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预习讲义(11)

 良子之轩(1) 2011-06-14


2011
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预习讲义(11)

第十四章 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

  第一节 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一、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动因分析

  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意味着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更广泛地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和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国际化动因理论

  1.企业特定优势。也就是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即母国企业具有的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或比较优势),即企业拥有或掌握的可以获得市场力量的某种财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与管理优势、营销技巧、规模经济、融资能力和研究开发等。

  2.企业内部优势。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于技术优势的内部化。企业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内部运用企业的特定优势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来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由于政府的关税、贸易壁垒、外汇管制和汇率政策等,不仅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最终产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不完全竞争的中间产品市场,如果能使中间产品在企业内部自由流动,企业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3.企业区位优势和综合优势。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所拥有的,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适应和利用的一种优势。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东道国无法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另一种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它决定国际化经营的选址定位以及进行投资的行业、部门、规模等。

  企业综合优势是指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直接投资凭借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竞争优势,而是企业、产业、宏观国际竞争优势的综合,其中,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是综合优势的核心,它是指企业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

  ()国际化动因分析

  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商品和服务寻找新的市场

  2.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3.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1.国际市场的分类

  (1)地理性化分。分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南美市场、中东市场、东亚市场、南亚市场、东南亚市场以及西非市场等。

  【例题·单选题】(2008)国际市场可以划分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南美市场、中东市场、东亚市场、南亚市场、东南亚市场以及西非市场等,这种市场划分属于( )

  A.阶段性划分

  B.经济性划分

  C.地理性划分

  D.集团性划分

  [答疑编号9111401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2)经济性划分。国际市场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衡量标准,分为三类:工业化国家市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4000美元

  低收入国家市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700美元

  中等收入国家市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介于以上两者的。

  【例题·单选题】(2007)将国际市场划分为工业化国家市场、中等收入国家市场、低收入国家市场,这种划分是( )

  A.集团性划分

  B.地理性划分

  C.经济性划分

  D.阶段性划分

  [答疑编号9111401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3)阶段性划分。分为发达国家市场、中东欧国家市场、新兴工业化国家市场、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

  (4)集团性划分。分为欧盟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亚太经合组织市场。

  【例题·单选题】如果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标准划分国际市场,那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500美元的应属于( )

  A.低收入国家市场

  B.中等收入国家市场

  C.标准收入国家市场

  D.工业化国家市场

  [答疑编号911140103: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2.国际市场的规模

  主要取决于人口和收入这两个基本因素。一国的市场(世界市场)规模与人口成正比;构成市场规模的人应是有支付能力的人,这又取决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及其增长速度。

  ()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1.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论,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大要素:

  (1)生产要素。是企业发展的资源,可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在国际竞争中,基本要素的地位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高等要素,唯有发展高等要素才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需求情况。国际竞争的产生有时是因为世界各国的需求规模和结构不一致导致的。在竞争激烈和高需求的母国市场上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更容易赢得竞争优势。对提升企业持续竞争力起重要作用的是一国市场的特征而非市场规模的大小。

  (3)相关产业。相关产业既包括同类型的产业也包括上游和下游产业,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紧密合作的可能性;二是互补性和需求拉动作用;三是相关企业的密集度和信息环境质量。

  (4)企业战略和组织。即母国对企业创造和保持国际竞争力造成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一个国家的体制、文化、历史等决定了企业创建、组织、发展以及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目标价值和行为准则等,从而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

  【例题·多选题】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要素包括( )

  A.国际环境

  B.生产要素

  C.需求状况

  D.相关产业

  E.企业组织

  [答疑编号911140104: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CDE

  2.国际竞争演化的阶段。迈克尔·波特指出,国际竞争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1)要素驱动阶段。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本国的基本生产要素。

  (2)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的升级与公司的组织和战略。

  (3)创新驱动阶段。竞争优势来源于不断的创新,由于创新,相关产业被带动并逐步发展壮大。

  (4)财富驱动阶段。已经历前三个富有竞争力的阶段,企业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创新缓慢而失去国际竞争优势,此时完全依赖于前三个阶段所积累的财富。

  【例题·单选题】在国际竞争演化的要素驱动阶段,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是本国的( )

  A.基本生产要素

  B.相关产业带动

  C.生产要素升级

  D.生产产品创新

  [答疑编号911140105: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例题·单选题】(2008)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钢铁、汽车、电器等产业与日本相比,由于成本上升,创新缓慢而失去国际竞争优势。用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演化阶段的理论来分析,美国20世纪70年代所处的国际竞争演化阶段属于( )

  A.要素驱动阶段

  B.投资驱动阶段

  C.创新驱动阶段

  D.财富驱动阶段

  [答疑编号911140106: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D

  【例题·单选题】(2007)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四阶段"说中,依赖生产要素升级与公司组织和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阶段是( )

  A.创新驱动阶段

  B.投资驱动阶段

  C.要素驱动阶段

  D.财富驱动阶段

  [答疑编号911140107: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二、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机会识别

  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就是企业的市场机会。

  国际市场机会的类型有:

  ()现有市场机会

  是指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现有市场机会容易寻找、识别、抓住并加以利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但难以取得机会效益(先于其他企业进入市场所取得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

  ()潜在市场机会

  潜在市场机会指隐藏在某种需求背后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发现,识别难度大,如果企业抓住和利用了这种机会,竞争者通常较少,机会效益较高。

  ()早期市场机会

  早期市场机会指顾客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和偏好将要出现的市场。与成熟市场机会相比,不确定风险高,市场需求不太明确,而且目前尚看不到什么明显的利润,商品的夭折率很高;但先入者选对了市场进入机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第二节 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低成本战略

  低成本战略是指通过有效途径,实现成本降低,以建立一种不败的竞争优势。

  1.低成本战略的形式。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低成本战略。如简化商品,改进设计,节约原材料,降低工资费用,实行生产革新和自动化,降低管理费用等。

  2.低成本战略的使用条件。当具备下列条件时,采用低成本战略会更有效力:(1)市场需求具有价格弹性。(2)所处行业的企业都生产标准化商品,从而使价格竞争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3)实现商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4)多数客户以相同的方式使用商品。(5)用户购物从一个销售商改变为另一个销售商时,不会发生转换成本,因而特别倾向于购买价格最优惠的商品。

  3.低成本战略的风险。如技术变革和技术进步会使以往的投资和效率变得无效;竞争对手通过模仿或向高技术装备进行投资,也可以做到低成本等。

  ()差异化战略

  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商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

  1.差异化战略的形式和内容。最常用的差异化战略包括商品质量的差异化战略、商品可靠性的差异化战略、商品创新的差异化战略、商品特性的差异化战略、商品名称的差异化战略、服务的差异化战略和形象的差异化战略。

  2.差异化战略的适用条件。(1)有多种商品或服务差异化的途径,而且这些差异化是被用户视为有价值的。(2)用户对商品的使用和需求是不同的。(3)奉行差异化战略的竞争对手不多。

  3.差异化战略的风险。(1)可能丧失部分客户。(2)用户所需的商品差异的因素下降。(3)大量的模仿缩小了感觉到的差异。

()重点集中战略

  重点集中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将经营重点集中在市场或商品的某一部分。这种战略的重点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商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

  1.重点集中战略的形式与内容。重点集中战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本重点集中,另一种是差异的重点集中。重点集中战略分为产品线重点集中战略,用户重点集中战略,地区重点集中战略以及低占有率重点集中战略。

  2.重点集中战略的适用条件。(1)具备完全不同的用户群。(2)在相同的目标细分市场中,其他竞争对手不打算实行重点集中战略。(3)企业的资源不允许其追求广泛的细分市场。(4)行业中各细分部门在规模、成长率、获利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致使某些细分部门比其他部门更有吸引力。

  3.重点集中战略的风险。如众多的竞争者可能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在服务于狭窄的目标市场方面,超过实施重点集中战略的企业;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从重点集中企业的特定商品转移到一般商品等。

  ()本国中心战略

  本国中心战略是指在母公司的利益和价值判断下作出的经营战略,其目的在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竞争优势。

  特点:母公司集中进行商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的集中,商品在各国市场上完全标准化,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总部制定经营决策,各国分支机构负责执行。

  优点: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规模经济,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

  缺点:商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本国中心战略适用于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普遍较的的国家。

  ()多国中心战略

  多国中心战略强调的是,将公司的竞争战略同东道国的环境匹配起来,其首要目标是追求对东道国的环境做出更全面的反应。选择多国中心战略的必要性在于国际市场的多样性。一般来说,采用多国中心战略的公司往往会在每一个国家都推行相同的竞争主题(如低成本、差别化),商品根据当地市场定制,经营决策权下放到各国分支机构,对当地市场的适应能力强。该战略的缺点:很难跨越国家的边境利用和转移公司的能力和资源,同时它也不会促进建立一致和统一的竞争优势,子公司间的协调难度大。

  ()全球中心战略

  全球中心战略是指公司在所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策略基本一致。全球中心战略对企业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它能够集中于建立资源强势以获取相对于国际竞争对手和国内竞争对手的持久的以低成本或差别化为基础的优势。

二、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

  ()市场国际化

  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获得国际市场资源,占据国际市场一定份额。

  为了实现市场国际化,企业可以采取诸多模式:如名牌企业走出国门自建销售网络,开拓国际市场;收购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优势企业自建研发基地,开发适合当地市场商品等。

  ()技术国际化

  是指技术在研究开发及使用过程中的国际化。表现形式有:技术转移;海外技术开发;通过组建技术联盟进行合作研究开发。

  ()资源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就成为了跨国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资源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获得或控制境外自然资源,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在国内的资源供给能力;引进海外资源,利用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生产能力,开拓海外市场。

  ()资本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投资者结构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市场价值;促进了企业全球思维的培育和发展战略的国际化;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


  第三节 商品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实务

  一、国际贸易方式

  ()国际贸易代理

  1.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授权,代表其与第三方订立合同或从事其他法律行为,但由被代理人享有由此产生的权利或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义务。

  2.代理的种类

  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代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按委托人授权的大小可以分为总代理、独家代理、一般代理三种类型。

  此外,按行业性质和职责分类,代理可分为销售代理、购货代理、货运代理、保险代理、广告代理、投标代理、诉讼代理等多种类型。

  【例题·多选题】(2007):国际贸易代理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按行业性质和职责不同,国际贸易代理可以划分为( )等。

  A.销售代理

  B.一般代理

  C.购货代理

  D.诉讼代理

  E.佣金代理

  [答疑编号9111402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CD

  3.代理协议。是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文件。  销售代理协议包括如下内容:(1)代理商品和地区(2)代理人的权利和义务。(3)委托人的权利和义务。(4)佣金的支付。

  ()国际招标与投标

  1.招标投标的概念。招标是指招标人(买方)发布招标通知,说明拟采购的商品名称、规格、数量及其条件,邀请投标人(卖方)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投标而从中选择交易对象的行为。

  投标是指投标人(卖方)应招标人的邀请,根据招标的要求和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招标人递价,并争取中标的行为。

  2.投标招标的方式

  (1)竞争性招标投标。它是指招标人邀请几个乃至几十个投标人参加投标,通过多个投标人的竞争,招标人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投标人达成交易,因而属于竞卖的方式。

  (2)谈判招标投标。又称议标,是一种非公开的、非竞争性的招标投标。它是由招标人选择几个对象直接进行合同谈判,通过谈判的成功达成交易。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招标投标。

  (3)两段招标。两段招标是指无限竞争招标和有限竞争招标的综合方式。在此种方式下,先用公开招标,再用选择性招标,分两段进行。

  3.招标投标的业务流程

  (1)招标。招标包括三项基本工作:编制招标文件、发布招标通告和对投标人资格预审。

  (2)投标。在招标人确认投标人资格后,投标人即可通过对招标文件的研究而投标递价。

  (3)开标、评标

  (4)中标签约

  ()对等贸易

  对等贸易也成反向贸易,是指用出口所得支付进口应付款项的一种贸易方式,交易双方都有进有出,并在进出中求得平衡或基本平衡。对等贸易有以下三种方式。

  1.易货贸易。狭义的易货贸易是以货换货的方式。其特点是交换商品的价值相等或相近,没有第三者参加,并且一次性交易。广义的易货贸易包括:记帐易货贸易。即任何一方的进口或出口货物,双方都将货值记账,相互冲抵,不需要使用现汇支付,一般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平衡,如有余额再用现汇或商品支付;对开信用证。即交易双方先签订合同,进口和出口同时成交,金额大致相等,都采用信用证方式付款,并且规定,一方开出的信用证要在收到对方开出的信用证时方能生效。

  2.互购贸易。是指出口方在出口货物给进口商时,承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进口方购买一定数量和金额的商品。特点是涉及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合同,每个合同都以货币支付,金额不要求相等。

  3.补偿贸易。是指在信贷的基础上,一方进口机器设备或技术时,不用现汇支付,以商品或劳务偿还价款的贸易方式。

  我国当前开展的补偿贸易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

  (1)直接产品补偿。即用这些设备和技术生产出来的商品分期偿还价款。

  (2)间接产品补偿。即进口方不是用这些设备或技术生产的商品偿付,而是用其它商品来偿付。

  (3)劳务补偿。这是将补偿贸易与来料加工相结合的做法,在由一方提供设备的同时,提供原材料委托对方加工装配,另一方用加工费收入分期偿还价款。

  【例题·单选题】对外汇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 )方式是实现平滑贸易收支的有效手段。

  A.对等贸易

  B.加工贸易

  C.委托贸易

  D.期货贸易

  [答疑编号9111402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国内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等,经过加工或装配过后,将成品或半成品再出口的贸易方式。其有四种类型:

  1.来料加工

  是指由外商免费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等,由加工方按外商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对方销售,加工方收取加工费的交易方式。

  2.进料加工

  是指加工方进口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包装物等,经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出口的贸易方式。

  3.来件装配

  是指委托加工方提供装配所需的元件、零件和其他中间产品,以及必要的工具设备和技术,由加工方按照委托方要求的技术标准及商标等组装成成品交给委托方的贸易方式。

  4.境外加工

  是指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从事加工装配业务,以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

  【例题·单选题】由外商免费提供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等,由加工方按外商要求进行装配,成品交给外商销售,加工方收取加工费的贸易方式是( )

  A.来料加工

  B.来件加工

  C.进料加工

  D.境外加工

  [答疑编号911140203: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三、国际贸易结算

  ()国际贸易结算概述

  1.国际贸易结算的概念。国际结算是指在国际间通过某种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办理货币收付以结清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经济活动。国际间的债权债务是由国际贸易以及国际间的其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活动引起的。其中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称为国际贸易结算。

  2.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国际贸易清算中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各种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其中以使用汇票为主。

  【例题·单选题】汇票实质上就是一种( )

  A.借据

  B.发票

  C.无条件支付命令

  D.流通媒介

  [答疑编号911140204: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国际贸易结算常见的方式有:汇付、托收、信用证,其中汇付为顺汇,托收和信用证为逆汇。

  1.汇付结算

  又称汇款,指买卖双方签约后,卖方直接将货物发给买方,而买方则主动按照合同约定时间,将货款通过银行交给卖方。这对银行来说是发生一笔汇款业务,这样的支付方式就是汇付。

  汇付中的当事人有:汇款人、收款人、汇出行和汇入行

  汇付有三种方式:

  (1)信汇

  (2)电汇

  (3)票汇

  2.托收结算

  托收是指银行根据债权人(出口商)的指示向债务人(进口商)收取款项和/或承诺,或者在取得付款和/或承诺(或其他条件)交付单据的结算方式。

  托收涉及的当事人有:

  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付款人。

  托收的方式有:

  (1)光票托收。指不附带有商业单据(发票、提单等)和金融单据(汇票、本票、支票等)的托收。主要用于小额交易、预付货款、分期付款及收取贸易的从属费用等。

  (2)跟单托收。包括带有商业单据和金融单据的托收和仅凭商业单据的托收。国际贸易中货款的收付多采用跟单托收。跟单托收按照进口商交付条件的不同,又分为付款交单(代收行必须在进口人付清货款后方能将单据交给进口人)和承兑交单(出口商在装运货物后开具汇票,连同货运单据,通过银行向进口商提示,进口商承兑汇票后领取商业单据)。承兑交单特点是货物所有权转移在先,付款在后。

  【例题·单选题】承兑交单的特点是( )

  A.货物所有权转移在后,付款在先

  B.货物所有权转移与付款同时进行

  C.货物所有权转移在先,付款在后

  D.只付款,货物所有权不转移

  [答疑编号911140205: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3.信用证结算

  信用证是一种由银行依照客户要求和指示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信用证结算的当事人有:

  (1)开证申请人;(2)开证行;(3)通知行;(4)受益人;(5)议付银行;(6)付款银行。

  信用证结算的特点:

  (1)是一种银行信用

  (2)信用证是一种自足文件

  (3)是一种单据买卖

  4.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

  (1)银行保函。又称银行保证书,是指银行作为担保人向受益人开立的,保证被保人一定要向受益人尽到某项义务,否则将有担保人负责支付受益人损失的保证文件。它的特点是保函依据商务合同开出,但又不依附于商务合同,具有独立的法律效力。

  (2)备用信用证。又称担保信用证或保证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是开证行应开证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立的以自身的银行信用担保开证申请人履行债务的保证付款凭证。它实质上就是保函,是债务人违约时才使用的。

  四、商品检验

  ()商品检验的概念

  是指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商品的质量、数量、重量、包装、安全、卫生、装运条件进行检验并对涉及人和动物、植物的传染病、病虫害、疫情等进行检疫的行为活动。

  ()商品检验的一般程序

  1.报验

  2.抽样

  3.检验

  4.签证

  ()商品检验条款

  1.检验时间与地点

  (1)在出口国检验

  产地检验

  装运港()检验,又称离岸品质、离岸重量

  这两种方法否定买方的复检权,对买方是极为不利的。

  (2)在进口国检验

  目的港()检验,又称到岸品质、到岸重量

  买方营业处所(最终用户所在地)检验

  这两种方法买方有权就货物的不符点向卖方索赔,对卖方是很不利的。

  (3)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这种方法兼顾了买卖双方的利益,较为公平合理,成为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检验方法。

  (4)装运港检验重量、目的港检验品质,习惯称为离岸重量、到岸品质。

  【例题·单选题】(2006)为了在商品检验问题上做到公平合理,对交易双方都有利,在我国进出口合同中,一般采用的办法是( )

  A.在装运港检验

  B.装运地检验和目的地复验

  C.目的港检验

  D.发货前检验

  [答疑编号911140206: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例题·单选题】(2008)下列关于装运港和目的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装运港是指合同规定的货物最终卸货的港口,目的港是指合同规定的货物起始装货的港口

  B.装运港的选择一般先由卖方提出,目的港的选择一般先由买方提出

  C.装运港的选择一般先由买方提出,目的港的选择一般先由卖方提出

  D.双方可以不经协商直接将其写入合同,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答疑编号911140207: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装运港和目的港的含义及其国际贸易中如何确定。装运港是指合同规定的货物起始装货的港口,目的港是指合同规定的货物最终卸货的港口。装运港的选择一般先由卖方提出,目的港的选择一般先由买方提出,并将其明确写入合同。

  2.检验机构

  (1)国际检验机构。大体上可归纳为官方检验机构、半官方检验机构和非官方检验机构。

  (2)国内检验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

  3.检验标准

  (1)对买卖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这是国际货物买卖中普遍采用的检验标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买卖合同和信用证。

  (2)与贸易有关国家所制定的强制执行的法规标准。如货物原产地标准、安全法规标准、环保法规标准、动植物检疫法规标准等。

(3)国际权威性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化组织标准、国际商品行业协会标准和某国权威性标准。

五、报关通关制度

  ()报关制度

  1.报关。是指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进出境运输工具的负责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或其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进出境手续的全过程。

  2.报关过程

  (1)进出口货物发货人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准备工作或者签署委托代理协议,委托报关企业向海关报关。

  (2)准备报关单证以书面和电子数据方式向海关申报。

  (3)海关货物查验。

  (4)对于应纳税、应缴费范围的进出口货物,缴纳进出口税费。

  (5)进出口货物经海关放行后,报关单位安排装卸货物。

  (6)对于保税加工的货物、减免税进口的货物、暂准进出口的货物,在进出境前办理备案手续,进出境后在规定的时间办理核销、结案手续。

  3.异地报关备案制度

  是指在所在地的海关办理了报关注册登记的报关企业,为取得在其他海关所管辖区报关的资格,而在有关海关办理报关备案审批手续的海关管理制度。经批准异地报关备案的报关企业,可以在异地备案地海关所辖关区内各口岸办理报关手续。

  异地报关备案的基本条件:一般为自理报关的单位、已在海关办理报关注册登记手续、必须通过海关年审或尚在报关有效期内。

  ()通关制度

  1.通关。是指出入境运输工具的负责人、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及其代理人以及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依法接受海关监管,海关对其申报的单证、运输工具、货物及物品进行审核、查验征缴税费,决定是否予以放行的全过程。

  2.通关的基本程序

  (1)申报

  (2)查验

  (3)征税

  (4)放行

  【例题·多选题】(2006)通关的基本程序除申报外,还包括( )

  A.查验

  B.税费计征

  C.放行

  D.监管

  E.结关

  [答疑编号911140208: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B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