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门历史典故

 紫雨剑 2011-06-19

荆门历史典故

2010-08-21 14:57:00|  分类: 楚文化研究 阅读168 评论0   字号: 订阅- 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1、  阳春白雪

 

   荆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荆门市下辖的钟祥市春秋时为楚别邑郊郢,战国时称郢中,是著名楚辞文学家宋玉的故乡。享誉千古的“阳春白雪”典故就诞生于此,并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钟祥县志》记载他为:“宋玉,邑人也,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宋玉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所以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之宫,或游于云梦之泽。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师从屈原,宋玉也继承了屈原的品格与气节,是继屈原之后的楚国第二大辞赋家,聪明机智,多才多艺,尤其精通文学和音乐,故而常遭同僚的毁谤攻击。于是,有一天在楚王游乐的兰台宫,有了这么一出对话。《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这样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一词后来被用来泛指通俗和高雅的文艺作品。

 

《阳春白雪》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和《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卢,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阳春白雪》,昔为古琴曲,古时每以“阳春白雪”连称,故常被认为一曲,后世琴谱则均分为《阳春》、《白雪》两曲。“阳春白雪”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当然宋玉与楚王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吕才曾依琴中旧曲配以歌词。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阳春曲》,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解释为:“然则《阳春》所从来亦远矣。《乐府解题》曰:《阳春》,伤也。”清末,李芳园根据1860年《闲叙幽音》琵琶曲抄本中所载的《十样景》、《满地锦》等十首小曲,发展组合而成,改各段标题为《春景阳和》、《锦园十憩》等,并殿以尾声,成十一段,总名之为《阳春古曲》。《白雪曲》,据《旧唐书·乐志》载:“《白雪》,周曲也。”张华《博物志》云:“《白雪》者,昔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也。”《阳春白雪》曲,传为春秋时晋国音乐家师旷所作;一说刘涓子所作。刘涓子是楚国大琴师,《乐府诗集》引谢希逸《琴论》说:“刘涓子善鼓琴,制《阳春白雪》曲。”楚人巫觋神祀成风,遍国歌乐成习,于是《阳春白雪》的入歌,就在楚国完成了。楚襄王时郢中出了莫愁女,她“善歌舞”,翻古传的高曲为曲,又得屈原、宋玉的指导,遂成就了《阳春白雪》的辞文佳章,且推向了民间。古城郢中,灵地雅附,因之而有了阳春台、阳春亭、白雪楼、白雪亭等诸多名胜。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

 

2、下里巴人

 

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

 

 

【养由基·百步穿杨】

 

春秋时楚国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后用“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左传》、《东周列国志》等书,都谈到养由基这个人。京、汉剧传统戏《清河桥比箭》,演的就是他善射的故事。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春秋时代的养由基是楚国名将。他的故居“古岭北二里养家坪”就是现在荆门市拾桥镇老山乡古林村。他自小就很会射箭,成语“百步穿杨”指的就是他。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大将。养由基(又作养游基,生卒年不详):姬姓,养氏,名由基,一作繇基,楚国平舆邑(今安徽临泉)人,《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这里。此人号“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胜了。据《吕氏春秋·精通》记载:“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兕: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说文》,《山海经·海内南经卷十》:“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是极为类似于犀牛的一种动物,现在当然已经不存在了。转回来看养由基射兕,讲的是他。看见一块非常像兕的石头,一箭射中石头,此箭力大无比,箭杆射进石头中,只有箭羽露在外面。李广射虎这个故事流传比较广了,但李广也只是镞已入石,镞就是箭头,养由基连箭杆都射进去了,可见两人差距。

 

养由基力量奇大,“常蹲甲而射之,贯七札,人称神。”他双手能接四方箭,两臂能开千斤弓,能射七层甲,人们称之为神!有“神箭”之称,号“养一箭”。

楚共王时,晋兵攻郑,楚出兵接郑,与晋军遇于鄢陵。战斗中晋将魏琦射伤共王眼,共王恨之入骨,予养由基箭两支,命射魏琦。他一箭即将魏琦射死,将另一箭缴还共王复命,从此养由基名镇楚国。

 

需指出的是,养由基和潘党都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神射手。潘党,春秋时楚大夫。潘氏,名党,一称叔党,潘尫之子。公元前597年邲战初起之时,潘党率游阙40乘投入激战。晋师溃败后,庄王巡视战场,潘党建议收晋尸为京观,以示楚之武功。庄王不从,仅祀于河、作先君宫而后还师。楚共王十六年(前575)楚、晋鄢陵之战时,党为共王车右。 养由基和潘党比箭,他们在柳树叶子上做上记号,在百步之外去射。养由基每一箭都能射中,被人们称赞“百发百中”。(“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吕氏春秋》则记载养由基曾经把箭射金了石头里。公元前606年,养由基在大将乐伯手下当一名小校。令尹斗越椒叛乱的时候,楚王率军平叛。两军隔着一条河互相射箭。在混战中,养由基一箭射死了斗越椒,立下战功,于是被提为车右。养由基后来在战役中被吴军射死。

 

典故一:《战国策·西周策》原文: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拔失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党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党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 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党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典故二:

 

楚王猎于荆山,山上有通臂猿,善能接矢。楚兵围之数重,王命左右发矢,俱为猿所接。乃召养繇基。猿闻繇基之名,即便啼号。及繇基到,一发而中猿心。其为春秋第一射手,名不虚传矣。

 

楚庄王时,令尹(相当于宰相)子越椒造反,满朝文武惊恐万分。庄王出榜招贤:“如有能胜子越椒者,即封为令尹。”养由基认为楚国能人不少,皆因奸臣当道,埋没了许多人。既然斗贼作乱,自当应召,为民除害。于是揭下招贤榜。庄王见他年少英俊,端的是个将才,便当面考他。庄王叫他射一只蜻蜓,要活的,不得射中要害。他刚好射掉一片翅翼。庄王满心欢喜。楚国有只白猴十分机灵,没有一个射箭手射得着。庄王叫养由基试一试。养由基背了弓,握着箭去了。箭搭上弓,还未扳开,那白猴就知道这回躲不过了,抱着树身惊恐、绝望地哀叫。养由基扳开弓,一箭射去,就把白猴射了下来。

 

庄王十分满意,便派养由基去和子越椒决一死战。养由基来到清河桥头(在荆门城西象山东侧),向对方喊道:“斗贼,你一向自夸箭术高超,咱们来比三箭吧!”子越椒喝道:“你是什么人?老鼠居然想舔猫的鼻子!”养由基笑着说:“我就是养由基,你的末日来到了!”子越椒哈哈大笑:“你这无名小卒,竟敢与你将爷比箭,真是活得不耐烦了!”养由基说:“你别嘴硬,咱小爷就让你先射三箭!”子越椒喊道:“好小子,有种的不许动,看箭!”嗖的一箭,直朝养由基脑门射来。养由基右手一伸,就把箭接住了。接着飞来第二箭,养由基一伸左手,又接住了。子越椒暗自吃惊,喊道:“有本事的不用手接。”养由基耐着性子答道:“好吧!”说明迟,那时快,子越椒使出平生臂力扳满弓,一箭直向养由基咽喉射来。只见养由基不慌不忙,略一低头,就把这第三支箭衔住了。轮到养由基动手,子越椒脸色刷白,慌慌张张左闪右躲。养由基不觉好笑,“斗贼,我还在试弓哩!看你怕的!”话音未落,一箭正中对方咽喉。从此楚国人称养由基为“养一箭”。

 

楚庄王平定了若敖氏之乱,要封养由基做令尹。可是养由基不愿做官,将令尹荐让给贤明正直的孙叔敖。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楚、晋两国在鄢陵交战,晋国大将魏锜暗箭射中楚共王的眼睛。共王愤恨难消,召见养由基,赐给他两支箭,说:“你是我最信任的心腹人,但愿你能用这两支箭为我报这一箭之仇。”养由基放马前往,与魏锜会战,不上几个回合,一箭射去,正好射中魏锜的颈部,结果了魏锜的性命。养由基把另一支箭带回来,缴还共王,禀奏说:“大王的深仇大恨已报了!”

 

  楚庄王有一次去云梦泽射箭,让属下把猎物全放出来,结果猎物太多,庄王想不好射什么了,养由基劝庄王专心射一种动物,想射的太多,反而什么也射不到,结果楚庄王专心射鹿,满载而归!

 

典故三:

 

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将。公元前575年(楚共王十六年),他跟随楚共王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和晋军作战。在开战前,养由基和潘党试射,一箭射串了七层盔甲。当他向楚共王夸耀的时候,却遭到楚共王的训斥,把他的箭矢全部没收。养由基只好带着空箭袋上战场。在战场上,晋将魏锜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给了养由基两支箭,命令他给自己报仇。养由基只用了一箭就射中了吕锜(又名魏琦)的脖子,又把剩下那一支毕躬毕敬的还给了楚共王。公元前560年(楚共王三十一年),楚共王死,吴国乘楚国国丧的时候进攻。养由基又与子庚率兵迎敌,出计预设伏兵,在庸浦(今安徽无为南)大败吴军,并将吴将公子党生擒。(《春秋左传》:“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

 

典故四:

 

还有一个故事和养由基的箭法有关。故事借屠龙子朱的口讲有一次楚王在云梦泽打猎,派人把山里的野兽都轰了出来。一开始有一只鹿出现在楚王的左边,楚王弯弓搭箭准备射鹿。又有一只麋出现在楚王的右边,楚王就要去射麋。突然天上出现一只天鹅,楚王又把弓举起来又要朝天射,结果最后什么也没射到。这个时候楚王身边的养叔就说道:“我射箭的时候,在百步之外放一片叶子去射,能十发十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就不一定能中了。”(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意思是说,做事要一心一意,如果一味地贪多求快,反而做不好。

 

典故五:养由基之死

 

春秋时,吴王余祭恨楚国多年攻打吴国,于是便派人诱使楚国的一个属国“舒鸠”叛楚,楚王派令尹屈建讨伐叛国,楚老将养由基执意请求作为先锋出战。

    养由基部来到离城,吴王弟弟夷昧率军来救,养由基副手息桓建议暂不与吴军交锋,但养由基认为,吴国人擅长水战不擅长陆战,现在正是击破吴军的好时机。

      养由基率军追杀,以神射术杀死多名敌人,吴相国屈狐庸与养由基相遇,立即拼命后撤,意图逃离养由基射程,养由基则拼命追击。

     没想到,突然吴军铁叶车四面围拢,车上尽是江南弓箭手,万箭齐发,方知上当的养由基被乱箭射死。

     息桓收拾残军回到主力部队,楚军埋伏山中,派少数部队诱敌,吴相国屈狐庸怀疑有伏兵不敢追击,但吴军统帅夷昧错误判断敌情,率领部下追杀,结果被伏兵包围。幸亏屈狐庸部及时接应,吴军大败而归,“舒鸠”遂被楚国灭国!

 

 

【老莱娱亲·戏彩娱亲·斑衣戏彩·老莱斑衣·莱衣】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方式。

 

1、老莱娱亲:表示孝顺父母。出自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二十四孝》之五——老莱斑衣:

 

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原文:

  老莱子,姓莱,佚其名,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尝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戏舞于亲侧。并在双亲前弄雏,欲亲之喜。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李文耕曰,「恒言不称老」一语,记礼者原自体贴入微。得莱子之斑衣弄雏,乃发挥尽致矣。以舜之孺慕,参之养志,合为一人。其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

 

白话解释: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讨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他70岁时父母还健在,《礼记》云:“恒言不称老。”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的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为了不让父母见他有白发而伤感,他做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高兴。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2、斑衣戏彩:指身穿彩衣,作婴兒戏耍以娱父母。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出自《北堂书钞》卷一二九引《孝子传》言老莱子年七十,父母尚在,因常服斑衣,为婴兒戏以娱父母。

 

3、老莱衣(莱衣):老莱子穿的五彩衣。相传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着五彩衣,为婴儿戏,以使父母欢心。后因以“莱衣”指小儿穿的五彩衣或小儿的衣服。着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养。后因以表示孝顺父母。孟浩然《蔡阳馆》诗:“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嘉庆:指祝寿。)南唐 李中 《献中书汤舍人》诗:“鑾殿对时亲 舜 日,鲤庭过处着 莱 衣。” 明 沉鲸 《双珠记·二友推恩》:“北堂光景迫桑榆,寂寞 莱 衣久失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九:“祇将媿汗溼 莱 衣,悔极堂堂岁月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