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之间有什么关系

 xwzj 2011-06-25

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理论看待五脏,不仅要看各个脏器本身,更重要的是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相当重要的。五脏中的每一个脏器,两两都存在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就决定了人的健康,下面,我们简单地来看一看。

1.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血旺盛,肝血才能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反过来说,如果肝藏血的功能减退,也可导致心血虚亏。

2.心与肺。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要依靠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我们知道心主血,但血的循环则要借助于肺气的推动,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心与脾。脾主运化,心血必须借助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而成,而脾运化的精微又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传到全身。换一个角度看,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就会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从三焦的角度看,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保持和谐平衡,中医称为“心肾相交”,相反,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中医称为“心肾不交”。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为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怔忡,遗精等。

5.肝与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肝藏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影响到脾,出现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

6.肝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如果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就会出现胸闷、喘促等情况,如果肝火犯肺,又可见易怒、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又需肝皿的补充,肝血又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过来说,如果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就会出现耳鸣、眩晕、麻木、抽搐、肌肉跳动、下肢无力等症状,所以中医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8.肺与脾。中医有“宗气”(又称肺气)之说,顾名思义,宗气就是主要的、根本的气,《灵枢五味》说:“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是由脾将水谷的精气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有关,如果因为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饭量小、大便不成形、咳嗽等症。痰是一种常见症状,西医一般“归罪”于肺,但中医往往从脾上找原因,“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也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怎样才能发挥运化作用?需要借助于肾阳,也就是肾的阳气,如果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有的人吃东西比别人更难消化,中医往往把脾和肾综合起来分析。反过来说,如果脾阳虚衰,也会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10.肺与肾:两个脏器与“水”和“气”相关。肺主肃降,使水液往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蒸化,使水中之清气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发水肿。另外,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体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以上所描述的,五脏之间一个简易关系“图谱”,掌握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疾病的根源,也对我们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帮助。

 

       五脏和六腑的关系

认识脏腑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

从宏观方便看,六腑和五脏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脏可以行气于腑,协助腑的功能;而腑也能行精于脏,使脏得精气而藏之。也可以通俗地说,当病在六腑时,就比较浅、比较轻,当病在五脏时,病就相对比较深、比较重。

从微观方面看,六腑和五脏具有相互的对应关系。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心肠,说一个人热心肠,心肠软,或者心肠狠毒、黑心肠等等,这个心和肠是对应的,不过要注意,肠有小肠和大肠,这里与心对应的是小肠。我们还经常用一个词叫“肝胆相照”,这肝和胆是对应的;我们在本章开篇的时候说了脾胃这个词,脾和胃对应的。接下来的两组对应的脏腑是:肺对应大肠,肾对应膀胱。

六腑中的三焦比较特别,既可以说三焦对应五脏,也可以说三焦不对应五脏。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

我们说六腑中的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与五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这种对应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逐一展开看一看。

       小肠对应心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小肠属表,心属里。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能够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胆对应肝

中医中的六腑中,胆比较特别,属“奇恒之腑”所谓奇恒之腑,是指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它们都还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概括起来说,奇恒之腑似腑非腑,似脏非脏。奇恒之腑中,只有胆与五脏有对应关系。

胆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贮藏、排泄胆汁;二是在调节情志方面主决断。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来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汁的作用,第一就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第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连续的,平时,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而在胆囊内储存,当人体吃了食物后,胆汁才直接从肝脏和胆囊内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肠,并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在调节情志方面所以有胆大、胆小之说,比较夸张的说法有“胆大包天”“胆小如鼠”等。这里的大和小并不是指胆这个器官的容积,而是指胆气的充足或虚亏。“胆量”这个词,我理解这个“量”就是胆汁分泌的量,直接关系到胆气。胆量在心理学中是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的难以改变,但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爱肝护胆,增强胆量。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中医通常是肝胆同治。

        胃对应脾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做“肾为先天之本”,其实这只是“半句”,另外半句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古人是非常重视脾的地位的,脾在五行中属土,有“载物”“生发万物”的性质,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所以“后天之本”的定位是恰如其分的。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大肠对应肺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糟粕。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膀胱对应肾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