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飘飘,画檐蛛结网,银汉鹊成桥。
尘渍雨桐叶,霜飞风柳条。 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曳余光横碧霄。 虚飘飘,比浮名利犹坚牢。 民歌中常用类比的手法,将一连串貌似各不相关却具有共性的事物或形象陈列在一起,最后提炼出结论来使人难以忘却。苏轼的这首《虚飘飘》就像民歌,蛛网、鹊桥、雨尘、飞霜、凝露、晨星,无一不是“虚飘飘”的,结句却得出:“比浮名利犹坚牢。”见出人间名利的不足恃与不可取来。 此诗做于元祐三年秋,是同黄庭坚、秦观的唱和之作。据说,黄山谷的一首为原唱: 虚飘飘,花飞不到地,虹起漫成桥。 入梦云千叠,游空绦万条。 蜃楼百尺耸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 虚飘飘,比人身世犹坚牢。 秦少游的和诗: 虚飘飘,风寒吹絮浪,春水暖冰桥。 势缓双垂线,声干叶下条。 雨中沤点随流水,风里彩云横碧霄。 虚飘飘,比时富贵犹坚牢。 苏轼与秦观的和诗能在原诗韵脚与内容限制了空间的前提下,做到各不雷同而又能够相互补充,毫无凑韵的痕迹,诗意内涵深远,实属难得。此三首读来如出一人之手,难怪王十朋《百家注分类东坡诗》把它们全部归在了苏东坡名下。 东坡人生观综合着“儒、释、道”三家的因素。佛门讲“四大皆空”,老庄崇尚无为,儒家虽实际了很多,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有入世与出世的小小矛盾。故而,东坡诗中有“人生如梦”的思想是不足为怪的。不过,这首《虚飘飘》并不是空泛说教,无病呻吟,而是对当时处境和遭遇的真切感受。 苏轼为人讲究风节操守,表里如一。因而既不见容于新党,又不得志于旧党。以至于政途坎坷,颇受挫折。其实,说来,苏轼的“拙于进身,锐于报国” 并不同于热衷“浮名利”。但当一个人壮志成灰,无法实现理想时,往往会愤世嫉俗,同时也会对自身的努力产生怀疑和否定。坚持和执着的一旦全数破灭,也就只余下这“虚飘飘”三字了。 慷慨人生用到“虚”“空”“梦”“幻”,自然给人一种颓废的感觉。然而《虚飘飘》全然不同。它除了具有民歌的典型特色外,还实实在在地给大家提供了作者生活感受的一个侧面。使得苏轼这个人物形象在我们内心里更加丰满、感人。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比飞絮、蛛网更虚无的名利富贵在不时被感叹着飘渺的同时,始终未曾被人们淡漠。匆忙繁乱的城市也因而更加浮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