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性修养贵在经常

 秋灵小胜 2011-06-23
  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对人生的总结:“30岁受诱于快乐,40岁受诱于野心,50岁受诱于贪婪。”这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应是一项终身课题,不可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需要持之以恒,贵在经常。

    常打思想之基。信仰不坚定,思想就盲目。信仰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党员干部既要在工作实践中改造思想,也要在理论学习中改造思想。时下,有的同志认为只要工作热情高、任务完成好就行了,学不学理论关系不大;有的虽然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来不认真学习理论,或者从来不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这些观念,显然是片面和模糊的。如果我们不能掌握科学理论的武器,就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与部队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就有迷失方向、丢失立场的危险。尤其是价值观日趋多元的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坚信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在学习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它的巨大魅力,做到内化于思想,外化为行动。

    常扫思想之尘。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可能与灰尘绝缘。通常大家对外表上的灰尘能够自觉清除,而对思想上的“灰尘”,则不大注意清扫,以致积尘为垢,甚至积重难返、本色难葆。思想沾染“灰尘”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有的思想空虚、意志衰退,热衷于低级趣味,沉迷于名利诱惑;有的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意识淡薄,搞“自我服务”甚至“倒服务”;还有的人际关系庸俗,搞小团体、小圈子,讲人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党性。为了防止思想变成藏污纳垢之所,我们就应像天天洗脸一样,经常扫扫思想“灰尘”,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对照党员标准和先进性要求,自我反思检查,看看哪些地方出了“格”,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哪些地方可能“犯规”;以“闻过则喜”的精神,培养接纳批评的勇气和胸怀,在别人的批评中找自身缺点与不足。党员干部只有经常清除思想“灰尘”,才能不使小错误发展为大错误,才能把错误变成营养,推动自己进步。

    常求思想之新。当今时代各种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如果对这些“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抱着过时的思想观念、陈旧的思维方式不放,那么肯定会落伍于时代。个别党员干部刚到新岗位时,工作富有创造性、开拓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变得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处处奉行已有的模式和套路,使工作变得暮气沉沉。究其原因,就是思想老化、僵化。常求思想之新,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过去思想解放了,不等于现在思想不僵化;现在思想解放了,不等于以后观念不落伍。思想的老化,正是从思想的不解放开始的。当然,思想解放的程度与学习的宽度和思考的深度成正比。学习和思考就像过滤网,可以使人的思想吐故纳新。如果一个人疏于学习或者懒于思考,那么,脑袋就会像垃圾桶一样装满垃圾,未老先衰,老气横秋。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时常学知识、想问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切实提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素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