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识五脏六腑

 4050szl 2011-06-15

                                          浅识五脏六腑

 

 

前面说了中医和中医的辩证,这里马上说五脏六腑,是一个急转弯,但这个弯必须快转,因为这本书毕竟不是说中医的,而是说人的健康的,说健康,必须认识五脏六腑。

学西医必须学解剖,就是对人体的结构有基本的了解。中医没有解剖一说,但中医也是必须认识“人体”的。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要用医学的标准来了解人体,那难度是相当高的,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不过,对人体做一些基本了解,对于我们认识健康、认识疾病都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人都可能读过杨朔的散文《海市》,其中有这么一句:“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散文家笔下的景致让人充满美好的想象,这句话中的“五脏六腑”一词语,也是比喻人的心灵,而在中医中,五脏六腑是我们人体内部脏器的总称。

在中医中,脏和腑是不同的概念,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一共五个,所以叫做五脏,它们的共同功能各有不同,一个共同的功能是贮藏精气,也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因此叫做六腑,六腑的共同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在六腑当中,小肠、胆、胃、大肠、膀胱,都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唯有“三焦”,我们可能会比较陌生,算是一个专业名词。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由于三焦比较复杂,我们普通人在认识人体是时候也可以忽略。

前面说了,人体是五脏各有不同的功能,我们一起来简单地看一看,之所以要强调是简单地说一说,是因为这个话题比较博大,简短的篇幅其实是说不清楚的,但这里不可能完全展开,只能简单地说一说。

在说五脏六腑之前,需要强调一点,中医中的脏腑,和西医中解剖学中的器官、脏器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西医说心脏,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心脏这个东西,但是人家没有叫这个东西叫心,人家叫heart,但是翻译的人看到这个heart和我们祖先认为的心有点相似,就给翻译成心了,其实此心非彼心啊。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用现代的医学脏器名称去理解中医的脏,中医的五脏和西医的五脏有相通的地方,但是绝对不是一回事。

 

先说心,中医的里心,比西医中的心脏,范围要广一些。心在中医里被称为为“君主之官”,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其功能是“主血脉”,主,就是主导的意思。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脏正常搏动的动力来源于心气,平时说一个人的心气很足,这的确是健康的一个标志。中医还有一个说法,心主神明,也就是人的精神状况,我们平常说“开心”“伤心”“心神不宁”,都是神明状况。

再说肝。肝被称为“将军之官”,为什么呢?古代的将军,脾气都比较大,而中医认为“肝为刚脏”,肝在情志方面表现为怒,所以老发脾气的人,肝的问题可能比较多。肝的具体职责是“主藏血”,也就是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所以又有"肝为血海"的说法。如果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两种病理变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虚少,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比如肢体麻木,女性月经量少都属于这种情况;二是肝不藏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等。

脾是本章的“主角”,后面要专门讲到,这里就不展开说。

肺。在五脏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容易被病邪侵害,所以又称"娇脏"。肺主气,也就是我们呼吸,呼吸是新陈代谢的重要途径,肺功能强大,就能保证人体所需的清气,并能排除人体中的“浊气”,也就是激浊扬清,在中医里叫做宣发与肃降。肺还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所以又称"相傅之官"。肺在神志方面表现为忧(悲),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容易上气不接下气,就是这个原因。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主行水",如果肺有问题就容易生痰或者水泛为肿。

肾。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中医中有一句话,叫做“肾为先天之本”,这句话一方面是说一个人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的精气神都相对集中于肾,另外一层意思大家比较忽略,是指肾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本,人的生、长、壮、老、衰均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的主要功能有三层,一是藏精,二是主水,三是纳气。精是与生殖有关的,男性是精液,女性是经血和内分泌。主水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所以肾有“水脏”之称,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清者重新吸收输布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浊者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纳气功能在后面讲肾与肺的关系中再说。

五脏都与人的情志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精神活动状况又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五脏除了在生理机能方面决定人体的健康之外,还通过调节情志来影响人的健康,发现这样的对应关系,我认为这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们掌握这种对应关系,对于把控健康也很有帮助。。

心主神明。神明是一个总的说法,心的状况的两极是阳亢和心虚,阳亢则心烦意乱,心神不宁,心虚则唉声叹气,有抑郁倾向。

肝主惊、主怒。肝阳亢则易怒、易躁,谋虑不周。重则神志昏乱、性情狂暴;肝气虚则倦怠消极,冤屈流泪,惊恐不安。

脾主思。脾虚多思,疑心过重,心烦抑郁,四肢酸懒,便不成形。重则精神分裂。

肺主忧。肺阴虚就容易寡欢忧愁,多愁善感;肺阳虚则咳喘无力,胆小害怕。

肾主恐。肾虚记忆力减退,神情呆沌,睡眠惊醒,恐惧胆小,我们大家有一句俗话叫做吓得屁滚尿流,这是说法是有根有据的。人在极度突然的惊恐之下,会刺激与肾相关的膀胱,出现应激性“尿流”。

 大家从上面的列举可以看出,五脏对神志的左右不是完全一对一的,而是存在交叉,当人的某种情志特别明显的时候,可能是多种脏器出了问题。

 

2、五脏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对五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中医理论看待五脏,不仅要看各个脏器本身,更重要的是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相当重要的。五脏中的每一个脏器,两两都存在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就决定了人的健康,下面,我们简单地来看一看。

1.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血旺盛,肝血才能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反过来说,如果肝藏血的功能减退,也可导致心血虚亏。

2.心与肺。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要依靠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我们知道心主血,但血的循环则要借助于肺气的推动,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心与脾。脾主运化,心血必须借助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而成,而脾运化的精微又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传到全身。换一个角度看,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就会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从三焦的角度看,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保持和谐平衡,中医称为“心肾相交”,相反,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中医称为“心肾不交”。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为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怔忡,遗精等。

5.肝与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肝藏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影响到脾,出现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

6.肝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如果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就会出现胸闷、喘促等情况,如果肝火犯肺,又可见易怒、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又需肝皿的补充,肝血又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过来说,如果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就会出现耳鸣、眩晕、麻木、抽搐、肌肉跳动、下肢无力等症状,所以中医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8.肺与脾。中医有“宗气”(又称肺气)之说,顾名思义,宗气就是主要的、根本的气,《灵枢五味》说:“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是由脾将水谷的精气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有关,如果因为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饭量小、大便不成形、咳嗽等症。痰是一种常见症状,西医一般“归罪”于肺,但中医往往从脾上找原因,“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也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怎样才能发挥运化作用?需要借助于肾阳,也就是肾的阳气,如果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有的人吃东西比别人更难消化,中医往往把脾和肾综合起来分析。反过来说,如果脾阳虚衰,也会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10.肺与肾:两个脏器与“水”和“气”相关。肺主肃降,使水液往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蒸化,使水中之清气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发水肿。另外,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体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以上所描述的,五脏之间一个简易关系“图谱”,掌握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疾病的根源,也对我们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帮助。

 

4、五脏和六腑的关系

认识脏腑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

从宏观方便看,六腑和五脏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脏可以行气于腑,协助腑的功能;而腑也能行精于脏,使脏得精气而藏之。也可以通俗地说,当病在六腑时,就比较浅、比较轻,当病在五脏时,病就相对比较深、比较重。

从微观方面看,六腑和五脏具有相互的对应关系。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心肠,说一个人热心肠,心肠软,或者心肠狠毒、黑心肠等等,这个心和肠是对应的,不过要注意,肠有小肠和大肠,这里与心对应的是小肠。我们还经常用一个词叫“肝胆相照”,这肝和胆是对应的;我们在本章开篇的时候说了脾胃这个词,脾和胃对应的。接下来的两组对应的脏腑是:肺对应大肠,肾对应膀胱。

六腑中的三焦比较特别,既可以说三焦对应五脏,也可以说三焦不对应五脏。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

我们说六腑中的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与五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这种对应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逐一展开看一看。

1)小肠对应心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小肠属表,心属里。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能够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胆对应肝

中医中的六腑中,胆比较特别,属“奇恒之腑”所谓奇恒之腑,是指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它们都还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概括起来说,奇恒之腑似腑非腑,似脏非脏。奇恒之腑中,只有胆与五脏有对应关系。

胆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贮藏、排泄胆汁;二是在调节情志方面主决断。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来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汁的作用,第一就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第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连续的,平时,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而在胆囊内储存,当人体吃了食物后,胆汁才直接从肝脏和胆囊内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肠,并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在调节情志方面所以有胆大、胆小之说,比较夸张的说法有“胆大包天”“胆小如鼠”等。这里的大和小并不是指胆这个器官的容积,而是指胆气的充足或虚亏。“胆量”这个词,我理解这个“量”就是胆汁分泌的量,直接关系到胆气。胆量在心理学中是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的难以改变,但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爱肝护胆,增强胆量。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中医通常是肝胆同治。

3)胃对应脾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做“肾为先天之本”,其实这只是“半句”,另外半句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古人是非常重视脾的地位的,脾在五行中属土,有“载物”“生发万物”的性质,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所以“后天之本”的定位是恰如其分的。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大肠对应肺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糟粕。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膀胱对应肾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