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天雷教育 2011-06-1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10-10-31 10:37:06|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过来,但每人的经历却并不相同。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共同欣赏了科学、理想之真,亲情之善,人生、四季、想像之美,本单元我们将走入以成长为主题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向我们讲述少年鲁迅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爸爸的花儿落了》以自传小说的形式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丑小鸭》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诗两首》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伤仲永》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

学习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是首次以成长的角度编入教材,作者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以孩童的眼光审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游戏和学习中体现童真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真感受。

为什么选这篇文章?本文是历届教材的经典范文,清晰的结构、精妙的写景、传神的语言和字里行间对生活的天真诚挚,既是学习的好材料又是感悟的好对象。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写景、状物技巧。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美好感情。

过程:

(一)新课导入,整体把握:

1、  通过资料搜集和回顾,开展“我眼中的鲁迅”交流会。

2、  整体感知课文:你从课题得到了哪些信息?快速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描写百草园和三味

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二)品读“百草园”段:

1、学生自告奋勇配乐朗读百草园的段落,思考:百草园在作者心目中是怎样的?用第一段的一个词来概括。

2、  读第2段,圈点勾画作者所写的景物、景物的特征、写景的顺序(学生在圈点中理解

分析,进一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请你仿写一段话(指导学生:写作要有顺序和主次)。

3、  句式练习:“百草园美,美在……,你看(听、尝、闻)……”(指导学生:写景要

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4、  学生小结本段学习收获:如准确使用形容词;句式巧妙突出重点、观察要有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自己的感情等。

5、  学生先根据图片,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捕鸟的经过,然后精读捕鸟的段落,勾画捕鸟

所用的动词,归纳本部分所写的具体内容,即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用一系列动词,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

7、讲讲《我的乐园》,强调描写顺序、景物特征、注入自己的情感。

(三)分析过渡段:

齐读第九段,探究问题:本段表现了少年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本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四)评读“三味书屋”段:

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探究问题:百草园是一个有无限趣味的乐园,那么三味书屋又是一

个怎样的私塾呢?请通过阅读,找出文中语言有理有据地表述你的观点。点拨:陈设……、学习……、读的书……、你喜欢这位私塾先生吗?      

(五)主题探究:

    探究问题:本文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本文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参考,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方法:

先在默读文章基础上把握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而体味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思想感情;再就文中精彩段落进行仔细研读,从“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角度入手,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写作。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采用插叙记叙下来,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含蓄地记录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

选择本文的意图在于学习作者巧妙的插叙和伏笔的写作技巧,并通过自传性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过程中的使命性意义。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学习运用插叙的写作方法。

2、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3、了解作者的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在父亲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的感受。

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默读全文,思考文中记叙了几件事?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三)重点研读,讨论思索:

分角色朗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想象“我”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说说这情景预示着什么?(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你能再找到几处吗?)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

(四)联系实际,拓展探讨:

1、  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3、观赏影片《城南旧事》

方法:

本文关键在于多读,读出文中父亲和“我”之间的彼此深情,使自己受到感动;通过读,区分眼前事和回忆事,学习插叙的巧妙。

 

第3课 丑小鸭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丑小鸭》是安徒生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学习时要注意“丑小鸭精神”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同时还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来阅读文章,理解安徒生“生活本身就是童话”的文学观点。

为什么编排本文?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它不仅能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还能用含蓄的笔墨向学生传达矢志不渝的执着美。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

2、联系上下文,用心揣摩和理解有关文字的含义。

3、学习丑小鸭对美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

过程:

(一)感知文本:

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思考并口头表述: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

有什么追求?

(2)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自己复述这个故事。

(二)研读文字:

联系上下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试着回答括号中的问题,然后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

(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三)拓展阅读:

1、安徒生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有人说,本文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你如何看待这两个观点?请通过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2、讨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与我”。

3、以小组为单位将童话改编成课本剧,评选最佳剧本并安排演出。

4、网站:http://www./child/authour/04-ats/index_ats.htm

阅读文章:《海的女儿》、《安徒生:阿拉丁的神灯》、《夜行的驿车》等,与身边的老师或同学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方法:

文章通俗易懂,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读,并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这位童话大师的艺术魅力。

 

第4课《诗两首》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诗两首》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平等的劝告口吻、热诚坦率的语调告诉人们面对生活始终要乐观的哲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自然之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为什么选择这两首诗?诗歌语言清新脱俗,充满耐人寻味的哲理,并体现着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觉。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

2、  介绍有关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小诗的兴趣,对自己的生活构成积极的影响。

过程:

(一)关于作者: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

(二)关于文本: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你觉得诗歌阐明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本诗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但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

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3)背诵全诗。

2、《未选择的路》

(1)《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2)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是什么呢?这是什么手法的运

用?

    3、介绍这两首诗的另外两种译本和诗歌的外文原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

(三)关于诗歌:

1、搜集一到几首你喜欢的哲理小诗,就诗歌做简要的点评,然后在课堂内开展“小小诗歌朗诵会”。

2、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类似的哲理小诗,然后在朗诵会上交流或在相应的刊物上发表或留做自己的纪念。

方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应当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并结合普希金的众多作品进行自主的探究性阅读。《未选择的路》要结合诗歌象征方面的知识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着重写了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第5课《伤仲永》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真正成才。

之所以选择本文,是在于文章简练隽永的语言美,生动形象的叙事美和深刻透晰的说理美。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能结合课文注解和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继续提高文言文的诵读能力。

3、让学生懂得天赋好还需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过程:

(一)作者档案:设计制作作者档案,评选最佳设计方案。

(二)熟读熟诵:

自由朗读全文,注意朗读技巧,可以参考古人诵读古诗文的方法,摇头晃脑地朗读,尽力读出文言文的感觉。

(三)分式整理:

1、结合课文注解、查找工具书、相互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疏通文意。

2、根据“文言文分式整理”的提纲,自己整理本文知识点,形成学习提纲。“文言文分式整理”提纲:文学常识、生字生词、重点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

(四)赏析文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2、你怎么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4、方仲永的故事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方法:

首先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句,读懂课文,完成练习;其次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借事说理的特点,最好能做到熟读成诵。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待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教师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是:

1、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第6课  黄河颂

一、             课文特点及意图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做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诗歌朗读的能力。

过程:

(一)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电视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朗读诗歌: 

学生齐声朗读;自选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读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歌颂黄河的部分,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4、课文小结

序曲  ————    主体      ————    尾声

伟大坚强    绘黄河——颂黄河      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5、再次朗读

(四)拓展延伸:

阅读《黄河大合唱》其他几个乐章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

方法:

先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二部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接着自然引出对歌词产生背景的介绍,激发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应以诵读为主,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之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第7课  最后一课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具有独到的效果。

《最后一课》作为短篇小说,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依然来学习它的原因。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初次默读。教师不做其他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细致阅读一遍。

2、漫谈阅读感受。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如果时间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成文字上交。但无论如何,教师在这一阶段不宜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将学生芜杂的感受和体会条理化。对于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二)研读课文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A.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B.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由于这最后一课而变得懂事的孩子”的一种见解。

   C.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A.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B.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几种“见解”。

3、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三)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作业延伸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作业布置

1、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2、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方法: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这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

2、理解和领悟文中的比喻所蕴涵的哲理和洋溢的感情。

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文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以培养学生查找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李大钊。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课前已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标出应注意的读音,圈出自己认为容易读错的字词,再交流。

2、集体齐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注意情感)

(四)研读课文

1、  分组轮读后,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2、分组轮读后,思考“雄健的国民”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呢?

学生寻找关键词语:“高唱” “悲壮” “走过”……

(五)问题探究

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2.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是不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

3.由以上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六)作业布置

1、(讨论一下) 完成练习三:课文末了三段强调了一个“趣”字,如“冒险的美趣”、“壮美的趣味”、“最有趣味的事”。这些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现在的新形势下,你觉得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方法:

1、本文适于朗读。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2、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不必死扣本体、喻体之类概念。应对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

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领悟。

3、最好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况的资料。没有条件的,由教师介绍,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9课  土地的誓言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梳理文章结构,感受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

2、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精彩语句,揣摩语言并体味文章写作特色。

3、  进一步感受爱国情感,并由此受到启发。

过程:

(一)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创设情境。)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在战乱的年代里,许多人踏上了遥遥无期的离乡背井之路。但走得再远,我们也割舍不下对土地的这份深深眷恋,我们也永远铭记对土地许下的誓言,总有一天,我们会踏上重返的路途,为我们所深爱的土地。

(二)检查预习

1、  让学生自主展示交流、解说自己所找到的背景资料,从而对时代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通过投影,电脑播放,讲述等多种方式进行。)

2、  由时代背景联系到该背景下的人——作者。作者简介。

3、 由作者与背景联系到课文标题的理解。土地的誓言——被迫流亡远离家乡的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三)整体感知课文

A、教师进行表情朗读(正音正字,学生感受文中充沛的感情。)

B、个体审美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先知道一定的朗读技巧,并明确该文应以情带言。)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比较后再读。(该环节以学生为主,随学生而流动。一方面让他们自己感受课文,理解句子;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评价能力)

C、师生共同梳理全文结构(这一环节宜简不宜繁,教师略加点拨和学生共同完成任务。)

(四)问题探究质疑

A、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B、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C、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呢?

D、有人说这篇文章中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娘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五)积累、品味

  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好,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学一学。(视教学情况而定,这一环节可作为课堂口头练习,也可作为课后作业,重在练笔,提高仿写能力。)

(六)作业布置

1、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的情感,写一篇小短文

2、课外推荐对比阅读秦牧的《土地》,谈谈心得、体会。

方法:

   这是一篇情感浓郁的散文,有着多种意象,更有着与意象息息相关的细腻而雄浑的情感,但却很难吸引目前还非常注重情节的初一学生。所以教学以“情感渲染+情感感受”为核心,将学生“带回”那个时代那种处境以产生共鸣,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第10课   木兰诗

一、             课文特点及意图: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另外,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也是今天依然要学习这首诗的原因。

二、             教学建议:

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全诗,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2、把握文章的整体感受,了解故事情节。

3、分析、揣摩文中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使学生充分体会汉语丰富、优美的表现力。

4、联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文学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用豫剧《花木兰》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各自读课文,全班齐读

学生默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把关,指导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3、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再次齐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以前学过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

4、诵读指导

(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3)男女生背诵挑战赛。

  背诵方法面面观: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是利用什么方法将330字的《木兰诗》背诵下来的。(如:图片记忆法、情节回忆法、规律掌握法、熟读成诵法、抄写记忆法……)

点拨: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5、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6、作业布置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方法:

   1、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2、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3、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其间向我们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教学这些课文,如果稍有小心,就有可能教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所以在让学生感受名人精神力量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度”,既要体现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也要很好地把握工具性,从而使学生在自身的人格素养上和语言品析能力上都有所得。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名人都有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应指导学生在这方面向名人学习。

③知识和能力目标:这些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都值得揣摩、感悟和积累。例如,《邓稼先》平实的语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诗一般的语言,《音乐巨人贝多芬》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描写生动,词藻富丽,不妨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要当堂准确无误地背下来。

本单元的教学设想可以这样来构思:

①本单元的课文所涉及到的名人较多,有些学生不一定熟悉,所以我们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去查找本单元涉及到的名人相关资料,让学生先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②因为本单元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同,所以应该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对不同特色的语言进行体味、感受、理解课文。

③针对每篇文章不同的语言特点,加强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④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⑤鼓励学生课外了解其他名人,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第11课 邓稼先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看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觉悟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本文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本文具有浓郁真挚的情感美。作者杨振宁教授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文中写的是与他有50年情谊的好友——大科学家邓稼先的事迹,让我们在感受到他对友人的崇高敬意之余,更能感受到他的一颗赤子之心。读来宛若一壶浓郁的情感之茶,令人长久回味!

二、教学建议

目标

①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②结合默读和朗读,进一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

③理解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情感的需要。

过程

(一)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杨振宁与邓稼先的资料。

(二)速读全文,概括课文六部分的大意。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文作者为什么没有介绍邓稼先的具体事迹,而是着重叙写他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

(四)重点研究文章第五部分。

①学生朗读第五部分。

②小组讨论:这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目的是引与文中引用诗词与歌的用意。)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五)理解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情感的需要。

①找出文中句式整齐集中的地方和长短句交错使用的地方。

②让学生朗读所找到的句式,感知句式多变对表达情感的变化。

③学生小结句式多变对表现情感的作用。

④课堂进行根据情感需要而带来的句式多变训练。

(六)布置作业

   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办一张手抄报。

方法

①速读、默读,朗读。

②讨论、研究。

③信息收集、信息筛选。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着力表现了他作为“学者方面”的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事迹。两部分互为补充,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本文具有诗化的语言美。本文的语言具有诗歌的特点:凝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性、跳跃性。成语或仿成语结构短语的使用、文言词语以及大量对句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更有力地烘托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人物的个人魅力。

二、教学建议

目标

①朗读全文,画出文中精辟的语句。

②精读、细读文中优美的语句,体味文中语言的优美。

③对文中优美的句式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学会积累和创造优美语言的方法。

过程

(一)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二)学生自主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语言中一些精辟的语句,并进行小组交流。读完后再思考一下: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并概括出来。

(三)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朗读,分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

①可采用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进行试读,进行朗读训练。

②让学生对这些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感情地朗读自己所写的语句。

(四)布置作业

   课外找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搞一次仿写佳句比赛。

方法

①有层次地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②有意识地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

③信息收集、信息筛选。

 

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本文具有撼人心魄的生命之美。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令人景仰。作为一个酷爱音乐的音乐家,贝多芬面对耳聋的巨大不幸没有消沉,而是用他的心灵、热情、及至全部的生命弹奏出一首流传千古的不朽的音乐之作,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建议

目标

①速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②与前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三篇文章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

③体会文中所展示的人物的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

过程

(一)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设置情境。

(二)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三)学生速读全文。(利用上一课所学圈点勾画方法)

①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②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反映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的语句和段落。)

(四)比较本文与上两篇课文在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6、7、8段。

②组织学生讨论本文肖像描写的好处。

③教师进行总结。

④同学练习并交流肖像描写练习作业,交换评阅。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堂讨论和同学评语,修改肖像描写作业。

方法

①采用比较阅读,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②学练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

③欣赏《命运交响曲》。

 

第14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写的是一次聚会,基本上以时间为序,按照人物到场的先后,依次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通过对人物各有侧重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本文具有摇曵多姿的人物形象美。短短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四位作家,而且每一位作家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作者在表现人物进能够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兼顾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做到了同中有异,同中显异。这样人物刻画显得不单调呆板,而是错落有致,摇曵多姿,人物形象自然令人过目不忘。

二、教学建议

目标

①默读全文并划出表示行文顺序的语言标志。

②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比较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采取的不同侧重点。

过程

(一)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资料。

(二)学生速读全文。(利用上一课所学圈点勾画方法)

①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语言上有什么标志?

(三)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四)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辨认出图片中的人物,并利用文中语句说明理由。

(五)讨论:文中为什么每个人物的描写侧重点不同?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的描写方法,课外进行练笔,并和同学交流。

方法

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个性的体验。

②课内外结合,学以致用。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文章虽然短小,但却精练而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启发我们要重视学习。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 本文具有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已成为使用的成语便是明证。

二、教学建议

目标

①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

②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反复对文章进行诵读。

③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文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

过程

(一)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孙权和吕蒙的资料。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利用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本大意,不懂的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三)反复诵读课文。

①熟读课文。

②根据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

④进行快速背诵竞赛。

(四)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

①两文的内容有什么异同?

②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③学习了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体会?

(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故事情节,一定要描写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改变人称结构,试扩写这篇短文。

方法

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②联想和想象是阅读文章的有效手段。

③多媒体手段运用。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单元概况:“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选是的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既有表现乡村戏剧和民间传统艺术的《社戏》、《口技》;又有表现中外舞蹈艺术的《安塞腰鼓》、《观舞记》;还有表现绘画艺术的《竹影》。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对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同时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的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不要划一地要求学生理解某种文化现象。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单元各课后有一定量的扩展性练习,教师可以自己设计练习形式,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议,发挥创新精神,灵活处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

 

第16课    社戏(小说)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醇厚的人情。小说写的是“我”小时侯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温馨,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在这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醇厚一如那里的山水令人沉醉、感动。小说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这些小伙伴淳朴善良、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乐于助人。文章的景物描写也极具特色,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为什么选这篇文章?这是传统名篇,她使我们联想起我们永远失落了的童年,激起了读者的人生经验通感。她又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让人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渴望,这种都市人的乡愁也使《社戏》的艺术魅力更为隽永。同时,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是训练朗读和背诵的好文章。

二、教学建议

目标:1、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写景方法,理解景物描写效果及作用。

3、品味并积累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课文内容,画记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根据线索理清情节思路。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朗读你认为最情趣盎然的部分,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三)研讨课文,组织讨论。

1、哪些描写能让你忆起童年的生活片段?具体说一说。

2、如果让你选择,你最想和文中的哪位交朋友?为什么?

(四)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同学们读这篇小说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文中尤其最后一句充满一种怎样的情感?

2、我们把文章最后一句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方法:

本文是经典美文,江南水乡的景色描写极具特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品味。要能体会出文章描写的生动性。文章所选的材料较多,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事件来结构全篇的。

 

第17课   安塞腰鼓(散文)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安塞腰鼓》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力量也正是通过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与羁绊。安塞腰鼓,正表现了他们身上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文章用语激动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于浪漫中渲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

全文充满一种阳刚之气,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非常适合朗读训练,

二、教学建议

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程:

(一)朗读、感知

1、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明确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

(二)朗读、品味

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

 方法: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第18课    竹影(散文)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竹影》主要是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好玩好动的本性,接着就引入了正题:水门汀上的竹影,好像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了孩子们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过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不知不觉地孩子们领悟到了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真可谓“引入门墙无意中,寓教于乐见匠心”。

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语言描写生动形象;使学生初步得到艺术的享受。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划的语句并陈述理由。

(三)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通过交流共同解决。

(四)延伸拓展。

1、回忆《童趣》,背一背,说一说两篇文章的共同点。

2、说一段童年往事,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五)作业

1、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作者的成功与他的父亲对他的引导教育给了你什么启发?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的想法。

2、细读课文第七段,归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幅中国画。(选做)

方法:

要联系生活实际,体验课文中蕴涵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与此同时,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由此生发出去并体味。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注意对艺术的认识和体验。

 

第19课    观舞记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观舞记》是作者在欣赏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用语言来表现这种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精妙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并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使我们在品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读者自己的想象,以获得语言和舞蹈双重审美的享受。

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1、这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表现了舞蹈这一人类最古老的艺术。2、课文语言绚丽多姿,是初一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范例。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表现艺术形式的方法。

2、品味本文描写优美的语言。

3、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过程:

(一)  初读课文,激发热情。

1、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气绮丽的印度风情。抓住契机,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学生谈初读体会。

(二)  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1、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语句,大声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2、请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概括所描写的舞蹈的特点。

3、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三)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四)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1、为什么说她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

2、欣赏一段舞蹈,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来表现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

3、展示交流。

方法:对舞蹈的描写优美生动,要仔细揣摩,思考并学习如何用语言表现某种艺术,如听觉形象、视觉形象等。充分发挥想象力,体悟印度舞蹈的魅力,广泛接触、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开阔胸怀。文中有许多描写歌舞的精彩的语句要找一找,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第20 课    口技

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为下文描写精彩表演作铺垫。第二部分写表演者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主体,描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也而醒、又醒而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第三部分描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与首段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加任何道具,刚才的表演确是从口中发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获得了强烈的表达效果。

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篇目的文言文,精彩的表演、精彩的描写相映成趣,课文条理清楚,语言丰富,是学生积累学习古文的极好的教材。

二、教学建议

目标:1、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朗读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怎样描写场面。

过程:

(一)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具体方法:1-4人组成小组,一人读,其他人听,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讨论统一意见。

2、全班试读课文。请1-2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准,停顿是否有误,交流意见。充分利用工具书。

3、朗读课文。具体方法:学生出声朗读课文两遍,读完即停;然后全班齐读或自我推荐读。

(二)   疏通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译课文。具体方法与学生自读课文方法同。

2、提问、交流、翻译、评议。

(三)   细读课文,欣赏课文精彩的描写。

1、分别欣赏三个精彩片段,朗读并尝试背诵。

2、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四)   背诵课文。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准备用白话复述两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2、根据提示背诵。

3、组成两人小组互相检查背诵。

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味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理清文章脉络,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结合的手法,并背诵全文。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探险传奇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的资料所写的传记。课文用饱含感情的文学笔法,叙述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南极探险绝望而归以至覆没的悲壮故事,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启迪:胜利和失败、伟大和平凡该如何定义?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写法,通过人物自白串联情节,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写出了鲁滨逊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启迪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运动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充满死亡的路线”,阻挡不了中国运动员的探险脚步。虽然在登山过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时时威胁着运动员的生命,但我们的英雄们,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感受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这篇演讲词缘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这是一个导致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语言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也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对人的一生发展还是民族的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本单元课文主题深刻,值得挖掘的特点,可以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作为重要目标。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体会探险家们敢于冒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挑战自然、探索奥秘的壮志豪情。同时,由于本单元的一些课文篇幅较长,我们在了解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把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作为另一目标。


第21课 伟大的悲剧(传记)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是一篇节选的人物传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本文文学味很浓,不少意味深长的句子可谓锦上添花,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浓浓的由衷赞叹之情: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高尚无比——壮丽的毁灭,虽生犹死。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  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体会一些细节描写所具有的内在含义;

3、  感受斯科特和他的伙伴在探险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几幅南极风光图或南极风光录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南极独特的景色;

(2)、请学生讲讲他所了解的南极气候,突出极地环境的恶劣;

(3)、由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过渡到对本文的学习;

2、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快速阅读,提醒学生要学会捕捉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激动难忘的细节: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感受探险家们勇于探索、不怕牺牲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1)、自由品读,四人小组共同赏析,分别阐明理由;

(2)、要求学生先复述细节,再阐明理由;

(3)、集体朗读,共同品味,补充理由;

提示:

(1)、有选择地朗读2、6、7、9、10、12、13、14等小节;

(2)、品读时,把握人物描写,抓住一些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4、  研读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2)、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活动有意义吗?若有,其意义何在?

5、  课外延伸作业:(选做)

(1)、阅读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所写的绝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

(2)、请联系现实生活事例,谈谈胜利和失败到底该如何定义;

方法:

1、  导入部分,情境激趣;

2、  快速阅读,方法指导一定要到位;

3、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到这一南极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


第22课 荒岛余生(小说)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世界名著,文中的主人公鲁滨逊身上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坚忍不拔、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欧洲的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也一直被当作儿童的必读书。本文接选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逊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逊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找希望的矛盾心理。学习这篇课文,关键是要理清鲁滨逊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前后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由鲁滨逊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的思维之光。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培养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学习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3、  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品质;

过程:

1、  布置预习:

(1)、开学初向学生推荐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2)、搜集有关《鲁滨逊漂流记》的评价文章;

2、  由卢梭的话和冒险家的代名词导入课文。

3、  检查预习:

(1)、概述小说主要内容;

(2)、在这部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

(3)、文学史上,大家对这部小说是如何评价的?

(4)、主人公鲁滨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  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2)、在身陷荒岛之初,鲁滨逊有什么想法?

(3)、从全文来看,鲁滨逊在陷于荒岛之后,先后遇到并自己设法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5、  研读探讨:

(1)、身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鲁滨逊的这种自我安慰的行为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为什么?

(3)、针对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内容分别朗读;回忆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分别罗列出来,并谈谈对这种做法的理解。(结合文中“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的句子)

(4)、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6、  延伸作业:

外出旅游时,一位旅客因贪恋山中美景和旅游团走散,迷失了方向------假设你就是那位旅客,请你想像你会怎么做。请发挥合理想象,写一篇短文。

方法:

1、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2、设计好“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自我调整,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通讯)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是郭超人老先生以最快的速度写成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节选部分,这篇通讯及时地报道了1960年5月我国的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抒写世界登山史上新记录的感人事迹。节选部分多处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选取典型事件有详有略地表现中国登山运动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培养快速阅读,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2、  品析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3、  学习本文有详有略的写法;

4、  感受中国运动员们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过程:

1、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以及此次登山的背景材料;

(2)、准备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2、  由音像、图片导入,突出“死亡之峰”。

3、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主攻珠穆朗玛峰顶峰最后380米高度的年轻队员有谁?

(2)、主攻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4、  精读课文,探讨问题;

(1)、登顶过程中,作者着重描写了几大困难,分别是什么?登山英雄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你能找出作者重点写了哪些内容吗?为什么这样安排?

5、  跳跃阅读,品析语句: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提示:要求先找语句,然后品读,体会其作用。

6、  个性阅读:

(1)、这篇文章还有打动你的地方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人物的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从文章的写法、思想内容等方面来谈。

7、  课外拓展练习:

观看中国运动员为了庆祝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五十周年再次向珠峰发起挑战的实况录象,写一篇通讯报道,要求有适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要有详略之分,主题明确。

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直观感受,渲染气氛;

2、教学过程多设计朗读环节,如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能体现人物精神的、特别能感动人的一些行动、心理描写的语句就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第24课 真正的英雄(演讲词)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问世间何谓英雄?本文则以世界航天史上的伟大悲剧诠释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同时告诉我们:莫以成败论英雄。这篇演讲词以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伟大精神来鼓舞人,以强烈又真切的感情打动了读者。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悲痛的情感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培养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

2、  体味文章的情感脉络,理解演讲稿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3、  感受人类在征服宇宙的伟大斗争中,从不畏惧艰难曲折,勇往无前的精神;

过程:

1、  展示相关图片,介绍背景导入。

2、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七位遇难者分别是谁?

(2)、里根总统在演讲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自由品读,深入探究:

(1)、找出自己难以理解语句,小组合作探讨;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表达,集体释疑;

4、  主动探究,把握情感:

(1)、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这篇文章动人心魄的力量来自何处?

(2)、自由朗读;

(3)、学生扮演总统朗读;

5、  拓展延伸,开放探究:

阅读一则课外新闻:“悲剧重读——哥伦比亚号与挑战者号爆炸有惊人巧合”,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方法:

1、这篇演讲词情感充沛,含义深远,号召力强,是一首对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人类精神的壮美赞歌。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最好方式,在学生听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作者演讲时的心情,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感受;

第25课 短文两篇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的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读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古人执着而伟大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而大教育家孔子也不能决断的故事,说明了天下之理人不可能尽知的道理,也告戒人们做人应当实事求是,不能强不知以为知。同时,这两篇短文也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的好范文。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疏通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  了解神话传说,体会神话想象丰富、大胆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  感受古人挑战自然,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

过程:

(一)、夸父逐日

1、  神话导入,简介《山海经》。

2、  朗读训练:(发挥课文短小的优势,在短时间内集中反复朗读,以达到熟读的要求)

(1)、教师范读,学生把握字音、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示范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4)、齐读;

3、  自主、合作学习:

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遇到不能解决的字词,四人小组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4、  讲故事比赛:

请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大胆的想象,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5、  形象感悟:

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6、  比较阅读,拓展欣赏:

(1)、比较分析《夸父逐日》与《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的异同;

(2)、活动:竞猜有关“日”的成语,选择五个成语写一段话;

(二)、两小儿辩日

1、  解题导入。

2、  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分角色朗读;

3、  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四人小组合作,自主翻译全文;

(2)、集体研讨不理解的词句并归纳积累重要词句;

4、  发散性思维训练:

(1)、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孔子回答不了两小儿的问题时,态度怎样?

(3)、你对孔子的做法怎么看?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启发?

5、  根据课文内容,即兴表演:

要求:不违背原文主旨,在语言、动作方面可以大胆想象,但必须符合情境,符合人物身份。

方法:

1、  在注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多角度理解;

3、  以讲故事和即兴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单元概况:本单元选编的五篇文章都是描写动物,属于“人与自然”这个贯串性基本母题下的“人与动物”这个子题。人如何与动物和睦相处,如何创造更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是新时代的主题,更是出于对新世纪我们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关注。正是基于这份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编者在选文中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理想和追求。如:《珍珠鸟》通过叙述“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完全信赖的关系变化过程,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颂歌。《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控诉了人类对生命的践踏,歌颂了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华南虎》塑造了虽身陷铁笼,仍执着追求自由,强烈反抗冷酷现实的华南虎形象,既对庸俗“观众”的谴责,也寄托了作者对不屈生命,不羁灵魂的讴歌。《马》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歌颂了马的高贵、剽悍、豪迈和犷野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表现了作者追求生命本色的人生理想。《狼》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生死较量,最终狡诈的狼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神奇故事,说明狼无论多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机智所战胜。五篇文章体现出题材的丰富性,使得学生在感性感悟中对“人和动物”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单元重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A、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B、初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C、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和品质。

二、知识和能力方面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三、过程和方法方面

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第 26 课  珍珠鸟(散文)

一、             课文特点及意图

《珍珠鸟》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它取材于现实生活,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为我们描绘了人与动物相亲的理想境界。也许由于人类对鸟类伤害太深,鸟在人类面前总是生性胆小,心存戒备。而“我”体贴地为怕人的珍珠鸟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爱的家园,靠一颗爱心赢得了小鸟的信赖,重建人鸟间最原始的和谐。文章最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挖掘出了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除此,作者将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性灵赋予无知的小鸟,所以刻画鸟的形状、动作乃至神态都极细腻、逼真。

为什么选这篇散文?一、情感浓郁,意蕴深刻;二、形象优美,描写细腻;三、语言朴素、清新而有文采;四、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体味人鸟间逐步深入的情感,从而真正感悟到本文意蕴。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

3、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程:

(一)读课文,感受“情意”。

1、听读。2、模仿录音朗读。3、畅谈阅读初感。(基本能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爱。)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从哪里感受到的?

明确:作者精心为珍珠鸟设置了生活环境并不加打扰(四“不”——不看,不管,不赶,不写),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这份爱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应引导学生解读。结合课文,可理解到这份“不一般”的爱,包括对鸟儿生活习性和生存空间的充分尊重,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宽容和体贴,互为欣赏,零距离心灵沟通,人鸟合一的完全信赖等等。只有在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才能对课文最后一句真正有感悟。

(三)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1、“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美好的境界”体现在哪里呢?配乐朗读 14 段。

2、这一幕定格宛如一幅画,溢满温馨、安宁、诗意。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1、  学完这篇课文,对“信赖”有什么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

(五)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生动词语和优美语句于积累本上。

2、荐读索尔.贝娄《一件小事的震动》  法/科莱特《松鼠》

方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赏,在欣赏中加以评价,会使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第 27 课  斑羚飞渡(小说)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斑羚飞渡》是一篇凝聚着人类良知的警世之作,也是一篇浸润、喻示着美好人性的作品。

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老斑羚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年轻一代的逃生。这悲壮的一幕承载着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这是一种令人类自愧不如或值得人类发扬、学习的一种精神。而令所有人类不容忽视的是,制造这场悲剧的正是“我们狩猎队”,“我”在惊叹斑羚能够以牺牲铸就生命辉煌的时候,竟然没有丝毫的自责与反省。从环保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人类充当了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的不光彩角色。

为什么选择这篇小说?1、以精炼形象的语言、惨烈悲壮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礼赞。2、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去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重新反思人与动物相处。(3)主旨丰富,提供了多元感悟文本的空间。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积累成语。2、品味飞渡场面的壮美,体验斑羚精神。3、感悟人与动物关系。

过程:

(一)积累雅词

§这篇课文词语丰富,你认为值得积累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快速浏览、勾画下来。

明确: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成语,积累成语,丰富词汇库。

如:“进退维谷”什么意思?   进有什么困境? 伤心崖  退有什么困境? 狩猎队  绝境

(二)体验斑羚精神

1、作者用生动、精炼的词句给我们讲述了斑羚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如何求生自救的全过程。在整个求生自救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头斑羚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言之有据,理直气壮)

明确:A.第一只试跳的老斑羚 B .镰刀头羊 C .灰黑色的母斑羚 D .第一次在空中垫脚石的老年公斑羚

2、不管是第一只公斑羚、镰刀头羊、还是第一只空中垫脚石的老年公斑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知道是什么心愿吗?

明确:为了种族的生存,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年轻一代的逃生。(斑羚精神)

3、最能体现斑羚精神的是斑羚飞渡的那一幕。自由读课文的飞渡部分,圈划飞渡过程中的动词,感受老斑羚是如何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半大斑羚铺就一条生存之路。

(1)有感情朗读最震撼人心的句子。(2)课件斑羚飞渡。(3)配乐齐声朗读。

(三)反思体验人与动物的相处

你在人与动物的相处方面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作业:

1、积累:(1)对峙  逞能  湛蓝  斑斓  娴熟(连词写一段话)

(2) 没有……没有……也没有……但……(仿句)

2、阅读写作:(1)阅读《生命垂危的金钱豹》《藏羚羊的跪拜》  (2)给狩猎队写一封信

方法:师生对教材的理解的自主权增大,解读课文时可不惟教参,不惟专家论断,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发自内心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但只放不收,势必使整个课堂犹如一盘散沙,而且个性化的体会和共性化的理解要和谐统一。

第 28 课  华南虎(诗歌)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华南虎》写于 “十年动乱”期间,在创作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那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牲灵的年代。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在诗作中,诗人把这苦难和血性赋予了被囚禁的华南虎。虎,在这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符号,铁笼恰是邪恶与困厄的象征。整首诗充满哲理的思索和激情的想象。

为什么选这首诗?1、本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2、形象鲜明。3、意境深远。华南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着的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也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人的颂扬。

二、教学建议

目标:1、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整体把握主旨的能力。3、鼓励学生培养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

过程:

(一)   诗歌,初步感受华南虎形象。

1、  出示投影片,反复朗读全诗。

2、  品味作者笔下的笼中华南虎的形象。以“这是一只……华南虎”句式作答。

(二)细读诗歌,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1、  知人论世。(讲授时代背景)

2、  作者在华南虎这个形象上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从诗中哪些诗句可看出来?

3、  象征手法。

(三)再读诗歌,对比不同诗歌中虎的形象。

朗读诗人布莱克《老虎》,说一说,它和课文同样是写虎,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四)作业

1、  积累有关“虎”的成语、谚语、俗语。

2、  这首诗借助具体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且要立足于文本从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意义,进而准确把握这些形象和主题的关系。

第 29 课  马(科学小品)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关于马的诗文多如马毛,却少有像布封这样关注马的命运,他注意到了人对马的“训练”与“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对马的“教育”是拯救了马还是迫害了马?布封把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纳入每位读者的视野。不仅如此,布封笔下的马还与整个人类联系在一起。他赞美马,不仅赞美自然美、灵性美,而且还要赞其“人格”之美。这份深刻与全面是前人所不及的。在语言、行文上本文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就全文来看,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以家马的驯良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以其它动物衬托马的美貌。

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一、视角独特。二、字里行间散逸着人格化描写。三、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词汇丰富,是学习语言的精美文章。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最突出的特点,并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二)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2、读二、三段,重点研讨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如今我们极少看见天然状态的马”了。——你能感受到这句话背后作者情感的波涛吗?你能读读吗?

4、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三)延伸拓展

1、梁晓声《如果我为马》 2 、周涛《巩乃斯的马》

(四)作业

1、扩展阅读《泪的重量》

2、你能为不能说话的马写一篇控诉人的文章吗? ——如果你认为马已经被驯服得连控诉的要求也没有了,那么,不写也行。

方法:用心、仔细地阅读文本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一篇课文只有读进去,读明白,才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而且文本世界只与学生的心灵相遇,摒弃花样百出的活动,静下心来读课文,深入、细致地挖掘文本,其间的获益必定不少。

第 30 课  狼(文言文)

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这一篇短文写的是两只狼与—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夫的刀下。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双方相持。第四段写屠户杀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机智所战胜。全文虽只寥寥200余字,但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脉络清晰,不能不让人叹服作者的笔力。

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1)故事性强,适合初一学生学习。(2)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3)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逼真。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熟读课文,培养语感,疏通文意,积累语言。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从故事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或悟出一点做人的道理。

过程:

(一)内容呈现。

1、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2、两人合作,用自己的话解说全文内容,不能解说的内容做上记号。

3、朗读课文。

(二)猜猜文意 

1、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其余学生纠正。

2、  总结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叙事)

(三)质疑释疑(成语印证法)

不理解的句子拿到同学中去探讨求解;大家都不理解的句子,教师点拨引导。

(四)分类积累

古今词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两个“敌”、两个“意”、三个“前”、四个“止”等)

(五)师生互动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2、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六)体验评价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七)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方法:文言文教学应改变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字词句知识和生硬的句子翻译、学生被动地听取教师点缀式的课文简析的局面。本设计力图在强化读的基础上,通过猜读、质疑释疑,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