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名画家

 小儒家 2011-06-20


核心提示:三国两晋 画祖顾恺之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 ( 公元 420 公元 581 年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长期南北战乱,朝代频繁更替,使当时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

      三国两晋
画祖——顾恺之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 ( 公元 420—— 公元 581 年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长期南北战乱,朝代频繁更替,使当时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作为奠基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 “ 六法论 ” 也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顾恺之 ( 公元 344—— 公元 405 年 ) 是东晋时期(公元 317—— 公元 420 年)的画家。原名长康,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年青时做过官,有机会游览各地的风景。他精通诗文,历史上关于他的轶事有不少记载。有一年,当时的都城建康 ( 今南京 ) 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因找不到资金而没了办法。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青人,说要捐一百万钱。主持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 ( 传说中一个佛教徒 ) 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寺庙挤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这个年青的画家就是顾恺之。顾恺之画画不仅重视刻画眼神,还特别注意表现人物的特点。有个叫裴楷的人脸颊上有三根长汗毛,别人为他画像时,都不画出来,顾恺之却把这三根汗毛画得特别突出,而强调对象的特征。可见顾恺之善于用特征衬托人物的个性。
    《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所写《洛神赋》创作。《洛神赋》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逢又相别的情节,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画家注重对人物情态的刻画,山石、树木都富有装饰性。这一作品,与同一时期的敦煌壁画有相近的风格,对后世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留下来的论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他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提出的 “ 传神论 ” 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有七十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题材。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现在所知道最早的卷轴画。

画圣 —— 吴道子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 " 圣 " 人:一位是晋代(公元 265-- 公元 420 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 618-- 公元 907 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 公元 713-- 公元 755 年 ) 。吴道子出生在阳翟 ( 今河南禹县 ) ,小时侯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 20 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水泄不通。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唐代十国

美术史论家 —— 张彦远

中国唐代时期的(公元 618—— 公元 907 年)张彦远,字爱宾,蒲州猗氏 ( 今山西省临猗县 ) 人。他出生在宰相家庭,学问渊博,擅长书画。曾经任职官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卿。编写的著作有《法书要录》、《彩笺诗集》和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这本书总结了古人有关画史和画论的研究成果,继承发展了史和论相结合的传统,开创了编写绘画通史的完备体例。作者尽可能运用丰富资料,从当时的理论认识水平探讨绘画史的发展和内在联系,并以系统的绘画史料来支持自己的理论认识。全书用大量的篇幅阐述绘画史和某些画科的发展演进,讨论重大的理论问题。传记部分比较全面地汇集画家生平、思想、创作等有关资料,充分引证古人的评价,但又不受前人的局限,做到有分寸地评价画家的得失。此外,作者更能从绘画创作欣赏的全过程着眼,把著录、鉴藏、流传、以至装裱也纳入进研究画史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画史的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体系。这本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绘画通史,具有当时绘画 “ 百科全书 ” 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

总结张彦远的艺术观点主要有几项特征,他在肯定谢赫等人关于绘画具有道德的,政治的功能以外,更重视绘画本身的意义。张彦远强调绘画需要天才,反对呆板的死画,他强调绘画技巧的根本在于立意和用笔。他还强调绘画艺术的文化品味,特别看重画家的人格,他最早提出绘画是有教养、有学问、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事业。张彦远在中国古代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从他较早的研究分析美术作品来看,称他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一点也不夸张。

南北山水画的分流 —— 荆关董巨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公元 907-- 公元 960 年),政权统治时间非常短,但在绘画创作方面仍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

中原地区的战乱,并没有使绘画的创作陷入停顿。五代时,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画家描绘的题材。很多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环境艺术加以描绘。 " 荆关董巨 " 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善于表现江南景色,体现风雨的变化。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 " 皴法 " ,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水墨和水墨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南北方风格的对立,引发了中国文人对诗、文、书法等其它艺术门类的兴趣,从唐代的司空图,到宋代的严羽,再到明代的徐渭、胡应麟,都与南方画派的艺术境界有密切的联系,并影响后世清代三百年。
宋元

院体画的楷模 —— 刘李马夏(南宋四家 )

中国的绘画发展至今几千年,我们可以看出绘画作品在每个时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公元 960—— 公元 1279 年)继承了五代西蜀和南唐(公元 907—— 公元 960 年)的旧制度,培养和教育了大批的绘画人才。

宋朝两代各有风格特色,南宋(公元 1127—— 公元 1279 年)四家指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其中李唐年代较早,其它人继承发展了他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要流派。李唐的画气魄雄伟;刘松年的画风格工整;马远、夏圭向李唐学习,山水画很多取材中国东部浙江省一带的山川,在山石的画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轻画,然后趁湿用浓墨再画,造成水墨淋漓的特殊效果,构图上,改变唐代、五代、北宋山水画中全景式构图,山水样式奇特。

他们的画风对明代(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浙派和学院体系山水画有比较大的影响。李唐是宋代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擅长画山水、人物、鸟兽,水墨山水画创作最有名。他改变北宋山水画严谨的格局,开始南宋豪放水墨山水画的新形象。刘松年水墨学习李唐,但风格比较精细工致。山石用小笔画成,楼台建筑工整但不刻板,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人物画的创作很多描绘历史人物故事、文人贵族生活和佛道题材。

文人画在南宋时期除了在理论上进一步展开讨论以外,在实践中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米友仁的山水,扬补之的墨梅都十分有名,南宋的著名人物画家还有李唐、萧照、苏汉臣等。他们的人物画创作,很多都与当时政治斗争有关,很多选择历史故事和现实题材,擅长减笔人物画梁楷的出现,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花鸟画的黄金时代 —— 徐黄体异

花鸟与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伴随人们朝夕相处,早在远古时代,花鸟就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中国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作品中,就出现了凤凰图案的骨雕作品,在彩陶图案装饰上,以植物和动物(如鱼、鸟、鹿等)当作题材是比较普及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花鸟画成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出现在各种屏风、器物和装饰品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公元 581 年),花鸟画逐渐从工艺美术范畴中独立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花鸟创作的艺术家。据古书记载,南北朝时的顾景秀,刘胤祖都擅长画蝉雀,用笔生动,是花鸟画的萌芽阶段。到隋、唐时期(公元 581-- 公元 907 年),特别是唐代,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花鸟画正式产生,画种分工也逐渐明显,并出现了各种专长的画家。从此,花鸟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科登上了画坛。

五代、两宋时期(公元 907-- 公元 1279 年)是花鸟画发展的辉煌时期,画家众多,创作繁荣。五代的花鸟画,主要集中在西蜀和南唐两个朝代。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南移,花鸟画在唐代晚期得到发展。主要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以西蜀皇帝画院画家黄筌为代表;另一种是以南方南唐徐熙为代表。黄筌是成都人,从 17 岁进入皇家画院就一直没有再回到民间,是典型的御用画家。他发展了勾勒彩晕的画法,成为工笔画的先驱。南唐的徐熙,出生在中国南方贵族家庭,但他本人却是一个不愿做官的人,由于他不在宫廷画院内部,因而摆脱了学院派作风的约束,追求以质朴手法表现大自然中的山花野竹、水鸟塘鱼等通俗题材,艺术处理上以用墨为主,晕染比较多。这种注重用墨的画法,对后来画坛影响很大,特别是到了明代(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沈周、陈白阳、徐青藤等人,继承发展了水墨写意花鸟画。

中国后代的花鸟画基本是建立在这两大传统绘画风格上的。
绘画新风的启导与变革 —— 南有赵魏北有高

元代( 1279 年 -1368 年)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府的封建王朝,由于元朝初期蒙古贵族废除科举制度,又将百姓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个等级,南方人最低贱,从而造成南方文人不受重视。为了吐露胸中的不平,文人画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给元代绘画带来了重要的转折。同时,元代南北统一,疆域扩大,各民族间的美术交流日益频繁,涌现出一批酷爱中原传统书画的少数民族美术家。以赵孟 、高克恭等为代表的画家,提倡学习古人,潮流回归唐代(公元 618—— 公元 907 年)和北宋(公元 960—— 公元 1127 年),他们主张以书法形式作画,注重主观抒情的表达方式。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和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推动画坛的发展,象征清高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等题材,广泛流行。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最响应画文人画的人应是元代画家赵孟 了。赵孟 ,字子昂,号松雪,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是宋代皇帝赵匡胤的后代。他生在宋、元交替时期,在元代朝廷做过官,却遭到皇室的猜忌和防范,心情十分矛盾和痛苦,他将精力转向对艺术的追求,诗书画印、音乐、文学没有不熟悉的,最终成为一代艺术大师。赵孟 的书法不拘一格,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能运用自如,潇洒飘逸。他的绘画吸收古代名家长处,气韵十分生动。赵孟 除技法全面外,他的绘画讲求表达思想内涵。他的墨竹,表白人格的清高,山水画含有向往自由的意味。为了使画面寄托更多的思想,他还含蓄地题词在画上,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推向新的高峰。作为美术理论家,他还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编写《松雪斋集》。  

元代画坛上流传着 “ 南赵北高 ” 的说法,将南方的赵孟 与北方的高克恭相提并论。高克恭是少数民族,他曾与赵孟 同时在北京任职,后来两人又在江南共事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受赵孟 影响,高克恭对书画的兴趣越来越大。他悟性很高,擅长画山水、墨竹。尤其喜爱董源、米芾的作画风格,作品富有诗一般的韵律,生机盎然。他的《云横秀岭图》,用笔粗中有细,墨色层次丰富,立体感很突出,他的竹子作品既讲究形态,又讲究神韵,是画家描写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耐人回味。

在元代各民族文化大融合,文人画大发展的进程中,高克恭和赵孟 的美术成就都是令人称赞的。

皇帝画家 —— 赵佶

宋代(公元 960-- 公元 1279 年)是中国画院的兴盛时代,在画院的组织形式上也是最完备的。在艺术教育上,无论在学科与考试等方面,都有健全的体制,随着两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成为历代画院的典范。来自西蜀的黄筌、黄居 u 、赵元长、高文进等人和来自南唐的王齐翰、周文矩、厉昭庆、顾德谦等人,都跟随主人来到北宋,成为宋代画院的骨干,西蜀画家更是直接影响了北宋画院风格的形成。此外,中原和其它地区的画家也被招入宫,但是真正使得画院达到鼎盛局面的还是北宋皇帝赵佶的统治时期。

赵佶(公元 1082-- 公元 1135 年),从小喜欢书画,即位作皇帝以后,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他对于画院非常的重视。他在北宋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设立了绘画学科,正式将美术纳入科举考试,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选择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等级,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当时,画家的地位明显提高,在收入方面比其它艺人要高。有了优厚的待遇,加上皇上的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在赵佶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赵佶本人的创作风格并不十分细致,而是偏于粗犷的水墨画,传世作品很多被认定是当时画院中高手代笔。只有藏在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和藏在中国上海博物馆的《柳鸦图》卷被认定是他的原作,两画都是水墨纸本,笔法简朴。

北宋灭亡后,兴盛一时的徽宗宣和画院随之结束,一些画院画家经过辗转逃亡,逐渐汇聚在南宋的首都临安,先后被恢复在画院中的职务,成为南宋画院的骨干力量。
松雪斋中小学生 —— 黄公望

在中国美术史上,曾出现过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他就是被称为元代(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四位最著名画家之首的黄公望。他出生在南宋成淳五年( 1269 年),小时候父母双亡,家庭贫困,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给浙江永嘉人黄乐当养子。据传说,当时黄乐已经九十岁,看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地把他改名为黄公望。黄公望十二、三岁时就参加了本县的神童考试,后来又勤奋读书 , 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技艺。后来他不但成为绘画界的一代巨匠,在学术领域也有高深造诣。

黄公望的画,学习董源、巨然,融入自己对自然实景的感受加以创作。黄公望著作有《写山水诀》一卷,对后者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黄公望作品近百幅,现存有《江山胜览图》、《皤溪渔隐图》、《芝兰室图》、《雨岩仙观图》、《天池石壁图》、《陡壑密林图》、《秋山幽寂图》、《浮岚暖翠图》、《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大岭图》、《仙山图》、《秋山无尽图》等。

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 70 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 636.9 厘米 ,高 33 厘米 ,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 " 为艺术而艺术 " 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文人画理论的首倡者 —— 苏轼

  苏轼(公元 1037-- 公元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 今属于四川 ) 人,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 960-- 公元 1127 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 三苏 " ,在文学艺术界很有名气。

他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是 " 苏、黄、米、蔡 " 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苏轼是一位全才,在诗、词、文、画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喜欢用夸张比喻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自己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对后来文学界很有影响;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属于豪放一派。苏轼,以他广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给当时的词坛带去了新鲜的空气。他有意以诗为词,终于从他开始打破了词坛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苏轼在词史上的另一贡献是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把词发展成了独立的抒情诗。总而言之,苏轼在诗、书、画、印等几个方面中都流露出一种传统的思维观念,提倡一种发自内心的艺术创作道路。
文人画成熟的标志 —— 黄王倪吴(元四家)

中国绘画史上,经常把同一时期某一地区最突出的几个画家相提并论。

公元 1279 年,蒙古族消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 ( 今北京 ) 为中心的元朝帝国。在元代(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很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作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了北宋(公元 960—— 公元 1127 年)晚期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追求古代意境,重视主观情绪的抒发。在元代短短 90 余年里,画坛名家出现很多,其中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画家最为著名(元四家)。他们都擅长诗书画印的结合,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注重笔墨趣味。他们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画科。早期的山林、树木只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画得比人物还小。在隋朝(公元 581—— 公元 618 年)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山水已经成为画面表现的主体。唐代(公元 618—— 公元 907 年)山水画成熟,出现了李思训家族的青绿山水,和韦偃、张躁等人的泼墨山水。到了宋代,山水画达到鼎盛,画家很多,以雄劲为特色的 “ 北方派 ” 有李成、范宽、郭忠恕等,以淡墨清雅为特色的 “ 南方派 ” 有董源、巨然。宋代山水画的共同特点也像当时的花鸟、人物画一样,强调学习前人。元代画家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山水画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都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代也最深远。元代早期,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 、高克恭为代表,他们都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钱选擅长画青绿山水,学习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风格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高克恭风格吸收米芾、董源、李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元代中后期,崛起的元四家,他们以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他们的作品注重笔墨技巧,更讲究意境,使山水画的美学价值更加提高。

“ 元四家 ” 的作品对后来的明代、清代山水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画同源 —— 赵孟頫

中国书法在元朝(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孟頫、鲜于枢等人提倡学习古人,特别强调在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改革,因此赵孟頫、鲜于枢扭转了南宋以来衰败的书法风气,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元代楷书、行书的成就比较突出,篆书和隶书等书体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元代书法理论著作,属于通论的有《衍极》,属于丛辑的有苏霖编写的《书法钩玄》、吕宗编写的《书经补遗》、盛熙明编写的《法书考》,属于书法技法的有陈绎曾编写的《翰林要诀》、释溥光编写的《雪庵字要》和《雪庵永字八法》等。此外,在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虞集、柯九思等人有关书法的题跋中也有很多理论方面的论述。

赵孟頫(公元 1254-- 公元 1322 年),字子昂,汉族人,宋代(公元 960-- 公元 1279 年)皇室后裔。赵孟頫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14 岁时便当上了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退出政治舞台,在家潜心读书。后来在元代皇帝身边参与朝政,他做官清正,敢于直言,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从不因为自己是宋王朝官员而在元王朝中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他博学多才,不论是书画,还是诗文都有很高的水平,著作有《尚书注》、《琴原》、《乐原》等作品,曾被元代皇帝比喻成唐代李白、宋代苏轼。 赵孟頫擅长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书体,最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赵体,他的书法对明代、清代(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影响很大。鲜于枢擅长楷书、行书、草书,笔法气势雄伟,自成风格。著名书法家邓文原,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并称元代三大书法家。
明代

综合主义文人画 —— 沈文唐仇(吴门四家)

中国明代(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中期,苏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绘画名家出现很多,文人名流经常聚会宴饮,很多文人把画画当作娱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的元代(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绘画传统,中间以突出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最出名,他们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画坛。后人将他们称为 “ 吴门四家 ” 。

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两人都属于诗、书、画擅长的名家,风格主要继承宋代、元代文人画传统,能画几种题材,但山水画创作最优秀,作品很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注重笔墨,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沈周的山水画用粗笔的勾勒和淡色渲染画法为主,水墨写意花卉很有特色。文徵明主要用细笔画山水,喜欢用青绿重色罩染。唐寅和仇英,代表了吴门画派中另外的类型。唐寅从文人变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仇英因为是职业画家,所以在创作上受文人画的影响很多,技法全面,功力深厚,题材和趣味很能适应城市百姓的要求。他们两人的老师都是周臣,画法学习李唐、刘松年,又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公元 960—— 公元 1127 年)、元代(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人的影响,描绘物象精细真实,重视意境的创造,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唐寅的人物画有时工笔,有时写意。仇英从临摹古人作品中受到很多影响,擅长着色,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画比较优秀。

明代是院体派和吴门画派并存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是两派兴衰交替的时代,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花鸟画包含了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的不同风格。王谔的山水画被称为当代马远。在民间,受到戴进影响的浙派画家吴伟,画风放纵,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浙派的影响在明代中期逐渐深入宫廷,出现了宫廷内外的画风都趋向粗笔水墨的现象。与浙派同时出名的还有周臣的学院体人物、山水画,近代人称作 “ 院派 ” 。郭诩、徐端本等画家,各有特色,作品中也流露出院体的痕迹。陈淳的写意花鸟画在学习沈周、文徵明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元代人的写意水墨画法,为明代、清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开启了一条新路。

明代晚期是吴门画派最兴盛的时期,虽然当时受生活范围的限制,绘画题材面狭窄,题材比较单调,作品的重复性很大。但是,他们重视继承古代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画坛有很大影响。

浙派的创始者 —— 戴进

浙派山水,是指中国明代(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中期流行在画坛的一种风格流派。浙派山水,吸收南宋(公元 1127—— 公元 1279 年)时期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风格,行笔奔放自成一派。浙派山水,戴进是创始人。

戴进 (1388——1462 年 ) 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出生在明代洪武二十一年( 1388 年),死于明英宗天顺六年( 1462 年)。小时候当过铸造金银器的工匠,制作出的钗花、人物、花鸟 , 技艺精湛,很有名气。后来改学习绘画,年轻时就很有影响。宣德时期被推荐入宫,戴进在首都不受重视,受到排挤,回到杭州后以卖画为生,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是在民间。
戴进作为明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神像、人物、走兽,没有不精通的。早年学画非常刻苦,由于临摹古人作品很多,所以戴进的传统笔墨功夫很好。戴进创作没有被传统所束缚,他的画用笔流畅,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他的山水画,主要吸收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风格,但也吸取北宋时期的李成和范宽。戴进的人物画主要题材有神仙、历史故事、名人隐士等,所画神像的威仪,鬼怪的勇猛,衣纹的设色,都很熟练。他画衣纹常用铁线描和兰叶描,有时用丁头鼠尾描,行笔顿挫有力。戴进的花卉、花果,画的也非常精彩,有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两种形式。

    戴进的作品在明代中期被大众认为是经典艺术,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据美术史记载,受到戴进画风影响的除了他儿子戴泉、女婿王世祥以外,还有夏芷、夏葵、方钺、仲昂,以后又有吴伟、张路、蒋嵩、汪肇等人。戴进的画风盛行一时,在宫廷内外特别是江浙地区影响很大,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画史称作 “ 浙派 ” ,而戴进作为浙派的创始人,很受人们的重视和赞誉。

水墨大写意画的确立 —— 青藤白阳

中国明代(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有很多画家追求宋代(公元 960—— 公元 1279 年)画风,明代中期文人画重新在南方苏州复兴,后来文人画更是向抒发情感发展。在 “ 吴门画派 ” 风潮的影响下,明代中期的绘画变得更有生气,在技法上也有许多突破,表现在花鸟画创作上,水墨写意的名家出现很多,他们就是号白阳山的陈淳和号青藤的徐渭,人称 “ 青藤白阳 ” 。

陈淳(公元 1483 年 —— 公元 1544 年)少年时学习作画,常学习元代(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人作画风格,深受水墨写意画的影响。他的花鸟画,淡墨运用有一种特殊效果。他的有些作品,可以看出深受沈周画法的影响。他画山水,学习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近代画家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在诗文题画中,都对陈淳作出了极高的评价。陈淳泼墨大写意花鸟画很出名,他不讲究外表的形象而是追求画面的生动。他的人物画也很精彩,简单几笔,令人回味。

徐渭(公元 1521—— 公元 1593 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小时候就以 “ 神童 ” 闻名家乡,年轻时多次考试失败,曾当过官兵的他,后来精神发狂,因为杀死妻子入狱七年。他在作品中把情感和个性的表现,放在首要地位。在文学批评方面他强调独创性,反对抄袭,对公安派很有影响。徐渭一生擅长写诗,写书法自认为天下第一。他的著作有《徐文长三集》、《徐文长逸稿》、《徐文长佚草》、《南词叙录》、《四声猿》等。徐渭一生贫穷,他的写意花鸟注重人格内心情绪的抒发,他所独创的花鸟样式,对后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存作品有《杂花图》、《墨葡萄图》等。《墨葡萄图》,现在收藏在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藤条错落,葡萄晶莹透亮,真实生动的体现了文人水墨大写意花卉震撼人心的魅力。难怪朱耷、石涛、郑板桥等名家对他也十分佩服,影响意义深远。

“ 青藤白阳 ” 二人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今天的文人画创作起到精神榜样的作用。
 水墨写意画大师 —— 徐渭

中国有一位天才的悲剧艺术家,他的经历同西方的著名画家凡高有相似之处,他的作品充满了破坏性情绪,如果你站在他的作品前,肯定会被这种狂躁气息所震撼,他的作品表现欲极强,非理性的智慧,达到了极高的层次,而那种优雅的画面气息,令人陶醉 徐渭,字文清,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二十岁考上秀才,但是后来一直没有再升职。青年时的他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希望能治理国家,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很有想法,曾参与过中国东南沿海抵抗倭寇的斗争。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爱国英雄,曾为胡宗宪编写《献白鹿表》,得到明代皇帝的很大赏识。但后来因为某些政治牵连,他的精神深受刺激,蓄意自杀九次,自杀的方式令人吃惊。晚年的他命运更加困窘,画画成为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唯一方式,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才。
明代(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时期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阶段。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他的写意花卉,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简单的追求物象外表形式,独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 " 青藤、白阳 " ,对后来的影响很大。他的才能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中,他编写的杂剧《四声猿》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笔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己认为 " 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 。

徐渭死后二十年, " 公安派 " 领袖人物袁宏道到处搜寻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宣扬徐渭。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 -- 《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后来喜欢徐渭画的人很多,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 "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

明代绘画一代宗师 —— 董其昌

董其昌(公元 1555——1636 年),中国明朝时期(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出生在松江华亭。万历年间考上进士,年轻时经常作官,后来辞职返回故乡。董其昌不仅书法著名,还擅长绘画、收藏、鉴赏,他的山水画格调清新,被认为是明代绘画的一代宗师。

他的书法以草书水平最高,他用笔能始终保持中锋,许多作品有唐代(公元 618—— 公元 907 年)颜真卿风格,布局匀称。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相当喜欢。他的书法综合了古代各家的风格,很有特色。他的书法影响后来深远,一直到清代(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中期,康熙、乾隆朝代都把当作学习的榜样。

他的山水画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水墨画,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是青绿彩色,有时不画草稿,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学习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很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学习宋代(公元 960—— 公元 1279 年)、元代(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名家的画法,虽然处处学习前人,但是并不保守不变,他在继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把书法的笔墨修养,与绘画的用笔相结合,因而他的作品用笔熟练,墨色层次丰富。

董其昌知识渊博,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编著的《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影响深远的新审美观 ——“ 南北宗 ” 论

“ 南北宗 ” 论是中国明代(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画家、书法家董其昌提出的艺术思想和理论。

董其昌(公元 1555—— 公元 1636 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他生长在一个并不很富裕的家庭,年轻时依靠教书生存,在当地有些影响。他对佛学很感兴趣,受到过禅宗大师的教诲。这些活动,对他后来的禅学绘画理论的确立和文人画的实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 35 岁时,参加了明代科考会试,终于考中当官。但他多次辞职,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不过总的来说,他的职位还是不断上升,地位一直很高,由于社交广泛,他所积累的书画藏书也非常丰富,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鉴赏家。

董其昌绘画创作的成功是与他视角的开阔、学习的勤奋密切相关的,他 23 岁开始学习元代(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画风。 35 岁以后,随着进入社会,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层的社会活动与文化交往中,他逐渐接触到更多的唐代、宋代名家的优秀作品。同时,他也收藏了不少古代名画,随时临摩,反复体会。亲自面对古人原作,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表现能力。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对历代名作的研究,促使了他对真正意义上的 “ 文人画 ” 的思考,认识到 “ 笔墨 ” 的独特表现力是文人画的重要标志。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对自然界的观察,认为只坐在画室中,作品就不会有自然的生命力。董其昌的艺术在 50 岁以后进入了成熟期。在他著名的 “ 画分南北宗 ” 论中,确立文人写意画法的一派,他晚年高度成熟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文人画的品格,董其昌绘画作品体现出不同的风貌,构图饱满,层次分明,墨色丰富,笔法运用的成熟已经达到相当高超的境地。
董其昌是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明代晚期,他提倡文人画风格,在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的主导地位,他总结和概括出唐宋以来文人画的很多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为今天树立了一座正统文人画派的里程碑。

吴派领袖 —— 沈周

沈周是中国明代 ( 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 ) 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 白石 先生。他出生在 1427 年,死于 1509 年,沈家世代居住在中国南方苏州。

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画家杜琼的学生,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在当地闻名。沈周一生喜欢在家读书,作诗作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学识渊博,朋友很多。

元代和明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沈周书法学习黄庭坚,绘画造诣很深,他会画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他创作的山水画,大作品多数是描写南方山水和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情趣。主要风格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代画家黄公望、王蒙和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吸收南宋时期(公元 1127-- 公元 1279 年)几位大师的笔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派。

沈周早年多画小画, 40 岁以后才画大幅绘画作品,中年画法严谨,用笔沉着,晚年笔墨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很多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重要的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中国南京博物院也收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它们创作于明代正德二年( 1507 年),笔墨的运用随心所欲,是沈周 82 岁晚年杰作。

清代

高官画家 —— 王原祁

中国清代王朝(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政权建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绘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朝早期,文人画家不追求对现实山水的描绘,只是把学习前人当作时尚,抒发内心情绪,表达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

王原祁出生于 1642 年,死于 1715 年,享年 74 岁,清代著名画家。他是江苏人,著名画家王时敏的孙子,并与王时敏、王鉴和王 合称清代早期 " 四王 " 。在 " 四王 " 中,王原祁年纪最小,但成就最高。王原祁曾担任户部左侍郎职位,人称王司农。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年)时,任书画谱馆总裁,与孙岳颁、宋骏业、王铨等人共同编写大型书画书籍《佩文斋书画谱》 100 卷,用 3 年完成。对书画爱好者,提供了珍贵而全面的资料,这本画谱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部宝典。王原祁因为很受康熙皇帝赏识,所以学生很多,逐渐形成一支独立的画派。

在绘画方面他得到祖父和王鉴的传授,喜欢临摹五代至元代时期(公元 907-- 公元 1368 年)的绘画名作,绘画风格主要受元代(公元 1279-- 公元 1368 年)黄公望影响。在技巧方面,他作画时喜欢用干笔,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画面显得浑然一体。除了会画画,他还编写画论,比较著名的有:《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王原祁还擅长做诗,作品有《罨画楼集》 3 卷。

因为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太仓也称娄东,所以 " 娄东画派 " 因此得名。当时的娄东画派非常出名,几乎可以左右艺术画坛。王原祁作为正统派代表人物,对后来影响极大。
用世之志 独抒性灵 —— 扬州八怪

以郑板桥为代表的 " 扬州八怪 " , 是指清代时期(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康熙、乾隆年间活跃在中国扬州地区的一批艺术家,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挥洒自如,不受程式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育了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师。他们往往是诗、书、画三绝,不少人还擅长篆刻,他们以富有个性的作品征服了观众。

实际上,产生这几位大家,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中国绘画从明代(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到清代都受到保守思想的影响,临摹照抄的画坛缺乏生命,这一萎靡状态,激起了不少画家的不满,最终孕育出的成果是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几位画家。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罗聘。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的画并不能够被别人理解,甚至被视为野派。其实,正是他们开 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金农 ( 公元 1487-- 公元 1764 年 ) ,杭州人,被人称为八怪之首。他五十岁后开始作画,一生贫困。他喜欢画花鸟、山水、人物,最擅长画墨梅。他的画造型古朴,布局考究,构思具有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书法,自称 " 漆书 " 。

黄慎 ( 公元 1687-- 公元 1768 年 ) ,福建宁化人。他小时候家庭贫苦,因为学习怀素书法受到影响,擅长粗笔写意画,人物画创作水平最高,作品喜欢用神仙佛道为题材,也有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

李鱓 ( 公元 1686-- 公元 1762 年 ) ,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一生受到徐谓、石涛影响很大,画风粗放,泼墨淋漓,用颜色淡雅。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等。 李方膺 ( 公元 1695-- 公元 1755 年 ) ,江苏南通人,曾当县令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是好朋友,他擅长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 ( 公元 1688-- 公元 1753 年 ) ,扬州人。一生贫穷,性格孤傲,最喜欢画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

汪士慎 ( 公元 1685-- 公元 1759 年 ) ,安徽休宁人。小时候家庭贫寒,在扬州居住以卖画为生,擅长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当时人称作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 罗聘 ( 公元 1733-- 公元 1799 年 ) ,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后来居住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 " 八怪 " 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他始终以卖画为生,一生贫穷,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 郑燮 ( 公元 1693-- 公元 1765 年 )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当过山东范县、潍县县官,因为救济灾民,得罪上司,辞职后居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很有创新,擅长画兰、石等题材。他还创造了一种汇集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法。

" 扬州八怪 " 冲破了原始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与发挥。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众多的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月安东令 —— 吴昌硕

作为中国明代、清代(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吴昌硕将前人流传下来的丰富遗产进行了一次总结。 吴昌硕 先生不光有远大的抱负,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自已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吴昌硕是清代晚期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是 " 海派 " 的代表人物。吴昌硕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中国东部浙江省安吉人。少年时他因为受到父亲影响,就对金石篆刻很有研究。17岁时老家闹饥荒,在外流浪5年,回乡后刻苦自学诗、书、篆刻、创办 " 西泠印社 " ,并被推举为社长。吴昌硕二十九岁时曾经到苏州学习历代名人书画,三十多岁和任伯年学习绘画 , 在三十岁到五十岁人生这段辉煌的时间里,他的诗、书、画、印几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是他后来成为一代宗师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他的楷书,开始学习唐代(公元 618-- 公元 907 年)颜鲁公,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吴昌硕的行书,学习黄庭坚、王铎风格。

吴昌硕最擅长画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运刀和章法融入绘画,形成了有金石书法味道的独特画风,他常常用篆书用笔方法写梅兰,狂草画葡萄,笔力浑厚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在构图方面,喜欢用 " 之 " 和 " 女 " 型的构图格局。在用色方面很像赵之谦,喜欢用浓丽的颜色,尤喜爱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 郑板桥

郑板桥,出生在清代(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死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郑板桥小时侯家庭贫穷,一直是跟随乳母生活,后来跟父亲学画,很早就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困窘的生活。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得到读书的机会,经过考试成为康熙朝代秀才(学位)、雍正朝代举人(学位)、乾隆朝代进士(学位)。49岁时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县官,作官的12年中,他被百姓称为好官。官场上的腐朽黑暗,使郑板桥下定了辞职的决心,他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作画。最终,绘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郑板桥擅长画兰草、竹子、石头,墨竹作品非常精彩。他学习徐渭、石涛、八大等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 “ 眼中之竹 ” 、 “ 胸中之竹 ” 、 “ 手中之竹 ” 三个作画阶段。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干、湿用墨都有,笔法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艺术融汇在绘画中间,两者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郑板桥的书法和绘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他的字学习黄庭坚,后来融入兰竹绘画技法,自创出一种书法体系,用作画的方法来写,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有时像兰叶一样飘逸,有时像竹叶一样挺劲,非常自然放松。

郑板桥除了擅长画画,还喜爱文学艺术,他的文学作品很多是描写有关民间生活的,风格朴素自然。

墨点无多泪点多 —— 八大山人

八大原名朱耷,中国清代(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著名画家,清代早期画坛 “ 四僧 ” 之一,八大山人是他的名号。他出生于公元 1626 年,死于公元 1705 年,是明朝(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皇族后代。 19 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的他便装哑扮傻,不和任何人说话, 23 岁出家当了和尚。八大的身世使他内心非常痛苦,然而他又不能将心情宣泄给外人,于是他将它转化,最终以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八大的画古怪,气氛冷漠,大多数是隐喻画,主要传达一种心绪。这种心绪隐喻画与有所指的政治隐喻画有所不同,它更富有美学意义。八大喜欢写诗,他的诗常题在画上,八大有一次画画题诗: “ 墨点无多泪点多 ” ,这句话正是他对自己隐喻画的美学概括。八大将中国绘画美学中重写神、重写意、重文学趣味的传统发挥到了极限,使隐喻画真正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画种。

他的山水画主要是水墨作品,他学习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但有自己的特色。八大山人的用墨与董其昌不同,使用干笔能画出滋润的效果。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具个性,他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他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 50 岁以前当僧人时属于早期,主要画蔬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画面比较精细工致; 50 岁到 65 岁是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欢画鱼、鸟、动物形象,用笔挺劲有力; 65 岁以后是晚期、艺术逐渐成熟,造型比例夸张。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一副受欺压不屈服的情态,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我的写照。

八大山人的画在清代早期影响并不太大,但他对后来画坛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没有俗套,自有创造。清代中期的 “ 扬州八怪 ” ,晚期的 “ 海派 ” 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都深受他影响。
在朝与在野 —— 四王、四僧

清朝(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既是对今天有着关联和影响的时代,也是充满复杂矛盾的时代,在文化上经历了从排斥到融合的过程。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 、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 " 四王 " 。其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是中国南方太仓人,王恽是常熟人,他们之间是老师和朋友的关系。在绘画风格与艺术思想上,他们都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以王时敏为首的 " 四王 " ,以王原祁为首的 " 娄东画派 " ,在画坛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 " 四王 " 中,王原祁年领最小,但成就最高。王原祁曾经担任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 年)时,他奉旨编辑《佩文斋书画谱》,并任总裁。这个画谱共计百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部宝典,王原祁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所以学生很多,后来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画派。因为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太仓又叫娄东, " 娄东画派 " 因此得名。这个画派声势浩大,几乎左右了当时的艺术画坛。他们的山水画在清代初期占画坛主流地位,学习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色彩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艺术传统的继承上,有僵化的风气,作品创新意识不强,给人画面样式重复的感觉,这自然与清代皇族和封建的观念保守倾向合拍。

另外,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 " 四王 " 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创造出豪放、磊落、独具风采的画风,对振兴当时画坛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就是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四位僧侣画家,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他们都是明朝(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后代,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表达真情感受。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自己的绘画空间,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的心灵。 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色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朱耷以画花鸟画出名,继承陈淳、徐渭的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厌恶世俗生活和国亡家破的痛苦内心。他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很大。石 的山水学习黄公望、王蒙风格自有变化,以真实景色为对象,描绘山水,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