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如画

 雪峰读书 2011-06-23

 

汉字如画

 
 



     因为我喜欢旅游,先把这个“游”字放在上面。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有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中国汉字的来历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专业工作者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说文解字》:“梦,不明也。”

      形象为一个突出显示眼睛的人和一张床。

表示人睡在床上,以手指目,以示梦中所见。意为梦。

      燕(燕)     甲骨文,金 文,篆 书,隶 书,楷 书 .

     《说文解字》:“燕,玄鸟也。”

      形象为一只展翅的燕子。意为燕。象形字。

   艺(藝)

       甲骨文 金 文 篆 书 隶 书 楷 书        

   《康熙字典》:

    “艺,才能也。藝謂禮、樂、射、御、書、數。”

       形象为一棵植物和一个人。

     原意为种植,字为蓺,后引意为技能,为艺。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说文解字》:“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

       形象为一只乌龟。意为龟。象形字。

   关于汉字的来历: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我喜欢这些汉字,下面在各个楼层把我搜集来的

    “ 汉字如画”图文整理奉献给朋友们学习欣赏。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
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篆 书,隶 书,甲骨文,金 文,楷 书。



                《说文解字》:“舂,捣粟也。”




    形象为一臼、一杵、两只手。表示在捣粟谷,意为舂。

                               甲骨文,金 文,篆 书,隶 书,楷 书        

            《说文解字》:“离,黄仓庚也。”(鸟名)




形象为一只飞鸟和一张网,表示将鸟由网中放飞离去,意为离。假借字。



                《说文解字》:“光,明也。”


                    形象为一团火和一个人。




                  表示火在人头之上,意为光。




                后引申为光阴、光荣、光滑之用。



            《说文解字》:“孟,人之长也。”



    形象为一个浴盆和一个孩子。表示孩子在浴盆中洗浴。



             洗浴是人出生后第一件事。意为孟。


仓(倉)

《说文解字》:“仓,谷藏也。”


  形象为一间储藏室。表示房屋只有一扇门,突出了门碓,意为仓。



  甲骨文  金 文  篆 书  隶 书  楷 书



老(老)





    《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




  形象为一老人和一拐杖。表示偻背老人拄杖而行。意为老。




  甲骨文  金 文  篆 书  隶 书  楷 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