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十大洞天

 八王书屋 2011-06-14

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王屋山洞 小有清虚之天 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故又称天坛山。

魏华存《清虚真人王君传》称其师王褒(字子登)得道后,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去王屋县六十里,属西城王君(王褒)治之。

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南北朝以前,仅见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传说,《真诰》卷五云: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学道在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谢稚坚、张兆期见之如此,不敢服之,并捐山而归。去后,见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就请道,与之茯苓持行方,服之皆数百岁。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开元十二年(724)。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于此处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于世。至开元二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

王屋山在唐代还建有大批宫观。主要者有:上方院,传说轩辕黄帝曾于此处访寻四山,故原称上访院。司马承祯初来王屋时,居紫霄峰,唐睿宗诏其居此,遂改名上方院。金末重修。奉仙观,在济源县城西北,唐垂拱二年(686)创建。白云道院,为纪念司马承祯(号白云子)而建,始建于唐,至明尚存。AH灵都观,唐玄宗于天宝二年(743)为玉真公主(睿宗之女) 所建,御书灵都观额。金明昌三年(1192)升观为宫,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加灵都万寿宫。AI清虚观,创于唐,后升观为宫,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至大德五年(1301)间重修。此外,还有青罗仙人观,三清殿,山神庙,太山庙等,盖皆建于隋唐。

宋代,王屋山道教续有发展,除原有宫观外,宋代又新建紫微宫。据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载,紫微宫在济源县西北一百里王屋山下,宋绍圣(10941097)初创建,元大德(12971307)间重修,明天顺元年(1457)再修。LB金元是王屋山道教又一兴盛期。先后有大批全真道士居此修道。王志祐,号栖神子。少业儒,长慕玄理。金正大四年(1227)至王屋山。时阳台观已遭贞祐二年(1214)兵火,尽为废墟,邑令请其主持重建。经十二年,工成而卒,年八十八。

金元时期,对王屋山原有宫观进行重修,又增建有若干宫观。金正大四年(1227)至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道士王志祐重建阳台观,工成改观为宫,称阳台宫。LH金泰和、崇庆(12011212)间,又于阳台宫之左,新建通仙观。元好问《通仙观记》曰:通仙观者,初为泰和道院,郝志朴实居之。崇庆癸酉(1213),以恩例得今名。始大为崇建,堂宇廊庑,斋厨库厩,以次而具。”LI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宋德方去王屋山,见许多宫观残坏,乃选派弟子住此山,相继重修了天坛、三清殿、上方紫微宫,其再传弟子陈志忠又在其后重修了清虚宫。

明清时期,住山道士不见记载。此后,经历道教衰落期,大部宫观废圮。至今仅存阳台宫、奉仙观若干建筑。阳台宫内有玉皇阁、三清殿等。奉仙观内有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等。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还以其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游览于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诗仙李白有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大诗人白居易也盛赞济源山水好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一作)。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委羽山洞位于浙江黄岩县城南2公里处。委羽山,谷名俱依山,系一小山丘,山东北有一个宽、高各约2米的深长古洞,道书称此洞为天下十大洞天中的第二大洞天。洞口镌刻第二洞天四个大字。在洞前,建有殿宇和亭台楼阁,四周苍松翠柏,花草掩映。晋朝诗人谢灵运到此游览后,曾写有山头方石静,洞口花自开。鹤背人不见,满地空绿苔。大宫殿里有一副对联古洞仙自在,鹤支羽还留。在洞的周围可以拾到许多方石,光泽五色错杂;还留有大有宫大有亭迎仙桥等遗迹。

 委羽山原先叫龟兹山。据传,汉高祖刘邦的三太子刘奉林,自从吕党作乱后,隐入湖北武当山修道。他历经四百余年后,忽然心血来潮,云游天下,来到东海之滨,见龟兹山祥云缭绕,瑞气霭霭,便舍不得离去,在这里隐居下来。 没有多久,知县得知龟兹山来了一位高人,就带着小僮去拜访,庆幸自己遇上了仙家。过了几日,知县又去拜访。刘祖师告诉他不日将要出去远游。知县赶紧说:那鄙人赠些什么好呢?刘祖师笑笑说:什么都可以。知县离开后,刘祖师思虑日夕相依的烧火道人,问他今后有何打算。老道人流着眼泪,默不作声。刘祖师叫他向人讨几根稻草来,亲自为他编了一只白鹤,叫老道人上城里去卖,一定要卖一百两银子。 烧火道人进了城里,沿街叫卖。人们当是疯子,那有人买?他一直叫卖到县衙门前,衙役好奇地围拢来,阻止老人进衙,两人闹了起来,惊动了知县老爷。他问小僮外边闹什么,小僮说龟兹山烧火道人在门外卖稻草鹤。知县听后,命小僮去买下了。 知县戒斋沐浴,择了吉日,备上素斋,带上白鹤,再次拜访刘祖师。刘祖师热情地接待他,并趁大家不在意时,朝天井中撒了一把米,这只稻草鹤神奇地活了,扑腾着翅膀走出天井。只见刘祖师骑上白鹤,飞向天空,大家目送着他。这时,空中悠悠地飘下几片鹤羽,写着目不明,井水洗。众人争着用鹤毛蘸井水洗眼睛,果然眼睛比先前明了许多。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龟兹山改称委羽山,将刘奉林尊为祖师。

皇帝赐三宝 北宋时期,徽宗皇帝得了怪病,太医院的御医见了,个个摇头瞠目,束手无策。 徽宗的病越来越重,诏请天下神医,凡能医好皇上的病,要金赐金,要官赐官。 第二洞天的羽山观道人范錡,从嵩山拜醮回来,途经京都,见了黄榜,随手揭下,进见皇上,献上两颗太乙金丹。皇帝将金丹吃落肚皮,勿到两个时辰,病就十成好了九成。 徽宗皇帝龙心大喜,要留范錡在太医院任职,范錡一再辞谢。徽宗皇帝赐金赐官,范錡也谢绝了。 徽宗皇帝越发奇怪,问他有何要求。范錡说:如果万岁赐恩,让我这山野之夫进皇宫御宝库,开开眼界,就心满意足了。徽宗皇帝当然应允,令内官领范錡去游览宝库。穿过东林苑,进了御宝房。这里隋唐名画,秦汉古鼎,金牛银马,珍珠衫,夜光杯……五颜六色,光彩耀目。范錡看着看着,发现左边角落里摆着上真玉佛和太乙剑,太乙剑右首还摆着一口镛,见到这三件宝物,范錡又抚又摸,两脚象铁钉钉住,半步都不想走了。 这上真玉佛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四川青城山供奉之物,太乙剑是太乙真君生前佩带的,都是祖传的珍宝。 徽宗皇帝得知范錡喜爱三宝的消息,就将上真玉佛和太乙剑这两件宝赐给他。但那口镛,徽宗皇帝却舍不得。

 井底运镛 相传这镛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防止民众造反,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剩下的铜铸成一个镛,经历了数不清的劫难,才保留下来。这镛上小下大,有柄无钮,柄旁有旋,踞熊盘龙,四周有三十六个乳丁,间着云雷图纹,似钟非钟,敲击它,音响奇特,每当这镛发出自鸣声,天必下雨,是天下难得的国宝。 范錡在镛旁边左抚右摸,恋着不肯走,徽宗皇帝眼珠一转,捻着胡子说:真人要是喜欢这镛,朕赐给你,不过惟恐有失,路上只许你一个人带走。范錡明白皇上的恩赐是口是心非,舍不得这宝,故意出个难题。他立即跪在地上,谢过恩。两眼望着皇上说:当真?徽宗皇帝笑着说:君无戏言 范錡当即叫人将镛抬到御花园,投入御井,手一挥:去吧!只见镛在水面顺转三圈,倒转三圈,井面泼起几堆浪花,镛就钻入井底了。 徽宗皇帝惊得目瞪口呆,他有些不相信,派卫士护送范回道观,暗中指派他们去羽山观看看究竟。 范錡回到羽山观,叫人们去丹井抬国宝,众人起初半信半疑,跟他到了井边,井水平平静静,和平日一样。只见范錡用手向井里一招,井里顿时一亮,井水便泛起波澜,不一会,一只异光喷射的镛便从水中冒了出来,众人惊叹不已,拍手欢呼。 徽宗皇帝得知这件事,连连称奇。于是就赐范錡真人道号,拨重金扩建羽山观。

三宝升天 范真人活了一百三十岁,道成功满,在他升天前几日,羽山观三件御赐宝物终日长鸣,震得储宝楼瓦片都叮叮当当作响,十分吓人。 范真人升天后,三宝物也平空起飞,出了窗口,上了屋顶。羽山观里的道人见了,纷纷赶来想拉住,玉佛和宝剑已上了半空,只有那口镛起飞迟,还在屋里转着圈。有个矮个子的道人奔过去,死死抱住,镛却连人带走,飞出了窗口。 羽山脚下的民众,见宝物飞升,跑着喊着,乱成一团,谁也没有办法拉住它。 半山有个放牛娃,将一块牛粪向镛打去,不偏不斜,刚好打在镛头上,镛便慢慢坠落。从此,这件国宝便在第二洞天留了下来,直至今日,还留着供广大游客欣赏。

 “神医金章 金章,字映壁,私巨,号篆庵,清黄岩城内河岸(今天长北路)金家里人。年幼体弱多病,十八岁那年,在委羽山大有宫养病。一天,有一童颜鹤发的道者飘然而至,映壁问他姓氏、里居,都不肯告诉,他招章入室内,拿出一药方叫他照服,同时赠给医书一部,并对他说:你服了这药,病就可痊愈,熟读这部医术,可以做个神医。说罢道者就去了。金章遵照吩咐,服了道者所赐药方,病真的好了,同时,夜以继日地研读医书,果然成了名医。(《光绪.黄岩县志》、《1990.黄岩县卫生志》有载) 太平(今温岭)有一个18岁的叶姓青年,从小无父,寡母关怀备至,每天一早外出干活,母亲都以圆眼肉让其充饥,天长日久,患了腹蛊,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后请章诊治,他以群医都不敢用的大承气汤加减重剂治之。药后腹大痛,下圆眼肉斗许,服补剂而愈。 西城某暴死,适逢金章路过此地,有相识者问他,听说人死后,手足僵直,为什么他却卷缩一团?金章诊视后,用竹管蘸墨,印死者身上百余处,按墨围灸,死者果然复醒。章认为病已愈不需用药,固然病愈。 一次,金章去白石村某人家治病,见邻居有处女在机上织布,忽然抱之。女又羞又急,大呼大叫,金章却越抱越紧,邻居们以章德尊而勿敢叱。少女拼命挣扎,汗如雨下,章见她已经出汗,才让她离去,遂对众人解释说:此女患的麻痹症,如果五日发,此病就不能活,现在已经无害了。结果如其所说。(《黄岩市故事卷》载抱女治病)。 廪生顺淦之祖父,年二十患病,章诊后说:是肝病,若五十年后在复发,就不能治了。病人认为,再居五十年,已是古稀之年,对章的话并不在意。后年至七十,果然旧病复发。此时,金章已故。就请其子鹰扬诊病,诊后说:此病根源在肝,恐怕难以治疗。这时,病人才回忆当年金章的话,说:休矣!屈指五十年,复何望乎?!遂称金章断病如神,是真正良医。(选自《黄岩县卫生志》)

    御祟院 委羽山东的樊川书院也叫御祟院。 相传南宋时,樊川书院附近有个草鞋路廊,里面住着一个长年卖草鞋的老头。过路人向老头买草鞋,如果你和他讨价还价,他也不响,任你给几个铜板都可以。可奇怪的是,凡是还过价钱的人都突然失踪了。 这件事闹得人心惶惶,当地百姓向县令报案,县令一时也没有办法。一天,在樊川书院讲学的理学大师朱熹,散步到草鞋路廊,发现这个卖草鞋的老头形容古怪,情状可疑,就一把捏住老头的手,双眼直逼老头。老头无法逃脱,只得跪地求饶。他对朱熹说:你若饶我,我送给你《琅环宝籍》奇书一部。朱熹爱书如命,不觉一阵犹豫,眼神就分散了,老头就乘机逃遁了。 朱熹很后悔,进屋一看,里面有一堆死人骨头,知道老头是个吃人的妖怪。 从此每夜书院闹鬼,朱熹猜测妖怪在做作祟。他叫人挑着书籍、行李,假称外出讲学。朱熹一走,这个老头又坐在路廊边卖草鞋了。 过了十多天,朱熹乔装回来,夹在落市客中间,来到路廊,乘老头埋头打草鞋的时候,一把将他的手捏住,举起砚台猛击一下,就把他打死了。朱熹叫人从屋里搬出死人骨,连同老人精的尸体放在太阳下烧掉。还打了一块石碑,朱夫子亲笔写上御祟二字,竖在书院的东墙外。 从此以后,书院再也没有闲神野鬼来作祟了,路廊也安静了。后来人们就把樊川书院叫做御祟院 

光明桥 在方山下有一座光明桥,说起它,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明朝时,羽山慈基堂的附近有个王员外。王员外的父亲去世了,王员外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选择坟地。风水先生察看了许多地方,对王员外说:我为你选好了一块坟地,能使你家后代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是我的眼睛要瞎。王员外一听连忙说:只要后代能够发达,你就住我家,我们以同辈相称,供你过老。风水先生说:坟就做在慈基堂前门的空地上。王员外按照风水先生的话,把父亲的坟做在慈基堂前门的空地上。后来,他儿子上京赴考,真的中了进士,做了天官,家里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风水先生和王员外共享,家里人对待风水先生很好,象亲爷爷一样。 过了十几年,一天,王员外的孙子叫爷爷吃饭,风水先生忙应道:来了,来了。孙子听了冷冷地说:“我是叫我的爷爷吃饭,谁叫你这个瞎老头吃饭?风水先生听了很生气,他想出了一条计策。只见他整天摇头叹气,嘴里不停地念着:还差一点,要是再上一点就好了。哎,可惜啊,可惜!王员外见了问道:先生,这几天你为何摇头叹气?可惜什么?你有事就不要闷在心里,爽快地说出来吧,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一定帮助你。风水先生一听连忙说:你是不是想让自己的孙子做皇帝啊王员外一听连忙说:谁不想自己的下代能在万人之上啊!不知先生有何办法?”“若要皇,前面挖两口塘,坟基再移三丈上。东边口塘在坟没移时挖,西边这口塘等坟迁好后再挖,这样就能使子孙做皇帝。王员外就照风水先生的话,在坟的东北挖了一口塘。可是坟向上移三丈,就要移到慈基堂的大殿上了,慈基堂口的和尚不答应,王员外和他的儿子想了一个毒计。 清明节那天,王天官从京都回来。他在祭扫爷爷的坟墓时,到慈基堂对众和尚说:今天,我从京都回来扫墓。我爷爷的坟坐在你们寺院的空地上,托你们的福,我做了天官。今天,我为了谢谢大家,准备为寺院散斋。王员外用牛肉和狗肉做馅嵌了馒头,分给众和尚吃,每人五只,那些和尚一见馒头就狼吞虎咽吃起来。王天官趁机指着那些和尚说:你们这些人都是狗肉和尚,赶快滚出去!王天官把众和尚赶出去,一把火烧了慈基堂,然后选了一个好日子,将爷爷的坟向上移了三丈。坟挖开,见里面有一只小凤凰。要是再过七七四十九天,这只凤凰就会飞了,现在还闭着眼睛呢。风水先生破坏了王天官家的风水,乘机逃跑了。他拄着瞎眼棒,逃到现在鼓屿的光明桥的地方时,脚下绊着石头,摔了一跤,拐杖摔出老远,眼睛也亮了,当地老百姓就把这座桥叫做光明桥.

   羽山洞的传说 羽山有一山洞,号称天下第二洞天。关于这个洞,还有一段故事。 这个洞从羽山一直通向东海。据说原来洞里有四只鸬鹚,这四只鸬鹚很漂亮,他们经常在水沟里游来游去,有时找些小鱼小虾吃。 一天,有一条东海龙鱼向这个洞游过来。一只鸬鹚看到这条漂亮的龙鱼就馋得口水直流,一下猛扑过去,那龙鱼一惊,一直沿着去东海的水路游去。从此,那只漂亮的鸬鹚就再也找不到了。 据说附近有兄弟两人,为了寻找剩下的三只鸬鹚,看洞里有什么东西,他们担着一担蜡烛向洞里走去。他们每拐一个弯,就看见有两尊佛,可是兄弟俩走啊走啊,可还没有走到洞底。蜡烛已经点尽,这时他俩听到摇橹的声音,才知道它是通向东海的。两个兄弟没法回来,只好点燃自己的手指,来当蜡烛亮才算回来了。后来山上有个道士,怕人进去会出危险,就用泥土把它洞口堵了。这样一来,本来通东海的洞就给堵死了.

       仙人脚印 如果你想去天下第二洞天羽山洞游览的话,不要忘了到山上荆阳仙鹤宫前看仙人脚印和仙人屁股。说起这个仙人脚印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从前,有一个神仙,担着一担丰厚的礼品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路过羽山上空时,一不小心,从云头上跌了下来。他的一只脚落在羽山头的一块岩石上还没有站稳,又一屁股坐了下来,可是他肩上挑着的这担礼物却丢在羽山南面不远处的田埂上,立即变成了四座矮矮的小山。而在荆阳仙鹤宫前的岩石上留下了自己鲜红的一个脚印和屁股印,不信你去看吧!

       羽山石大人 在委羽山山西有个叫鲤鱼岩头的地方和一个立在路旁的石大人,你可知道它的来历吗? 原来,羽山西北河边有一块凸出的大岩石,很像鲤鱼的头,就把它叫鲤鱼岩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地方住着一条鲤鱼精,常常在河里作怪,把过往船只撞沉,使很多人死无葬身之地。 一天,一条船远远而来,船上坐着一个手里抱着个小娃娃的母亲和一位手里捏着根拐杖的老人,还有一位手拿包裹的年轻人。他们刚刚从外地归来,快要踏上久别三年的故土,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不知不觉船已经到了鲤鱼岩头。忽然,船身猛地一颤,只听见啊!的尖叫声,船上抱着孩子的妇女和那位年轻人挥舞着手脚在水中挣扎了几下就沉下去了;孩子和老人却早已无影无踪了,又是一场惨不忍睹的灾祸。制造灾祸的是谁呢?就是人人恨之入骨的鲤鱼精。 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一位中年人,左手提着钓鱼杆,右手提着一个鱼篮,嘴里不停地念着什么,一摇一摇地向鲤鱼岩头走去。村里的一位老人看见了,连忙赶上去说,请问先生,做什么去呀?那人头也不回地说:钓鱼。一听是钓鱼,老人忙说:使不得,使不得呀!这里有一条鲤鱼精常常作怪,不知害死了多少人。你在这里钓鱼,岂不的得罪了它!那人仍然理也不理地说:既然有鱼精就该钓呀!老人听了叹了口气。只见那人来到鲤鱼岩头,取出鱼饵挂在鱼钩上,放在水里,眼睛紧盯着河面,口里念念有词,过了好一会儿,只见那人猛地提起钓杆,一条又大又红的鲤鱼被钓了上来。那人抓着鱼儿说:嘿,多大的鱼儿,足够我饱餐了。随即吧鱼放进鱼篮里,转头对河面说:不钓你们了,从此再也没有东西敢欺负你们了,好好地活下去吧!说完便提起鱼杆,哼着小曲、悠然自得地走了。自从那人钓走了鲤鱼精后,河水变得平静起来,再也没有发生过沉船的事故。后来人们才知道钓鱼的是在委羽山仙人司马季主,钓的红鲤鱼就是鲤鱼精。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人,当地的村民就用大岩石雕了司马季主像立在路旁。还在鲤鱼岩头刻了司马季主钓台几个大字.

       朱夫子和狐妖 委羽山东有个樊川书院,朱熹在樊川书院讲学时,住在讲学大堂东首的厢房里。房内分前后两部分,前面为客厅、办公室,后面为卧室。书院西首的池塘边墙角下住着狐妖,常常于晚间出来陪伴朱夫子。 朱熹每天晚上办公至深夜,他那孜孜不倦的教学精神不仅使学生十分感动,也打动了狐妖。每到羽山洞鼓楼打了二更鼓以后,狐妖就化作俏丽而善良的村姑来到朱熹的客厅内,见他全身贯注改作读书,就悄悄给他送茶,打洗脸水,甚至烧点心。朱先生见她这样热忱服侍,就惊喜地问:姑娘,你家住哪里?为什么深夜来服侍我?”“我就住在附近的村子里。我看你千里迢迢到我们书院讲学,不辞劳苦,我就所以来照应你。就这样,狐妖每天晚上化作村姑陪伴朱先生至灯熄人寝,才返回洞穴。 一天下午,朱熹散步到羽山洞。一位老道看到朱先生脸色憔悴,就直截了当地说:先生,你气色不好,身上定有妖气。朱熹回答道:没有见到什么妖精作祟哩,那有妖气?只是每天晚上有个村姑服侍于我。老道言明这村姑就是狐狸精,并告诉除妖的方法。 第二天晚上,朱熹就照老道的指点去做。二更天时,先生突然肚子疼,叫痛不止,狐妖见到这一情景,也流出同情的泪水。她取出丹丸递给朱夫子,叫他衔在口中。朱熹接过丹丸却照老道吩咐一口吞入肚子,那狐妖一惊,预感到将遭灭顶之灾。她哽咽着对朱先生说:你吞下我的丹丸,我的末日也到了。我别无他求,只求你叫我一声娘子,我死也瞑目了。朱夫子看她是善良之辈,就喊了一声娘子,狐妖就战战兢兢地回到洞里静静地死去。不久,朱熹也离开了樊川书院。

       白头颈虾蟆 黄岩城里一带,过去有不少白头颈虾蟆(青蛙),相传颈上这条白项链是朱夫子给套上去的。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黄岩讲学,夜里住在樊川书院著书研究学问。杨春三月,被关了三、四个月的泥牢的虾蟆,刚放出来,都开心得鼓起肚皮,叽呱叽呱——”地直叫!特别到夜里,低音、高声、独唱、合唱,越呱越有劲,吵得朱夫子无法写作。 一夜,蛙声如潮。压不住,赶勿掉,朱夫子好生懊恼,他眉头一蹙,搁下笔,走出书房,踱到田头。只见皓月当空,桔花香气扑鼻,正在吵闹的虾蟆一见朱夫子走来,开始静了一会,马上又一齐打起呱来。 朱夫子望了好一会,突然眉梢一扬,蹲了下去,伸手捉住一只虾蟆,从腰带中抽出一根银丝,扎住虾蟆的头颈,嘴角一笑,念道:不读四书五经,休要叽呱叽呱,从此闭口不语,好好看护庄稼。朱夫子念罢,放下虾蟆,虾蟆一落地,转过身朝他磕了三个头,就跳进稻田里去了。说也奇怪,这一来,四周蛙声全都停止了,月光底下,一只只虾蟆蹦着跳着,默默地捕捉青虫,再也勿叫了。 从此以后,头颈上留下了一道灰白色的项链,人们就叫它白头颈虾蟆

       草鞋路廊 古时候,黄岩南门外有个路廊,住着一个农民叫张三,家里很穷,穷得连双鞋子也没有。每天上山,双脚经常被刺划得鲜血直流。他想,如果用什么东西把脚包起来,不就好了吗?用什么东西包呢?他家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屋角的一堆草,他就用草把脚包起来,可是,走不了多远,草就散了。他又想了个办法,把草槎成绳,缠在脚上。虽然好些,但也顶不了大事。如果能用草编成一双鞋子,那有多好呢?他想。这样他左思右想,左编右织,终于编出了一双有底有面同鞋子一样的草鞋。他穿着自己编的草鞋,上山下山,方便多了,再也不愁脚被刺划破了。伙伴们看到他的草鞋赞不绝口,张三又打了一些送给和他一道打柴的穷伙计们。大家都很感激他,都尊敬地都叫他张三公 张三打草鞋的消息传到了村里张财主那里。财主想:天下有多少穷人要穿草鞋呀,如果我能把他打草鞋的方法弄到手,不是可以发大财吗? 张财主找到了张三,说:张三,我给你一两银子。告诉我,你穿的草鞋是怎么打的?张三说:这手艺,不好卖!自己动脑动手的人自然能会,不动手的人教你也学不会!财主听了,气得不得了,可他还强作笑脸追问打草鞋的方法。张三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天,财主暗中派人把他毒打了一顿,可怜他被打得头破血流,仍然不肯把打草鞋的方法告诉财主。 当张三被穷伙计们抬到路廊时,已经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眼睛发白。远远近近打柴的伙计们闻讯后都赶来看他,见了满屋的伙计。张三硬坐起身体,要伙计们拿来一把稻草,当着众人的面,教大家打草鞋。教着教着,忽然大口大口地吐起鲜血来。过了半天,才有气无力地说:伙计们,我不行了……”大家站在他的遗体旁,都流下了辛酸的眼泪。人们为了永记张三教他们打草鞋的事,就将他住过的路廊改称为草鞋路廊

       罗汉代玉皇杀头 罗汉保了玉皇大帝的命,听起来叫人笑落门牙,在哪颠倒的年代,第二洞天大有宫真真实实发生过这件事。 道教有十大洞天,黄岩羽山的大有宫名列第二,国内外名声很大。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奋起千钧棒,横扫四旧,什么金银珠宝,文物古迹,统统烧毁砸尽,来势如洪水猛兽,黄岩城内外不少寺庵道观的菩萨偷偷地转移到大有宫避难。大有宫的神像都是明代珍品,很有历史价值。没多久,红卫兵就闯进了这清净福地,大殿和凤翼楼连一尊菩萨都没有了,玉皇、真人们都躲起来了。红卫兵造反,年纪小劲头大,不达目的不罢休,非要宫内道人交出神像不可。道人们无法过关,只好舍车保帅,将玉皇寺来避难的五百罗汉,送出一半代替,红卫兵将罗汉砸毁后,唱着《造反有理》歌走了。 不久,红卫兵又得到消息。大有宫神像还没有彻底扫除,第二次又闯进来,揪出道人批斗。道人逼得无法,只好又搬出剩下的罗汉,红卫兵又把交出来的罗汉砸毁,心满意足地走了。 一九八五年,政府拨款整修第二洞天,道人们才将精心保存了二十年的玉皇大帝、三清、真人们等一大批明代的艺术精品,从天花板上解放出来。重见天日,这就是罗汉代玉皇杀头的一则轶事。

       龙河宫的传说 在黄岩城南五里,有一座名闻天下的委羽山,在山的西边有一个叫下村的地方,因与委羽山紧邻,占有几分仙气,所以人们把它叫羽村。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风水先生从临海到黄岩,当他走到黄土岭东时,准备坐下歇一歇,猛一抬头,只见黄岩城南羽山西有一团瑞气祥云笼罩,下有一颗硕大的发光的龙珠,旁有两条蛟龙摇头摆尾,左右盘旋,环珠嬉戏。他马上急匆匆地赶到羽山,找到羽村的地方,一看村中有一片杂草丛生,狐兔触摸的乱坟上,被一片南瓜藤覆盖,中间只生着一颗很大很大的南瓜,在荒地前面有两条环村的小河,如两条蜿蜒起舞的蛟龙。风水先生一看这里的地形同自己在黄土岭看到的风水宝地一样,于是他找来村民,告诉他们,如果在这片荒地上建庙设宫,可保一方平安发达。村民们听后千恩万谢,他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在这里盖一座宫,取名龙河宫,宫前这两条河就叫龙河宫,在出口处建了一座龙河闸,以保龙河之水常年不断。 在龙河宫西游两棵同根而长的大樟树,浓荫蔽日,终年常青。一年,有几个太平山里来的人说:我们找了多年,总算找到了。它们的影子落在我们院子的水井中。大家都觉得十分神奇,从此村里常有人来剥樟树皮去做药治病。 在龙河宫西南,有一口大池塘,无论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池塘积冰村许,但池中央有一块米筛大小的地方,永远都不会结冰,村民们想究其原因,一天大家抬来几部水车,用了好长时间总算把塘水车干,才发现塘底中央有一只石香炉,人们把它抬至龙河宫内,从此塘水不会结冰了。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委羽山洞位于浙江黄岩县城南2公里处。委羽山,谷名俱依山,系一小山丘,山东北有一个宽、高各约2米的深长古洞,道书称此洞为天下十大洞天中的第二大洞天。洞口镌刻第二洞天四个大字。在洞前,建有殿宇和亭台楼阁,四周苍松翠柏,花草掩映。晋朝诗人谢灵运到此游览后,曾写有山头方石静,洞口花自开。鹤背人不见,满地空绿苔。大宫殿里有一副对联古洞仙自在,鹤支羽还留。在洞的周围可以拾到许多方石,光泽五色错杂;还留有大有宫大有亭迎仙桥等遗迹。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 在。杜光庭云在州。按陶弘景说西城山在终南山附近,那西玄山就是在蜀州。但是杜光庭说西城山在蜀州,西玄山在金州(金州在终南山附近)。估计是其中的一个搞反了。我觉得当时的长安是在金州西边的。所以金州的应该是西城山。而蜀州的那个远在成都平原的最西端,有可能叫西玄山。
  那么现在的这两座山叫什么呢?我的结论是西城山应该就在现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而西玄山在现在的四川省绵竹市安县境内。现在的西玄山叫罗浮山。至于西城山委实不知具体叫啥,因为那边没有出名的山。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青城山
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东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古称丈人山。为邛来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 1260(2007)。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山名。在浙江天台西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山有石洞十二以紫云洞和玉京洞最著。山顶有赤城塔,为南朝梁岳阳王妃所建。今赤城栖霞起而建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大清一统志.台州府一.山川》: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六里。支遁《天台山铭序》:住天台者,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孔灵符《会稽记》:赤城山,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如雉堞。'......旧志,一名烧山,西有玉京洞。道书以为第六洞天,名上玉清平之夭,即天台之南门。
  赤城山又称烧山,距天台县城和国清寺均为2公里,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为丹霞地貌,仙佛双修的圣地,济公活佛故里,名人逸事集粹。赤城山,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元邑人曹文晦形容为: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故有赤城栖霞之称。赤城栖霞亦为天台八景之一。
    
赤城山,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济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栖霞等景观。赤城山为白垩纪系下流岩组成,属于丹霞地貌,为河湖相紫红色沙砾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中厚层至块状砾岩、沙砾岩为主。赤城山高338.8米,历来被视为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山的东南方向,阳光和煦,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紫云洞位于山腰,俗称下岩。洞顶嵌有赤城霞楷书,为明代万历年间题刻。洞内依岩构筑楼屋数间,洞前立有建文帝度岁处碑。洞旁有一小洞,原是敦煌高僧昙猷坐禅的地方。僧慧明于建元年间塑卧佛于此,称卧佛岩。赤城山中层为济公院,分为东西两院。济公东院是为纪念佛教禅宗大师济公而于1996年所建。济公东院依山而建,两层四开间,高为14.5米,建筑面积达410平方米。院内设济公百态堂。堂中有3尊香樟木雕济公大佛,两侧有79尊铜制济公小佛像。在走廊上还设有18尊形态各异的济公像,有喜、怒、哀、乐、悲、愁等各种不同神态。济公(1130—1209)出生于天台县永宁村,为佛教禅宗高僧,在港台地区有大量信徒(港台约有200多万个济公堂),有广泛影响。济公西院建于 1987年,是济公幼时读书之地。由齐康院士设计。融济公身上的袈裟、酒葫芦、薄扇于一体,其中有佛珠108颗。寺内有济法传大(寺),长10.5米,高 3.5米,进深5.35米,寺内有龙池、凤沼建于天然洞穴中。原址在城北石墙头,现占地面积2671.65平方米,内供奉济公佛像,几经兴衰,至清代顺治、宣统年间两次修整。裘了真出资重建济公院,院址移到赤城山瑞霞洞。西院由八盖阁、葫芦斋、袈裟门等组成。分别是济公的僧衣、僧帽、僧鞋的象征。济公西院上方为悟月楼,为济公悟道之处。唐代高僧湛然在此讲演天台宗教义。赤城山上层为玉京洞,岩上刻有玉京二字。玉京洞是道教南宋十大洞天之一的第六洞天,俗名上岩(赤城山由下至上分为三层),相传是元始天尊玄都说法之地。赤城山山体由水平的中生代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因断层抬升形成此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历史上,最早为三国时,传说魏夫人、葛玄在此炼丹。宋政和八年(118年)建赤城观,嘉熙元年(1237年),朝廷遣使投金龙玉简赐沉香斗真钟馨和御书。现玉京洞以奉祀三清、葛玄、和魏夫人为主。   赤城栖霞属于天台八大景之一,因赤城山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晴天的早晚时分,尤其到春分时节,太阳升起的时候,红日高照,并且霞光会在赤城山顶的梁妃塔处停留好一段时间,形成满山紫气氤氲,霞光万道,因此把这种物侯现象称为赤城栖霞。赤城栖霞属于霞景中的霞光,是阳光在云雾中射出的色彩缤纷的光芒。 梁妃塔海拔307.6米,高29.7米。每面宽为6.5米门宽为1.5米,高3.2米,为四面七层的砖泥混合结构,自二层以上每层每面有拱门供奉佛像,檐下又有斗拱,属于密檐式塔,其与国清寺隋塔遥相呼应。此塔是商朝梁大同四(538)岳阳王萧为其妃子所建,初建时原有三塔。唐会昌五年(845年)反佛时被废,咸通(860—847)由僧宗丘募捐重修了其中一座,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僧德韶又被重建,重建时获得舍利49颗。并放置在各个寺院中。现存塔为1947年尖慈法师向上海居士捐款重建的。1978年又整修一次,塔下有白蛇洞,传说白蟒作祟,与此,塔后有穿剑岩,中开一线。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标志,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高耸赤城山顶,可以看到周围山地平坦,是登高的好地方。
  玉京洞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宽7米。洞内随岩构造三开间楼房,周围植有松柏,凿有古井。登临山顶,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村庄、星罗棋布的农田、蜿蜒的始丰溪、四面环山的天台城全貌,以及横亘在城东的东横山,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山上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的景观,如悟月楼、洗肠井、晒肠岩、八仙洞、金钱池、摇铃石、青云洞(韩湘子吹箫处),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罗浮山
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岭南第一山。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拥有九观,十八寺,三十二庵.它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博罗县的西北部,横跨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市三地,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和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境内的西樵山是姐妹山。罗浮山的主峰是飞云峰,海拔1296米。其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是中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岭南第一山。北宋苏东坡曾在这里作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葛洪,黄大仙,鲍姑,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神仙都曾留过胜迹。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句曲山
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县城北,古称尼陈山。地理坐标北纬1°41′51″,东经105°11′34″,主峰海拔861.5m。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幸蜀途经此山时,侍臣中有人留下了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的诗句,从此七曲之名便名扬天下,更是被道教誉为天下第九座名山
  七曲山风景区位于剑门蜀道风景名胜旅游区之南端,金牛古蜀道纵贯南北,整个旅游区沿山脊成带状分布,占地面积29.3平方公里。旅游区距省会成都150公里,与科技城绵阳相距仅45公里,交通便利快捷。
  七曲山风景区以文昌文化发祥地和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享誉海内外,有以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筑、古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50多处,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七曲山大庙是海内外文昌宫观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造神运动中,张亚子由人到神被历代皇朝追封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七曲山大庙现存元、明、清古建筑23处,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古建筑博物馆,它既像人间王府,又似天上宫阙,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源于文昌祖庭的洞经音乐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随着文昌帝君的声名远播,它走出庙堂,根植民间,不断吸收各地各民族的音乐营养,发展成为一种古老的民俗音乐,聆听这一韵味高雅的钧天妙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颐养人的身心,洞经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占地400余亩的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拥有古柏2万余株,最老的寿星皇柏有2100岁,最年轻的寿星潘家柏也已200岁高龄。如今,新植柏林成片与古柏林区相连,形成了一条1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完整的古柏生态遗存受到了国家的重视,1994年新老柏林区被林业部批准为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加以重点保护,2004年又被省林业厅列为四川省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据美国林业科学家测定,一公顷柏树一昼夜分泌的挥发性杀菌素是松树的6倍,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人在呼吸净化过的空气后,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因此,七曲山风景区无疑又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林屋山,一名洞山,又称龙洞山,位于西山岛侧的镇夏村,因山中有林屋洞而得名。林屋洞,因洞顶平如屋,立石如林而得名,俗称龙洞。据《仙经》记载,人间三十六洞天,最著名的有“十大洞天”。林屋洞为左神谦虚之天,居十大洞天之第九位,故又称天下第九洞。

    林屋洞现有游览面积六千多平方米,游览线路长一千两百多米,洞中景点丰富,专家总结为六大特点即石笋多;石堑多;象形石多;泉多;倒影多;桥梁多。

    林屋洞排称“天下第九洞天”(《道书》)、“包山石穴”(《扬州记》)“左神幽虚之天”(《天洞福地》)、“雨洞”(《道书》)、仙府等。《太湖备考》引《震泽编》称:林屋洞有三门。同会一穴,一名雨洞、一名谷,一名丙洞。 

林屋洞门朝西,分正侧两个洞口。洞门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九洞天”(楷书),“林屋古洞”(隶书),“第九洞天”(小篆)、“雨洞”(草书)、“仙府”(正书),以及清代苏州著名书法家俞樾题的“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篆书)等字样。 

洞口低狭,洞穴广阔,深邃莫测。据古书记载,洞中有石室、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鱼乳泉、石燕、石床、石桌、隐泉等,还有道家的金龙(已出土数条)玉简等文物。洞有石门名“隔凡”,它在洞底石阁中。“隔凡”两字为王文恪书,此外“雨洞”、“丙洞”、“伟观”、“谷洞”等字样均系王鏊手笔。传说大禹治水经过会稽,得治水之法,藏在山石室(林屋洞)。而《郡国志》则详载灵威丈人两次进洞取书经过。 

林屋洞内冬暖夏凉,夏天洞外、气温高达摄氏30多度时,洞内却凉爽如秋,是避暑的好地方,奇石怪景不可胜数,迂回盘桓,高低错落。洞顶或平坦如砥,或石乳倒垂。洞底坎坷峥嵘,石笋、石梁、石床、石桌、石椅、石灶、石兽等比比皆是。两侧凹凸相间,镂空玲珑,罅隙横洞随处可见。唐朝诗人皮日休游览了林屋古洞后,曾作诗赞道:“金堂似铸出,玉座如琢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座“神仙窟”。 

谷洞在林屋山南,洞中两面巨石壁立,顶部呈穹窿形,自洞口向洞底倾斜,犹如身临幽谷,若上午一束和熙的阳光射入谷底,则颇为奇特,故称谷洞。洞口岩石题刻很多,有篆文“谷洞”三字,为胡缵宗书;有楷书“淳熙戊戌(1178年)孟冬朔日范至先同弟至能至”,至能是南宋大学士范成大的字;其西镌刻着南宋尚书李弥大撰写的《无碍居士道隐园记》,它记录了林屋山诸景。此外还有南宋赵彦权及明清石刻数处,佛像数尊。 

  丙洞,在谷洞西南,洞朝南,洞壁有正书、篆书的“丙洞”。还有王鏊直书“伟观”两个大字。洞穴终年有一股清泉涌出。洞前原有双井,后毁于开山采石。
   
驾浮阁耸立于林屋山顶,为八面仿古楼阁式,高二十四米,气势十分恢弘。据旧志记载,南宋时工部尚书李弥大,爱山之老梅,晚年隐居与此,筑道隐园,并在山顶筑驾浮阁,凭栏远眺作凌空慑虚之想。当然当年的浮驾阁早已不复存在。现据李弥大《道隐圆记》之意重新设计建造了这座浮驾阁,1997年3月正式落成。如今,浮驾阁已成为西山观梅赏景的最佳去处。每当日落西山之时,由于高耸雄伟的飘渺峰将夕阳余辉遮挡,致使这一带晚景早临,显现出彩霞将山峰镶嵌金边的奇景。此时,太湖烟波浩淼,炊烟袅袅,使这里沉浸在烟海云雾之中。这就是西山八景之一的“林屋晚烟”。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括苍洞为全国道教第十洞天,相传古代有不少仕途谪官或真人道士乐居洞中修道,唐宋帝王十分重视括苍洞天,笃信道教的宋真宗赵恒皇帝有感于括苍洞天的灵验和括苍大山的灵秀,于公元1007年4月30日诏改县名永安县为仙居县,至今,县名“仙居”逾千年,“千年古仙居,乃为道教生”。括苍山雄居临海市境西南部,为灵江水系与瓯江水系分水岭。其脉由浙南洞宫山向东北延伸而来,自仙居县西南端劫贼岩岗逶迤入境,沿西南市界蜿蜒向东折北,在临海市与仙居县交界处蟠结成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米,为浙东第一高峰。括苍山系带状中山,共有千米以上峰峦150多座,《唐六典》列江南道名山之一。主干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支脉展布仙居、临海、黄岩、永嘉、缙云诸县(市、区),余脉伸展至三门湾以南,入海为东矶列岛。

    仙居括苍山洞,宋真宗皇帝赐名为“凝真宫”,地处道教名山括苍山主峰米筛浪脚下,坐落在仙居下各镇羊棚头村西山。当地人称四十五洞。唐时列为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系中国道教宗修炼地之一。

    六代帝王赐名赐物自东汉(公元25——220年)开始,括苍洞称为道教洞天。东汉时,太极法师徐来勒到括苍洞任职,管辖括苍洞周围三百里,总管水旱罪福。到东晋穆旁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仙居单独建县(始名乐安县),首任乐安县令羊忻(湖北襄阳人)弟羊愔在四川省夹江县当县尉,罢官来仙居隐居在括苍洞修道,后来得道成神仙。
  曾在括苍洞修道过的国内高道、名道,汉时除徐来勒外还有王远,三国吴时有左慈、葛玄、蔡经;晋时有郑思远、平仲节、羊愔;唐时有叶常质;宋时有陈会真、马自善、王崇等。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唐宋皇帝对括苍洞重视非凡,有六代帝王对括苍洞有过赐名赐物:
  1、唐玄宗李隆基皇帝于公元748年,得奏括苍洞口出现一种似烟非烟,像云非云,郁郁纷纷的仙气庆云覆盖洞口,是为吉祥之兆,即颁布诏书,建造洞宫,赐名为“成德隐元”。
  2、北宋真宗赵恒皇帝执掌时期,于公元1018年括苍洞重新修缮,真宗皇帝改称题额赐名为“凝真宫”。
  3、北宋徽宗皇帝于公元1103年,奏闻仙居县括苍洞真徐来勒治理成效卓著,应予昭报,追封他为“灵应真人”。其封令《台州仙居县括苍洞徐真人封灵应真人制》全文如下:台州仙居县括苍洞徐真人,至德之人,用心若鉴,损虚灵应,下视无方,加惠吾民,在所昭报,申之显号,兹谓国章,尸而祝之,俾永承事,可特封灵应真人。
  北宋末期1121年,括苍洞(凝真宫)毁于寇乱,南宋高宗赵构皇帝继位后,于公元1127年进行了重建。北宋真宗皇帝赐名“仙居”,今已千年。
  4、南宋孝宗赵慎在位,于公元1182年皇宫赐给凝真宫道士陈会真道教经典总汇《道藏》等经卷。
  5、南宋光宗皇帝赵惇在储宫得到有关括苍洞灵验的奏闻,给括苍洞书赠“琼章宝藏”四个字,赐给道士陈会真。
  6、宋宁宗赵扩,在未登皇位时,就赐给括苍洞“自己的手画”和“金铸星宫像”。

  从洞名到改县名括苍洞兴盛时期拥有的范围广阔,据公元1148年记载:南宋高宗赵构皇帝时期,拥有宫田1169亩,宫地1276亩,山林1858亩,合计4303亩。足见唐宋时期括苍洞的兴盛和地位的重要。
  元朝异族统治中国,道教作为汉民族固有宗教,遭过异族压制。明清以后,括苍洞道教趋向衰微。明代后期佛教融入括苍洞,佛道共处括苍洞。明万历年间僧侣曾在括苍洞建造佛舍楼居;清顺治初年,僧禅在括苍洞建立《凝真禅院讲坛》;清康熙后期,括苍洞道教观宇也废为僧居,但葛玄等道教神像仍屹然矗立;清乾隆年间,住洞道士对括苍洞前的宋代“凝真宫”进行过修缮刷新;清同治年间,仙居县令余丽元在其任职的三年间(1867——1870)将括苍洞的宫田拨入仙居安洲书院,作为“洞宫学租”。
  自民国至共和国初期,这个天然古洞存其自然,文革期间作为“四旧”,洞中佛道塑像等物均被破除。
  1970年11月至1979年,当时下各和东方红(怀仁)两个公社人民在括苍山麓“地动山河铁臂摇”,几千民工常年奋战在工地,运土筑坝建造蓄水850万方的括苍水库时,括苍洞略加整修,是水库革建会的天然会堂,可供200人左右集中开会,是水库管理人员、划码员、记账员、住库民工和外地前来水库参观人员集中开会、介绍的场所。水库革建会曾在括苍洞中接待了数以千计的参观人员。
  八十年代,住洞道士自发筹资,粗粗修缮并在洞中塑雕葛玄等道教和佛教塑像20多尊,原有的“凝真宫”古殿宇饱经历史风雨,尚洒泼着古韵古味,加上括苍洞侧蓄水850万方的括苍水库点缀着括苍洞景观,常有不少香客游人到此观瞻。
  1984年11月21日,联邦德国高级进修生韩涛到括苍洞考察。韩涛(中国名),在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进修,他为撰写《宗教与哲学》的论文,与该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组施忠连一起,持上海市公安局和浙江省教育厅外事处介绍信,于1984年11月到黄岩、天台、仙居三县境内考察道教的洞天。括苍洞天蜚声国内外。
  括苍洞为全国道教第十洞天,相传古代有不少仕途谪官或真人道士乐居洞中修道,唐宋帝王十分重视括苍洞天,笃信道教的宋真宗赵恒皇帝有感于括苍洞天的灵验和括苍大山的灵秀,于公元1007年4月30日诏改县名永安县为仙居县,至今,县名“仙居”逾千年,“千年古仙居,乃为道教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