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楚文化:女性文字——女书【选编】

 紫雨剑 2011-06-19

荆楚文化:女性文字——女书【选编】

2010-09-11 14:03:09|  分类: 楚文化研究 阅读188 评论3   字号: 订阅 - 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女书】

 

女书,又叫做“女字”,当地人叫做“长脚蚊(长脚文)”,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是汉语方言的音节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女书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女书文字源于纺织女红的图案,女书作品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有的绣在帕子上,叫“绣字”。这里妇女有唱歌堂的习惯,常常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并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汉族妇女,也有当地一些放弃瑶语只用汉语的平地瑶妇女使用。女书靠母亲传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自然方式,一代代传下来。

 

女书起源和主要流行的地域是中国南部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所以又叫做“江永女书”。永州古代叫做零陵,相传华夏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臣服三苗“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贬谪永州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留下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女书故乡江永县就在这样的偏僻地域,而且是在永州市南端,跟广西交界的南岭山脉的都庞岭中。以前还通过女性婚嫁外地,扩展到附近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中。女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一种女性文字,历史上主要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男人无法了解这些文字的意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女书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现在女书基本上只是在一些农村老年妇女中使用,濒于失传。1982年,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女书,震惊世界。

 

 

【女书的起源】

 

  关于女书的产生,有多种传说:胡玉秀造字说、盘巧造字说、九斤姑娘造字说、女红图案变女字传说。这些传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美丽聪慧的女孩,她们用智慧创造文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学者们对“女书”产生的时代提出了多种见解,认为:“女书”创造的时代大约不会早于明末清初;“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孑遗和演变;“女书”与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刻画符号同源;“女书”是长江流域古代少数民族中的一种文字,记录的是当地瑶族语言,创造女书的可能是瑶族妇女。

  

关于女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结合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末清初。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有人以“女书”中存在与壮、瑶等民族织锦上的编织符号类同的字符为据,认为“女字的构成源于百越记事符号”。

  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

  有人依据“女书”文字与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笔画,造字法类同,认为它是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

  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认为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

  也有人认为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孑遗和演变。这种观点认为:象形字、会意字是文字体系中最早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文字创造者所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据“女书”象形字、会意字构成中反映的文身习俗、“干栏”住宅建筑特色、稻作文化及鸟图腾文化现象。

还有的说法是,女书是汉字和瑶族文字的变形体。由于大部分女书都因书写者死亡,被焚烧或陪葬,所以现在女书为极其稀有的文字。

 

  关于女书的起源,学者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也不是一种,在江永流传较为广泛的有四种:

  

第一种,相传女书是瑶姬借用天书改编过来的。

  瑶姬是谁?瑶姬是王母娘娘的幺女,名叫幺姬。后因下凡游览人间,迷恋上江圩普美村的秀丽风光,便偷偷地住了下来。因王母娘娘的仙境叫瑶池,因此她告诉凡人:她的名字叫瑶姬。

  瑶姬不仅花容月貌,而且聪明伶俐,深得王母宠爱。平时瑶姬的言行举止,活泼任性。她要做的事,谁也不敢阻拦,就是王母也得让她三分。一天清晨,宫女们都未曾起床,瑶姬却早已梳洗完毕。掀开霞帐,推窗启户,只见人间一派明山净水,鸟语花香,田园阡陌,泉美林秀,炊烟袅袅,人流熙熙攘攘,比起天宫要自由得多。瑶姬早想离开

  烦闷的天宫,寻一清静处逍遥自在。如今下界的美景展现在眼前,撩得她心神激荡。她决计到那里去探个新奇。于是瑶姬离开了天宫,足踏祥云,飘飘然下到一个地方,原来是一个地广人稀的都庞岭腹地、风光迤丽的水乡,这就是普美村。瑶姬与下界的人语言概不相通,可是凡人待客特别讲究礼仪。尤其是姑娘们人人心灵手巧,个个聪明能干。虽然语言不通,但都相处甚好。

  人间的姑娘们擅长描花乡朵,纺织花带、花被。她们织绣的绣鞋花、衣边花、头巾简直比天上的彩霞还要绚丽美妙。姑娘们穿上自己纺织的五彩衣裳,灿如明霞若天仙。瑶姬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拜她们为师。 瑶姬觉得这里的姐妹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文化,不识字,言不达意,意不能书。瑶姬想帮助她们提高言情记事的能力,便回到了天廷,把一套复杂的天书搬了下来。姐妹们虽然想学,但一个个目不识丁。瑶姬又把这深奥的天书一一简化,并与女红刺绣结合起来,用当地的土语读唱,使这些貌若天仙的姐妹们一个个能识善写,作诗绘画,读唱自如。自此,这个改变了的天书在女人中间传递,男人不屑一顾,也不识用,因此就定名为“女书”。

  

第二种,传说很久以前,上江圩一农妇生下一个女婴,体重九斤,故取名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资聪敏,纺纱绩麻,织布绣花,无所不会,无所不精。她还异想天开地造出了写土话的女字。所以义年华在回答来访者时说:“只听前人讲古话,九斤姑娘最聪明,女书本是姑娘做,做起女书传世间。”

  

第三种,传说宋朝时荆田村出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说叫胡秀英),后补选入宫为妃。进宫后不久,遭冷遇,苦闷异常。她想写信回家倾吐苦情,又怕太监发现。于是心生一计,根据女红编了一套文字,以歌咏体写在手绢上捎归,并嘱咐亲人:要斜着看,要用土话的音来读。于是这种文字就在妇女中传开了。

  但根据地方志上所说,胡玉秀并非入宫为妃,而地方志中提到她的名字,是以她的弟弟的姐姐表述。胡玉秀的弟弟进朝为官,後返老归隐,朝廷赐一房宅。有传言说,是为其姐,由其地方志可看,此说并没有根据。

 

第四种,传说是盘巧创造的。盘巧 (生卒年待考),瑶族,女,湖南江永人。著名“女书”创造者。

很久以前,桐口出了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名叫盘巧,她三岁会唱歌,七岁会绣花。她唱的歌令人陶醉,绣的花能以假乱真。后来她被官府劫往道州。为了向家人报信,她煞费苦心,根据女红图案造出字来,写了一封信让一条爱犬带归。同村的女友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信解读出来,从此这种文字就代代相传下来了。

  

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江永女书是女子创造的,反映了妇女们的心态。难怪义年华说:“男儿有志在千里,娇娘岂可让须眉?”

江永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自制的手写本、扇面、布帕上,其作用为自娱自乐、歌堂对歌、书信往来、宗教祭祀、结拜姊妹、诉写苦情、记传等。江永女书作为妇女的贴身、隐私物品往往是人死书焚或随葬,所以至今无法找到流传三代以上或更早的作品,因而女书究竟产生于何时,其真正的渊源何在,女书与甲骨文的关系,女书与瑶族的关系等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成了不解之谜。

 

  据有关考证,“女书”起源于史前陶文,发源地应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尤其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或商县一带可能性更大。“女书”可能是当年居住于陕西商县一带的苍梧族南迁带到湖南江永山区的古老文字。那么,我国文字史至少应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阶段算起,距今约有六七千年历史,比甲骨文还要早3000多年。可以这样说,中国史前陶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古老文字。陶文考古学的年代证明“女书”的起源年代,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女书”也是目前世界上的古老文字,而且是活到今天的文字,这不能不说是文字史上的奇迹。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江永女书是女子创造的,反映了妇女们的心态。

  

 

【女书起源的传说】

 

关于女书的来历有几种大同小异的传说。

 

1、九斤姑娘女红造字说

  很久以前,上江圩有位才华出众的姑娘,因为她生下来有九斤重,人们就叫她九斤姑娘。九斤姑娘非常聪明能干,有一双巧手,纺纱织布、绩麻绣花样样出色。附近的姑娘们都喜欢和她结交姊妹,还有的从远道慕名而来和她交朋友,学女红。以前女人不识字,托人带口信儿常常出错。九斤姑娘便创造女字,用这种字把信写在纸本上、扇子上、帕子上,捎给远近的姐妹。她们接到信后,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读纸读扇读帕,也一边传习女书。后来姑娘们都学会了这种字,一代一代传下来。

 

2、荆田胡氏皇妃传书说

据上江圩一带妇女传说,古时候荆田村胡家姑娘叫胡玉秀(一说叫胡秀英),才貌出众,被选入宫中作皇妃。有的说是唐朝,有的具体说是宋钦宗的西宫娘娘。在宫中受到冷遇,七年只被宠幸三晚,万般清苦,想给家人写信,又怕太监发现,便创造了女书字。她把这种字写在手帕上,向母亲和要好的姊妹诉说在宫中的苦楚,托人把手帕带回家乡,并告诉亲人看信的秘诀:第一要斜着看,第二按土话读音去理解意思。从此这种文字便在家乡妇女中流传开来。有的还说这位皇妃娘娘曾回来一趟,教会了女友写女书。有的却说是她在家时学会的女书。还有的说是她哥哥造的这种字并教会了妹妹,让她用来给亲人写信。荆田村至今有“御书楼”遗址,雕梁画柱。据说有皇帝亲笔书匾“育香楼”,直到六十年代初还在,村里许多人清楚地记得。《永明县志》记载:“宋元符年间,进士胡先和,官文华阁学士,有姊玉秀,才学冠时,名达宫掖,蒙赐御书,给大夫禄,因建楼里第以藏御书。”流传女书作品中有《玉秀探亲书》。村中还有所谓皇妃、国舅回乡省亲留下的圆型石制工艺品,已被踏坐磨损不全。据荆田《胡氏族谱》记载,胡氏为宋时从山东青州迁此。

 

3、神台买书说

  据铜山岭农场河渊村的老年妇女讲,女书是从道县传过来的。桐口、荆田村以北十里外的道县新车乡有座庙,相传女书是从这里的神台上烧香化纸买书传开的。很早以前,有一家父女三人采药路过此地,两个女儿走不动了,在地上一坐不起,老人也因悲伤死在这儿。后来这里人杰地灵,来此地祈拜可消灾去病,人们便为他们父女起座庙。哪家有病痛、哪家媳妇不生崽,到庙里拜过,病没了,灾去了,孩子也有了。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百八十里的人都来祭祀求福,而且都是女人。神台上有绣花小红鞋,没有小孩的拿一只回去照样做一双,拿一双回去就做两双。做了鞋就会有小孩,生了小孩再把鞋送回庙里。神台上还有女书。烧过香,化过纸就可以拿一本回去看读(叫“花钱买书”),读过后可以拿来换。最早的神台女书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丝线绣在绸子上,一卷一卷的。特别是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拿了女书回去要照抄一份,跟年纪大的妇女学认学唱学写。以后可以用女书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悄悄送到神台神龛上,让别人去读、去写。快出嫁的姑娘如果不会唱女歌、写女书,不会做女红,是被人看不起的。

  这些关于女书的传说表明:一、女书字形体与女红图案有关;二、女书字形与方块汉字有关,可能是为遮人耳目而进行了变异;三、女书记录的是当地方言土语;四、女书的创制是妇女维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五、女书作品内容主要是诉苦,用于女性内部的情感交流。群众的口碑传说为考察女书的起源、创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依据。

 

 

【女书的基本内容】

 

   女书作品内容可以分成以下类型:(1)喜庆作品,例如《三朝书》、《哭嫁歌》等;(2)祭祀作品,包括追悼刚刚去世的亲人和祈祷神灵;(3)交际作品,涉及交往、感谢、慰问、责骂等信件;(4)记忆作品,包括日记和传记;(5)教育娱乐作品,例如《四字女经》等伦理作品,《太平军过永明》等历史故事,《孟姜女》等传说故事,还有歌谣、谜语等。

 

迄今为止,发现了大约几十万字左右的女书资料,基本内容如下:

1、通信

江永县道县的妇女,有结拜姊妹的习俗。

两位姑娘结识以后关系融洽,彼此中意,就可结拜姊妹。其中一位首先写封结交书,送给对方。对方如果愿意的话,就会写一封回信,同意结拜,并邀请她到自己家中住几天。有时对方需要考虑,并不马上回信,那么她很可能过一段时间还会收到第二封结交书,表示感情的执着。一旦两人成了结拜姊妹,就要不定期地书信往来。书信之中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大都是表达感情,如怎样想念你,多么盼望见面,梦中在一起等等。对方遇到天灾人祸时,一定要写信去劝解安慰。信件有的是自己送去,有的是托人带去。带信的人只能是女性而不能是男性。如果托男性带女书信件,就会受到当地妇女们的责怪和嘲笑。结拜姊妹中如果有一人出嫁,另外的人要写一封贺信,在她结婚后的第三天送给她。这种贺信称之为“三朝书”。



2、歌本

当地的习俗,妇女裹小脚,不下地劳动。他们喜欢聚在一起纺纱织布,一边劳作一边读纸读扇。可以大家同声歌唱,也可以一个人唱大家听。读纸读扇也是当地妇女串门走亲戚、回娘家最喜爱的活动。有的老人感到寂寞和心烦意乱时,也可以一个人独自拿着女书唱起来,唱歌可以令人忘记忧愁。女书作品全部是七言或五言的诗歌,所以都可以当作歌本使用。不过大家围在一起所唱的,大多是带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叙事诗,如《玉秀探亲书》、《秀鸾投亲》、《六姑谣》、《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姑记》、《王五娘》等。



3、传记

江永县道县的中老年妇女或寡妇,在遇到天灾人祸时,或因孤独而寂寞时,会向结拜姊妹倾诉一生苦情,并请精通女书者为自己写一篇传记。民国时期,写女书传记还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精通女书者首先用女书记录她的诉苦内容,然后修改加工成作品,最后写在一块巾帕上送给她。老人一般将巾帕随身携带,碰到结拜姊妹就拿出来读几段,不会女书文字的可以请人代读。从目前收集的几十份传记来看,诉苦的内容占绝大多数。请人代写的传记占绝大多数,少数是自传。属于自传的有《高银仙自述》、《义年华自传》等。写得很感人,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传记有《八女之歌》、《杨细细》等。

4、叙事

有不少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被妇女们用女书文字记录下来,并编写成长诗式的作品,成为读纸读扇的唱本。例如有一篇《中日战争纪实歌》,记叙日本飞机轰炸江永县以及政府抽丁当兵的情况。《解放歌》叙述了江永县从1949年到1958年的主要政治活动。如1949年解放,1950年反霸,1952年土改,1953年复查,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转初级合作社,1957年转高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更多的叙事诗是描写当地妇女的婚嫁故事。例如《白水玉莲歌》描写玉莲进县城观灯,回村路上遇到坏人加害,幸遇一后生仗义相救。这位后生送她回到村里,才告辞而去,没有留下姓名和住址。玉莲从此害了相思病。一年后的灯节她去县城找那位后生,没有找到,泪汪汪地回到村里。这样一类反映当地妇女生活的作品比较多。



5、敬神歌

江永县允山乡有一座花山,山上有一座花山庙。因供奉的是两位唐朝坐化的姊妹,又称“姑婆庙”。花山庙的信徒全是女性,从清朝以后香火极盛。花山庙会的时间是阴历五月初十到十三。届时,江永县东起上江圩,西至桃川,还有道县、江华县、广西富川县、恭城县都有大批妇女前来祭祀姑婆神。祭祀前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写纸写扇,即把自己的愿望用女书文字写在纸扇上或巾帕上。女书祷文的内容多是些消灾免祸的祷告。如希望外出多年的丈夫平安归家,希望久病不愈的父母康复,希望自己能生儿育女等等。到了庙会那几天,许多妇女带着女扇女巾到花山庙,烧香化纸,读纸读扇,读毕将女书放在神龛上,或者将女书焚烧。这些敬神的女书巾扇只有少数是妇女自己写的,大多数妇女要请精通女书的妇女代写,付一定的报酬。民国初年,江永县桃川镇上还有女纸女扇出售,以满足妇女们敬神的需要。道县龙眼塘村是女书活动的另一个中心。龙眼塘村有一座龙母庙,又称娘娘庙,供奉的是女神娘娘。每年阴历二月的头一天是第一次庙会,阴历八月十五前后是第二次庙会。



以上是女书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他如抒情诗、山歌民歌、哭嫁歌、师公歌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女书形式】

 

旧时当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目前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现在的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