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尚-巴堤·莫里耶 Jean-Baptiste Maunier
光影记忆:《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2004)
成名年龄:13岁
“天使面孔、魔鬼心肠”,这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对英俊少年Pierre Morhange的初步评价。电影中天籁般的领唱男声让世人记住了这位出身于Saint-Marc唱诗班的少年演员Jean-Baptiste Maunier,他那忧郁的眼神、不羁的个性以及惊为天人的超高嗓音一度迷煞众人。
(视频:Jean-Baptiste Maunier天籁无词歌演唱会)
在13岁一举成名之后,性格腼腆的Jean-Baptiste Maunier并没有被莫大的知名度冲昏头脑,不仅在歌唱事业中屡获突破,成年后也通过戏剧学院的深造而成为了一名专业演员。对于年方20岁的他来说,未来无论是在歌唱还是演艺生涯中,都有着远大的前景与无穷的潜力。摆脱了少年时期的荣光,相信如今高大帅气的小莫会变得愈加出色。
(当年感情深厚的一对银幕师生(拍摄于三年前)。据说现在小莫身高居然达到了195cm...这厮是不是快要赶上马克西姆啦?!)
光影记忆:《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成名年龄:13岁
还记得《美国往事》中的那一瞬“惊鸿一瞥”吗?当时年仅13岁的Jennifer Connelly凭借小Deborah的纯美面容而为世人惊叹。这位曾经被誉为“伊丽莎白·泰勒二世”的美女演员以“小花瓶”形象出道,年纪轻轻就经常成为各本娱乐杂志的封面头条,而她的星途也由此展开。
(当年纯情的小Deborah是《美国往事》中唯一令人赏心悦目的亮点)
不过,在少女时期的辉煌过后,Jennifer Connelly似乎故意消失了一段时间而专攻学业。在“复出”影坛后,她大胆尝试了形态各异的多种角色,从女同电影到诡异的科幻巨作中都有她活跃的身影。虽然变化多端、口碑各异,但Jennifer Connelly却始终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风格的佳作。直至2001年末,由朗·霍华德(Ron Howard)指导、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美丽心灵》公映,Jennifer Connelly才真正让观众和影评人们刮目相看。
(在与“角斗士”Russell Crowe合作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中,Jennifer Connelly饰演的知性贤妻Alicia为她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的至高荣誉)
从13岁到30岁,时光见证了一代小花瓶成为实力派女星的圆满蜕变,也成就了Jennifer Connelly这位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硕士高材生的知性、智慧之美。光阴无情可以抹去纯真少女的青春容颜,但岁月的积淀却可以孕育出一颗更伟大的“美丽心灵”。
光影记忆:《钢琴课》The Piano (1993)
成名年龄:10岁
加拿大女演员Anna Paquin可能是继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之后最为幸运的童星。10岁时参演的澳大利亚影片《钢琴课》(The Piano)获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女配获奖者之一,可见当年的学院派对她有多么欣赏了。
Anna Paquin不是属于传统意义上以貌取人的闪耀童星,她的表演貌似平淡、实则极富灵气。在这部以心理戏为主的电影中,Anna Paquin将女儿的角色驾驭得十分自然老道而又不失孩童特有的天真与好奇,这种表演功力在当时的少年演员中无疑是极其罕见的。
(当年在海滩上翩翩起舞的小萝莉)
不过比起风格略显沉闷的《钢琴课》,笔者其实更喜欢她在另一部影片《伴你高飞》(Fly Away Home,1996)中的表演。在这部家庭温情喜剧中,14岁的Anna Paquin将少年特有的活泼气质尽情释放,配合影片中绝美的自然胜景,令人难以忘怀。我一直觉得,影片中的那种跃动与快乐才是少年时期所真正值得的纪念。对比自身,忽然间感慨遗憾万千。
可惜的是,在银幕的背后,Anna Paquin却是一位过于早熟的少女。近年来早已从大宽屏上消失的她凭借美剧上的发展再次夺人眼球,只不过这样的关注已经不再是对于纯真的赞赏,更多的却是事件本身噱头的堆积。《真爱如血》这部R级美剧固然又一次给她带来了表演生涯新的荣誉,不过在锋芒之后,却是色情、裸露、以及双性恋等等敏感话题与花花小报的伺候。
Anna Paquin的转型不可谓不成功,但是其中过多的争议反倒逐渐磨灭了她独特的清新本色。时至如今,估计已经很难有人能把这位辣到喷血的女“吸血鬼”联想到《钢琴课》里那个翩翩起舞的小萝莉了。也许,只有她口中那条永不退却的门牙缝能勾起曾经那位可爱少女的美好回忆了罢。
光影记忆:《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1994)
成名年龄:12岁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夜访吸血鬼》中的小Claudia时,还以为是秀兰·邓波儿转世。平心而论,Kirsten Dunst在本片中的亮相着实比皮特和靓汤两大帅哥惊艳得多,即使当时的她不过12岁。这个身体长不大、心智却在不断成熟的小吸血鬼仿佛有着过目难忘的魔力,不仅是整片故事的转折点,更是Kirsten Dunst童星生涯的突破口。“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的肯定,为她之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惹人怜爱的小Claudia)
不过Kirsten Dunst在成年后的优秀作品可谓寥寥无几,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在《蜘蛛侠》这种商业巨制中的花瓶角色了。有些不走运的是,由于她在一些口碑较好的作品中只是担任无关痛痒的配角(比如《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或者自己担当主角的影片质量一般(比如《伊丽莎白镇》),使他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难有演技上的突破,对于像她这样的天才演员来说,未免有些许遗憾。
(“蜘蛛女”的巨大影响力曾一度成为Kirsten Dunst的事业瓶颈)
好在Kirsten Dunst并没有放弃对表演的不断尝试。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中,她的争议新作《忧郁症》帮助她得到了影后的荣誉。对于仍然年轻的Kirsten Dunst来说,成年后新的事业高峰也应该指日可待了。
(今日的戛纳影后)
光影记忆:《真情世界》The Cure (1995)
成名年龄:12岁
我必须承认,是《真情世界》(The Cure,1995)给幼年时期的我影响太大,以至于难以忘怀其主演Brad Renfro那无尽的温柔。他或许没有过人的天赋与出挑的演技,但在这部平淡至深的“催泪弹”电影中,他作为主角所展现出的善良与坚毅,实在令人潸然泪下。至此,年方12岁的Brad Renfro以他柔软的金发、清秀的脸庞与忧郁的眼神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曾经天真的我仿佛相信,如此完美的他或许是天使在人间的化身罢。
(曾经的那位令我泪奔无数的英俊少年......)
然而,正如同当年迷倒众生的River Phoenix一样,银幕之外的Brad Renfro却沉浸在浪荡与不羁的私生活中越陷越深。毒品与酒精摧残了这张天妒容颜,以至于在2008年1月15日他猝然告别人世时,几乎没人再会提及这位曾经闪耀影坛的年轻生命。更为讽刺的是,一周后Heath Ledger的突然变故引爆了各路媒体“伤逝”主题的高潮,而对比之下的Brad Renfro则被彻底遗忘,不尽令人唏嘘。
光影记忆:《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The Professional (1994)
成名年龄:12岁
对于Nat,实在有太多想说的事,不仅仅因为她是我最爱的演员。坦承地说,是曾经的Mathilda让我真正喜欢上了电影,这也不难解释《Léon》这部影片在我心目中“永久置顶”的至高地位了。
12岁的Natalie Portman(应该叫做Natalie Hershlag)或许不是同年龄层面上最优秀的童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所塑造的Mathilda确是无可复制的经典。叛逆的举止、倔强的个性与纯真的内心,正像那双传神的琥珀色眼睛,独特而深邃。
(Mathilda是我心目中永远的最佳,没有之一)
在《Léon》的大获成功后Natalie似乎不可避免地度过了一小段瓶颈期,在其后接连出演的短片《Developing》与独立电影《Beautiful Girls》,都无法一时摆脱Mathilda的“小红帽”造型。然而,智商出众的Natalie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独立影片中挑战自我的同时没有落下学业进度。哈佛毕业生的身份令人信服,而金球、奥斯卡双料影后的荣誉更是无比艳羡。她兼具了超乎凡人的美貌与智慧,简直是上天给予的恩赐。
从1994年公映的《Léon》到现在,近20年过去了,Natalie Portman仍然在当下的好莱坞乃至世界影坛闪闪发光,当年的小女孩早已转型成一位气质非凡的知性美女。如今,在她那静如止水的精致脸庞中,尚能依稀看到12岁Mathilda的那份惊艳,但更多的,是褪去浮华过后的坦然与脱俗。
突然心血来潮地PS了几张Nat的今昔对比,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从神态、轮廓及五官上来看,其实她什么都没有变,变得只是一颗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加成熟、优雅的心。我想,这,或许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