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喉痹大成

 随龙 2011-06-18

喉痹

 
 

疾病名称

  喉痹

 

概述

  是指以因外邪侵袭,壅遏肺系,邪滞于咽,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所致的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疾病。或可伴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西医学的急、慢性咽炎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现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喉痹一词,最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之后《内经》认为喉痹的病因病机阴阳气血郁结,瘀滞痹阻所致。《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之意。《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历代文献根据喉痹发病的缓急、病因病机及咽部色泽形态之不同,记载有风热喉痹风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帘珠喉痹紫色喉痹淡红喉痹白色喉痹等不同的病名。本病多与大肠经、脾经、肝经肾经有关,在风水易医中与房子的西方、西南方、东南方有关,咽喉是兑卦的代表性器官,对位也代表呼吸,司呼吸,肺也,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消化器官之一也,疏通宣泄脾胃之浊阴也,传导之职也,传导失司,风湿邪热、痰饮火毒等上逆于咽喉,痹矣。盖查坤卦和先后天兑卦也。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各年龄均可发生,急性发作者多为实证。若病久不愈,反复发作者多为正气耗伤之虚证。

病因病机

  喉痹的发生,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风邪侵袭,肺卫失固;或外邪不解,壅盛传里,肺胃郁热;或温热病后,或久病劳伤,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烁咽部所致。

  1.外邪侵袭 ,邪聚咽喉  气候骤变,起居不慎,卫表不固,风邪挟热邪或挟寒邪外袭,壅遏肺系,肺气闭郁,失其宣畅之机,邪热不得宣泄,上聚咽喉,发为喉痹。《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谓:若风邪热气,搏于脾肺,则经络痞塞不通利,邪热攻冲,晌觉壅滞,故今咽喉疼痛也。风寒之邪外袭,外束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泄,壅结咽喉,亦可发为喉痹。

  2.邪毒传里,上攻咽喉  外邪未解失治或误治,余邪未清,热盛传里;或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肺胃热盛,邪热搏结,上攻咽喉发为喉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

  3.脏腑阴虚,咽失濡养  素体虚弱,或房劳不节,久咳久病伤阴,或过用温燥劫阴之品,致肺肾阴虚,阴液不能上承濡养咽喉,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熏灼咽喉,发为喉痹。《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谓:阴虚喉痹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

  4.脾胃虚弱,咽失温养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病后初愈,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劳倦内伤,或久病伤脾,或过用寒凉,或吐泻太过,致脾胃虚弱,水谷精微生化不足,咽喉失于温养,发为喉痹。如《医学心悟?卷六》说:喉间肿痛,名曰喉痹,古人同用甘桔汤主之。然有虚火实火之分,紧喉慢喉之别,不可不审。虚火者色淡,微肿,溺清,便利,脉虚细,饮食减少。此因神思过度,脾气不能中护,虚火易至上炎,乃内伤之火……”

  5.脾肾阳虚,咽失温煦  因苦寒凉攻伐太过,或房劳过度,或操劳过甚,或久泻久痢失治,至脾肾阳虚,阳虚则阴寒内生而凝滞,咽喉失于温煦,发为喉痹。

  6.痰瘀互结,痹塞咽喉  情志不遂,气机郁滞不畅,气滞痰凝,《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说: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加之喉痹病久未愈,反复发作,余邪滞留,久则经脉瘀滞,痰凝血瘀,互结于咽喉发为喉痹。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有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

  2.临床症状 咽部疼痛或微痛,咽干、咽痒、灼热感、异物感。

  3.局部检查 咽部黏膜微红或充血明显,微肿,悬雍垂色红、肿胀,或见咽黏膜肥厚增生,喉底红肿,咽后壁或有颗粒状隆起,或见脓点,或见咽黏膜干燥。喉核肿胀不明显为其特征。

  4.其他 血常规检测,咽部细菌培养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乳蛾相鉴别。喉痹与乳蛾均有咽喉红肿疼痛.但喉痹主要病变在咽部,喉核红肿不明显,而乳蛾病主要变在喉核。

辨证论治

  辨治思路:本病以清、泻、补、消为治疗之大法,即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补益脾肾,祛痰化瘀。

一、内治法

  1.外邪侵袭,邪聚咽喉

  临床表现: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有异物阻塞感,兼有风热者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疼痛,风寒者头痛无汗,身疼痛,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浮紧。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侵犯,伤及咽部,故出现咽部微红、微肿、微痛,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等症。正邪相争,发热恶寒,抗邪外出;肺失肃降,则咳嗽有痰.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

  方药:风热外袭者,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用疏风清热汤加减。方中以荆芥、防风疏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

  风寒外袭者,宜疏风散寒,宣肺利咽,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味。方集羌、防、芎、芷、苍术、细辛于一方,诸味芳香温燥,最善外散肌表风寒湿邪,更配黄芩清泄气分蕴热,生地凉泄血分蕴热以利咽喉。

  2.邪毒传里,上攻咽喉

  临床表现: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咽喉梗阻感。兼有高热,头痛,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或数有力。

  证候分析:外邪未解失治或误治,余邪未清,热盛传里或肺胃热盛,火热燔灼咽喉,则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火热内炽,则发热,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治法:清泻肺胃,消肿利咽。

  方药:清咽利隔汤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风散邪;金银花、连翘、桅子、黄芩、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利咽消肿止痛;生大黄、玄明粉通便泻热、若咳嗽痰黄,可加射干、瓜蒌仁、夏枯草;高热者,可加水牛角、大青叶;如有白腐或伪膜,可加蒲公英、马勃等。

  3.脏腑阴虚,咽失濡养

  临床表现:咽干少饮, 灼热感,隐隐作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兼有手足心热,午后唇红颧赤,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舌干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素体虚弱,或房劳伤肾,久咳伤肺,肺肾阴虚,阴液不能上达,咽喉失于濡养,故见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肌膜干燥而萎缩;虚火上炎故见潮热、盗汗、唇红颧赤、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虚火旺之征。肺肾阴虚而见,失眠多梦,耳鸣眼花。

  治法: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方药:偏肺阴虚为主者,宜养阴清肺,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若喉底颗粒增多者,可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散结。偏肾阴虚为主者,宜滋阴降火,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若咽部干燥焮热虚烦盗汗、骨蒸劳损、虚火亢盛者,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4.脾胃虚弱,咽失温养

  临床表现:咽部干灼不适,吭喀微痛,痰黏不利,异物感,脘腹胀闷,纳呆便溏,少气懒言,气短乏力,四肢倦怠,稍遇寒凉咽痛加重。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无力。

  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或久病,或过用寒凉,脾胃虚弱,化生不足,津液不能上达于咽,咽部失其濡养,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停聚,则咽喉哽哽不利、咽部干燥、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脾胃气虚,水湿不运,聚而生痰,阻滞咽部,则咽部有痰黏着感、肌膜淡红或微肿、喉底颗粒较多;气机失调,脾胃虚弱,故恶心、呃逆反酸;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弱无力均为脾胃气虚之征。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咽部脉络充血,咽肌膜肥厚者,可加丹参、川芎、郁金以活血行气;痰黏者可加贝母、香附、枳壳以理气化痰、散结利咽;咽干较甚、苔干少津者,可加玄参、麦冬、沙参、百合等以利咽生津;易恶心、呃逆者,可加法夏、厚朴、佛手等以和胃降逆;若纳差、腹胀便溏、苔腻者,可加砂仁、藿香、茯苓、薏苡仁等以健脾利湿。

  5.脾肾阳虚,咽失温煦

  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微干痛不适,痰涎清稀量多,哽哽不利,咽部冷痛而欲热饮,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苍白,夜尿频多而清长,五更泄泻。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咽喉失于温煦,则咽干但不饮,微痛,咽部哽哽不适,痰涎增多、肌膜淡红;脾阳虚则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肾阳虚则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而清长,五更泄泻,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方药:真武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干姜、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化痰祛浊,甘草调和诸药。若腰膝酸软冷痛者,可加枸杞子、杜仲、牛膝等;若咽部不适、痰涎清稀量多者,可加半夏、陈皮、茯苓等;若腹胀纳呆者,可加砂仁、木香等。

  6.痰凝血瘀,邪滞咽喉

  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感,咽微痛,咽干不欲饮。兼有恶心呕吐,胸闷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

  证候分析:七情气郁,情志不遂,气滞痰凝,加之邪毒久滞,湿浊停聚,炼津成痰气机阻滞血行不畅,邪毒与痰、瘀搏结于咽喉,故咽异物感、痰浊黏稠喀痰不爽、焮热、微痛不适、恶心呕吐、喉底颗粒增多气机不畅则胸闷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为内有瘀血之象;脉弦滑为痰湿之征。

  治法:祛痰化瘀,利咽散结。

  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味。方中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润肺;橘红理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湿。可加赤芍、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散结;若咽部不适,咳嗽痰黏者,可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等;若咽部刺痛、异物感、胸胁胀闷者,可加香附、枳壳、郁金等。

二、导引(吞金津、玉液法)

  每日晨起,或夜卧时盘腿静坐,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双目微闭,舌抵上腭数分钟,然后叩齿36下,搅海(舌在口中搅动)36下,口中即生津液,再鼓腮含漱9次,用意念送至脐下丹田

  【预防与调护】

  (1)忌过食辛辣醇酒及肥甘厚味。

  (2)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以防诱发本病,如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龋齿等。

  预后与转归起病急者,及时治疗,多可痊愈。反复发作者,症状顽固,较难治愈。

  【古代文献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说:若风邪热气,搏于脾肺,则经络痞塞不通利,邪热攻冲,晌觉壅滞,故今咽喉疼痛也。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人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说:阴虚喉痹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

  【现代文献索引】

  1.林其得,吴家升,林晃,等.慢性咽炎的中医药治疗述评.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3031

  2.蔡鹰,王昱旻.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研究概况.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8229

  3.张重华.中医药在咽部急性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5274

西医学中主要相关疾病认识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及其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多由急性鼻炎向下漫延所致,也有开始即发生于咽部者,病变常波及整个咽腔,可单独发生,或于急性扁桃体炎同时存在。多发生于秋冬或冬春之交。可局部用药含漱、雾化吸入或含服治疗为主。全身症状较重伴有高热者,除上述治疗外,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及进食流质,可静脉途径给抗病毒药物,同时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病程较长,症状顽固,较难治愈,多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所致。病理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等。诊断时应该注意排除某些早期恶性肿瘤。治疗以祛除病因及局部用药为主,肥厚性咽炎者可配合应用激光、冷冻、微波或电凝固法治疗,但治疗范围不宜过广。

虚火喉痹

病名。多因少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薰灼咽喉而成。症见咽痛咽干,自觉有异物感,伴有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类似于今之慢性咽炎

  【疾病名称】 虚火喉痹

  【疾病科属】 咽喉科

  【疾病概述】

  虚火喉痹是指由于脏腑虚损,虚火上炎,熏灼咽喉所致的咽喉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本病为喉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成年人,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且易反复发作。因此,防治本病必须具有信心和毅力。

  【诊断要点】

  l、咽干微痛为主要症状,常有的动作。因咽痒而引起咳嗽,易受刺激而致恶心、干呕,且多于早晨轻,午后及入夜加重。

  2、检查见咽部暗红,或喉底有颗粒突起,颗粒可融合成片,甚则咽部干燥,光亮、有污物附着。

  3、虚火喉痹与虚火乳蛾的鉴别点,在于本病的喉核周围虽可有暗红,但喉核无肿大,无脓点,按压之也无脓液溢出。

  【辨证分析】

  本病的外因,有病后余邪未尽,粉尘、浊气刺激,嗜好烟酒、辛辣,妄于作劳等方面;内因是肺肾阴虚,由于阴液暗耗,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熏蒸咽喉而为病。总的治疗方法以养阴清肺,滋阴降火为主。

  肺阴亏虚型

  【证见】

  咽燥,咽痒,咳嗽,发声不扬,讲话乏力;喉底、喉关暗红,或有帘珠突起,或有粘痰、脓痰附着。全身或见午后颧红,恶心,干呕。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药方】

  1主方:养阴清肺汤(郑海涧《重楼玉钥》)加减。

  处方:玄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5克,白芍15克,浙贝母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咳嗽痰粘者,加瓜蒌仁15克、天竹黄10克。若喉底帘珠状滤泡增多者,加桔梗12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合欢花10克。

  2中成药

  (1)补肺汤、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2)扶正养阴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次。

  肾阴亏虚型

  其他疗法

  【证见】

  咽部微红,灼热,喉底及其周围粘膜肥厚暗红,或干燥、光亮,附着痂皮。全身或见头晕眼花,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嫩,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方药】

  l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5克,白芍15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生地黄15克,淮牛膝12克,石斛12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若阴虚及阳,症见精神疲乏,手足冷,大便溏泄,舌淡苔白等阳虚症状,宜补肾扶阳,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3(焗服)。气短懒盲,咽喉梗阻感,食少困倦,胃烷不适者,宜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砂仁6(后下)。咽部暗红、喉底滤泡多者,加丹参15克、赤芍10克。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9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外治法】

  l含漱法 可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药液含漱,或用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煎汤漱口。

  2吹喉 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吹喉。

  3含服法 清金开音丸、草珊瑚喉片等含服,每日3—4次。

  4超声雾化喷喉 可用鱼腥草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各4毫升,作雾化吸人,每日1次。

  5烙法 应用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者、颗粒大者。每次选 l—3枚,用直径小的烙铁,每枚颗粒烙l3烙铁,隔3—4日烙1次,烙至接近平复即停烙。

  1针刺治疗

  常用穴位有: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肺俞、尺泽、太溪、照海、复溜等。每次选3—4个穴位,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每天1次。

  2饮食疗法

  (1)五汁钦: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莲藕汁,频频饮服。

  (2)胖大海 l—2个,泡开水作茶饮。

  (3)腊梅花适量,泡开水当茶饮。

  (4)冬日以萝卜汁频饮。

  3按摩治疗

  顺着经脉走向,以大拇指、手掌轻揉、轻压以下穴位:肾俞、肝俞、腰俞、命门、涌泉等穴。每次选2—3个穴位。

  4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有节,少食或忌食煎炒及刺激性食物,多食富有营养及有清润作用的食物。

  (2)减少烟酒及其他粉尘刺激。

(3)注意休息,减少操劳,减少或避免过度发音讲话等。

疏风清热汤

药物组成

  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桑白皮12克,赤芍12克,桔梗10克,天花粉15克,玄参15克,浙贝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适应病证

  鼻窦炎。症为头痛、鼻塞、流浊涕。咽干燥、灼热、微红、微肿、微痛、吞咽不利,有异物阻塞感,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评按

  本病中医名为鼻渊。盖因肺素蕴热,上蒸鼻窍;又合外邪侵入化热上犯。故本方以黄芩苦寒清泄肺中蕴热;以连翘、薄荷、蝉蜕、菊花、僵蚕疏散风热之邪;白芷、芦根排脓止涕;细辛、川芎辛温发散逐邪外出。全方合疏风清热排脓之效。

用法与用量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

  资料来源张延鑫,等.吉林中医药,1996(3)21

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目录

 

简介

  药方 九味羌活汤

  【来源】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异名】大羌活汤(《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经验秘方》、羌活冲和汤(《伤寒全生集》卷二)。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羌活(9克) 防风(9克) 苍术9克) 细辛(3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九味,(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方诀】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速记】防芷苍芎,辛芩地甘活(想象:防止仓穷,辛勤地干活)

  【功效】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禁忌】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根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 顾松园医镜》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明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对后世颇有启迪。

药理作用

  九味羌活汤浸膏可明显抑制2,4-二硝基酚所致大鼠及家兔体温的增高;明显对抗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增加,提高热板所致小鼠的痛阈值;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的肿胀度,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结果显示九味羌活汤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化裁

  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附方】 大羌活汤

清咽利膈汤

清咽利膈汤-《幼科金针》卷下

  【组成】前胡、防风、荆芥、连翘、大力子、山豆根、元参、山栀、桔梗、甘草。

  【来源】《幼科金针》卷下。

  【主治】小儿乳蛾

  【用法】加灯心20根,水煎服。

清咽利膈汤-《白喉全生集》

  【来源】《白喉全生集》。

  【组成】芒消3钱,银花3钱,牛蒡子3钱,大黄6钱(酒炒),黄连8分,枳实15分,连翘15分,栀子15分,薄荷15分,姜蚕(姜汁炒)2钱,厚朴1钱,生石膏3钱,人中黄2钱。

  【主治】白喉。热势渐重,白见于关内,外色必干焦或黄而凸,厚而多,牙关紧闭,满喉红肿,疼痛异常,痰涎壅甚,饮食难咽,语言不爽,舌苔深黄,甚或焦黑芒刺,口渴口臭,便闭便涩,目赤心烦,身轻恶热。

  【用法】水煎服。

养阴清肺汤

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重楼玉钥》卷上方。组成:大生地二钱,麦冬一钱五分,生甘草五分,薄荷五分,玄参一钱半,贝母八分(去心),丹皮八分,炒白芍八分。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中药方剂,是一种治疗白喉的常用药方。最早记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

目录

方解

  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临床研究

  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防治鼻咽癌放疗后所致急性17腔黏膜反应的临床疗效 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组予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对照组予西药常规雾化吸入,两组疗程均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结果:出现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治疗组为696%,对照组为913%;反应出现时的放射剂量,治疗组为(4009±1087Gy,对照组为(3112±1123Gy,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能明显减轻口腔黏膜的放射性损伤,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急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时的放射剂量,降低反应级别。

实验研究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抗白喉杆菌 《福建中医药》1964(5)112,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杆菌在体外也有很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力较强的药物为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性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作用均较明显;而薄荷在两方面作用均较差。抗菌力量与中和毒素力量似乎是两种独立性能。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其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为低,而中和毒性能力,则没有明显影响。

《重楼玉钥》相关记载

  【来源】《玉钥》卷上。

  【组成】大生地2钱,麦冬12分,生甘草5分,玄参1钱半,贝母8分(去心),丹皮8分,薄荷5分,炒白芍8分。

  【加减】质虚,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主治】喉间起白如腐,即所谓白缠喉也。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气息调匀易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拔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禁忌】如有内热及发热,不必投表药,照方服去,其热自除。

  【附注】本方制成膏剂,名养阴清肺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制成糖浆剂,名养阴清肺糖浆(见《中药制剂手册》)。

《医学碎金录》记载

  【来源】《医学碎金录》引聂云台方。

  【组成】黄芩、黄连、银花、连翘、石膏、人中黄、生地、玄参、白芍、浙贝、木通、桑叶、薄荷、鲜芦根。

  【主治】咽白喉。

各家论述

  1.《中医方剂学讲义》:方中麦冬、玄参、生地、丹皮养阴清热,凉血解毒;甘草生用,泻火解毒;贝母润肺化痰;薄荷宣肺达邪。合用具有养阴清肺之功。

  2.《方剂学》;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白喉一证,多由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疫毒所致,治宜养阴清肺为主,兼散疫毒。方中以生地养肾阴;麦冬养肺阴;玄参清虚火解毒;丹皮凉血而消肿;贝母润肺化痰;白芍敛阴泄热;少佐薄荷散邪利咽;甘草和药解毒。综合全方,滋养肺肾,消肿利咽,微散表邪,故对阳虚白喉,确有良效。

临床医案

  1.喉痹:魏某,女。患喉痹,咽喉肿痛,滴水不入,药不得下,病来较暴,俨已封喉,唇口色乌,眼面俱肿,气痰轳轳,筑筑然若将窒息,病势颇危,某医院拒不收治,求诊于余。予曰:热毒太炽,肿毒太剧,但非必死证。因喉闭药物难下,先以雷氏六神丸置舌上,以温水少许润之,至第二日茶水勉下,乃投养阴清肺汤,原方薄荷减半,生地加倍,越七日诸病消失,气平神清如常人。

  2.白喉:采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制为合剂,治疗白喉213例,处方:生地一两,玄参、麦冬各八钱,丹皮、白芍、薄公英、板兰根各四钱,银花、连翘、百合、川贝、薄荷、甘草各三钱,煎成90毫升,分次频服,另加吹喉散吹喉。服药后多数于第二天退热,白膜消退最快者为2天,最迟者12天,平均为5.5天。杆菌培养转阴最快2天,最慢12天,平均6.4天。213例中,痊愈192例,死亡21例。

  3.急性扁桃体炎: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扁桃体炎50例。处方:大生地八钱,白芍四钱,玄参八钱,浙贝四钱,甘草二钱,麦冬四钱,薄荷一钱,丹皮四钱。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三钱;小便短黄者加车前子二钱;口干者加天花粉三钱。结果:治愈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在有效病例中,轻者服药1剂,重者4剂,多半服药2剂即可获效。服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知柏地黄汤

方剂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去皮),丹皮9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主阴虚热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医宗金鉴》

临证实验录

  周某,女,36岁。素有头晕头痛,腰脊酸痛,近月余症益增,每至午后眩晕尤甚,二目干涩,不能久视,饮食一般,大便干秘,五心烦热,口干思饮,经行先期,色鲜量多。舌质红无苔,脉来细数,右尺较大。皆一派阴虚火旺之象。然自视血虚所致,购服人参归脾丸,岂料晕痛益甚。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劳损过度,真阴亏虚,木失水涵则肝阳上亢,故见眩晕头痛;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二目干涩,不能久视;肝气横逆,藏血失职而经行先期,量多色鲜:舌红无苔,脉来细数,皆为阴虚阳亢之象。治当补肾益阴,滋水涵木,所谓浇苗灌其根,治上求其下,拟知柏地黄汤加味:

  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山药15g山萸12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女贞子10g菊花10g三剂

  二诊:头晕头痛略减。髓海难填,滋阴最慢,嘱其守方续服,冀收功到自成之效。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目录

展开

方 名:

  补中益气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中升阳 

  编 号:027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歌诀: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麻人赶猪,虎皮当旗。(麻=升麻、人=人参、赶=甘草、猪=白术,虎=柴胡、皮=陈皮、当=当归、旗=黄芪)

主 治

  :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 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桔梗。 

  15.有寒-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归 经:

  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肺者气之本,黄芪-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6.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6.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7.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

  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

  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

  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

  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汤

  【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 甘草()1.5 人参(去芦)0.9 当归身0.6(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 升麻0.60.9 柴胡0.60.9 白术0.9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主治

  【加减】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芪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论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实验研究

  (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3)王氏等用本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36例,58只眼,结果治愈37只眼,显效20只眼,有效1只眼,有效率100%(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4):11)。

药理作用

  1. 益气健脾

  李燕舞等研究发现,大黄致脾虚模型大鼠胃壁细胞电镜下可见明显扩张的分泌小管,小管内可见增长密集的微绒毛,囊泡状结构少见,未见线粒体结构异常,提示脾虚大鼠胃壁细胞超微结构呈应激状态,补中益气汤对其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有恢复作用。

  许琦等和郑小伟等研究提示,脾虚大鼠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数显著减少,导致脾虚大鼠胃黏膜的防御性下降,对攻击因子的敏感性增强,同时可见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含量降低,补中益气汤可以升高脾虚大鼠胃泌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数,升高胃黏膜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升高脾虚大鼠胃泌素含量。

  研究还发现,大黄致脾虚模型大鼠壁细胞内钙调素(calmodulin, CaM)、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Ca2+/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 Ca2+/CaM?PK )活性明显升高,提示脾虚大鼠壁细胞处于高应激状态;补中益气汤可以降低大鼠壁细胞内CaMCa2+/CaM?PK II活性,降低壁细胞内的Ca2+含量,增加壁细胞内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sphosphate, IP3)含量,提示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虚证的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受体及受体后细胞内信号传导来实现的。以上研究提示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改善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影响消化道信号转导等方面。

  2. 甘温除热

  张恩户等和赵勤等以生化乏源法复制家兔脾虚模型,给予脾虚家兔和正常家兔同一外源性致热源致热,以观察不同机体状态下对同一致病因素刺激的应答反应,结果提示脾气虚家兔致热后发热潜伏期与热程均较长,发热后期热度稽留不退,反映了正气无力驱邪,邪毒盘踞的热病后期病理状态。补中益气汤对实验性家兔脾虚发热有较明显的解热作用,表现在能抑制体温升高,缓解热势,缩短热程。从补中益气汤对正常致热家兔和脾气虚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来看,补中益气汤对二者均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但就影响二者发热的热程、热势和发热峰值来看,其对脾气虚家兔的发热有较明显的作用,提示补中益气汤对气虚邪侵的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其解热机制可能与降低脑脊液前列腺E2(prostaglandin E2, PGE2)和丘脑下部?视前区组织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含量有关。

  3. 保护脏器功能

  Chen等以卵清蛋白致敏Nc/Jic小鼠建立免疫性肝病模型,发现补中益气汤治疗后鼠肝组织病理明显改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降低,肝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IL?6CD4明显下降,提示补中益气汤可以改善免疫性肝损伤。Ochi[11]报道,补中益气汤可以抑制猪血清导致的羟脯氨酸升高,减少型胶原在肝内沉积,抑制血清或肝脯氨酰?4?羟化酶活性,抑制纤维发生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IL?13的产生,提示补中益气汤可以改善肝纤维化。

  刘良徛等以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果提示补中益气汤治疗组显控率为73.3%,治疗后肺功能明显改善,提示补中益气汤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小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从而改善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Tajima等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显著降低博来霉素诱导肺损伤鼠的死亡率,降低肺羟脯氨酸、液体含量,降低肺组织细胞浸润,缓解肺纤维化,改善肺组织结构,调节肺IL?5和干扰素γ,提示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调节Th1/Th2比值来改善肺纤维化。Tajima等还在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模型中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降低支气管肺泡液中总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数量;升高血清角质细胞诱导因子(keratinocyte chemoattractant, KC);组织学检查可以见到肺组织白细胞浸润减少,提示补中益气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肺功能。

  Kim等研究证实,补中益气汤具有放射保护作用,可以保护γ射线对肠道、造血器官的损伤,方中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是其介导放射保护的主要组分,但其强度均不如补中益气汤全方。

  以上研究提示补中益气汤具有多种正常组织保护功能,包括肝、肺、骨髓、胃肠道等,其机制可能与免疫部分相关。

  4. 改善骨代谢

  林坚涛等在环磷酰胺致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中发现,模型组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载荷、弹性载荷及刚度系数均减少,补中益气汤治疗后各系数明显改善,其强度与葡萄糖酸钙相当,提示补中益气汤能对抗环磷酰胺导致的骨质量下降,预防骨质疏松。Sakamoto等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提高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布舍瑞林(buserelin acetate)导致的骨密度降低,提高血雌二醇水平,提示补中益气汤可以用于卵巢化学去势所致的骨代谢异常。Sassa等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抑制卵巢切除导致的骨密度降低,提升血雌二醇和孕激素水平,提示补中益气汤可以抑制卵巢激素降低导致的骨丢失。Song等研究也证实补中益气汤可以提高微重力环境下大鼠雌二醇水平,降低碱性磷酸酶,降低血钙/磷比值以及尿钙排除,提示补中益气汤可以改善骨代谢。

  5 .抗不育

  Yoshida等证实,补中益气汤可以提高精液浓度、数量、密度及其活动能力;用于精子减少性不育临床有效率可达51.1%,受孕率达20%。随后Sudo等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有效提高阿霉素所致的生精缺陷,包括睾丸重量下降和生精管数量减少等。Amano等证实,补中益气汤在体外可以有效提高精子的运动能力,但不影响精子的荧光参数。Onishi等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明显提高精液可溶性Fas,降低精液IL?6水平,但不改变IL?8的水平。Furuya等基于传统辨证将补中益气汤用于自发性男性不育,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有效提升精子数量和运动能力,升高精液可溶性Fas水平,并指出中药应用需辨证论治。

  6 .抗前列腺增生

  廖泽云等应用去势大鼠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诱导前列腺增生,研究发现,用补中益气汤后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萎缩,腺泡表面皱襞消失,腺腔光滑,腺上皮多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核小而圆,居中,腺体间质少,分布稀疏,基底平滑肌较少;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和血清酸性磷酸酶均显著低于模型组,提示补中益气汤可明显抑制大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临床上可以利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7 .其他

  Wang等以流产布氏杆菌(Brucella abortus)造成小鼠疲劳综合征模型,补中益气汤可以提高模型鼠每天活动能力,增加模型鼠体质量及体质量/脾质量的比值,抑制脾IL?10表达。Shih等在正常小鼠与衰老加速小鼠模型的研究中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剂量依赖性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神经肌肉协调能力以及学习记忆能力,并能提高肌肉组织中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提示补中益气汤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衰老作用。

  目前的研究证实,补中益气汤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除传统的益气健脾、甘温除热等作用外,至少还包括保护脏器功能(肝、肺、消化道、骨髓等)、抗不育、抗前列腺增生、抗疲劳、抗衰老以及改善骨代谢等药理作用;这些研究为临床扩大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以及进一步发展中医补益或扶正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应用

  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疔体弱所致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功能性低热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升阳;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补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机畅顺,阳气不复郁闷,身热诸证得以消除。

  加减法:

  1.如果下陷甚者,加重人参用量为15 再加入山萸肉12

  2.若少腹下坠或有痉挛表现者,重用升麻,用量为24

  3.若腹中痛者,加入白芍10 延胡索8

  4.若风湿相搏,全身疼痛,则加入防风12 羌活10 蒿本9 苍术12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之所以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通过补气升阳,使下陷的中气得以恢复,从而治疗脏器下陷),是因为它对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强子宫肌肉张力,抑制子宫运动,具有抗缺氧、增强体力、改善蛋白质代谢、抗贫血等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免疫机能,降低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

  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方在治疗虚热感冒、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气虚发热方面,疗效已经得到肯定。如今,在一般的药房,我们都能买到补中益气汤的成药,例如补中益气丸。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加减,例如,头痛者可酌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眩晕者,可酌加天麻;呕吐者,可酌加半夏、生姜;低血压者,可酌加麦冬、五味子;脏器下垂者,可酌加枳壳。

  在本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后,它的适应症得到进一步扩大,可用来治疗低血压、流行性出血热、头痛、失眠、美尼尔氏综合征、眼睑下垂、慢性腹泻、女性尿道综合征、白带过多、产后尿潴留、产后及妇产科手术后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男性不育、术后发热、慢性低热以及化疗毒副反应等等。

  但是,在选用该方时,需要注意它的适应症,如果出现烦躁、口渴、手足心热等阴虚发热,则不能用该方;命门火衰、虚寒或湿热泻痢者也不宜使用。[

真武汤

同名方约有3首,现选《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方。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每日三次。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药物组成为: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目录

基本概述

  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关于真武汤的剂量

  伤寒论中真武汤的的配比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根据考古已有定论的研究结果,汉代一两约合现代15g,生附子一枚大致在2030g之间,假定生附子毒性为制附子的2倍。那么真武汤的组成应为:茯苓 45g,芍药 45g,生姜 45g 白术30g,制附子25g

  药典中规定附子最高剂量为10g,以如此轻的剂量要力挽四逆为重之症诚然难矣!无怪乎古方中许多经典方剂用之乏效,没有古籍中记载的一剂效,二剂已,并非古方乏效,剂量太轻而已!

病机

  本证是由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而生;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

  5top

  君 附子炮,去皮,一枚 ── 大辛大热,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

  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

  ....白术 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姜、术复脾阳于后。

  ...

  .臣......甘淡平,入脾肾诸经。

  .......

  ....茯苓..一助姜、术之健脾强运。

  ........

  .........一可淡渗水湿,使阴邪从小便而行。

  ....生姜.辛而微温,走而不守,宣肺温胃,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湿。

  ...

  .佐......一则柔肝以止腹痛。

  .......

  ........一则敛阴护液,敛阴缓急,以治身瞤动。

  ....芍药.

  .........一则防姜、术、附等温燥之品伤阴之弊。

  ........

  .........一则《本经》载芍药能利小便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不良反应

  过量有毒性反应,临床中偶有口干、便结。

临床应用

  1.眩晕:应用本方。附子15g,白术(捣)30g,白芍50g,茯苓50g,生姜50-100g。以水1750ml,先煎附子40分钟以上,再入它药,煎至500ml,分3次饭前服,1日服完。重症呕吐不止者,去附子,加重生姜至100-150g,小便频数者去茯苓治疗眩晕病162例,男35例,女127例。疗效标准:痊愈;诸症消除,1年半发作。好转:眩晕减其大半,在半年内有时发作,但较前为轻;无效:诸症未减。结果:痊愈102例(63%),好转35例(22%),无效25例(15%),总有效率为85%

  2.慢性肾功能衰竭:应用本方加减:附片、茯苓、白术、白芍、西洋参、泽泻、怀牛膝、黄连、苏叶、猪苓。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治疗慢性肾衰12例。结果:临床缓解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3.33%。实验结果发现该方能提高实验动物的摄食量,增加尿量,降低BUNScr,在调节电解质和氨基酸代谢平衡方面皆有明显作用。

  3.经闭:应用本方加味:附子15g干姜10g,肉苁蓉15g,茯苓15g,白术15g,桃仁15g,白芍15g。水煎服。治疗肾阳虚经闭60例。诊断标准:已婚或未婚成年女子,月经周期已经建立之后又续发闭经在3个月以上,并有明显肾阳虚症状者。妊娠、授乳期经闭以及青春期、更年期经闭者不在此列。结果:自觉症状消失,月经复潮且周期正常持续达3个月以上,为临床治愈,共54例;月经虽已复潮,但量少周期不准,自觉症状未完全消失,为有效,共4例;自觉症状无改变,月经末复潮,为无效,共2例;总有效率为96.6%]3]

  4.不安腿综合征:应用本方加味:制附子10g,白芍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术15g,茯苓15g,钩藤15g,全蝎6g,生姜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5-6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者1年。本组病者均有单侧或双侧小腿腓肌不明显抽搐的不安腿综合征症状,有不可言语的酸、麻、胀,似痛非痛,时似抽搐,时有触电样感,休息时较活动时甚,须拍打、捉拿或拳击后稍缓解,有时须活动下肢才感舒适。本病须排除腿外伤后遗症、下肢静脉炎、高热抽搐、腹泻后缺钙及高血压、癔病、神经官能症等疾患。结果:治愈(经治后症状完全消失)15例,显效(经治疗后明显减轻,不影响生活和工作)8例,无效(同治疗前)2例。服药最少者10剂,最多30剂,平均20剂,有效率

 [本方特色]

  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诸

  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5top

  1.本方为温阳利水的著名方剂。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腹泻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呕者,可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5top

  《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制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气而和胃也。

  临床报道:用真武汤加丹参、红花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与同期使用强心利尿西药50例对照,结果该方对心肾功能均有显著改善,对机体内环境如血钠、钾、氯、血浆渗透压、血糖、尿素氮、血液pH值均无明显改变。提示该方对机体内环境干扰甚小。对照组对心率、尿渗透压的改善,只接近显著,远不如中药组稳定,且在治疗中极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失衡,血浆渗透压改变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89)。

  5top

附方 附 子 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二枚[18g],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白术四两[12g] 芍药三两[9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主治:阴虚寒湿内浸,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舌苔白,脉沉无力等。

  本方特色:

   白术、茯苓健脾燥湿 

  本方重用炮附子并配人参,以温补元阳而祛寒邪  共为温经扶阳,健脾除湿之剂。  芍药和营血而通血痹 

  [附子汤与真武汤鉴别]

  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前者倍附子、白术,加人参,去生姜,虽仍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

  为臣,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而真武汤则以附子

  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诸证。

[方歌]

  (一)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shùn 古同,眨眼:眼瞤息微。”) 

  (二)真武汤壮肾中阳,术附苓芍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药理作用

  主要有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氧供应,增加尿量,降低肌酐、尿素氮等作用。

  1.提高心肌收缩力 1)该汤剂对实验造型的心力衰竭犬和家兔能明显提高心肌收缩力。(2)附子、生姜的有效成分能激动心肌细胞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

  2.改善心肌缺血的血氧供应 该汤剂对在体犬及家兔的心力衰竭的缺血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

  3.增加尿量,降低肌酐、尿素氮 对雄性大鼠喂养0.75%腺嘌呤饲料,至第24日处死,实验进入10日时,真武汤组按1ml/100g体重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4日,和对照组比较,该方能显著增加尿量,降低肌酐、尿素氮含量。

  4.能显著降低尿ALb、尿IgG,通过对肺心病伴右心衰竭 28例服真武汤加减后测定尿 ALb、尿IgG。显示该方明显降低尿ALbIgG含量。

《医统》卷八:贝母瓜蒌散

【处方】贝母、瓜蒌、南星(炮)、荆芥、防风、羌活、黄柏、黄芩、黄连、白术、陈皮、半夏(汤泡7次)、薄荷、甘草(炙)、威灵仙、天花粉各等分。

【功能主治】肥人中风,口眼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至夜服。

【摘录】《医统》卷八

《医学心悟》卷三:贝母瓜蒌散

【处方】贝母2钱,瓜蒌仁15分,胆南星5分,黄芩1钱,橘红1钱,黄连(炒)1钱,甘草5分,黑山栀5分。

【功能主治】类中风,肺火壅遏者,肺热液干。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笔花医镜》卷三:贝母瓜蒌散

【处方】川贝2钱,瓜蒌仁15分,山栀1钱,黄芩1钱,橘红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小儿内热,夜热潮热,昼轻夜重,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症因伏燥者。

【用法用量】

热甚,加川连8分;痰多,加胆星5分。

【摘录】《笔花医镜》卷三

页首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贝母瓜蒌散

【处方】贝母、瓜蒌霜、茯苓、橘红、桔梗。

【功能主治】肺火壅遏头眩。

【各家论述】贝母、瓜蒌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红甘辛以通肺气,桔梗上开肺郁,而痰饮自祛矣。

【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一

方剂名称: 贝母瓜蒌散

  药物组成: 贝母一钱五分(4.5g 瓜蒌一钱(3g)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燥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如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痰证者。

  4.使用注意 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加减法]

  1.若兼有风邪侵肺时,可加入桑叶10 苦杏仁8 前胡8

  2.肺络被燥伤,咳痰有血丝者,应去掉橘红这一味药,而加入北沙参20 麦冬12 仙鹤草12

  3.咳甚者可加入苦杏仁8 桑白皮12 枇杷叶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