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的研究

 紫依筱筱 2011-06-25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的研究 [内容摘要]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根据学生各自心理特征、语言知识、接受能力,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设计分层练习和测试,实施科学评估,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英语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分层教学 基本策略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而在目前初中英语学习中,中学英语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但以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时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之才。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学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求得最佳的发展。由于学生在生理发育、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智能有所不同,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分层教学的主要原则

  英语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因此分层应注意:自主选层、动态调整,保护学生自尊和学习热情。

  层次性原则: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针对性原则:分层教学要特别强调目的性和针对性。如对低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原则;对中层次的学生采用“重词汇、慢变化、多练习、强激励”的教学原则,而对高层次学生采用“小综合、大容量、高密度、促能力”的教学方法。

  激励性原则:这是保证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丰收的根本。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而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教育,“温柔胜于强力,成功的背后是激励”,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上进心,是一种费力小而见效大的好办法。

  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英语。只要向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条件,对具体学生的学习障碍采取针对性的矫正策略,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研究,及时调整它们的“位置”,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提高。,

  四、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近年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策略。

  一)分组策略

  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而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准确“把脉确诊”,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就主动和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广泛的沟通,然后大力宣传分层次的必要性和益处,通过调查、测试、谈话、等手段进行科学的评估。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自主选层。最后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两者结合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基础小组,B组为能力发展小组,C组为特长发展小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在分组时我对学生这样说,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对学生说明,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后我们都会再进行调整,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申请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学生层次 基础水平 学习能力、兴趣 占总数人数

  A层(基础组) 较差或没学过 不喜欢、基本丧失信心 15-20%

  B层(提高组) 有一定基础 无所谓、听说略有困难 50%

  C层(竞赛组) 扎实 兴趣浓、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 35-30%

  二)备课策略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我在备课时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备课分层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吃透学生”,掌握他们存在的个体差异。当然更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共性,又要摸准其中每个学生的个性,把课备到课外。只有“吃透了学生”,才能恰当地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如:我在备课中常尝试采用了 "一大多小"分层备课教案。即一个大教案,2-3个小教案。大教案针对一般学生而言,小教案针对个别学生(基础薄弱生、优生、特长生)而言。我在备课过程中常有的放矢地多备一些个别学生参与的活动。例如,教学初中英语Junior English Book Ⅱ Lesson 85的备课中,这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通过正常任务教学法对一般学生而言,能掌握Part 1和Part 2的Read and act,约花费30分钟,剩下15分钟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任务, A组的学生能模仿造句,B 组的学生能开展接龙游戏。C组的学生能3-5句情景作文。免费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