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姓氏源流

 华夏董氏大全 2011-06-23
 深圳姓氏源流

  深圳特区报

  今天的深圳以年轻的“移民城”著称于世,其实,深圳作为“移民城”,有着它悠久的历史渊源。

  秦、汉、晋、唐、两宋、元明清……几千年的过往岁月里,这片土地上持续不断上演着生的移民史剧———如果算上今天作为新移民的我们,大致可以看到6次移民大潮,每一次移民潮,都对深圳地区的社会现状、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带来了生命、活力和无穷的希望及可能。 www.

  本期“发现周刊”,在深圳市博物馆杨耀林、张一兵和容达贤等专家的帮助下,试着勾画从古至今的深圳移民的地图献给读者。

  秦移民:士兵、“贾人”、女子

  远古以来,繁衍生息在古深圳这片土地上的,是古“百越”族人中的古南越族。

  秦将王翦平定五岭以北后,有50万人驻扎在五岭一线,专门对付来自南越族的威胁。后,尉屠睢率50万大军进军岭南,全军覆没。残兵败将成为最早一批大规模留在岭南的北方人。 www.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设置岭南三郡,从中原迁50万“贱民”,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贾人”(生意人),两千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商业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可以说,与这些“贾人”关系密切。

  次年,秦始皇又流放了一批人到岭南,多为徇私舞弊、制造冤假错案的执法官吏。

  秦末南海郡尉赵佗(一说是任嚣),又以“为岭南的北方士兵补衣服”为由,向中央王朝索要“3万名没有丈夫的女人”,秦王朝批准了,只是人数减为1.5万人。这些移民散布在两广境内的各个地区。 www.

  秦代5批移民总数在50万人以上,在当时岭南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带来了古华夏族的血统、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其影响也辐射到了古深圳地区。

  汉移民:广府文化与言语定型

  汉武帝平定岭南,是汉族与古越族人民的又一次大融合。

  当时百越的吕嘉拥兵自重,反叛朝廷。汉武帝以20万大军征讨。取胜后把南越国领土分成9个郡,深圳地区属南海郡。得胜的大军绝大多数驻留岭南。 www.

  西汉政治失败者被强迫迁出京畿,有人迁往岭南,形成了第二批移民。第三批是在西汉末年,王莽乱国,士民为避乱而来。第四批,在东汉初年,许多中原官兵奉命留守岭南,后“落籍”于此。第五批在东汉末年……

  汉朝近四百年间,中原人因各种原因,以各种方式向岭南迁徙,几乎从未间断,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为南海等郡的早期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可以说是广府文化和广府语言的定型时期。

  晋移民:推动宝安县设立 www.

  西晋末年,战乱和饥荒接踵,黎民百姓携家南逃,称为“流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逃到珠江流域。东晋又发生了“五胡乱华”,大量的中原士族举家南迁,逃难到长江流域后,再逃到江西、福建,进入广东。

  深圳地区有些家族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晋代和南朝时为躲避中原战乱而南迁———如深圳布吉、白芒、坪山、观澜等镇的张氏,坪山、大鹏、罗田等地的赖氏等家族。

  杨耀林先生对记者说,虽未发现中原“流人”六朝时直接迁入深圳地区的记录,但这种大迁徙,客观上为深圳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带来了新的变化,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宝安县和东官郡(地点就在今南头城一带)的设置,就是这次移民大潮的直接结果,儒家传统文化也在这里逐渐生根。 www.

  深圳地区的考古发现也证实,至少从东晋中叶开始,北方移民文化再次与深圳地区的土著文化交汇融合。

  宋移民:各大家族迁入深圳

  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中原豪门大户和平民百姓渡江南下,但渡过长江后,大都止于粤北一线,只有少数直接抵达南部沿海地区。

  南宋末年,大批抗元部队先后溃败,余众大都逃到沿海地区避难或者谋生,形成了对岭南、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又一次移民高潮。

  容达贤先生认为,宋代大规模移民的迁徙路线,分为海、陆两条:海路从江浙沿海乘船,经福建进入粤东和珠江流域;陆路多从唐张九龄主持开凿的大庾岭新道进入岭南。明万历初年,深圳地区据估算有4万人口,其中不乏宋元以后的迁入者。 www.

  两宋时期向岭南地区的移民规模大大超过两晋时期,岭南土著汉化程度大为提高。在此前后,直接由各地迁入深圳地区的家族有:

  沙井镇陈氏,北宋时从江西庐陵迁入;福田黄氏,南宋初从广东东莞迁入;沙井镇衙边村陈氏,南宋从福建莆田迁入;松岗镇文氏,宋末从江西永江迁入;谷丰镇侯氏,宋末从广东番禺迁入;

  松岗镇燕川村、荷坳村陈氏,宋末从江西庐陵迁入;

  公明镇水贝陈氏,宋末从福建莆田迁入;公明镇李松镇梁氏,宋末从东莞迁入;公明镇玉律村莫氏,宋末从东莞迁入;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宋末从福建晋江迁入;西乡镇温氏,宋末从河南洛阳迁入;西乡及南头刘氏,宋代从东莞迁入;罗湖洪氏,宋末从广东梅州迁入。 www.

  ……其中的一些家族还发展扩大到东莞、香港等邻近地区。

  此外,还有些族姓,由于宋代的社会动乱迁出祖居地,再辗转迁徙到深圳地区来:

  南山后海村、梅林村、西丽镇珠光庵前村、龙华镇大船坑村的郑氏,宋末先迁福建上杭;

  龙岗布吉镇、坪山镇马西村、宝安观澜镇君子布村、南山白芒村的张氏,宋末先迁福建宁化县石壁乡;

  龙岗坪山镇三家村彭氏,北宋末避金人之乱,先迁广东东莞; www.

  龙岗坪山镇曾氏,宋末先迁广东长乐县;

  龙岗坪山镇、坑梓镇、大鹏镇、宝安西乡镇、伶仃岛等地黄氏,宋末先迁广东梅州;

  龙岗坪地镇石灰围、洞高桥、横岗镇、宝安松岗镇江边村等地肖氏,宋末先迁广东梅州;

  龙岗坪山镇赤凹巫氏,宋末先迁广东兴宁县。两宋时期零星迁入的家族数量也不少:

  福田上步郑氏,宋神宗年间迁居宝安(福田上步一带),后来成为深圳地区的大家族。

  宝安沙井镇陈氏,南宋中叶迁入。 www.

  南山白石村、福田梅林村邓氏,北宋末迁入东莞锦田(今香港新界),子孙移居东莞、新安。

  以上这些有记录的宋代移民,仅仅是当时实际移民中极小的部分。

  张一兵博士说,由于在广东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圳地区的人口密度一直较小(1980年只有22万人),而现存家族凡是有家谱的,几乎全部是历代移民……

  清移民:客家人大量迁入

  清初,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反清复明势力,两次迁海,将新安境内居民迁移他乡。新安县被并入东莞县,康熙七年,新安县人口仅剩二千余人。原广东巡抚王来任力陈迁界之害,次年,朝廷下令复界,新安县得以恢复。 www.

  复界后的前3年,仅迁回原住民3千余人,官府于是实行优惠的招垦政策,吸引了大批客家人迁入归善县和新安县。

  这些新的家族迁入包括:

  彭氏,现居龙岗坪山三家村,江西庐陵→广东兴宁→潮州→东莞→坪山;

  刘氏,现居龙岗坪山三家村中心围,福建宁化→广东兴宁→归善(东莞)→坪山;

  江氏,现居龙岗坪山赤凹三河村,福建宁化→广东丰顺→长乐→坪山;

  陈氏,现居罗湖罗芳村,福建宁化→广东潮州→惠州→新安; www.

  陈氏,现居龙岗坪山江边村,福建宁化→广东南雄→潮州→新安县小梅沙等地;

  黄氏,现居龙岗坪山果园背、江边、坑梓等地,福建宁化→广东嘉应州→惠州坳头→坪山

  曾氏,现居龙岗坪山山陇背、三洋湖等村,福建宁化→广东长乐→兴宁→惠阳→坪山;

  罗氏,现居龙岗坪山石楼围,由外省(不详)→广东兴宁→惠州白花镇→坪山;邱氏,现居龙岗坪山金龟等处,来源不详;

  何氏,现居龙岗坪山大塘围、界脚、草博等处,福建宁化→广东兴宁→坪山; www.

  李氏,现居龙岗坪山墩子等处,福建宁化→广东兴宁→五华→淡水→惠阳→坪山。

  这些家族都是来自梅县地区的客家人。

  新安县户籍中,“客家人”与讲广州话的原住民明确区分开来的,原住民是“土籍”,讲客家话的是“客籍”。“客家很多经由惠州、淡水,而到沙鱼涌、盐田、大梅沙、西乡、南头、梅林(均在今深圳市内)……等地从事垦辟的。”

  雍正年间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农民大批涌入新安县垦荒,甚至从较远的潮州、嘉应州、江西、福建等地举家迁来,形成深圳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 www.

  新移民:今天的年轻人

  改革开放以后,深圳被确立为经济特区。来自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每一个省、市、自治区的“新移民”,在这座城市四方杂处。

  移民带来的是不仅是人口的增加,还有文化面貌的改变,深圳现在真正的广府人和客家人,只占到人口的5%,只有一些围村周围才有他们的聚居地,客家话、广府话,也被普通话所代替,一些方言岛正在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