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仑仙本--道德经

 清雨-云轩 2011-06-20
第一节 老子《道德经》
众所周知,道教创始人老子是生于公元前571年,但终年不详,史料上记载为不知所终,有人推测他活了100多岁,也有人推测他活了200多岁。如果从《道德经》昆仑仙本的推出来看,老子也可能修道成仙,至今年龄在2300-2400岁之间。因为史料上曾记载老子写《道德经》是因应人之约而写五千言。然后骑青牛,出关寨(函谷关),不知所终。也有史料(网上资料)说老子去了昆仑山隐居修道,当然这些经历都是无确切的史料供考证。但如今,《道德经》昆仑仙本问世,这就为考证老子晚年的去向又增加了一份旁证,之所以叫昆仑仙本,一是意味着在昆仑修道时所作。二是仙本,证明是成仙之后的作品。所以昆仑仙本四个字指出了《道德经》(即《老子》一书的别称)新作的时空点。事实是否果真如此?还要更多的时间去考古佐证。下面就是保密2000多年的昆仑仙本问世时的网上前言,这是在国外布达佩斯俱乐部中国分布论坛中公布的。现将《道德经》昆仑仙本的原文和《道德经》的原本原文对比给出,并加以评注。现将公布时的网络前言给出如下,以方便读者查询参考。
一、昆仓仙本发布时的前言说明
《道德经》昆仑仙本是2005年4月2日在网上发布的。发布时的前言提要如下:
[公告]贺新春,全文刊出二千多年首次公开道家昆仑仙派的道德经昆仓仙本。
应广大网友的要求,为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值此新春佳节,特全文刊出道家昆仑派的道德经昆仑仙本。
遵循师命,为了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促进中华道统的正本清源,为了促进道与量子真空零点场的研究,为了促进道在全世界的发扬光大,布达佩斯俱乐部总干事、道家昆仑仙派传人胡杰老师决定全文公开道家昆仑仙派现珍藏的道德经昆仑仙本。该道德经昆仑仙本二千多年从未在世面上流传过,历来采用口承相传。该道德经昆仑仙本共八千余字,拥有许多通行本未有的内容。该道德经昆仑仙本采用四字体,朗朗上口,是研究道德经以及修炼的珍贵资料。道家昆仑仙派的道德经昆仑仙本与道家昆仑仙派的阴符经昆仑仙本,一表一里,相互配套使用;类似心经与金刚经一表一里一样。
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前身是罗马俱乐部。现在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绿色和平组织等都是在其启发、警醒下开展起来。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宗旨:发展行星意识,促进人类的精神和文化进化,保护生态环境,以避免发生全球性的生态灾难。更多敬请访问布达佩斯俱乐部中国分部论坛:www.bdpsclub/bbs/index.asp 布达佩斯俱乐部。http://www. 布达佩斯俱乐部中国分部:www.; www.

第二节 《道德经》原版原文与仙本原文对照评注
《道德经》也叫《老子》,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作品,该书中和昆仑仙本各章内容及笔者评注如下(为方便读者参考,原文章节保留不变)。
总 章
昆仓仙本: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原本:无总章内容。
[评注:原本无总章,仙本有总章,说明昆仓仙本产生于原本之后,加以完善和深化,更加条理化和哲理化、文学诗词化。总论宇宙自然和生命现象所起源于道,这个道即是无形的能量场,力场,规律等,古人称之为炁 。即无极生太极之理。人类文明要遵守德之规的道理。]
第一章
仙本:无欲观妙,有欲观微;微妙同出,异名同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衡之又衡,万灵之缘。
奥奥为玄,玄玄为道;道道为德,德德为衡。
精精为徼,徼徼为微,微微为妙,妙妙为灵。
原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评注:原本中的头几句被前移到仙本的总章中,而仙本此章主要讲述玄学的玄妙之理和道德之灵的重要性。]
第二章
仙本: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丑之为丑,恶之为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底相倒,上下相倾。
前后相随,左右相称;音声相和,韵律相乐。
无为之事,不言而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以不去,无名而归。
圣人之美,在于华德;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原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场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评注:此章论述真、善、美是什么。尤其让人们懂得一个致真大道: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事物,告诉人们如何扬善去恶,留美除丑的行为准则。
第三章
仙本:若不尚贤,使民不争;若不贵货,使民不盗。
若不见欲,使心不乱;纵欲必狂,狂凶必亡。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美愿健身,善意壮体。
民无知无,为无知为;为而无为,无不而为。
原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评注:教导平民不要偷盗、要节欲、健身强体之理,要懂无为而无不治之道理。]
第四章
仙本:道冲而用,或似不盈;道净而为,或明而通。
渊兮湛兮,万物之淙;湛兮渊兮,万物之源。
挫锐解纷,去杂除乱;采精夺华,和光同尘。
原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评注:教导人们要懂得利用大道之能,这是万物之源。要学会清净无争,善于化解纠纷,理顺世间杂乱不和之序,善用能人贤人,此乃君子帝王之相。
第五章
仙本:天地不仁,万物为刍;圣人不仁,百姓为刍。
天地之间,犹如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优言佳语,道者尊也。
原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囊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评注:此章论述为人立事之本是讲仁讲义,动静适当,言语不可过头,应实事求是,中庸为佳。此乃有道者也。]
第六章
仙本:道丹不亡,是谓德健;德健之庭,玄妙之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
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原本: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评注:此章讲养生之玄牝之门,德健之道。欲强身健体,首先要树立德性,有德便得道,无德必早亡,此乃人生之哲理。有德有仁,多做善事,便是圣人。有德者,人体生物钟稳定,抗体增强,可免疫免病,便可强身长寿,反之不然,必短寿。]
第七章
仙本:大道甚远,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长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载,生而无终。
后身而先,外身而存;以其无私,故能成私。
善为道者,顶天立地;照耀万物,故能成道。
原本: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评注:宇宙大自然能天长地久循环不止,是因为它不是自生自灭,而是天生地久。人能立足世间永留芳名,是因为他行善积德,光照大地,留有丹青照后人,此谓得道者也。]
第八章
仙本:有为有法,无为无法;不为不法,所为所法。
真为真法,全为全法;道为道法,德为德法。
居善地利,心善胸渊;与善诚仁,言善语信。
政善统治,事善明智;静善良辰,动善吉时。
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惟所不争,故而无忧。
无忧长存,长存泰然;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原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评注:此章是教晦人要立德守法,心地善良,心胸宽广,诚仁有信,掌握机遇,必成大事和获得成就。与人无争便无忧。]
第九章
仙本:悬而吊之,不可久处;高而举之,不可久立。
崇而捧之,不可久情;尚而抱之,不可久怀。
持而盈之,不可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能私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而引退;修身处事,乃和天道。
是以圣人,省已察人;敛已利人,含道而去。
原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评注:此章是写不衡之事不可久长,富贵之家不过三世,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为人处事不可太过功利。应见好就收,有自知之明者为圣贤。]
第十章
仙本:载营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无婴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而蓄之,生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原本: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评注:此章告诉人们不要舍不得,放不开,不要太幼稚。要是一心为国为民能无所作为吗?若是开启智慧之门,获得大智大悟,能说无知吗?人若能含而不露,大智若愚,这便是具有玄妙高德之人。]
第十一章
仙本:辐拱其无,有车之用;址埴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其无,有室之用;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圣人善无,以其为重;万民视有,以此为宝。
君子有道,以无重用;百姓有智,以有善利。
原本: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评注:当有好车雅室时,必择之而用。如有高德圣贤之士,有道之君主必重用之。如有智慧的万众百姓,国家必兴盛富强。]
第十二章
仙本:五色目盲,五音耳聋;五味口爽,五香心芳。
驰骋发狂,贵货行妨;为腹除目,取此去彼。
圣人贵实,以利万民;百姓虚华,以用万物。
原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评注:此章说明世间六尘对人的五官具有极强的诱惑力。甚至会令人眼花暸乱,无从所择。而圣人则重视实用性,选取之物要有利于平民百姓的生计。而平庸凡人,则选取华而不实之物,对人并无实用性。这是告诉人们应如何生活和取物之道。
第十三章
仙本:宠辱若惊,贵大患身;贵以天下,可寄天下。
爱以天下,可托天下;天下而涵,道之所养。
圣人广亲,万民博爱;天下为家,道之普华。
原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庞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评注:此章告诉人们一个哲理:不要为得到上司的宠爱或被侮辱而大惊小怪,物极则反,太过于高贵反而会引来患祸。如果树立了博爱天下,以公为家,不计个人得失的海含精神,就可托抚于天下,获百姓之心,这是为人之大道。]
第十四章
仙本:视之不见,故名曰夷;听之不闻,故名曰希。
扬之不损,故名曰精;搏之不得,故名曰微。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
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玄奥实变,是谓恍惚;灵妙虚华,是谓惚恍。
迎不见首,随不跟后;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纲;善明今终,是谓道纪。
原本: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评注:此章是讲宇宙中大自然无形的场、射线和有形物体之间的玄妙关系。同时也描述了人员在修道练功状态下(惚兮恍兮状态下)所看到的象和听到的声,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体验和理解的事情,这是特异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收到宇宙起源以及未来宇宙走向的许多全息信息,这正是全息通信的内容,是超光速跨时空的。古代修佛人士所收到的有关宇宙、上天三界及菩萨、佛等信息就是这样得来的。道士修道也会同样进入这种状态的。这叫殊途同归。释迦牟尼将这种状态叫“入三昧定”。]
第十五章
仙本:善为军者,广博神道。奥不可识,顽之为宾。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涤不可知,强之为客。
豫若涉川,犹若畏邻;严若敬客,涣若释冰。
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清,浊兮若净。
清净徐静,安宁待动;保此道者,尚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新成;成就勤新,故能道成。
圣人善新,万民玄成;百姓好勤,万物大就。
君子秉天,百姓乘地;天公地私,道者守也。
原本: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凌;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评注:此章是说从军为士之道。意境达高度时便清若同,静动相承,唯有不骄傲自满的人,才能成就大业。圣人也好,百姓也罢,只有思想不断创新,行动勤于劳作,才能成就大业,此乃天道也。]
第十六章
仙本:敬致虚极,信守静笃;万物并作,予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明妄作,妄作则凶。
知明乃容,容乃全公;公乃合王,王乃合天。
天乃合道,道乃合德;道成德就,故而永祷。
原本;致虚极守静么。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如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评注:万物循环不已,来自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明此之常理者为聪明之人。如果一个人无智(知)就会胡作非为,故作妄为,必然会带来凶险。聪明智慧之人必然会包容,会大公无私,懂得宇宙之道,了解大自然的道法,也就会行德积善,懂得永远长寿之道。]
第十七章
仙本:太上有德,天地晴静;太上有道,人民神圣。
太有上理,万物精明;太肯智,万事亨通。
上者知有,人无所敬;次者亲誉,民有所敬。
再者畏侮,信而不信;下者怒骂,反而有抗。
犹其贵言,功成名遂;百姓解畏,方为自然。
原本: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评注:领导者如果有德有道(治国之道),人民会认为他很神圣。领导者如果有理论,有智慧,万物万事必然亨通无阻。居中高位者如果知道民情,体贴亲近百姓,百姓就会尊敬他。如果对百姓侮辱和不诚信,百姓就会咒骂甚至起而反抗。如果 领导者能够接纳忠言劝告,必会万事成功,这是必然的规律。]
第十八章
仙本:大道无废,慈有仁义;智慧欲出,华有大伪。
六亲补合,尚有孝兹;国家晖烂,尚有忠臣。
天下事大,莫于朝邦;天下事小,莫于身家。
圣人保朝,持邦为身;百姓护国,执乡为家。
原本: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兹;国家昏乱有忠臣。
[评注:此章议论国道与家道,天道不废弃必有仁义在,智慧要区分真伪。家中六亲不和,尚有孝道在;国家虽腐败,但尚有忠臣在。天下之事,大事莫过于兴邦治国之道,天下事小,莫过于是家庭琐事。圣人一生为兴邦治国而操忙,百姓保家卫国以乡为家。]
第十九章
仙本:绝圣弃尊,利民万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
以武为文,故令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以圣人,身立于民;无圣无尊,同于天地。
为人不骄,为事不狂;普华同等,载道乐俗。
原本: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评注:如果放弃至圣至尊的地位,对百姓有万倍的好处。如果不仁不义,民不会孝敬尊崇。如以武力待众。就会发号施令。如果能俭朴过活,减少私心和欲望,这样的圣人就会立身于民。无圣无尊,与百姓平等相处,就会与天同辉。对待别人不骄奢,不狂妄,平等待人,其乐无穷。]
第二十章
仙本:绝学无忧,唯阿相和;至善无患,唯阿相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而敬之,是而无畏。
荒兮芜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亨泰牢。
芜兮荒兮,如婴胎焉;众人攘攘,似登春台。
乘兮秉兮,我独迫逃;众人聚聚,若入玉心。
秉兮乘兮,我独逍遥;众人号号,使侠瀛洲。
窈兮寂兮,昏昏昭昭,寂兮窈兮,察察闷闷。
若忽若晦,似无所智;若顽若鄙,贵求于母。
原本: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谓,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秉兮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而我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评注:老子此章描写他内心与众不同的感受之处。众人皆醒我独昏,众人皆清我独沉。自已处于昏昏昭昭之境,似乎回到孩婴时代,似乎又归复顽童无智时代,有如在吃奶于母怀中。这段描述好似在说他在修道过程中进入了一种与常态不同的境地。]
第二十一章
仙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其极无外,无外而在;其微无内,无内而存。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象至宏,其宏极彤。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物至宠,其宠极雄。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至真,其真极信。
冥兮杳兮,其中有微;其微至妙,其妙极灵。
幽兮幽兮,其中有亮;其亮至光,其光极芒。
默兮幽兮,其中有烂;其烂至辉,其辉极煌。
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此善哉。
古以德道,通于无极;今以道德,遍于无量。
原本: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评注:这章的语句文字是描述老子在修道过程中,进入幽宁状态后(即佛教中所说的“入三昧定”,或称禅定态,现代名词称此入第三信号系统态或冥想态),可以看到象、看到物、看到分子和原子结构,其小无内,看到宇宙宏象,其大无外,有时也可以看到各种光,看到灵体……总之,在打开这种第三信号处理系统状态下,可以接收到宇宙全息信息,甚至可以看象听声看字,这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这时大脑中是一片空白不必思维,所见一切都是自然出现的。这种状态下可以看到古代时期的各种隐形能量场,也可看到未来的无限元的时空点的景象。这就是全息信息超光速跨时空的真相。这是真理,自古2000多年前的佛祖释迦牟尼谈到这种状态---称入三昧定而获般若妙智慧。同时期的道学创始人—老子又谈到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中有象的事实。现代人(笔者)的小组人士也有亲身体验,这是千真万确的现象,不实践者是体验不到的!这也是至今常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种现象。只有用第三信号系统和全息信息通信的理论方可解释,请见作者另一本书《哈玛木外星人之声》中的内容便知详情。]
第二十二章
仙本: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惑,抱一为天。
不自见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处矜长。
夫惟不争,天下莫争;委屈诚全,诚全道归。
圣人明理,达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圆然。
原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评注:此章道明一个道理,即曲可求全,弯可达直。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道理。为了达到长远伟大报负,可以暂时委曲求全,可以卧薪偿胆。最后时机成熟而一举获得成功。锐易挫,柔克刚,圣明之君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才能园满大业。]
第二十三章
仙本:飘不终朝,漂不终日;希言自然,孰语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在以敬,万神俱守;百姓以敬,万民供资。
圣人明道,不辞天地;百姓达理,不绝万物。
原本: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 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评注:风雨漂摇只是一种暂短的自现现象,不会持之恒久,不同道者不能为谋,即志向思想不合拍者不能在一起共事。否则不会长久。只有志同道合之人才可同行同事。因为近珠者赤近墨者黑。圣人明白此理可得天下;百姓明白此理不会缺少物资财富。
第二十四章
仙本:跻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无功,自矜无长;其于道者,余食嗸行。
爱天乐地,循于天道;通理达情,惠于地道。
原本:踦者不立;跨者不行。自邮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嗸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评注:跷脚观看者会站不稳,跨越障碍者不会行走太远距离,自见者不如旁观者清,自我认为正确者不能除去偏彰;自以为是者不会取得成功。只有热爱生活,乐观的人,并懂得遵守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和通情达理的人才会顺其自然,取得事业成功。]
第二十五章
仙本: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状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体刚刚,其态柔柔。
强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远。
太远曰迩,太迩曰返;返而则往,往而则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四大,人居极大。
人太地太,天太道太;领中四太,道尊极太。
人必法地,地必法天;天必法道,道法自然。
原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评注:本章老子是在述说宇宙的诞生之理,道为其源,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直到产生生命,产生人类,先天之父,后天之母,并且循环不已。这其中万事万象,所有时空中的事物都遵守一条真理:人受地球的约束,地球受天宇的约束,天宇受磁场、力场(万有引力场)等的约束(谓之道),道受到大自然规律的约束。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但对天人合一和其中的相互约束关系说得清清楚楚。]
第二十六章
仙本:善为重者,莫于泰山;善为轻者,莫于鸿毛。
善为明者,莫于日月;善为晴者,莫于斗辰。
善为静者,莫于汪洋;善为燥者,莫于烈炎。
善为君者,莫于皇王;善为臣者,莫于公侯。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子终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是以圣人,敬天爱民;慈心开怀,博爱万物。
天藏地遁,与神同等;普华万民,道者德也。
原本: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评注:重莫过于泰山,轻莫过于鸿毛(雁毛),光明者莫过于日明,晴朗天必见星斗。……人际间关系是君与臣,官与民。如果圣人能敬天爱民,大发慈悲之心,博爱万物(包括所有物种),这就会同神仙一样高贵可敬!这也是大恩大德之体现。]
第二十七章
仙本:善行无迹,善言无谪;善计无策,善算无划。
善闭无开,善展无放;善敛无收,善观无察。
善易不卜,善卦不占;善数不读,善韵不词。
常善救人,故无人弃;常善救物,故无物弃。
善人为师,恶人为资;不爱其师,如遇大迷。
不贵其资,虽智不慧;是为袭明,是为要妙。
圣人明道,尊师爱资;信迷仰慧,是为道通。
原本: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评注: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如果长期不进行实践和习练,那么就会失去所长。如果经常救人的话,就不会有人丢失;如果经常救助物种的话,就不会有物种被丢弃。聪明的圣人是会重视师长的,而愚策的凡人则看重物资钱财,这样的人虽智但不慧,只有看轻钱财而重道的人士才会通晓大道。]

第二十八章
仙本: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无极。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常德不足,复归素朴。
朴散为器,则为官长;圣人之用,大制不割。
圣人乐天,豪放万民;百姓乐地,普华万物。
君子之道,是为道光;庶人之道,是为道华。
原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评注:此章老子在讲天道地纲。男婚女嫁是天下之常规,就象溪水一样长流不止,不离此纲,会复生婴儿,民族延续。同样,行星昼夜交变为天下之模式,常此不忒(te),即长久运转不发生差错,最终星球会消亡而复归于炁(即能量场),这是符合爱因斯坦质能转换规律的。知荣辱晓对错是天下之民俗,常此为之,这是最朴素的道德标准。这些最朴素的道理,圣人是深深懂得的,所以能成为首长领导,并且将如此道理编入各种制度法规之中而不割弃。圣人乐于观察天体研究宇宙,以智慧万民;而百姓乐于观察身边大地,不管是学者圣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科学,无不是在察天观地,不断深化,在认识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唯独不可改变自然规律,这是永久的真理。是不可改变的宇宙大道(理)。人类在违背上述规律之后必遭惩罚,这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
第二十九章
仙本: 将欲天下,为而不得;天下神器,不可狂为。
狂者亡之,枉者败之;执者失之,持者损之。
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
圣人用事,慎者为重;除甚除奢,去安去泰。
君子之道,泰者道立;庶人之道,安者道稳。
原本: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评注:老子在讲打天下和安邦定国之道。要想夺得天下,这可是大事,盲目而为,不一定会实现。天下神奇之器不可狂妄滥用(比如原子弹)。如果狂妄滥用,使用者必会失去它,损坏它,其后果不堪设想。成败胜负都是一个很难预料的未知数。圣人行事贵在慎之又慎,考虑利害轻重和后果安危。君子有道,就在于他会按自然规律办事而能道立身安。而庶民行事,也是要考虑自然大道,凡是安然无恙者其中必然隐藏着符合规律的道理。]
第三十章
仙本: 以道佐主,其主自贵;以德华民,其民自强。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事者,不敢强取;勿矜勿伐,勿骄勿狂。
道佐兵强,其事好成;主贵民尊,其事好做。
原本: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评注:老子在此章宣讲用兵强取和以德以道待人的利弊关系和后果对比。仙本写得更加排比和深透。是说主公如果以道理行事,必然受到尊敬和自然会显贵。平民以德行事,百姓自然会富强,如果带兵出师去打仗,必然会荆棘丛生,麻烦不断。动用大军之后,国计民生受损,必逢凶年。所以说,善于做事的人,人不去硬攻强取,故不要手握长矛去讨伐人家,也不要骄横狂躁,以道理处事,好事易成。主人尊贵和谦,任何事情都好做。这些道理也是处理国际关系要遵守的,也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我国对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符合此论大道。
第三十一章
仙本: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者不处,君子恶之。
君子贵左,用兵贵右;偏将处左,主将处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悲哀泣,以丧言礼。
是以杀人,不可得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是以圣人,贵民得上;爱民如母,以为天德。
原本: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评注:老子告诉人们用兵动戈不是最佳最吉祥之器,人们都较为讨厌战争,有道者一般不用之。解决问题应先用君子之道进行政治和谈解决,万不得已方考虑用兵,用兵时是偏将先行,主将为后用。军队兵士是不吉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只有不得已时才用之。谈不上是上策,处理事情时也应有先后顺序,先吉后凶,参加丧礼时应先悲泣而后言安慰之语。可见老子对礼仪也十分讲究。以战争杀戮不可得民心,即使取胜也不为美事。真正的圣人,是以民为贵为先,爱民如自已的母亲,以天德约束自已的行事。]
第三十二章
仙本:道常无名,天地非臣;王侯若守,万物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君民相和,天下自治。
人而自君,始制有名;知之所名,施道天下。
犹如江海,在道若谷;同天如地,尚德禧俗。
原本: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天地相合,会降甘露,说明大自然如果阴阳合和,则可孕育万物。同此道理,如果在人际关系上,君民相和,天下必然自治而太平。如果一个明君有严格得当的法制制度,令行禁止,施道于天下,他就有如同大江大海一样的威德以及如江似海般的心胸。]
第三十三章
仙本:恩人者圣,自恩者愿,惠人者慈,自惠者善。
忍人者能,自忍者耐;让人者宏,自让者宽。
观人者慧,自观者照;察人者聪,自察者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福,强行者志;其所者久,永生者寿。
原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评注:老子在此章论述了一系列的人生哲理:对别人有恩的人是圣人,对自我有恩则是心愿。对别人有恩惠的人是出自慈悲之心,对自我有恩惠者便是善心。能够容忍别人的人是有能力之人,对自我容忍则是耐心的体现。忍让别人是宽宏大量,自我忍让者也是宽宏。善于观察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体现,而自观者便如明镜自照一样认识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是靠力量,能战胜自我者才是强手。知足者常乐,自强不息者是有志气。能持之以恒做事者才会长久,懂永生术者必然长寿。
第三十四章
仙本: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立,生而不辞。
爱养万物,为而不主;无欲名小,万物名大。
爱赡万民,为而不王;惟我为小,万民为大。
圣人功成,不为有名;终不为大,故能成大。
君子道成,其名不扬;奉天孝地,道者贵也。
原本: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讲述另外的一些哲理:大道广泛地推行可以有很大的余地。万物恃之,生而不辞。爱护和饲养万物,可以为之,但不应以此为主业。你如果无所求不想出名,但最终反面拥有万物出大名。如果你爱护和赡视万民,不自称帝王,把自已看得眇小一些,百姓看得为重一些,那你是圣人。圣人成功是不图名利的,不为成大,反而会成大。君子道正成功而不扬名,这是奉天孝地最成功的尊贵人士。]
第三十五章
仙本:得天待地,万象奇新;得人待民,億炁祥祯。
锐孔之眼,天地明象;针尖之点,天地晓位。
若执大象,天下必往;往而不害,安定平泰。
乐与施饵,过客欲止;道之出口,淡其无味。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使之不既,用之不勤。
是以圣人,贵天贵地;尊人尊民,是为道亲。
原本: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叙述了一些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能得天得民者,万象祥祯。在针尖大小的孔洞中可以映射出天地之明象。这就是全息宇宙的特性,大中含小和小中含大,宏微同构的道理。道之出口,可以说平淡无味的,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用不上。作为圣人,就应尊贵天地,尊敬百姓平民,这就是“道”。是亲自行道布道。]
第三十六章
仙本:道者奇之,其形不类;德者奇之,其貌不比。
将敛必张,将弱必强;将废必兴,将奇必正。
以柔胜刚,经弱胜强;鱼不离渊,龙不脱澳。
国之锐器,不可示人;以此永盛,是谓微明。
原本: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向人们述说一些辩证法:道和德是其貌不扬其形不类,看似是无形的东西,但也又是有形的。要收敛必要先弛张;要衰弱必先强盛;要废弃必先有兴;有奇妙必有正统。柔可克刚,弱能胜强,鱼不离水,龙不脱渊。国家最精锐的武器是不可以随意让人看的。这样才会保持永久昌盛,这才是微妙微悄,盛明之君。]
第三十七章
仙本:太德弃德,是以尊德;大德丢德,是以贵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持德,是以无德。
太德全为,大德真为;上德无为,下德有为。
太仁综为,大仁所为;上仁不为,下仁而为。
道而后德,德而后仁;德为道华,仁为道精。
原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评注:老子对道、德、仁这三种品格进行深入地分类论述,德有太、大、上、下之分,各有其说。仁也有太、大、上、下之分,各有其论。道、德、仁这三者有先后次序,德、仁为道的精华所至,是最珍贵的。道理为先,德、仁为后。比如有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大丈夫(男人)没有什么欲望,那么就会静下心来,也不会去发动战争,这样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老子一生正是含而不露,不求名利,不为人先,这种朴素的美德是他镇身之宝。]
第三十八章
仙本:夫大道者,至公之精;故大德者,致私之华。
道常无为,无为自华;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华而欲作,无名之朴;归而欲镇,无名之素。
无名朴素,欲将以静;晴静而为,天下自整。
原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义。失义则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以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评注:这一章老子还是在讲有为和无为之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一切事情的有和无都是辩证存在的。一个大丈夫,应该会根据形勢来适当取舍。有时无为会胜于有为。此时无声胜有声。能够识时务者为俊杰。过去有句古谚叫大智若愚,当一个人的智慧过于深厚之后,他就不再注意小事和形式礼节,就给人以如愚如痴的感觉,这种形象拿济公和尚来形容就再恰当不过了。]
第三十九章
仙本:道者贵一,造化之精;德者尊一,华华之妙。
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寿,神得一灵。
谷得一盈,物得一生;皇得一中,王得一整
贵以贱本,尊以鄙根;高以底础,上以下基。
皇王自孤,公侯自鄙;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原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谈“一”,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便来自于道。道是炁的别称,要以理解为宇宙能量场、力场等一些无形的物理量。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寿,神得一灵……这个“一”是指各种能量场、力场达到均千钧衡、平衡,即阴、阳合和平衡达一,这便是最理想的状态,天得一晴是指宇宙阴阳能量场、力场、电场平衡后会晴稳,无自然灾害;地得一会安宁,不会产生地震火山;人得一会长寿;神得一会出灵感。谷物得一会丰产;生物得一会长得壮实……]
第四十章
仙本:夫在道者,自玄自妙;自恩自惠,自健自强。
返者道动,弱者道用;逆者道进,顺者道退。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道初,有为道始。
万物居道,优生佳华;天栽地培,是为道晋。
原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评注:此章老子讲“道”,世间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即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现在已被用来说明制造事非。实际上“无中生有”一词原意是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中,是指世间万物皆有的物体原本都生于无—即产生于能量场。整个宇宙就是由无生有,又由有化无的循环过程。星体是由能量场爆炸后而产生,形成恒星、行星、卫星。最终这些星体寿终正寝之时又都回归于自然,变成无形的能量场。这是符合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原理的。2500年前的老子就知道这些道理,实在是难能可贵。非圣人仙者是无法达到的。]
第四十一章
仙本:大士闻道,做而修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大怒。
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希道若聚。
泰德若辱,修德若谷;广德若欠,建德若偷。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德真若渝,道隐无名;唯善道成,唯功善德。
君子善德,以利万民;圣人善德,以利百姓。
百姓善德,以利万物;万民善德,以利众生。
原本: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评注:老子说出了一种真实的现实:大士闻道,立即去做而修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时有时无;下士闻道,不信而大笑之。这就说明人群中,不同层次的人对待宇宙中深奥的事物的不同态度。老子还告诉人们一些道理;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智若愚,真人隐相。并指出君子善德而利万民百姓。百姓善德以利众生万物。老子对自然界、人文社会的某些现象了解和分析得太透彻了。**另注:马王堆出土汉代文献中为:大器免成。 ]
第四十二章
仙本:道生玄一,一生玄二;二生玄三,三生万物。
负阴抱阳,冲气以和;天地交泰,万物翀华。
负阳抱阴,正气以秀;天地华育,万物优美。
人之所恶,王公为称;民之所怀,万物为科。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以为教父。
原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评注:在此章中老子告诉人们三层道理:其一是世界上万物是怎样生成的?是由无生有,有生万物。这便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四象、八卦的道理;其二是宇宙天体阴阳交和而平衡时就会稳定运行。而生物体阴阳互抱交媾就会生出新的后代子孙。告诉人们独阴不长,孤阳不生的道理;其三是社会上王侯所称量的善恶之事,平民百姓所关心的祝由百科之事,都充满着辩证法则。比如物品损坏了可能带来益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有收益的贵重物品很可能又被损坏。所以人之所教之理,我必教之。所以,我应尽教父的职责。]
第四十三章
仙本:天下至极,败于至微;侵之无备,袭之无兆。
天下至柔,驰骋至坚;入乎无间,出乎无隙。
无为有益,不言之教;不为之益,天下希之。
是以圣人,贵极尊微;成以极极,就于微微。
原本: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评注:老子在本章中讲述事物道理,甚至包括兵法之道。天下大极之事,有的则起于渐微。侵略往往是因为被害国无备。而进攻者往往事先是不露征兆的。天下懂至柔之道者,往往可以驰骋如坚,出入于无间无隙的境地。有时无所作为反而会是有益的,这是无言语的身教。不为之益,天下是较希有的。圣人往往懂得贵极尊微之道的。之所以能成就大业,往往得益于注重从微微小事做起。]
第四十四章
仙本:名身孰亲,体货孰多,甚爱必费,多藏必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故能永存。
是以圣人,贵身疏名;贵体疏货,爱道藏德。
原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评注:老子问:名声和身体孰亲?身体和货物孰多?如果你太喜欢身外之物,必然要过大花费,藏存的必多,损失浪费的也就多。如果知足者常乐,知道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你就必然能长久永存。之所以有圣人出现,就是因为圣人懂得看重自身而疏于名利,尊重身体而疏于物件,爱道藏德之故。一个人是否具有圣人思维,就看他对待上述诸项的态度如何。]
第四十五章
仙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其用不折;大巧若拙,其用不笨。
大辩若讷,其用不讳;大论若诘,其用不诈。
躁胜寒冷,静胜炎热;晴精仲整,天下自统。
原本: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评注:老子在此宣讲大智大慧之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者看上去好象还有缺欠,但你起用他则不会有弊端;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智慧满腹有如星体大冲时的满盈之态,起用他就会有无穷的收获。大直若曲,其用不折—园弧太大时就相当于是直的,用它就不会折弯。大巧若拙,其用不笨—太聪明的巧妙发明看上去好象有些拙劣,但用起来便不笨。大辩若纳,其用不讳—善辩之人初看好似语迟,起用他不会有避讳之处;大论若诘,其用不诈—大论有些拗口的人,起用他不会诈骗你。这便是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道理。躁热之物可以驱寒;静态不动可以防止急躁;如果有人精通仲伯整分之道,统一天下是自然的事。]
第四十六章
仙本: 天下有德,万民以勤;天下失德,万民以乱。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
罪大可欲,祸大不足;灾大贪图,咎大欲得。
原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人常足矣。
[评注:老子在此告诉人们天下之理,做人之道。天下有德,万民百姓则兴家乐业。如果天下无德,万民百姓就会作乱。天下有道,走马后主人都能收拾粪便。无下无道,那么就会有兵戎造乱于荒郊。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欲;最大的祸水莫过于不足。贪图不义之名之财必有灾祸,最大的自咎就是获得贪欲之时。老子把为人作事兴邦治国之道阐述得何等清楚明白。现今人,如果好好读读老子在2400多年前就写好的《道德经》,还会有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吗?可见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第四十七章
仙本:不出门户,遍知天下;不窥窗牖,预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不作贵宾,即可利民;不作尊主,施发天德。
其贵不作,大贵越多;其尊不作,大尊越圣。
原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给人们讲述圣人的奇能,做人做事的哲理。圣人者,不出门户可知天下事;不看窗牖知晓天象。满天远足可能其知甚少。不出而知,不见而名(不见面就知道对方的姓名),这就是圣人的能耐。如果郡主不作贵宾,就可利民;不作尊主,就可积德。不做显贵的事情,品德就可更加高贵。不做显尊的事情,你的尊严就更加显赫。这便是做人做事的最大哲理和准则。]
第四十八章
仙本:为学日益,为道日徇;徇之又徇,以至无为。
无为而为,天下禧事;有其禧事,以取天下。
原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评注:老子在此章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学习可以日加得益。而为道(即能量场)会日渐消耗,损之又损之后,就无所作为了。无为而为,为天下禧事。如果有天下禧事,就可以取得天下。此章是《道德经》各章中最短的一章。]
第四十九章
仙本:圣人无心,百姓为心;圣人无意,百姓注目。
善者善之,德者德之;善信信善,德信信德。
圣人含德,天地发仁;百姓含德,社稷发义。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原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评注:老子在此告诉人们圣人与平民之间的区别在于:圣人无心(心胸宽阔),百姓有心(心胸有限);圣人无意(不执着某事),百姓注意一物一事。善者行善,德者重德。积德行善,各有所取。圣人含有德性,天地则会激发仁慈。百姓含德,社稷有义。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节而萌发。所以,这里所说的“德”,就是指一种品德和规律,“德”被人所含,会生仁长义。“德”被万物所含,就会引发生机。万物含德,这是一种新提法。]

第五十章
仙本:出生无死,生生之厚;有生无亡,华华之爱。
圣人有德,万民无死;百姓有德,万物不亡。
圣人喜天,万民乐地;百姓华道,万物普天。
原本: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评注:此章老子在述说生、死之道;圣人与百姓有所不同。出生无死必然厚生。有生无亡华华之爱。圣人有德,万民有幸而少劳伤;百姓有德,万物不灭;圣人喜欢探天索宇,而百姓平民喜欢考地(考古和探矿)。百姓若得华道,万物必然普及。据闻,善于摄道养生者,在森林中行走时不会遇到凶虎丧命,行入军队之中,也不会遇上兵甲。为何会如此呢?原来是此无死地也。]
第五十一章
仙本: 道生德蓄,物形成势;德生道华,惟象命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尊道贵德,常而自然;行道尚德,自然而然。
原本: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评注:在本章老子又向人们宣讲另外的道理:道生德蓄,物形成势—是说道在生成的过程中就积蓄着德品,然后形成有形的物体,这是必然的趋势。德生道华,惟象命革—是说由于德品由积蓄到产生,它会使道更加华丽美秒,惟象变化和变革。如果生而不有(没有),为而不恃(没有着落 ),长而不宰(做长官而不主持事务),这便是假德玄德。尊道贵德,常人便成自然。行道尚德(旅行道德风尚),这是自然要做的事。]
第五十二章
仙本:先天为始,始而无始;后天为母,母而有母。
既明其始,既悟其母;既得其母,即如其子。
既用其子,复守其母;既卫其始,没有不殆。
塞兑闭门,终身补勤;开兑济事,终身补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开光复明,无遗身殃。
通阴达阳,是为侑道;知实明虚,是为侑德。
通道明道,通德明德;此为奇智,神慧袭常。
故弄玄妙,是为道神;善解妙玄,是为德祥。
原本: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评注:老子在此告诉后人,宇宙没有开始之时,也无终止之刻。先天为父,后天为母,父母有子,周而复始。赛兑闭门不善交流者应终身补勤;开兑济事,终身可得补益。见小为明,守柔为刚;开光复明,不会给身体留下灾祸。通阴达阳,是为侑道(助道)。知实明虚,是为侑德(助德)。通晓明白大道大德,此为奇智神慧,非同寻常。即佛教中所说的般若妙智慧。如果故意玩弄玄妙,是为道神,如能详解玄妙,是为德详。即对玄妙之道能够善解其意要比理论背颂更为重要。]
第五十三章
仙本: 介然有智,行于大道;大道甚玄,民甚好径。
朝田荒芜,仓虚锅尽;厌饮恶食,是谓道乞。
财货有余,唯威施畏;是谓道侉,非真道德。
圣人明道,道用无穷;庶人明道,用道广大。
百姓乐道,万物并优;万民乐道,万物精美。
原本: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评注;这一章老子告诉人们说:行于大道,大道甚玄。民甚好(行)径。如果田地荒芜了,食空锅尽,厌恶饮食,这叫乞道(即缺少道学知识)。如果财物货品富富有余,惟一威武之处就是向人施畏,这叫道侉(走向偏道)。这不是真正的道德。由于圣人明白道的机理,故屡用不穷。庶人(百姓平民)明白道理,用道就可广泛。万民百姓乐道,万物则会丰盛和精美。]
第五十四章
仙本: 善为道者,建而不拔;抱而不脱,祀而不辍。
修身德真,修家德余;修乡德长,修国德丰。
修天德普,修道德华;以身观家,以乡观国。
以地观天,以道观德;以德注世,天下善哉。
原本:善建者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评注:老子在此说玄妙之理:善于懂得宇宙大道的人,他会建立起永不倾倒的建筑;要想抱住(抓住)某一物件会牢牢控制住它而永不脱手。祭礼先祖天地之事也不会中断不做。善于修身的人,必然增长德品,从小到自身,大到家庭 、乡村、乃至整个国家、星球和宇宙(天即宇宙),如果都注重修道积德,那么,华雅的德品就会充满宇宙。所谓的修道,就是按宇宙自然规律办事,顺乎自然,合乎规律,则万事万物就会顺畅昌盛。就会天下善哉。]
第五十五章:
仙本: 抱道之宽,同于玄母;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蛰,恶龙不触;猛兽不据,攫鸟不抟。
软骨柔筋,常而握固;至精真炁,永生禧祥。
幼者善道,道之老也;老者善道,道者幼也。
原本: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评注:老子在此章中告诉人们一个大哲理:道宽德厚就如玄母赤子之关系一样,是互相依存的。有一个规律,就如毒虫是不蜇人的;恶龙是接触人的;猛兽是不会固定某处盘据不动的;攫鸟爪猎物吃时是不揉团的。这都是大自然规律所形成的。某些哲理是值得人们永记的。筋柔骨软但能常久固定。养精抚炁则能喜生吉祥。年幼时研究道的内含,会感觉道是很深奥老诚的。而老时再研究道,就会感觉到道是很容易理解和高深奥妙;体会到道的乐趣,也会使研究者更加年轻。]
第五十六章
仙本: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若不言智,是谓玄同。
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为天下贵。
圣人不言,君子不语;以身而为,道者启也。
原本: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入为天下贵。
[评注:老子在这章里又向人们讲述一个哲理:一般而言智慧之人不多言语,言多语频之人智慧有限。若真是能寡语少言而体现大智大慧,这就是同玄学相同,他懂得玄妙之理。比如闭关不出,可以挫去来犯者的方刚锐气;同样塞门不开,也可以缓解与别人的争讼。所以,能顺其自然,同光合尘,顺应民意,就会获得民众之拥戴。自古以来,圣人不多言,君子不多语,而是用身教代替言教,因身教胜于言教。这表明他们对宇宙大道开始明白,智慧之窗已经开启。]
第五十七章
仙本: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法利地,以象取天
天下多忌,民而弥贫;天下多讳,民而越穷。
王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多彰令,盗贼滋扰;官多迫压,国民滋抗。
无为自华,无事自富,无奢自整,无欲自朴。
原本: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资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评注:老子在此又告诉人们一套哲理:以正确的国策治国,以奇计妙策用兵;以自然法则惠利地球, 以天文天象观测天宇。如果天下有很多清规戒律,忌讳事项太多,百姓平民自然就会变得贫穷。如果王者注重利益物质,国家就会滋生昏佣。如果人民多有技巧,那么就会创造出许多奇物异品。如果法令过多,也会滋生盗贼扫扰;官府多施压迫,国民就会产生反抗。这是千古教训。无为可升华贵,无事平安可生富;无奢自然民风正,不欲无求自然民风俭朴。]
第五十八章
仙本: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快快。
福祸所倚,祸福所伏;熟智其极,无其正邪。
善正为奇,复奇为邪;民迷其久,必有所暴。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亮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照民,不迷其心;道心大明,此为德辉。
原本: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评注:这章又在指出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辩证关系。文中说如果施政切实,则民众就会表现出淳淳朴实。如果施政明察不疏,则百姓就会果断决择。福和祸也总 是相辅相承的,有时看似是福的事,背后可能稳藏着祸端。反之,看似有祸殃的事可能最后还会带来福气。赛翁失马,安知无福?即是这个道理。如果善政都被看成是奇怪之事,那么重复维持这种状态就会导致邪偏;如果百姓迷愚过久,必然会导致暴乱。故应学会方而不割,廉而不伤,亮而不过分,光而不耀眼,做事应掌握适度。儒家讲中佣之道也是这个道理。圣人用上述之理来照亮民心,使之脱俗心明,明白大道。此乃是一种高德。]
五十九章
仙本:治人事天,是谓早服;从道积德,是谓无剋。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深根固蒂,可以长生;长生久真,道炁长存。
原本: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评注:老子说治理人事和研究天道之人称之为先行者,是少数之人。而顺从道理和积德之人,称之为不会被伤克(害)的人。当其没有达到顶极极端的情况下,可以有国,有了祖国就是有了家(家园),可以长久生计。根深蒂固,长寿便久生,可以使道炁长久保持不消。这个道理即是有利于人类养生之道,同时又是治国兴邦之道。具有很深的玄妙哲理。]
第六十章
仙本:道莅天下,其神不神;德莅天下,圣人同民。
道德相和,天地尊民;天地相和,神鬼敬物。
互为相和,道之交焉;互为相往,德之归焉。
原本: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评注:此章内容是告诉人们又一个道理:如果莅临天下,神就不会被人们感到神奇了;如果德莅临天下,圣人和平民就没什么不同了,因具有道德的人就是圣人。如果将道和德相融合贯通,这样的平民也会受到天地的敬重。天地道场相融而会生成万物,这些物品也会得神鬼的敬叹。宇宙的道(即运行规律和各种阴、阳能场、力场)的交换往来,必然会引导出德的出现。所以,生命体的德行来自宇宙之道。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法就是遵循的意思。]
第六十一章
仙本:天下交牝,以静胜牡;以静待动,以动制静。
天地孕静,万物育动;动静相应,各得其所。
天地旋转,日月辉煌;百姓做作,万物优美。
原本: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评注:这一章老子告诉人们自然规律和处事哲理;静可制动,静可待动。静动相宜,各得其所。比如公牛(牝)在发情寻偶时就是以静制服母牛(牡)而取胜。同样道理,天地日月有机配合旋转不止,光辉不断,昼夜分明。随着时间变化,百姓进行生息劳作,制作出的千样万般物件都是十分精美的,在政治上也是如此,根据各自国策执行的不同,大国能兼并小国,反之,小国也可打败大国。这一 切 后果如何都视执政人的策划如何。]
第六十二章
仙本:夫大道者,天地之奥;故大德者,万道之宝。
美言以市,尊行加仁;天地所敬,王侯所恭。
是以圣人,以道治世;以德理民,此为德尚。
原本: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评注:此处所说大道是关于天地之奥妙的学问。而大德则是万道之宝。可见德是高于道的。道是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而德是在遵守这些规律法则后而积累起来的德品。故德为道精(精华之意)。人世间的美德良行和仁义,会受天地所敬佩,受到王候的恭敬。凡是圣人者,都是以道来治世,以德理民,万物万情都按规律办事,据情理讲话,德政必然昌盛,这就是高尚的德品。
第六十三章
仙本:天为吉事,报怨以德,地为善事,加情尽义。
国难其易,为大知小;得成其败,总统明细。
轻诺失信,重讼必生;圣人犹难,终成无难。
原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评注:天下最大的吉利之事是以德报怨;地球上的最大善事是尽情尽义。为人做事要有妙哲,难事起于易,大事始于细,成事源于明。如果一个人轻视诺言而常常失信,必然会遭遇重型诉讼和处罚。圣人的本事就是可以将特别难办的事办成功,使之由难变为易。这是由于圣人掌握天下之道,会运用人际之轨。这也是圣人的伟大之处。]
第六十四章
仙本:其安易持,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为之未有,治之未乱;法之未作,理之未成。
合抱之本,生于毫毛;九层之台,起于细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海之航,终于手上。
妄为得败,强持者失;无为无败,无持无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辅万道,自然而德。
原本: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评注:老子告诉如下哲理:社会和自然界平衡稳定时容易维持,并且对未来可能的征兆也容易谋测出来。性脆之物易碎,物体微粒太小易漂散。对这些不易调理的事物是为之示果,治之还乱,法之无所作为,理之又无成果,比较棘手。但是对微小事物又不可不重视。因为:合抱大树是从毫微长大的;九层高楼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航海,终于人手。妄为者必败,强欺人者必失;无为者不败,无持者无失。如果做事能坚持始终如一而谨慎,败无败事,再辅助的各方道理,必然会获得成功园满。]
第六十五章
仙本:以道明民,以慧理人;常智楷式,是谓玄德。
以德照天,以道普地;常觅模忒,是谓玄衡。
圣人有道,以民为天;以物为地,是谓玄道。
君子有德,以慈恩人;以悲惠物,是谓玄名。
原本: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评注:这章是教民治国之理:以道教育子民,以慧治理人民,这是智慧的治国者的规范模式,是称为玄德方式。若以德品回照天宇,用大道普及大地,这是人们常觅寻的方式,称之为玄衡之法。圣人是懂大道的,所以他视民众为天,视物为地,称此为玄道之式。玄道乃是玄妙的道理。有德品的君子,都是以慈心善意待人的。对他人赏以恩惠,对动物生命怀有同情心,悲哀情。这样的人一定会留下玄妙的美名—玄名。圣人君子之行是人们应追求的行为标准。]
第六十六章
仙本:大海汪洋,以其善下;下而愈下,极下不下。
泰山巍峨,不辞微埃;微埃积尘,基于大地。
圣人欲上,以其言下;君子欲贵,不鄙凡民。
处人不重,用人不害;以其不争,莫能与争。
是以圣人,位尊泰山;身鄙汪洋,是谓道精。
原本: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评注:老子通过谈山说水,喻意为人。大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其地势是最低的,海底深渊已是低得不能再低了。泰山之巓巍峨高大,是因为它能屡积微尘细埃,从大地拔地而起。这是一种渐进和突进的过程的结合,做为圣人,他懂欲上应言下,君子欲贵而不鄙视平民。这样圣人君子虽处于上方,而民众却感觉不到繁重压力,圣人君子虽处于前方,但却不会危害百姓,正因为圣人君子具有不争的品格,所以,也就无人与之相争。圣人正是位于泰山般的高度,俯视身下汪洋大海,这叫道精(精通道理)。]
第六十七章
仙本:夫大道者,其德细也;吾有巨宝,保而持之。
一慈二俭,三稳四重;审视察明,不枉为先。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神保护,地神佐佑。
圣人慈俭,万民鞠躬;君子稳重,百姓尽垂。
是以圣人,忠心天下;万民为孝,此为道泰。
原本: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注:凡懂大道者,德必细微周全。我有三宝,持而握之。 一宝是慈悲;二是节俭;三是谨慎稳重,不为人先。用这三宝,是可战而无不胜,守而无不固。就像有天神地神保佑一样。圣人则是以慈悲心节俭为怀,万民敬仰;君子稳重,百姓垂首而恃。凡圣人都是忠心天下,万民具有孝道,此乃道泰也。道泰就是道行宏高,有如泰山。圣人的美德可比天高,可比海深。
第六十八章
仙本:善斗不武,善战不怒,善待不徼,善胜不争。
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启人之慧,是谓得天。
是以圣人,藏武息怒;以待而胜,是为道统。
原本: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评注:善于斗争的人并不用武力,善战的人却不动怒;善于等待敌人投诚的将领不急于去徼敌人的枪;善于取得胜利的人是不急于争夺。用人之力,是调配天劲。如启发他人的智慧,则可得到天下。凡是圣人者,都会藏武息怒,会“守株待兔”般地取得胜利成果。此称道统—通晓统一领会大道之理。这一章老子是在谈论兵法,用兵之道。]
第六十九章
仙本:用兵至言,为客而退;祸于轻敌,轻敌丧宝。
抗兵相加,哀者必胜;两军对峙,慎者必利。
圣人之胜,哀其万民;君子之利,慎其百姓。
原本: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评注:老子继续在谈论兵法:说起用兵,我不敢为主而只能后退为客;轻敌是最大的祸水,轻敌就会丧失法宝。抵抗之兵,如果数量再多,则哀兵必胜,两军对峙,慎者有利。老子的思想是两军相遇,智者胜而非勇者胜。这是值得今人深思的。圣人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其哀思万民;君子之所以能获利益,是因其对百姓能慎策谨行。由此可知,兴邦治国与兴兵打仗的道理是相同的。]
第七十章
仙本:易知易行,天下有宗;夫惟无知,是以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原本: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评注:我所言之事是极其容易理解和实践的。事事句句都是有据可查的。是有来龙去脉,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惟独天下人不知这些而我所知这些。真正了解我的人很少,能按我说的规则办事的人就是圣人贵人。因这时他已经胸怀若谷,心有良玉了。这一章是老子对他向人们讲述许多哲理的一种总结,指出圣人和凡人之间存在区别的原因。]
第七十一章
仙本: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病利病;是以不病,然而无病。
原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评注:一个人知不知道上天之道,地下之理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知,这就是一种病状。天下平民中会有各类病状。也有无病的人,那就是圣人。圣人会养生之道,能以病利病,用病治病,故而使百姓变得无病。]
第七十二章
仙本:民不畏威,刚威柔勇;民不怕凶,智敢慧猛。
无狎民居,民无所愤;无厌民生,民无所怒。
夫惟不厌,是以无阿;自知自明,自受自尊。
原本: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评注:平民百姓是不畏怕威胁的。你威胁他们,他们会以柔软之策对应,他们会以软磨硬泡之举来对你的刚威。民也不怕凶残,他们会用智慧妙招来应对一切。如果你不狎扰民居,那么百姓就不会有所愤怒。你不扰搅民生,百姓也不会怒恨你的。只要平民不产生民厌情绪,就会平安无事。这就是自知自明、自爱自尊的道理。这一章是讲警民关系、官民关系的哲理的。]
第七十三章
仙本:狂猛者杀,智勇者活;或利或害,天之所恶。
不争善胜,不言善应;不取自至,不召自来。
惮然善谋,绣哉善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圣人善谋,百姓善计;谋利计活,是为道滋。
原本: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惮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评注:这一章老子继续在讲法律常识。他说有勇无谋的狂猛之士是容易被杀害的;而智勇双全者则易存活。是有利还是遇害,这是天之所好之事。一个人应学会不争善事、不言善应。使他人不取自至,不召自来。惮定生慧可善谋,精细推敲绣 饰事物而能善长计策,谋略会获利而计策能存活。这就是世间大道所滋长出的聪明 。]
第七十四章
仙本:民不畏死,何以死惧;民常畏死,天下怪者。
执刹常敢,司刹常敢;妄刹狂斫,必有自伤。
圣人理世,治而不刹;民以待用,是以道备。
原本: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评注:此章又谈民性及治理问题。平民百姓不怕死,岂能以死恐吓之?民若怕死,这便是天下怪事了。如果滥杀狂砍,妄杀无辜,就必然也会造成自我伤亡。所以,圣人理事治国,是从来也不乱杀百姓,而是靠德政治理。若想能把百姓随时调遗使用,就必须使自已具备道学方面的知识才可做到。否则是达不到上述目的的。本章内容又是谈治国行政之道。]
第七十五章
仙本:税多民饥,官多世乱;民饥轻死,是以难治。
求生之厚,民以安生;谋贤之惠,民以贵活。
是以圣人,重民轻官;世之长安,此为道和。
原本: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评注:老子在此章又在讲国计民生问题。平民百姓因赋税过多而变贫穷,于是便吃不饱而变为饥民,民饥就不在乎死亡,官多就容易乱世,是很难治理的。如果有良好的求生之道,使平民百姓安生富足,谋求长寿圣贤,平民也就重视自我生存的意义了。所以,自古对人都是重视民众轻视官场,这样世界才会长治久安。这是和谐道理的体现。]
第七十六章
仙本:民生柔弱,其死坚强;草木柔脆,其死枯槁。
坚强生徒,柔韧活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圣人治世,用坚使柔;启韧发强,此为道廉。
原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民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评注:平民百姓生活是很柔弱的,但对死不畏,性格是坚强的。花草树木的生命看上去也是柔嫩脆弱的,当其死亡后,就变为枯枝烂叶。故坚强者也逃不脱死亡,而柔弱者却顽强生存着。强兵易灭,强木能折,所以强大有时反处于劣势。柔弱反处于优势。这就是柔能克刚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例)。圣人刚柔并和,发挥韧劲,使事情能维持长久,这就叫用道清廉。]
第七十七章
仙本:夫天之道,犹强弓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
余者损之,欠者补之;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对人之德,含天纳地;台举万民,是为道均。
原本: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评注:自然大道有如张弓拔弩,高手可仰之,而下者只能举之。力大过人者可以将弓损坏,但力气不足者却不能。做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圣人之德在于他能胸怀天地,心宽如海,对平民百姓是采用教育、提高。这种抬举民众的作法就叫施道有法—道均。]
第七十八章
仙本:柔弱于水,坚强莫胜;以柔剋刚,以弱胜强。
正言若反,奇语若抗;善觉好悟,道者慧也。
受国之垢,社稷之主;受国不祥,天下为王。
是以圣人。载道参天;禀德普地,是为道理。
原本: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评注:天下柔弱者莫过于水,但善于攻坚者未必能战胜它。所以,柔能克刚,弱可胜强。正面的语言有时若如反语,奇妙的话语有时可以抗击来敌(空城计便是实例)。所以,善于思考觉悟,是智慧的来源。要想做社稷之主,立国为王,拯球不景气的国家秃势,圣人则是用丰厚的德性,利用高深参天的宇宙大道来进行治理。这样的作为就叫道理。可见,治国家得天下离开道、德、理万万不可。]
第七十九章
仙本:和大余怨,安可为善;执契不责,有德司约。
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无亲而亲。
是以圣人,道成德就;同于万民,是为道仁。
原本: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评注:此章讲仁道,在人际间共事时间一长便会相互间生出怨恨,如果以善行相处,就会平安无事。办事要有契约,讲信誉,以德施行,讲公平,这就是天道。天道是讲公平的。六亲不认,不讲私情,禀公而为。如果与人为善,长此以往,就是非亲人也会变得亲善友好。圣人的为人,就是以道为轨,以德为准,与万民百姓行道讲德,这就称之为仁道。
第八十章
仙本:废王之尊,利民万倍;大邦分治,小国寡民。
百姓同尊,万民俱富;甘食美服,安居乐俗。
圣人之道,代天普华;万民以尊,是以德尊。
原本: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评注:老子在此章讲合统或分治之道。如果废除国王的尊严特权,与民同样,讲民主平等,这对百姓的好处是极大的。大国分邦而治,使小的辖区百姓人口变少,可以做到百姓相互尊重,共同富俗。食甘食穿美服,安居乐业,使生活水平提高。圣人行道,是代替天来行道,普遍执行天道之精华内容,万民相尊,社会发展。这就叫德尊,即由于执行华美的德品而受到人们的尊重。]
第八十一章
仙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与人愈有,为人愈多。
万民之道,忠信君主;万物之道,忠信人主。
天地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万民之德,普于天地;万物之德,华于人民。
天地之德,普华众生;圣人之德,教化万民。
万物之道,同于玄道;玄道之德,同于道衡。
万民之道,同于道德;道德之衡,同于德衡。
原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而不争。
[评注:《道德经》最后一章老子进行了总结性发言,给出天、地、人、物之间的辩证哲理。可信真实之言听起来并不美妙,若美妙华俏之言又不可信。行善者一般是不争辩的,争辩者一般是不友善的。表现自我有智者一般是有博智的,博智者一般不自我表现。给予别人的越多,你收获的也越多。万民之道,是忠信君主。万物之道是为主人所用。天地之道是利民而不善民。圣人之道是做事而不争论。万民之德普遍于天上大地,万物之德点缀华丽于民间。天地之道普及华美众生。圣人之德是教化民众。万物之道与玄道类同,玄道之德,与道之平衡相映。万民之道是讲道德,道德达到平衡就叫德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