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

 水色江天 2011-06-23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
        第一部分 备考要点

      ㈠、明确考纲要求
      ㈡、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其规律
      ㈢、使用恰当方法,合理备考
      1、注重意象的积累
      2、正确解读意象
      ⑴、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⑵、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⑶、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⑷、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3、强化练习,熟能生巧
 
第二部分 附录

      ㈠、高考现场
      ㈡、仿真练习
      ㈢、常见意象拾零

    第一部分 备考要点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尤其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在这里我就意象鉴赏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明确考纲要求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属E级层面的要求。鉴赏评价,就是要求对阅读材料进行鉴别、赏析、评说。它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的最
高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

      (二)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其规律
      1、题型:在2002年以前,一直考的是四选一的单选题,两个小题,占6分。2002年起,改为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分值不变。
      2、范畴: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不大可能考长诗,因此,复
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学生应注意认真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P160《中国文学的鉴赏》、P24《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第五册P150《唐诗简介》和读本中的有
关文章。)
      (三)使用恰当方法,合理备考
      1、注重意象的积累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楼
船——夜雪——瓜洲渡”。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意象有描写性的(静态的),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
的(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
中的香草、美人。

      增大意象的积累量,对于快速解读诗词的意象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其途径有:
      ①注意教材中的诗词意象积累。
      ②在课外阅读与作业的过程中注意积累。
      ③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意象让学生积累。(该部分内容见附录之三。)
      2、正确解读意象
      (1)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在正确解读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解读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借景抒情 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
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塑造意境
      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
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
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
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
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
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
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
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
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①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
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

      例1:“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
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例2:“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
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例3: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
江月。
      分析人物形象:
      周瑜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
      苏轼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项目  年龄 生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3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感奋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名未遂 感伤
      ②景观场景
      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
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③某些事物
      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
格节操或思想感情。 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古代有关文化常识,如首先要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错解分析】 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
      【方法技巧】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
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
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柳”的特定意象
      一是抒写离愁别恨。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
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李商隐在《杨柳枝词》中写道:“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诗人咏柳而抒别情,笔下柳条亦多情依依,并由折柳相送而生出折柳“迎归”的联想。郑谷《柳》中写道:“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
风。”春风吹得柳枝摆动,柳絮翻飞,在诗人看来,这是柳树理会了离人的情意,为了表示对离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风,引入注目的。
慕幽《柳》中有“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句,诗人在这里赞美柳条折尽以重生,自古至今绵延不绝,借以抒发悠悠不断的离情。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
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是倔强的弱者形象。白居易在《有木诗八首》(其六)中写道:“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杨柳的样
子弱不禁风,可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仿佛一个性格倔强的弱者。对于弱者而
言,杨柳的这种抗争很有效,很有启迪意义。

      三是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写道:“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意即“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
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显然“桃李”、“垂柳”都有比喻义,借以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
小人,赞美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人。经过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四是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曾巩的《咏柳》诗是这样写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意即柳树杂乱的枝条刚刚抽出,还没有改变初生时的浅黄色,因为能够倚恃东风便狂舞起来,只知用自己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
有清霜存在。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清霜”的惩罚。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势利小
人着实很多,一时得势便忘乎所以。

      ④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
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2002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
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只有抓住意象,以及意
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3)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
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如,在崔灏的《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种难以
言说的艺术境界。

      ②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能收到“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作用。如: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 《田园乐七首》)
      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正如薛雪的《一瓢诗话》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
意象具足。”
      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
春日亿李白》)
      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 (贾至《岳阳楼宴》) 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梅尧臣语)。
      ③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庄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道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
子“身在江海隐遁,而心思魏阙之荣华”的矛盾心理。

      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当作者听到自己被召见的消息时,那种神采飞扬的情态。“闲来
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即使是受到挫折也仍然梦想受到重用。仍然那么信心百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自是高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难道不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吗?
      王维“忘身辞风阕,报国取龙庭”
      诗歌里的大言无忌的狂士形象,正是诗人理想抱负的反映。
      当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可避免时,诗人就转向山泉深林,要做一个隐士,或以著述为念了。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孟浩然在《山中逢道士云公》以“遗草泽”三个字,便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谁怜
越子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以“自浣纱”贫贱女自比,无限伤痛。

      ④诗人常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节操等。这在咏物诗里最为常见。
      “竹兰梅菊”的“四友”形象历来为诗家所称道。“咏物诗”就是典型。
      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庄高洁、幽独超逸的气质,同
时也表现了作者一尘不染和恬淡的情趣。咏物和抒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和“竹林”“明月”
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特点相契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追求冲淡平和、清幽绝俗的志趣品节的情趣。

      事实上,古典诗歌里的“咏物抒怀”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咏物诗中,“形象”是作者的情感的寄托和外化。从形象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读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4)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从宏观上把握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1999年试题杜甫《漫成》:“江月去人
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全诗分别写了月灯鸟鱼四景,这四景又组成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
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抓住这个意境,并以此为指导来分析选项,就可以看出c项说“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
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一说法有误。鱼跃水面,拨刺有声,确实是以动衬静,但第二句却不是如此,如果说“风
灯”是“江风吹打桅灯”那,就说明江上有风,而且风还不小,那江水就会吹起波浪,水中的月亮还能这样清晰吗?沙头的宿鹭还能这样联拳
静憩吗?所以这样理解就破坏了整个意境,是不对的,“风灯”应是防风之灯。

      ①充分利用选项。题目的选项有三项是正确的,为我们理解诗的意境提供了帮助,如1999年试题其余三项都从意境上进行了说明。
      ②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如1998年试题《题李凝幽居》,我们就要抓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池
边的宿鸟,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更突现了环境的幽静。

      ③充分运用联想想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可以想象主仆二人问答的情形,一个问得多情,一个答得淡漠,女主人一听急了,
连忙纠正:“不对呀,怎么会依旧呢?肯定是绿叶肥了,红花瘦了!”一个爱花惜春的女主人公不是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了吗?

      ④体会诗人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诗人描写的生活图景与其思想感情是和谐统一的,描写景物美好表现作者喜爱向往之情,否则就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贾岛《题李凝幽居》赞赏幽静的环境,就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杜甫《漫成》描写了月夜宁静的美景,就表
达了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3、强化练习,熟能生巧。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积累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形成一种解题技能。这样既可达到熟悉并消
化考点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真可谓一箭双雕。

      (练习设计见附录一、二)           
      第二部分 附录 (一)、高考现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卷,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
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
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青海卷,6分)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04年北京卷,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
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天津卷,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7、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04年上海卷,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
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上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下联: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①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广东卷,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
境。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年福建卷,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
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04年湖南省卷,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
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
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
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
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二) 仿真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
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 。    
      2、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
来渭水流。
      ⑴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⑵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4、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句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
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8、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 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简析“春色恼人眠不得”中“春色”有何作用。
      9、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 驿 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
妻子韦丛而作。
      问题:
      参考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说说本诗中“两处春光同日尽”的“春光”的作用。
      10、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越调】天净沙?秋思)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双调】沉醉东
风?秋景)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高考现场※※
      1、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
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
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
      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3、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
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5、①C ②A
      6、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
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
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7、(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8、②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③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9、“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0、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
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仿真练习※※
      1、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
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2、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3、 ①“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②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
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4、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
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
故填“清幽”最为妥帖。

      5、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6、意象: 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7、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
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8、“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
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
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9、“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
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10、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
,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
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
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
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
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