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泻补用药歌

 图书 馆员 2011-06-14

十二经补泻药品 (摘自:清·祈坤《外科大全》)
足太阳膀胱经:
(补)龙骨、续断、益智仁、橘核。
(泻)猪苓、泽泻、滑石、车前子、木通、瞿麦、茯苓。
(温)茴香、乌药、沉香、山茱萸、桂枝、麻黄、缩砂。
(凉)胆草、石莲子、防风、羌活、蔓荆子、茵陈、葶苈、大黄、黄柏、石膏。
(引经)蒿本、羌活、黄柏。
手太阳小肠经:
(补)石斛、牡蛎、甘草梢。
(泻)木通、赤茯苓、车前子、紫苏、羌活、蒿本、槟榔、大黄、瞿麦。
(温)巴戟天、茴香、乌药、砂仁、益智仁。
(凉)滑石、木通、栀子、茅根、车前子、猪苓、泽泻、芒硝。
(引经)羌活、蒿本、黄柏。
足厥阴肝经:
(补)当归、熟地黄、酸枣仁、阿胶、木瓜、沙叁、薏苡仁、枸杞子、兔丝子、山茱萸、白术、莲肉、甘草、蒺藜。
(泻)白芍药、赤芍药、柴胡、青皮、枳实、青黛、羌活、木贼、甘菊、蒲黄、桃仁、蔓荆子、常山、五灵脂、益母、前胡。
(温)木香、肉桂、香附子。
(凉)黄连、黄柏、胡黄连、龙嗧艬草决明、牛黄、羚羊角、车前子、甘菊花、地榆。
(引经)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乌梅。

手厥阴心包络经:
(补)人叁、黄仪、肉桂、沉香、兔丝子、破故纸。
(泻)大黄、芒硝、栀子、乌药。
(温)大附子、肉桂、乾姜、沉香、川芎、白豆蔻、柏子仁、乌药。
(凉)黄连、栀子、丹皮、柴胡、薄荷、滑石。
(引经)柴胡(桂佐之)、川芎、青皮。

足少阳胆经:
(补)当归、酸枣仁、山茱萸、五味子。
(泻)柴胡、青皮、黄连、白芍药、川芎、贝母、瓜蒌、钩藤、天竺黄。
(温)乾姜、肉桂、陈皮、半夏。
(凉)黄连、黄芩、柴胡、竹茹、甘草。
(引经)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

手少阳三焦经:
(补)人叁、黄儀、白术、藿香。
(泻)柴胡、枳壳、枳实、青皮、山慈菇。
(温)大附子、厚朴、乾姜、沉香。
(凉)连翘、滑石、胆草、地骨皮。
(引经)柴胡、川芎、青皮。

足太阴脾经:
(补)人叁、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药、山药、莲肉、白扁豆、木瓜、蒺藜、当归、黄儀、薏苡仁、芡实、陈皮、大枣、圆眼肉。
(泻)枳实、大腹皮、山查、麦芽、神曲、半夏、南星、槟榔、三棱、莱菔子、升麻、防风、石膏、苓、玄胡索、桑寄生。
(温)砂仁、白豆嘐、藿香、破故纸、黑乾姜、官桂、大附子、苏叶、肉果、木瓜、苍术、吴茱萸、丁香。
(凉)黄连、玄明粉、竹沥、连翘、大黄。
(引经)白芍、麻黄、大枣、莲肉。

手太阴肺经:
(补)人叁、沙叁、黄儀、麦冬、阿胶、五味子、紫苑、百部、知母、款冬花、木瓜、山药、茯苓、蒺藜。
(泻)防风、苏梗、羌活、前胡、生姜、桑白皮、苏子、橘红、石膏、杏仁、贝母、瓜蒌、南星、枳壳、薄荷、白芥子、白芍、玄胡索、葶苈、鼠粘子、莱菔子、香薷、荆芥。
(温)乾姜、生姜、半夏、白豆蔻、缩砂、木香、藿香、桂枝、香附、麻黄。
(凉)枯芩、竹叶、竹沥、童便、羚羊角、马兜铃、山栀、天门冬、玄叁、桔梗、藕节、枇杷叶、玄明粉、地骨皮。
(引经)白芷、升麻、葱白、生姜。

足阳明胃经:
(补)人叁、白术、黄儀、石斛、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糯米、白糖。
(泻)枳实、厚朴、大腹皮、前胡、三棱、莪术、槟榔、大黄、石膏、礞石。
(温)肉桂、肉果、大附子、砂仁、藿香、半夏、苍术、白豆蔻、川芎、香附、乾姜。
(凉)葛根、知母、石莲子、栀子、滑石、竹茹、胡黄连。
(引经)葛根、升麻、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
(补)莲肉、糯米、白砂糖、薏苡仁、粟壳、木香、肉豆蔻、龙骨、牡蛎。
(泻)大黄、芒硝、枳实、桃仁、槟榔、葱白、麻仁。
(温)人叁、乾姜、半夏、肉桂、吴茱萸。
(凉)黄芩、槐花、大黄、地榆、胡黄连、连翘、石膏、秦艽。
(引经)葛根、升麻、白芷。

足少阴肾经:
(补)杜仲、兔丝子、蒺藜、破故纸、山茱萸、山药、石斛、巴戟天、人叁、白术、当归、熟地、枸杞、五味、牛膝、龟板、淫羊藿、何首乌、鳖甲、鹿茸、鹿角、龙骨、牡蛎、续断、肉苁蓉、韭子、覆盆子。
(泻)泽泻、苓、知母、玄胡索、甘草、茯苓、木通。
(温)大附子、桂心、破故纸、黑乾姜、缩砂、仙茅、沉香。
(凉)黄柏、知母、丹皮、天门冬、地骨皮、山栀、玄叁、竹沥。
(引经)独活、肉桂、牛膝、盐、酒。

手少阴心经:
(补)当归、生地黄、茯神、远志、酸枣仁、麦门冬、柏子仁、山药、莲肉、圆眼肉、人叁、红蓝花。
(泻)黄连、枳实、木香、贝母、天竺黄、郁金、赤茯苓、玄胡索。
(温)石菖蒲、藿香、沉香、木香、桂枝、麻黄。
(凉)连翘、丹叁、石莲子、栀子、犀角、牛黄、朱砂、石膏。
(引经)独活、细辛、灯心、圆眼。

散品:凡药之性轻虚者,诸脏腑皆能发散,是以不属经络也。
羌活、独活、升麻、防风、荆芥、细辛、蒿本、麻黄、秦艽、防己、牛蒡子、香薷、夏枯草、山豆根、五灵脂、射干、青蒿、葱白头、漏芦、蝉蜕
走品:凡药之体重浊者,诸脏腑皆能走泻,是以不属经络也。
川乌、草乌、三棱、莪术、威灵仙、穿山甲、葶苈、海藻、昆布、五加皮、抚芎、常山、青黛、巴豆、益母草、桑寄生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手少阴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足厥阴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太阴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手太阴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足少阴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足阳明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足少阳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手阳明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足太阳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手少阳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手厥阴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 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

附:针灸图

十二经见证歌《针灸问对》

肺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因气动也)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不因气动)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

大肠经多气多血。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所生病者为鼻衄。目痛口干喉痹候。大指次指用为难。肩前外痛相参。

胃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震慑。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气贲响。凡此诸疾厥竭。所生病者狂疟说。湿温汗出鼻血流。口唇胗喉痹结。膝膑疼痛腹胀兼。气膺伏兔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彻。有余消谷溺黄色。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不消食。气盛身前热似蒸。此是胃经之病真。

脾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食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肿痛。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疽发身黄大指痿。

心经多气少血宫。是动心脾痛难任。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胁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小肠气少还多血。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肿兮不可顾。肩似拔兮 似折。所生病主肩痛。耳聋目黄肿腮颊。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尤当细分别。

膀胱血多气犹少。是动头疼不可当。项似拔兮腰似折。髀强痛彻脊中央。如结兮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所主疟痔小指废。头囟项痛目色黄。腰尻脚疼连背。泪流鼻衄及癫狂。

肾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KT KT 气不足。心悬如饥常惕惕。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促。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肠烦痛疸而。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骨厥。

心包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澹澹或大动。喜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烦心。心痛掌中热之疾。

三焦少血还多气。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肩肘臂外 疼。小指次指亦如废。

胆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挟瘿生两旁。汗出振寒疟疾。胸胁髀膝至跗骨。绝骨踝痛及诸节。

肝经血多气少方。是动腰疼俯仰难。男疝女人少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或时遗溺并狐疝。临症还须仔细看。(机按。经言十二经是动及所生诸病。虚则补之。实则写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兹集切脉观色数条于前。继集诸经病症数条于后。盖欲学人备举兼尽。庶不陷于一偏。免致杀人于无知无识。阴谴之报。或可以少逭也。)

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是水库

五官七窍也和经络有对应关系。

例如,肺经通鼻,肺有疾病,容易影响鼻功能,这时就要敲肺经;

肝经通眼睛,容易影响视力,家里有近视的小孩,可以经常给他敲肝经,就是敲小腿内侧。

它们的功能是互相影响的,一个脏腑器官有病,整条经络都会异常,例如循经皮肤病就是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一条经络有病造成的。

经络电使全身经络的运行路线相对稳定。当脏腑功能失调,经络电阻增高,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血紊乱,不通则痛时,就会导致身体产生压痛点“阿是穴”无规律地出现。这也体现了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所谓牵一痛而动全身。

中医讲究整体,通过使用经络,对身体内的组织器官进行调节疏通,补其不足,减其过剩。这种自我调节是人体本身具有的伟大功能,只不过需要我们通过刺激、点拨经络来唤醒它罢了。

知道了人体这个大的用电器是怎么工作的,也知道了人体经络线路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好好维护上天建造在我们身体内的网络,这样才不辜负生命的本义。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中医认为人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好比一棵大树有树干还有分出去的枝叶。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含义,好像网络一样,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

经络就像身体内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沟渠一般,运行着气和血,使人的生命能够延续。只有把这些沟渠打扫干净,让气血畅通无阻,人的身体才不会出现问题。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先知道经络到底在哪儿。·

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是水库经络的主体叫经脉,就是运行气和血的主要道路,相当于北京城的二环路、三环路。当然,人体不像树那么简单,只有一个主干,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十二正经是主干,要向外分出“分支”来联络四肢躯干的皮肉筋骨,它们向内深入到胸腔、腹腔,上行到头,是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主要作用是沟通人体的内脏,并加强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有“别行之正经”之称。

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奇经八脉就像水库一样。平时十二正经的气和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水库储存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相反的,十二正经气血太多了,太汹涌了,“水库”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过来,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这个道理说简单点就像防洪抗旱,而从医学上来说,奇经八脉对全身经脉实际上起着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总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调节、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平安无事,就像土地要跟大自然的降雨配合才能保证庄稼的收成一样。·如山溪小河流一样的十五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浅层分支,其中较大的主要有十五络,相当于比较粗的树枝。主要在人的四肢以及躯干的前面、后面、侧面。十五络还向下还有分支,起联络沟通的作用,能够加强它上面和它下面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十五络在人体内的走向有向里向外两个方向,所以它能够加强表里的联系,促进表里气血的流通。络脉再分出的更细小的分支称孙络,一般浮现于皮肤表层。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叫浮络、血络,它们就像人的微循环系统,纵横交错,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后弥散在全身。

与天地通电的人体经络
  经络也要烧电我们的身体跟电器一样,也要用“电”,这里的“电”就是能量。当你感觉浑身没劲时,就说明身体的“电压”太低了。一个人生病时间长了,或者上点年纪,经常会有吃东西没味儿、脸色不好、无精打采等症状。这些都是因为身体经络的电强度减弱了,储备的能量不够了。
   那怎样为我们的身体补充足够的电量呢?首先看一下我们身体里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脾胃是我们身体的“能量转换器”,它负责把吃的东西转化成能量,就像发动机把汽油转化成汽车动力一样;经络则是隐藏在我们身体里面的“电线”,负责把脾胃生成的“电”运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去调节各个脏腑。如果它不能及时运走脾胃的“电”,这些“电”就会在脾胃里面堆积,使脾胃功能减弱,同时其他得不到“电”的器官会因“供电不足”而使应有的功能发挥失常。因此,要保证我们的身体正常运行,首先要确保“电源”的充足,也就是要保证我们吃的东西能顺利地转化成能量。
   跟脾胃关系最密切的是哪条经?毫无疑问,胃经。只要每天敲胃经,就能保证脾胃的正常运行,“电源”自然充足。
   如果说经络是电线,那穴位就是电线上的敏感点,刺激这些敏感点,就能调整这条线的功能。你可能会想,离脏腑近的穴位当然跟脏腑关系密切,而那些离脏腑远的穴位能有什么作用呢?远端的穴位就好像蓄电池,是经络蓄电的地方,有很好的疏通经络的效果。
   比如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一定要按胳膊的内关穴,也称救命穴,效果真的令人称奇。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穴位,手掌向上举着,从手腕向下量三个指头的宽度,两条大筋之间就是内关穴。
   脏腑器官有病了,与此相对应的经络也会导致身体里电量的改变,破坏体内电流平衡,这时敲或者揉经络,可直接导致经络、穴位的生物电阻、电压变化,从而可以使体内的电流畅通无阻,协调脏腑功能。
   比如感到饿却吃不下东西的人是肾经的电量低,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犯于胃导致的,也就是水不够火就上来了,火大了就想吃东西,但是这个火是水不够引起的,人还是虚的,属于动力不足,当然吃不下。遇到这种情况就得每天敲肾经。肾经在腿的内侧,敲的时候有酸痛的感觉就对了。
   同样,身体上一条经络电量低的时候,也会直接影响皮肤或者皮下,敲经络的时候能体会得到,在经络走行上出现皮肤松驰、凹陷,或者有压痛、摸起来有米粒或硬条索一样的东西,这就是身体告诉你有问题了。
   比如当你按压肺经时(肺经在手臂阴面靠拇指的那条线上),突然发现与平时按压的感觉不一样,感觉特别疼,或者在那条线上有小结节,那就是提示你的肺经电量异常,将会得感冒或咳嗽。不过没关系,只要你持续按压肺经,把疼的地方揉开,呼吸系统的病就很快没了。
   如果手阳明大肠经的电量不正常了,就会出现牙疼、脖子发僵、肩不能往上举、胳膊疼、食指疼等不舒服的现象,这时就要敲大肠经。大肠经很好找,只要把左手自然下垂,把右手拿过来敲左臂,所敲的地方就是大肠经。
经络也是阴阳、五行的缩影
你清楚自己的身体吗?我们全身的经络就好像山川大河,川流不息奔腾无阻,五脏脏腑色彩鲜明,层次分明,如同博物馆陈列的珍贵器物一样,各得其所。
你知道阴阳、五行、五色、五味这些听起来很玄的东西都跟我们身体的经络有联系吗?中医很讲究阴阳,经络也不例外。
中医上将经络中内属于脏的,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经称为阴经,它与脏对应的腑又有紧密联系,中医称这种关系为络;
将内属于腑的,跟腑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经称为阳经,同样它络于腑相对应的脏。
阳经在四肢的阳面,阴经在四肢的阴面。日常的保健以敲阳经为主。阳代表那些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东西;阴则代表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和阳相反的一些东西。阴阳是互相依赖的。
人们总向往着阳的方面,比如希望自己有用不完的精力,活跃的思维,强壮的身体。但如果懂得阴阳的关系,你就知道必须养足自己的阴,才能得到所向往的阳。
只要平时注意本书所介绍的正确的养生方法,比如睡眠方法、四季睡眠和子午觉、敲经络,就能保持阴阳平衡。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来归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与五行对应,即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同时也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肝经太旺的人平时都喜欢生气,因为肝经主怒,若是女士的话容易得乳腺增生,因为肝经循行经过乳房;
肝经有异常的话会同时影响到脾经,又因为木克土,所以同时她也会有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比如腹泻、腹胀或胃痛等。因此有这样症状的人平时主要敲肝经,就是敲腿的内侧,或者推两侧胁肋部,舒理肝气。
另外,青红黄白黑五色分别对应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根据经络与五色的对应关系,建议心经虚的人,即心慌、心悸的人多穿红色衣服;肺经虚的人,即平常经常感冒的人多穿白色衣服;肝经虚的人,就是平时胆子小,容易被惊吓的人多穿青色衣服;肾经虚的人,平常怕冷,小便次数多而且清长的人多穿黑色衣服;脾经虚的人,即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多穿黄色衣服。心经、夏天、红色在五行里都属于火,所以中医提出红色的衣服应该为夏季着装的首选。
不少人认为夏天穿白色衣服最佳,其实穿红装更好。因为红色的可见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所以夏天穿红色衣服可保护皮肤不受伤害并防止老化。这个结论又印证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我曾见过一位针灸大夫坐诊,印象十分深刻。当时患者是一位穿着青色外衣的女士,那女士脸色萎黄,想请大夫帮她调理一下,大夫诊治完后嘱咐她以后不要穿青色的衣服,而要多穿黄色衣服。我大惑不解,女士走后,大夫就给我们解释,正常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无所谓,但这位患者本来脾经就很虚,而青色属木,旺肝经,肝经一旺就克脾经,患者的脾经太虚了,经不起肝经的一点旺盛,所以不能穿青色衣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五味的对应为酸入肝经、甘入脾经、苦入心经、辛入肺经、咸入肾经,五味功用性能为酸收、甘缓、苦泻、辛走、咸润。五味选择性地作用于经络,并通过经络传导间接地作用于脏腑。有的人喜欢吃甜,有的人喜欢吃酸,每个人对味道都有偏好,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健康。但这种偏好不能太过。如果这个人很喜欢吃酸的,但已经有胃痛了,那就要少吃了,因为酸属于木,旺肝经,木克土,而胃经是属于土的。当人体某个经络功能下降时,人对某些滋味就感觉不到;当某个经络功能亢奋时,即使没有吃东西口中也会感觉到某种很重的滋味。比如肝火重时口发苦,脾阳上亢时口发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敲相应的经络,直到把这条经络调理正常,这种异常的味觉就会消失。
我们的祖先有“早吃咸,晚喝蜜”的习惯,这是很有道理的。早餐一定要吃好以应付一上午繁忙的工作,咸入肾经,肾经气旺,自然精力充沛。早餐喝白粥就咸菜,或者吃一碗馄饨,再加几个包子,是中国传统饮食中最好的最符合经络养生的选择。晚上吃完饭后,喝点蜂蜜,甘入脾经和胃经,胃和则卧安,那么晚上睡觉一定很香。中医就是这样用传统知识解释我们的身体,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同时,知道一些传统医学中的幽微、精湛之术,并试着用它们来思考,料理我们的身体,这未尝不是人生中有趣而有益的善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