉右捋,当左手捋过左脚尖时,提左膝上顶,注意双手与左膝有上下、前后对称之意。

2.上动不停,双手继续左顺右逆缠随腰右转上抨,同时左脚向左前上步。

3.蹬右腿,身体重心左坐,同时双手变左逆右顺缠继续上抨。

4.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走上弧线经面前落于左胯外侧,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右手走上弧线曲肘合于右耳侧,手心向斜向里前。

5.松左胯,左脚尖以脚跟为轴外摆,身体左转,提右脚向右前上步,右手随上步有扑面掌之意,左手逆缠走下弧线有后撑之意。

6.蹬左腿,身体重心右坐转身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变顺缠走上弧线曲肘合于左耳侧,手心斜向里前,右手下落于右胯外侧。

7.松右胯,右脚尖以脚跟为轴外摆,身体右转,提左脚向左前上步,左手有向前扑面掌之意,右手逆缠走下弧线随腰右转与左手有对撑之意。

8.以上动作为拗步,上动不停,松右胯,蹬左腿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走上弧线合于胸前、手心朝上,右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捋于右胯旁、手心朝外下方。

9. 以下动作同第十一课斜行的56789动作。

要点:

1.关于拗步推掌、顺步推掌:异侧手脚在前为拗步推掌、同侧手脚在前为顺步推掌。如懒扎衣定式右手为顺步推掌,此势拗步中左右手皆合于耳侧,不象杨氏太极拳搂膝拗步那样向前推出,但亦有此意,只是含蓄待发。

2. 拗步一势中,注意左右前上步,皆要经过支撑脚内侧,脚尖高不过踝,在上步过程中重心一直向前,没有后退之意,连续上步三次,故又有“上三步”之别名。

3关于摆脚、扣脚:脚以脚跟为轴向体外旋转为摆脚、向体内旋转为扣脚。在拗步一势中,左右脚都有摆脚以确定下一势的身体方向,但要注意实腿摆脚,即重心沉于支撑脚上,定义为实脚,而实脚之中脚尖为虚,脚跟为实,这样脚尖随腰胯旋转很容易以脚跟为轴外摆。

第十三课 12.搂膝、13.拗步、14.掩手肱捶、15.第三金刚捣碓

讲解内容:搂膝、拗步、掩手肱捶、第三金刚捣碓

一.搂膝、拗步

动作说明:此为第二搂膝、拗步,方向与动作要领皆与第一次搂膝、拗步相同,唯此拗步的第三步时,双手左逆右顺缠交叉成十字手合于胸腹前,方向亦面朝西北,注意双腋下不要夹紧。

二.掩手肱捶(定式面西北)动作说明

1.接上式,松右胯、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双手逆缠微下沉。

2.继续蹬腿、松左胯、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双逆缠随腰左转走下弧线外分。

3.蹬左脚身体重心右移,同时左手转顺缠丝上抨于胸平,右手变拳仍保持逆缠丝,右臂屈肘有与身相合之意。

4.继续蹬左腿、松右胯转成右弓步,左手逆缠前按于胸前、手心朝外,右拳顺缠收于右腰间、拳心朝上。

5.松右胯、蹬右脚身体重心左移,左手亦变顺缠与右拳于胸口相合,畜而待发。

6.继续蹬右脚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逆缠,左臂曲肘后顶、左手变拳收于左肋侧,右拳前冲,前拳后肘注意前后对撑,出拳时亦要注意右肘不要僵直,出拳方向与左脚尖方向平行,出拳发劲配合呼气,鼻发“哼”音,气沉丹田。

要点:

1.此式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套路一个显于外的发劲动作之一,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松活弹抖,以区别于其它太极拳,正因如此,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求,但对于初练者,不可勉强于发劲,仍以柔缓练习为好,待呼吸、动作、意识基本匹配后,内气充盈方可练习发劲练习。否则的话,非但健身,反伤身而不知!所以对于初学者,还仍在桩法、单式练习上多下功夫,以培养内劲,使身动作、意识、呼吸谐调。

 

2.释名“掩手肱捶”:如对手以左手抓我右臂,我右臂屈肘,使对手的左手被掩于我的大臂与小臂之中,继之引化,以大臂(肱)发之。非左手在前掩护,右拳由左手后向前发之。此释名是我的个人理解,恐非正确,但从中可知,很多动作非用拳直接セ鞔蚨允帧?/FONT>

3.关于发劲吐气发音:此呼吸配合发劲动作,发劲时动作急速,如不吐气发音,气沉丹田,势必有炸肺之患!吐气发音有“哼”、“哈”、“咳”等字,先辈太极拳家为技击与养生总结了很多发音的方法,不同的发音有不同的功效,但总的来说,发劲助声之好处一是充实脏腑,使内脏不致于受伤,二是使劲力充分透出,三是震慑对方。不同的吐音,取决于舌的状态,练武之人都知:齿为骨梢、甲为筋梢、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发劲时需支撑八面,但专注一方,如意向前向上,则发“哼”音,如意向下,则发“哈”音,如意向后,则发“咳”音,如此三种不同发音,舌之状态都不相同,但都与意合,这样才能使劲力更加充分集中。以上只是我的认识与体会,至于其它发音及功效,因我肤浅,更不敢妄论,望有缘读者赐正!

附论文《释义太极拳的劲起于脚还是起腰腹》

 拳论有:“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所以有许多习练太极拳者可能会认为此劲确是由脚而起经腰过背达于手。然而又有拳论云:劲源于腰腹,上行旋腕转膀,下行旋踝转膝,同达于四梢。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劲起于腰腹。不禁令太极爱好者迷惑:两种说法何为正确?

 我认为太极拳之劲起于中。在释义之前先对“力”和“劲”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力”有大小、方向,“力”能产生运动。人体在练拳过程中,肌肉的收缩产生力,这种力使人的肢体产生各种形式的运动。“劲”是以力为基础的,是整体力(即合力)。劲是圆的,八面支撑中专注一方,而力是直的容易被敌手所利用,劲是灵的而力是僵的不易变化。

 在练拳过程中要求保持身体各关节的中正性,这样力在传导的过程中不致于散而出现“逃兵”的现象,逐渐去僵求柔而达到劲的效果。

“劲源于腰腹”这种说法不错,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还不全面,它只是劲起于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腰腹处于人体的中心位置,是人体重心之所在。劲起于腰腹,同达于四梢,如弹爆炸。但试想只做手臂的冲拳,大臂与小臂的肌肉群的收缩与放松配合同样也可以产生劲,那么这种手臂冲拳的劲则源于肘这个中节。这样想来,腰腹相对全身来说是中,踝节相对脚与膝是中,膝节相对踝与胯是中,胯节相对膝与肩是中,肩节相对胯与肘是中,肘节相对肩与腕是中,腕节相对肘与手指是中……如此众多之“中”在发劲时如同众多炸弹同时爆炸而开,从整体上有对称,从局部上又有对称,故何只论劲起于腰腹?

“劲起于脚”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也许很多练拳者忽视了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人在练拳时是踩在地面上的,地面支撑人体,人在练拳发劲的时候,都是利用脚蹬地,而地面给向下的蹬劲产生一个反作用力顺原路返回上行而达于发劲点。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在空中飞来飞去、空中打斗,那都是假的。所以拳论中“劲起于脚”,我们应该明白此中的“劲”实际上是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一个躺在床上的老拳师不用脚依然能把人发出,是因为以背代脚利用床的反作用力把人发出。故可想而知太极拳者“处处为脚”正如“处处为手”之说应不错。在练习太极拳时应注意心气下降,体会关节处处中正不偏,屈中求直,直中求屈。劲能松沉下得去,就不愁劲不能灵活上得来。培养本元充实内气以练内,螺旋缠绕、伸筋拔骨以练外。关节处处内实精神,内气与外形相合,意识发令,眼为洞察,呼吸导引,真正达到呼吸、意识、动作三结合。

三.第三金刚捣碓(定式面北)动作说明

1.接上式,松左胯、保持重心在左,意左手与右肘按顺时针方向绞合于胸前,手心相对。

2.蹬左腿,重心右移,同时左手逆缠丝下按,右手亦逆缠丝上穿。

3.双手继续逆缠丝按表针顺时针方向绞开,同时继续蹬左脚身体右转成右弓步。

4.扣左脚尖调整方向,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两手变双顺缠丝继续按表针的顺时针方向而绞合。

5.收右脚成右虚步,两手合于胸腹前,左手搭于右臂。

6. 以下动作、方向皆与第一金刚捣碓相同。

提示:

1. 从起势至第三金刚捣碓,共十五个拳式,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第一段,全套共分六个段落,而第一段尤为重要,掌握熟练第一段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第一段练熟以后,学员基要上身体已经谐调,对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以下的任务除了熟练桩法、单式、第一自然段外,还应该熟记拳谱,这样在以后的拳式学习中才不能乱。全套动作虽然是七十三个拳式,但除去重复的拳式,剩下的动作也不是很多了,所以学员们还要树立起必胜信心,坚持两个月,等正确掌握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全套动作,也就相当于您拿到了一把健身的金钥匙!

2.书理还是要主动学习的,不明理则不知如何去做。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把理法讲得既透辙又面面俱到,再如园林树木之成长,即受人保护,又受人限制,所以学员在学拳上,即尊师重道,又要明白“尽信师不如无师”的道理,在学习上要积极主动,善于向老师提出问题,善于与学友们取长补短,这样的话,不仅自己能得到提高,而且对于其他学员和教授你的老师也是一个提高。“师者、生者为一理而共进,无高低之分,实先后之别也,”此语是我在《太极对错论》中的一句话,摘录至此,作为提醒以共勉共励。

                       附论文《太极杂谈》 

 任何事物之发展规律大致为发生、发展、高潮、衰弱、消亡。事物从发展到顶峰,必经历艰辛,此时宜用顺法相助以求其增长也。事物发展达到顶峰,必随心所欲,此时宜用逆法无助实为求其长久也。

何为顶峰?中和为顶峰。阴阳平衡为顶峰。

顶峰究竟能有多高?想攀,高不可攀。人之潜能不可限量,不想攀,失去意志则滑。

故太极包罗万象,非穷一人一世可尽握也。故尊师重道,学习前人之经验方法,能事半功倍,岂可一人闭门造车?

今人习太极拳术,多生命过半,为身体衰弱之过程,故更宜用逆法——柔顺身体以助内气之增长,否则名为健身,实为伤身而自不知,真可惜也。

少儿之时,就学于太极,师者授之理法,学者练之体用,实不可限量!现今想起,自颇多悔意。故明太极者知太极宜早学练,八九岁起,懂事可学,文武不偏,实为栋梁之材也。故现人说太极拳是老年锻炼的健身操,实其人荒谬也。

太极为大道纯正之理,非人所述之把人打起打飞的勾当。练太极拳则能打人吗?答曰:不能。功夫能击人,没有功夫,既使练习三十年的太极拳,亦不能用于技击。如学习太极拳是为了打人的勾当,则建议曰:不可学!

学太极拳除健身修心,更重要的是学习处世之理,学做人的道理。故学太极拳而明太极之理固为重要,此理可用于处世、商务、教育、军事、养生、医疗、政治。非正人君子不可得也,如得之用不正,害人害已。

第十四课 16.撇身捶

讲解内容:撇身捶

动作说明

1.接上式金刚捣碓震脚,蹬右腿身体右转,同时两手左右分开如掸身前衣服尘土之状。

2.两手以腕领劲继续左右上提,同时提右膝。

3.两手走上弧线交叉成十字手于胸前,立掌坐腕,左手前、右手后,同时右脚横开步,脚跟内侧着地,此时身面正北。开步时注意脚开手合,手到脚到。

4.右脚落地踏实,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分开左逆右顺缠向左前接手。

5、蹬左腿,身体右坐,同时双手变左顺右逆缠。

6.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双手随腰右转向右披,左手顺缠合于身前鼻尖高度,右手逆缠捋于右大腿外侧。

7.蹬右腿,身体左坐,同时双手左逆右顺缠下上合于胸平。

8.继续蹬右腿,身休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随腰左转身左披,右手顺缠合于身前鼻尖高度,左手逆缠捋于左大腿外侧。

9.蹬左腿,身体右坐,同时左手叉腰、大指在后,右手握拳。

10.继续蹬左脚,身体向右转正,同时左肘尖、右拳皆随腰右转,右拳逆缠丝微走下弧线合于右额角前。

要点:成式时,注意左肘尖绕后背到右拳成空间曲线,注意左脚尖、左肘尖、右拳三点成一斜线,注意开胯圆胯左腿蹬而不僵、右腿曲膝松胯右臀不突,注意立身中正头劲领起、裆劲沉好,注意眼神顾于左前下方、盼于左脚尖左肘尖。

第十五课 17.青龙出水

讲解内容:青龙出水

动作说明

1.蹬右腿,重心左坐,身体右转,同时右拳顺缠丝收于右腰侧,左手顺右大腿平行方向推掌。

2.蹬左腿,重心右挤,身体左转正,同时左手、右拳双逆分开。

3.再蹬右腿,重心左坐,身体右转,同时右拳再顺逆缠丝收于腰间,左手顺缠丝合于右大腿平行方向、手心斜朝上,此时蓄而待发。

4.蹬左腿,重心右挤,身体左转正,同时右拳逆缠丝顺右大腿方向崩出、成式时拳眼向身体,左肘向左顶肘,与右拳成对称劲,左手逆缠收于腹前,手心朝身体。发劲时鼻发“哈”音。

要点:成式时,注意立身中正,头劲领起,裆劲沉好,发劲时注意八面支撑,重心稳固。

附论文《简谈腹式呼吸》

呼吸重要,人人皆知.人离开水尚可存活几日,若停止呼吸,几分钟内即可毙命.在太极拳健身运动中,犹重呼吸,即腹式呼吸.

吸气时,虚领顶劲.胸隔膜用意下行,会阴穴用意上提,此上笼下提之法也.命门穴与肚脐用意对拔.这样做胸腔容量加大,使气体充分交换,同时又使腹腔内压强减小,四肢气血很容易回流心脏,大大减缓了心脏的负担.

呼气时,气沉丹田.命门穴与肚脐随呼气有对撑之意,但仍注意含胸松肩.这样做使腹腔内压强增大,促进了气血达于四梢,同时又减缓了胸腔的压强,如震脚发劲时还仍注意用口吐气发音,这样不致于出现炸肺之病.

呼吸在于泰,能泰则和,能和则养.吸气时意周身肌肤毫毛皆能吸而纳入腹,呼气时意周身肌肤毫毛皆能呼而吐出腹.

第十六课 18.双推手、19.肘底捶

讲解内容:双推手、肘底捶

一.双推手(定式面西)动作说明

1.接上式,身体右转右弓步,双手左顺右逆缠抨于胸平。

2.重心保持在右腿侧不变,蹬左腿身体左转,双手左逆右顺缠下采于腹前。

3.摆左脚尖,蹬右腿身体挤成左弓步,双手随腰带缠丝不变。

4.再摆左脚尖调整方向,提右脚向西北方向上步,同时身体继续左转、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上抨于胸前。

5.蹬左腿、身体重心右坐,双手变左顺右逆缠屈肘收于左耳下。

6.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亦变逆缠与右手合于胸前。

7.跟左脚成左虚步,脚尖落于右脚内侧垂直平分线约一脚远处,同时双手向胸前推掌。注意推掌方向、双脚脚尖方向、鼻尖所对方向要相关照,推掌时涵胸塌腰、心气下降。

二.肘底捶(定式面西)动作说明

1.接上式,身体右转双手左顺右逆缠。

2.身体左转,双手双逆缠按表针顺时针方向绞开。

3.身体右转,双手变顺缠,左手合于面前、右手变拳收于右腰侧,拳心朝上。

4.身体再左转调正,左手右拳上下、前后、左右相合于身体中线前,左手立掌坐腕手心朝体右,右拳合于胸前,拳面朝身体左前、拳眼朝上。

要点:随腰转,左脚跟要以脚尖为轴自然摆动,以保持脚尖、尾闾尖、鼻尖三尖关照。

第十七课 20.倒卷肱、21.白鹤亮翅、22.斜行

讲解内容:倒卷肱、白鹤亮翅、斜行

一.倒卷肱动作说明

倒卷肱(一)

1.接上式肘底捶,身体重心保持在右腿不变,身体右转,左手逆缠丝向前抨出(方向正西),右拳变掌亦逆缠丝走下弧线向东北方向捋出。

2.继续右转腰,双手变双顺缠丝。

3.腰左转,右手先顺后逆缠屈肘合于右耳侧,同时提左脚退步。

4.腰左转不停,重心仍保持在右腿侧,左手逆缠下采于腹前,指尖朝前,右手先逆后顺缠向前推掌。

倒卷肱(二)

5.左腿撑劲不丢,松右胯,身体微右转,继之蹬右腿、屈左腿,身体后坐,双手逆缠,左手走下弧线随身后坐向左后捋出,右手向前抨出,两臂与后背成一弧形。

6.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两手变顺缠丝相合。

7.身体右转,左手先顺后逆缠合于左耳下,同时提右脚后退步。

8.身体继续右转,重心保持在左,左手先逆后顺缠向前推掌,右手变逆缠丝下采于腹前,指尖朝前。

倒卷肱(三)

9.右腿撑劲不丢,松左胯身体微左转,继之蹬左腿,身体后坐,双手逆缠丝:右手走下弧线随身后坐向右后捋出,左手向前抨出,两臂与后背成一弧形。

10.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两手顺缠丝相合。

11.身体左转,右手先顺后逆缠合于右耳侧,同时提左脚退步。

12.身体继续左转,重心保持在右腿侧,左手逆缠丝下采至腹前,右手先逆后顺缠向前推掌。

要点:

1.以上动作连续退三步,如果练功场地宽阔,可以连续退五步、七步,根据自已练功需要而定。

2.倒卷肱一势退中有进,所以在练习时体会以腰为轴退左则进右、退右则进左,酷似兵之战术,引敌入圈,半路伏击,所以退中有守、有攻,万不可全线逃退。

3.手臂的屈与伸:屈者一顺逆,伸者一逆顺!顺逆参半!

4.在练习倒卷肱一势时,重心虚实要分明,在连续退步过程中,重心高低要保持平稳,不可忽高忽低,退步之脚必经过支撑脚内侧,脚尖高不过踝。

二.白鹤亮翅、斜行动作说明:

1. 接上式,身体右转,双手左顺右逆缠,成右弓步接手。

2.蹬右腿,身体重心左坐,双手左逆右顺缠下捋。

3.继续蹬右腿,松左胯,身体左转,左手仍先逆缠,然后转顺缠丝上合于左额前,右手仍顺缠丝保持在右膝上方,右手与左手有相开之意,两手心有左上右下关照之意.

4.提右脚经左脚内向右后方退步,左手逆缠、右手顺缠相合于胸前,左手搭于右臂内侧肘弯处,两手心相对,两臂与后背所合之圆要有饱满之意。

5.蹬左腿,重心右坐,身体右转,双手左顺右逆缠,左手掌根仍搭于右肘弯处。

6. 收左脚成左虚步,同时身体左转调正方向(面朝西),双手左逆右顺缠分掌亮翅。

7.以下动作斜同第一斜行,要点参阅第十一课。

第十八节课讲解内容:闪通背、掩手肱捶

一.闪通背动作说明:

1.接斜行,身体微左转,松左胯,右腿撑劲不丢,左逆右顺缠成左弓步接手。

2.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两手左顺右逆缠下捋。

3.继续蹬左腿,松右胯身体右转,继之收左脚成虚步,左手收于腹平,手心朝右、指尖朝前,右手抨于胸平,手心亦朝右、指尖朝前。

4.身体右转不停,两手继续左顺右逆缠上下相合。

5.身体左转,左手变逆缠走上弧线抨于胸平,右手变顺缠收于腹前,双手指尖皆朝前。

6.身体左转不停,两手继续左逆右顺缠下上相合。

7.身体再右转,左手变顺缠走下弧线收于腹前,手心朝右,指尖朝前,右手变逆缠丝抨于胸平,手心朝右,指尖朝前。

8.松右胯、身体微右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上起领起左膝,右手逆缠下按与左手有相合之意。

9.松沉右胯、降低重心,身体微右转,左脚向左前上步,同时左手转逆缠丝前按,右手转顺缠丝右肋侧。

10.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有前后相合之意,与此同时右手收于胸前有蓄劲待发之意。

11.继续蹬右腿,松左胯,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手继续变勾手经左大腿外侧向身后击出,勾尖朝后,右手顺缠丝向前穿出,指尖朝前,手心向上。(此动作亦名为“白蛇吐信”,右手指有戳敌咽喉或插敌二目之意,左手勾手有击背后之敌裆腹之意。)

12.松左胯,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左手勾手变掌顺缠丝抨于左膝上方,右手逆缠丝与左手有相合之意。

13.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双手继续左顺右逆缠,指尖皆朝身体左下侧,手心朝体外,右臂屈肘,肘尖朝身体右上方。

14.扣左脚尖,身体重心左移,身体左转,双手再有相合之意,同时也为翻身而做好准备,此为欲开先合,欲右先左,欲扬先抑。

15. 右臂向身后上方扬起,领起右膝,身体180度翻身,两手左逆右顺缠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绞合于胸腹前,两手心相对,同时震右脚、开左步。

要点:

1. 本式动作3为身体后背左闪,为前滑法,以防背后之敌,动作5为身体后背右闪,动作7再为身体后背左闪,连续三次,故“闪通背”有“三通背”的别称。

2. 动作11“白蛇吐信”一势既有对前之敌又有对后之敌的技击含义,动作13亦有应前敌的进攻又有对后之敌的背靠之意,如此动作体现了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有打前防后,四面临敌,处处防备之意。

3. 本势最后一个动作亦名“海底翻花”,同样与“白蛇吐信”这一动作在拳谱中并未表示出来。

二.掩手肱捶

动作说明:此动作过程与第一次掩手肱捶相同,唯面向东南。

第十九课25.六封四闭、26.单鞭、27.云手

讲解内容:六封四闭、单鞭、云手

一.六封四闭、单鞭动作说明:

1.接掩手肱捶,松左胯蹬左腿,身体右转,双手变掌,左顺右逆缠抨于身体右前方,成右弓步接手。

2.继续蹬左腿,身体重心仍在右侧,身体左转,双手左逆右顺缠下采。

3.蹬右腿,身体重心左挤,两手左逆右顺缠随身进合于腹前。

4.右腿蹬劲不丢,继续松左胯,左脚以脚跟为轴外摆,继之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右开步,同时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上抨,成左弓步接手。

5.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两手左顺右逆缠合于左耳下。

6.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手亦变逆缠丝与右手皆屈肘合于胸正前。

7.跟左步成左虚步,双手向身体正前下方按出,面向东北。

8.以上动作为六封四闭,以下单鞭动作与第一单鞭方向、要领皆相同。

一.云手动作说明:云手一势的要点请参阅第五课。

云手(一)

1.接单鞭,蹬右腿,松左胯,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变掌走下弧线顺缠丝合于腹前,左手逆缠丝合于胸前。

2.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按,右手逆缠上穿。

3.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手继续顺缠丝随腰走下弧线合于腹前,右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合于胸前。

4.蹬右腿,左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左坐,同时左手逆缠丝上穿,右手顺缠丝下按。

5.继续蹬右腿,左转成左弓步,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合于胸前,右手继续顺缠丝走下弧线合于腹前。

6.提右脚并步,重心仍在左腿侧,同时双手左逆右顺缠下上合于胸腹前。(面朝西北)

云手(二)

1.抽换重心,提左膝,同时右手逆缠上穿外抨,左手顺缠下按。

2.左脚向左开步,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左手随腰顺缠丝走下弧线合于腹前,右手逆缠丝走上弧线合于胸前。

3.蹬右腿,左腿屈膝松胯,身体重心左坐,同时左手逆缠丝上穿,右手顺缠丝下按。

4.继续蹬右腿,左转成左弓步,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合于胸前,右手继续顺缠丝走下弧线合于腹前。

5. 提右脚并步,同时双手左逆右顺缠下上合于胸腹前。

云手(三)动作步骤同云手(二)。

第二十课28.高探马

讲解内容:高探马动作说明

1.接云手(三),提左脚向身体的左后方开步,同时左手顺缠丝走下弧线,右手逆缠丝直上弧线,成右弓步接手。

2.蹬右腿,重心左移,身体左转成弓步,左手逆缠丝外翻抨于胸前,手顺缠丝下落于右膝上方,面向西。

3.提右脚轻落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左丁虚步,同时双手合于胸前,左手搭于右小臂内侧,面向西。

4.上动不停,重心保持在左腿侧,右脚如蜻蜓点水,一点即收,再归于原位,同进,左手先逆后顺缠顺左大腿方向推掌,右手随腰右转逆缠丝走下弧线下采于腹前,手心朝下,指尖朝前。

5.右腿撑劲不丢,继续松沉左胯,身体微左转,继之蹬左腿身体重心右坐,同时双手逆缠丝,右手走下弧线随身后坐向右后上方捋出,左手向原方向抨住,两臂与后背成一弧线。

6.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两手顺缠丝相合。

7.左腿撑劲不丢,重心沉于右腿跟,身体右转同时,注意开裆圆胯,左手继续顺缠,右手逆缠合于右耳下。

8.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后画弧扫腿收成左虚步,脚尖扫至右脚内侧垂直平分线约一尺远处,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扣脚,脚尖方向转为南,此时左手右肘有相合之意。

9.身体继续左转调正,身体正朝南(与起势面向正相反),左手收于腹前,手心朝上,指尖朝身体右侧,注意左腋下不可夹紧,右手顺缠丝向身右前探出,掌根高与肩平,眼神顺右手指缝向前远望,成式时,从左手中指绕起经后背至右手中指成一空间曲线,步型成左虚步,重心支撑于右脚。

第二十一课 29.左擦脚 30.右擦脚

一.左擦脚动作说明:

1.接高探马式,重心保持在右腿侧,身体右转,左顺右逆缠向右前方接手。

2.身体左转,左逆右顺逆缠下采,继之左手逆缠上扬,与右手相开。

3.提左膝,向右前方盖步,同时两手绞合于胸前成十字手,左掌根搭于右小臂内侧,两手心相对。

4.蹬右腿,重心左挤,右脚跟提起以脚掌为轴自然转动成歇步,双手逆缠手心向外前挤。

5.双手继续逆缠上抨,手心朝上,同时屈腿下蹲,身体左转成坐盘步。

6.蹬右脚掌,身体重心上起,向正西方向踢右脚,同时两手从头上向下分手,右手拍右脚脚面,分手拍脚时,注意双臂与后背成一弧线,左胯松沉好,不可随踢脚身体重心再随之上起。

二.右擦脚动作说明:

1.接上式,右腿踢脚后屈膝放松,随腰右转向右摆腿落脚,脚跟先着地,同时双手绞合于胸前成十字手,仍是左掌根搭于右小臂内侧,两手心相对。

2.右脚以脚跟为轴外摆调整好方向踏实,蹬左脚,重心右挤,左脚跟 以脚掌为轴自然转动,同时双手逆缠丝向前挤,手心向外。

3.双手继续逆缠,手心转上,同时屈膝下蹲,身体右转成坐盘步。

4. 蹬左脚掌,身体重心上起,向正西方向踢左脚,同时双手从头上向下分手,左手拍左脚脚面。

第二十二课讲解内容:31.左蹬一跟、32上三步、33击地捶

一.左蹬一跟动作说明:

1.左手顺缠丝,右手先顺后逆缠丝卷合于右耳侧,两手有相合之意,同时左脚踢脚后屈膝放松下落,身体微右转为左后转身蓄劲。

2.身体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里扣,左脚向左后扫腿成左虚步,同时双手逆缠下落合于腹前向体侧对称外分。

3.双手变顺缠丝成十字手捧于胸前,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手心转朝上,同时吸起左膝。

4.左膝继续上顶,同时双手变拳逆缠丝向下与左膝上顶成下上对称劲,双手仍成交叉状,拳心皆朝里,右拳在外,左拳在里。

5.双臂屈肘蓄劲,拳心转朝下,继之蹬左脚,劲点在脚跟,高不过胯,低不过膝,同时双拳向身体两侧冲拳。

二.上三步动作说明:

蹬左脚后,速放松屈膝成独立步,同时左臂亦屈肘,左手放松回收于胸前,以下动作同第一拗步要领连续上三步,唯面朝方向相反。

三.击地捶动作说明:

1. 接上三步,蹬右腿,双手左逆右顺缠下上相合,继之左手下按于腹前,指尖朝身体右侧,右臂屈肘,右手合于右耳侧,手心向里。

2. 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手变拳上提于左额角外侧,拳眼对左额角,右手亦变拳逆缠丝向前下方击出,拳眼对左脚方向,成式时注意从左拳尖经臂绕后背到右拳面成一空间曲线,头领劲不丢,裆胯沉好。

第二十三课讲解内容:34.翻身二起脚、35护心捶

一.翻身二起脚动作说明:

1. 蹬左腿,移重心身体右转,同时右臂屈肘,右拳合于胸前,拳心朝下,左拳逆缠丝顺身体中线前向左下方钻拳。

2. 扣左脚尖,蹬右腿,重心左移,身体左转。

3. 身体向右翻身,左脚尖以脚跟为轴里扣,右脚向右后方扫腿成右虚步,同时,右拳顺缠丝收于右腰侧,拳心朝上,左拳顺缠丝走上弧线合于胸前,拳心亦朝上,此时身体面向西。

4. 移重心于右腿,先起左脚上踢,随之再起右脚上踢,同时,右拳变掌由后向上向前向下拍右脚面,左拳亦变掌逆缠丝向左后方下采,此时身体腾空越起。

二.护心捶动作说明:

1.接上式,左脚先落地,继之右脚落地震脚,震脚同时提左脚向左后方向开步,同时,左手变顺缠丝,右手逆缠丝向右前方接手。

2.双手左逆右顺缠身下捋手,继之走下弧线向左前上方,同时收右脚成虚步。

3.两手继续向左前接手,右脚成虚脚点地后随即开步归回原位。

4. 蹬左腿,重心右移,身体右转,双手左顺右逆缠向右后斜捋。

5. 继续蹬左腿,重心保持在右不变,松右胯,身体继续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变拳以腕领劲提至胸前,左手亦变拳逆缠前抨,拳心转下。如开弓之势。

6. 身体左转调正,面转向西南,同时双拳顺缠丝前后相合,左拳收于胸口前,拳眼向上,拳心向里,右小臂与左小臂成垂直方向,右拳面朝左上,拳心亦向里,劲点发于右小臂外侧。此时重心仍在右腿侧。

第二十四课讲解内容:36.旋风脚、37.右蹬一跟

一.旋风脚动作说明

1.本太极分课讲解是以面北为起势方向的,所以到上式护心捶方向是面西南方向。接护心捶,蹬左腿,松右胯,身体右转,双手由拳变掌左顺右逆缠上抨成右弓步接手。

2. 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双手左逆右顺缠下捋。

3.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上抨成左弓步接手。

4.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同时双手变左顺右逆缠继续上抨。

5.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双手左顺右逆缠走上弧线下合成右弓步接手。

6.要点1:以上动作从右弓步接手,双手按表盘的顺时针方向走了一圈又回到右弓步接手。所谓接手,以前已经讲过,即一手管住敌方之手腕,另一手管住敌方之肘节处,以接应对方之攻势。另一种意义指自己的阴阳之内劲相接相合,虚实兼到,不偏不倚。另外在最近的讲解过程中,很少再提到腿的支撑问题,以及上、中、下三点合为一线的问题,不是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应该由始贯终的,如果忽略了这些基本的问题,而去只顾着比划拳式,则会舍本求末的。所以既然来拳馆学拳就要学好学正确,不要以为先把架子简单记下来,以后再细练。如有这种想法,等拳架一定型,再改就更不容易了,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学员们不可不知!

7.蹬右腿,重心左移,双手左逆右顺缠下捋。

8.重心移于左脚,身体左转面朝正西,同时右手继续顺缠托掌于胸前,左手继续逆缠抨于身体左前侧,手心向外,右膝提起成独立步托掌。

9.右手欲顺先逆,双手欲合先开,身体右转,右腿插脚落步,脚跟先着地,同时两手合于胸前,两手心相对,左手搭于右臂内侧肘弯处。

10.要点2:在太极拳的锻炼上有很多定势,如桩法中的单鞭、斜行、懒扎衣,都可以认为是定势。定势表示一个动作的最终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在太极拳的套路练习过程中,不要忽视定势的锻炼。定势有静合之意,人体一动,阴阳则分,如不注意定势的锻炼,则阴阳分之而不合,久之则不利于养生!

11.要点3:以前给学员们讲过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本课又出现了欲顺先逆,欲合先开,所有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的规律性总结,即欲阴先阳或欲阳先阴之意。按此规律,还有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外先里等等。如古之战术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之法。在动作1中由护心捶定势转为右弓步接手,则应有欲右先左之动,有外形之动来引内劲之动,终为达内外合一。此外,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单鞭接左弓步接手、懒扎衣接右弓步接手皆有此意。望学员们在练习拳架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12.右脚尖以脚跟为轴外摆朝北,蹬左脚掌,重心右移,身体右转亦面北成歇步,同时双手逆缠外抨,双手手心朝外,左掌仍助于右臂肘弯处。

13.起左腿打里合腿,左手与左脚内侧相迎,身体右转180度面朝西。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外摆180度亦朝西,两手相对身体中线外分。

二.右蹬一跟

1.左脚打里合腿后,速屈膝回收成独立步,继之向左横开一步,同时两手顺缠丝走下弧线上捧于腹前,两手交叉成十字手,右手上,左手下,两手心皆朝上。

2.蹬右腿,重心左移,同时双手逆缠上抨。

3.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同时双手继续逆缠走一弧线外分。

4.双手变顺缠走下弧线再合十字手于胸前,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同时吸起右腿。

5.右膝继续上顶,同时双手变拳逆缠丝向下与右膝下顶成下上对称劲,双手仍成交叉状,拳心皆朝里,左拳在外,右拳在里。

6.双臂屈肘蓄劲,拳心转朝下,继之蹬右脚,劲点在脚跟上,高不过胯,低不过膝,同时双拳向身体两侧冲拳。

 第二十五课讲解内容:38掩手肱捶、39.小擒打

一.掩手肱捶动作说明:

1.右蹬脚后,手脚放松下落,身体左转蓄劲。

2. 扣左脚尖,身体右转面朝西,同时右手走上弧线下斩掌,右膝再上提与右手斩掌成上下对称劲,右掌落于右大腿外侧,左手放松屈肘,反背撩掌于左耳侧。

3.身体再右转面朝西北,震右脚开左步,双手合十字手于胸腹前,两手心相对。

4.以下动作要领及方向同第一掩手肱捶,此处不再细讲。

二.小擒打动作说明:

1.接掩手肱捶,放松左胯,以脚跟为轴调整左脚方向,右脚上步插脚,脚跟先着地,同时两手变掌合于胸前,左掌根助于右臂内侧肘弯处,两手心相对。

2.蹬左脚脚掌,移重心向右成歇步,同时双手逆缠丝前挤。

3.提左脚上步,同时左掌下采于腹前,右手继续逆缠上抨于右额角前。

4.蹬右腿,重心左移,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皆走下弧线上抨,左逆右顺缠成左弓步接手。

5.蹬左腿,重心右移,双手左顺右逆缠走下弧线捋手。

6.继续蹬左腿,身体右转,右手逆缠收于胸前,左手顺缠向身前前抨,左手右手掌心相对。

7.蹬右腿,重心左移,继之身体左转面朝正西,左手逆缠抨圆于胸前,手心朝外,右手从左手下坐掌按出,手心亦朝外。

第二十六课讲解内容:40.抱头推山、41.六封四闭、42.单鞭

一.抱头推山动作说明:

1.接上式,右脚跟半步,脚尖先着地,同进两手相合,左手掌根搭于右小臂内侧肘弯处,两手心相对。

2.身体重心右移,扣左脚尖后,重心再转回左腿侧,同时双手成十字手抨于胸前,两手心皆朝里,此时身体转向北偏东。

3.两手下落,手心朝上,如掸前衣襟尘土之状,同时提起右膝。

4.两手外分,继之再双逆缠合于胸前,同时松左胯身体微左转开右步。

5.蹬左腿,重心右移,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两手身胸前推掌,面向北偏东。

二.六封四闭、单鞭动作说明:左腿蹬劲不丢,继续松沉右胯,两手左顺右逆缠成右弓步接手,以下动作要领同第一六封四闭、单鞭动作,此处不再叙述。

第二十七课讲解内容:43.前招、44.后招

说明:古之论拳:前为阳,后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故此两势中,眼顾身体左侧为前招,眼顾身体右侧为后招。

一.前招

1.接单鞭,蹬右腿,松沉左胯,右手由勾手变掌顺缠丝走下弧线向左接手。

2.蹬左腿,重心右移,身体右转,左手由逆缠丝转顺缠丝走下弧线合于腹前,指尖朝前,手心朝右,右手由顺缠丝转逆缠丝合于胸前,手指朝前,手心亦朝右,同时收左脚成左虚步。

3.提左脚向左前开步,同时左手顺缠上抨,右手继续逆缠丝随腰转右带。

4.蹬右腿,重心左移,身体左转,收右脚成右虚步,同时左手由顺缠转逆缠丝合于胸前,手指前,手心朝左,右手由逆缠丝转顺缠丝走下弧线合于腹前,指尖朝前,手心亦朝左。

二.后招

1.保持重心支撑在左脚上,松沉左胯,身体微左转,左逆右顺缠,有欲右先左之意。

2.重心仍然在左脚侧,保持右虚步,身体右转,左手向下顺缠合于腹前,手心朝身体右侧,指尖朝前,右手向上逆缠合于胸前,手心朝亦朝身体右侧,指尖朝前。

第二十八课讲解内容:45.野马分鬃、46.大六封四闭、47.单鞭

一.野马分鬃动作说明:

1. 接后招,重心仍然保持在左腿侧,身体微右转,双手左顺右逆缠上下相合,两手掌根相距约一前臂长。

2. 身体左转,左手变逆缠上穿,高与头平,手心向外,右手变顺缠下按,高与腹平,在右膝上方,手心向身体左侧,指尖顺右大腿方向,此势有上护头,下护裆之意,为进身而做好准备。

3.提右脚向右前上步,身体微左转,重心仍保持在左腿侧,右手护膝而进。

4. 右脚踏实,脚尖朝正东,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右手逆缠上穿,高与头平,掌心向外,右手顺缠下落于左膝上方,高与腹平,两手指尖方向皆要与两脚脚尖方向相关照。

5.继续蹬左腿,松沉右胯,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摆调整方向。

6.提左腿,向左前上步,身体右转,重心支撑于右脚,左手顺缠护左膝而进,右手继续逆缠外抨仍护于头侧。

7.左脚踏实,脚尖朝正东,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身体左转,同时两手左上右下,左逆右顺,两手指尖与左野马分鬃一样要与左右脚尖方向相关照。

二.六封四闭、单鞭动作说明:

1.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左转成左弓步,左逆右顺缠两手相合成左弓步接手势。

2.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两手变左顺右逆缠下捋。

3.继续蹬左腿,腰右转,两手继续左顺右逆缠抨至胸平。

4.重心保持在右腿侧,腰胯左转,左手变逆缠屈肘收于胸前,右手转顺缠后再逆缠亦屈肘收于胸前。

5.蹬右腿,重心左移,成左弓步。

6.左脚以脚跟为轴外摆使脚尖转向正西,提右脚向正东方向开步。

7.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同时两手立掌坐腕推掌,高与胸平,方向为右大腿方向。

8.松沉右胯,继续蹬左腿,身体微右转,两手左顺右逆缠成右弓步接手。

9.以下动作要领及方向同以前我们学过的六封四闭、单鞭,此处不再叙述。

第二十九课讲解内容:48.玉女穿梭、49.懒扎衣、50.六封四闭、51.单鞭

一.玉女穿梭动作说明:

1.接单鞭,蹬右腿,身体左转,右手变掌顺缠走下弧线与左手相接。

2.右脚向左脚左后偷步,同时两手合十字手于胸前,两手心相对,左掌根搭于右小臂内侧肘弯处。

3.身体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向正西退步,同时右手逆缠丝走上弧线至胸前外抨,左手仍助于右小臂肘弯处。

4.收右脚成虚步,双手下采至腹前,右手前,左手后,两手心相对,两手坐腕立指。

5.两手微逆缠相开,身体重心微下沉蓄劲。

6.双手顺缠相合上领,同时蹬左腿,提右膝身体向上跳起。

7.左脚,右脚相继落地震脚,拳势称为双震脚,同时双手再逆缠丝下采于腹前,坐腕立指,手心相对。

8.身体微右转,提右膝,两手再合十字手于胸前。

9.腰左转,蹬右脚发劲,同时左肘向后顶,右掌前推。

10.右脚向前落地后,再蹬地跳起,左脚向前迈步,右脚随即再身左脚后偷步,同时,左手经右手手心上而过向前下方切掌,高与腰腹平,手心朝下,右手先顺后逆缠抨于头右额角前,手心朝外,两手指尖有相抱之意。

11.右脚以脚尖为轴,左脚以脚跟为轴,身体右转360度面朝正北,同时左手顺右手逆随腰右转,成势时重心沉于右腿侧,左手合于左膝上方,手心朝外,指尖朝左,右手仍抨于右额角前,手心朝外,指尖亦朝身体左侧。

二.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动作说明:

1.身体右转,左手转逆缠丝,两手为双逆开。

2.蹬右腿,重心左移,腰胯左转,两手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绞臂,左手至左额角,手心对左太阳穴,右手至右膝上方,两手为双顺合。

3.提右腿回收再向右开步,同时两手合于胸前,两手心相对,左掌根搭于右小臂内侧肘弯处。

4.以下动作要领及方向同以前我们所学过的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此处就不再细述。

第三十课讲解内容:52.云手、53.摆脚跌岔

一.云手

此势云手与以前我们学过的云手基本相同,唯步法上不是并步而是偷步,此势连续偷步三次,如果场地宽敝而且为锻炼需要,则无需拘泥于次数,在步法上也可以盖步,亦不受规矩所限。

二.摆脚跌岔动作说明:

1.接云手势,左脚向左后方开步,注意脚跟内侧着地,开裆贵圆,同时左手顺缠丝走下弧线,右手逆缠丝走上弧线,成右弓步接手。

2.蹬右腿,重心左移,双手左逆右顺缠下捋,转为左弓步接手。

3.蹬左腿,重心右移,双手左顺右逆缠上捋,转为右弓步接手。

4.再蹬右腿,重心左移,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逆缠丝抨于胸前,手心朝外,指尖朝右,右手顺缠丝合于腹前,手心亦朝外,指尖朝右。

5.起右脚打外摆腿,左手、右手依次迎击右脚外脚面。

6.摆腿后速收脚成左独立步。

7.右脚落地震脚,脚尖方向正北,同时两手变拳,两小臂交叉成十字于胸前,两拳心相对。

8.双拳逆缠上下相开,同时移重心沉于右腿并屈膝下蹲,提左脚向西擦地蹬出,脚尖上翘。

9.身体左转,双拳转双顺缠丝开,右拳心与右额角相照,左拳在左大腿里侧,拳心朝上,此时身体成下势,但与仆步不同之处是左脚尖上翘里勾。

要点:跌岔不适宜老年人或身体柔韧性差的学员习练,所以学员不可急于求成,不必非跌于地面不可,否则宜造成运动伤害。

第三十一课讲解内容:54.左右金鸡独立、55.倒卷肱、56.白鹤亮翅、57.斜行、58.闪通背、59.掩手肱捶、60.六封四闭、61.单鞭、62.云手、63.高探马

动作说明:

1.接上式跌岔,右拳下压,左拳上领,蹬右腿,屈左膝,重心左移。

2.腰胯左转,扣右脚尖成左弓步,左拳提至胸前,拳心朝上,拳面朝前,右拳收至右腰间,拳心朝上,拳面亦朝前。

3.继续松沉左胯,重心全沉于左腿,右拳领右腿提膝成独立步,同时右拳变掌顺身体中线由下向上逆缠丝上抨于头前上方,手心朝外,左拳亦变掌逆缠丝下按于左胯前,手心朝下,两手指尖有上下,左右相抱之意,此时面向正西,为左金鸡独立势。

4.右掌下按于右胯前,同时右脚下落震脚。

5.双手左顺右逆缠向上抨起至胸前,同时蹬右腿,身体右转,重心左移。

6.双手变左逆右顺缠向左捋,同时提右脚向右前上步。

7.蹬左腿,重心右移,左手变顺缠丝走下弧线领起左膝上顶成独立步,随提膝左手变逆缠丝顺身体中线由下向上抨至头前上方,右手变逆缠丝下按于右胯前。此为右金鸡独立势。

8.松沉右胯,身体右转,左手下落向胸前抨按,右手向右后方捋出亦至胸平,左腿放松下落,但不着地保持身体平衡。

9.以下动作倒卷肱一直到第二高探马动作及方向同以前学过的,故不必再述。

第三十二课讲解内容:64.十字脚、65.指裆捶

一.十字摆莲动作说明:

1.接上式高探马,松左胯,腰左转,两臂按顺时针方向绞臂相合,左手搭于右臂肘弯内侧,两手心相对。

2.腰右转,左脚跟外摆,重心坐于左腿,右脚尖再外摆,右手随腰右转逆缠丝,左手仍助于右臂肘弯内侧。

3.重心移于右腿,提左脚开步,同时左手逆缠丝随开步下采于左膝前上方,此时面朝西北方向。

4.松右胯,蹬右腿,重心左移,腰胯左转,同时右手顺缠丝走下弧线,左手逆缠丝上抨。

5.重心沉于左腿,腰胯右转调正,同时两手左顺右逆诣,左手手心朝体右,右手手心向下,左肘与右手背上下相合。

6.松左胯,腰左转,提右腿打外摆腿,左手与右脚外脚面相迎。

7.摆腿后,右腿、左手下落,同时左脚尖内扣,腰随之右转,右肘上扬。

8.腰继续右转,同时右手斩掌于右胯旁,左手反背撩掌于左耳侧,右膝提膝上顶,此时面朝正东。

二.指裆捶

1.上动不停,震右脚开左步,同时两手相合于胸腹前,手心相对,此时面朝东南方向。

2.以下动作基本上同掩手肱捶,唯打拳方向意向敌方之裆腹部,前拳后肘亦要注意对称。

第三十三课讲解内容:66.白猿献果、67.小六封四闭、单鞭

一.白猿献果动作说明:

1.接上式指裆捶,蹬左腿,重心右移,腰胯右转,同时双拳先逆后顺缠,左拳贴于左肋走小缠丝转为拳心朝上,右臂如挎篮状亦把拳合于右肋旁,拳心亦朝上。

2.左脚尖以脚跟为轴外摆,蹬右腿,重心左移,右拳领右膝上顶成独立步,拳面朝上,高与鼻平,左拳仍合于左腰侧。此时面朝北偏东。

二.小六封四闭、单鞭动作说明:

1.以腕领劲,双手下分,继之向上转合于胸前,两手心斜相对,同时手合而脚开,即右脚向右开步。

2.蹬左腿,重心右移,腰右转,继之跟步按掌。

3.以下动作单鞭不再细述。

第三十四课讲解内容:68.雀地龙,69.上步七星,70退步跨虎

一.雀地龙动作说明:

1.接单鞭,蹬右腿,松左胯,腰左转,同时两手皆变拳,右拳走下弧线与左拳相合于胸前,两小臂内侧似贴非贴,两拳心相对。

2.蹬左腿,右腿屈膝松胯,重心右移,腰右转,同时双拳逆缠丝上下分开,右拳于右额角前,拳心朝外,左拳于裆前,拳眼朝内。

3.继续蹬左腿,身体重心再下降成仆步,腰左转,同时双拳顺缠丝左右分开,右拳仍于右额角前,拳心朝里,左拳于左膝里侧,拳心朝上。

二.上步七星动作说明:

1.蹬右腿,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左拳领起全身向上冲,高与胸平,拳面朝上,右拳下压,收于右腰间,拳心朝上,拳面朝前。

2.右拳领起右腿向前上步成右虚步,同时两拳在胸前交叉成十字拳,右拳在里,左拳在外,两拳背相对。

三.退步跨虎动作说明:

1.双拳先逆后顺缠,意两腕交叉点在胸前的空间位置不变,而向前滚腕一周。

2.双拳变掌,继续逆缠,随即提右脚向后退步,左掌保持前抨,右掌随退步下采于腹前。

3.重心右移,身体右转,扣左脚尖,同时右掌与左掌成对称抨开。

4.蹬右腿,重心左移,右脚尖外摆。

5.蹬左腿,重心右移,上左步成左虚步,同时两手变顺缠丝走下弧上合于身体中线前,左手高与腹平,右手高与胸平,两手心相对,指尖皆向前。

6.身体右转,左脚跟以脚掌为轴外摆,两手坐腕,指尖转向里合。

7.继续右转,左脚跟落地踏平,同时,左掌下采于左胯旁,右手下抨于右额角前,两手指尖有相照之意。

第三十五课讲解内容:71.转身摆莲、72.当头炮、73.金刚捣碓、74.收势

一.转身摆莲动作说明:

1.重心左移,腰继续右转,同时右脚尖与左掌对称外展,此时两手掌心皆朝外,指尖朝体左侧,注意双手抨劲不丢。

2.蹬左腿,重心右移并沉于右腿,双手领起左腿走里合腿,同时身体以右腿为轴向右旋转。

3.提左脚向左前方开步,同时双手向右后上方对称捋出。此动作及方向同第二势金刚捣碓之开步捋手。

4.蹬右腿,重心左移,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左逆右顺缠,左手抨于胸平,右手抨于腹平,为起右腿打外摆莲而做好准备。

5.起右脚打外摆腿,左、右手依次迎击右脚外脚面。

6.保持重心在左腿侧,打外摆腿后,右腿屈膝里收成右独立步。

7. 松左胯,身体重心下沉,右腿向右后方开步,同时双手对称前抨,两手心朝外。

二.当头炮动作说明

1.接上式动作,蹬左腿,重心右移,双手左顺右逆缠下捋。

2.松胯转腰,身体右转,双手变拳收于右腹前。

3.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双拳向胸前上提。

4.松左胯左转腰,蹬右腿,双拳一起向胸前方冲拳,冲拳方向顺左大腿方向,两拳眼向上,两拳心相对。

三.金刚捣碓、收势

动作说明:接上式,双拳变掌随重心右移,走上弧线捋手,以上动作同第一金刚捣碓,至于收势以前在第十课已经讲过,此收势法为采天气法,天数为一、三、五、七、九。如果一次收势未感到心气平和,则再收两次或四次、六次、八次。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后记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前后共35课,从桩法、步型入手逐步讲解太极拳式,如有心学者,非从头读起,不急不燥,循序渐进,否则的话,无非是走马观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