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单色釉瓷器-红釉、蓝釉、黄釉

 天德元宝 2011-06-25
 
 明清单色釉瓷器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一道釉。因中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在瓷器的坯体上施釉后经窑火烧,呈现出美丽的色泽,即成单色釉瓷器。如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铁,经窑火烧成后呈青色,即为青釉瓷器;含有一定量的,经窑火烧成后呈红色,即为红釉瓷器。
  明代单色釉瓷器  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有明显的进步,产品质量逐渐提高,品种日益增多。据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约有 16 种:即白釉红釉蓝釉黄釉酱釉青釉仿龙泉釉影青釉孔雀蓝釉孔雀绿釉、青金蓝(洒蓝)、茄皮紫、回青、瓜皮绿、仿哥釉仿汝釉等,比文献记载的品种多。这些色釉瓷器,少数为低温烧成,多数为高温釉,说明中国的陶瓷工匠早在14~15世纪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种釉料的性能及烧制单色釉瓷器的复杂技术。因为只有配料准确,严格控制窑温,才能烧出浑然一体的单色釉瓷器。明代单色釉瓷器中著名的品种有永乐“甜白”、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弘治“娇黄”、正德“孔雀绿”等。
  永乐“甜白”釉  是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经窑火烧成后白度很高,给人以“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的甜蜜之感,后世遂以“甜白”的美称命名。其足边或刻花装饰的某些部位积釉处呈冷青色,主要是因釉料中的铁成分与氧结合所致。永乐白釉瓷器胎体极薄,有的达到“半脱胎”状态,胎体通过光照可透见器身的纹饰和款识,制作工艺高超。器身饰有暗花,朴素雅洁。造型上多样化,除外,还有大小鸡心碗、梅、玉壶春瓶、等。1982年在景德镇发现的明代残瓷窑及御窑废品堆积处,出土有盏托、烛台、烛插、花浇、折沿盘、军持、、鱼篓式罐、大茶壶等,多数与同期青花造型相同,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永乐“鲜红”釉、宣德“宝石红”釉  红釉瓷器初创于元代,明永乐时日臻成熟。永乐红釉瓷呈色红艳,故称“鲜红”。宣德时红色釉更加浓重,像红宝石一样瑰丽,被誉为“宝石红”。根据红色的深浅及用途,又出现有“霁红”、“祭红”、“积红”等名。
  红釉与釉里红都采用氧化铜作呈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但两者的工艺过程不同。釉里红为釉下彩绘,而红釉则是在坯体上施铜红料而成,且红釉中所需的铜红料仅是釉里红料的数十分之一。铜红料对烧成条件的反应非常敏感,因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稍有差异就会出现深浅不同的色调,因而成品合格率少。遗存至今的永乐、宣德红釉传世品,一般都是经过挑选供宫廷专用的精品,十分珍贵。
  永乐时期的红釉暗花高足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故宫传世品中仅有2件,为稀世珍品。1件通体施满红釉,胎体轻薄,无纹饰;另 1件碗外壁施满鲜红釉,里部施白釉划刻云龙纹饰,碗心刻一葵花,在花心内刻篆书“永乐年制”款识。

  宣德时期的红釉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创新。其特点是在器物的口部及凸棱部位露出纯净的白釉边线,有如灯草一般,故称“灯草边”或“灯草口”。它是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通过化学变化形成的,古代匠师就利用这一变化,作为瓷器的美丽装饰。如红釉菱花式洗,通体由10个花瓣组成,花瓣的间隔线凸起,全器的里外壁均满施浓郁红釉,间隔线及口边均露透明的白色釉,红白相映,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艳菱花。宣德红釉瓷器还有的加金彩装饰,更增加了单色釉瓷器的新光彩。主要造型有盘、碗、僧帽壶、菱花式洗、莲花瓣小壶、描金龙纹盘、描金龙纹碗等。1982年景德镇发现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残瓷窑及官窑废品堆积处,出土了红釉钟式碗、暗龙纹带盖梅瓶、水仙盆、钵等,均是传世品中少见的品种。

  弘治“娇黄”釉  黄釉用含铁成分较高的天然磁石赭石为着色剂,烧成温度稍高于850~900℃。此种釉瓷器在宣德时期已经烧成,但釉色不够纯净,以弘治黄釉最佳。因呈色淡而娇艳,釉面肥润莹亮,故有“娇黄”之称。由于这种黄釉瓷器是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所以也称作“浇黄”。

  明代施黄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施于无釉的烧结瓷胎上,另一种是施于白釉瓷器的釉面上,传世品中大量的黄釉瓷器是后一种,但万历时期的黄釉则是直接将釉挂于坯体上。由于上釉的方法不同,所以釉的色感、质感也就不同。弘治黄釉淡雅纯正,质感好。以后各代颜色逐渐加深,万历时期尤甚,且质感较差,釉中还有极微细的丝状纹。弘治黄釉器主要造型有双耳罐、牺耳罐、盘、碗等,有的还加上金彩纹饰,增加了艺术效果。

  正德“孔雀绿”釉  以铜为着色剂的一种色釉,釉面宛如孔雀羽毛色那样艳丽。早在汉代已出现过釉面光亮的低温铅绿釉,明代正德时期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峰。它的色调翠绿、鲜艳。清《南窑笔记》称之为“法蓝、法翠”(即孔雀蓝、孔雀绿)。明代孔雀绿釉的传世品少,均为精品,器物釉面晶莹夺目,造型古朴,并附有釉下装饰,是有名的色釉瓷器品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正德孔雀绿釉鱼藻纹盘,是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绘鱼藻纹,然后罩绿釉经低温烧制而成。该盘呈现出鱼在碧绿的湖泊中悠然自得之态,是一件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此外,正德孔雀绿釉还有刻鱼藻纹大碗、刻莲瓣纹碗等,其他时代均少见。

  清代单色釉瓷器  在明代单色釉瓷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据雍正末年唐英 《陶成纪事碑》记载,当时御窑厂烧制的釉、彩达57种,其中大部分是单色釉瓷器。大量传世品也证实了清代单色釉瓷器既有仿古,也有创新,成就超越前代,充分体现了瓷器生产的高超技术。
  康熙时期  红釉成就最卓著。由于匠师们充分掌握了铜红的还原技术,使停烧百余年的红釉瓷器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此时烧制出的红釉瓷有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均蜚声国内外。著名的“郎窑红”釉,以江西巡抚兼督陶官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其釉色鲜红,宛若宝石或初凝之牛血,因而有“宝石红”、“牛血红”之称。其特点是除釉鲜红外,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开细片纹,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状丝纹。一般器物的口部多有釉的垂流现象,呈浅红、淡青或显露胎骨的粉白色、米黄色,底部有白色、米黄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青色。琢器器里多白釉,圆器多为里外均施红釉。如仿汉壶式样的郎窑红釉穿带瓶,足边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系带,造型秀美,釉色晶莹鲜艳,底部刻有乾隆皇帝乙未年赞赏郎窑时所题的七言诗句,具有典型的郎窑作品的特征。郎窑还有加金器皿,突出了华贵富丽的装饰效果。这类瓷器造型以大型陈设品为主,如琵琶尊、观音尊、凤尾尊以及各式瓶、盘、碗等。

  “豇豆红”是康熙名贵红釉瓷器中的一种,釉面呈幽倩浅红色,带有绿色的斑点,酷似红豇豆色。由于红色的深浅及绿色的斑点分布在器物的不同部位,所以还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乳鼠皮”等称谓。它比郎窑红釉烧成难度更大,在施釉过程中需巧妙处理铜在器身各部位存在的形态,用还原焰煅烧时还要巧妙地放进一点空气,以调节氧气量,才能够使非常容易变化的铜色保持美丽的红色。如氧气超过所需要的限度,氧化部分的铜会由红变成绿斑,这原是烧制中的缺点,但被后人誉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美丽釉色。此种红釉瓷器由于烧制不易,只能在官窑中少量生产,供皇室内廷赏用。其造型有文房用品中的印盒、洗、太白尊及菊瓣瓶、萝卜瓶、柳叶瓶等。太白尊的腹部带有暗团螭纹,菊瓣瓶近底处浅浮雕菊瓣一周,萝卜瓶的颈部凸起弦纹 3道,这些都是豇豆红器中固有的装饰。

  “天蓝釉”系康熙时期新创,在铁青的釉料中掺钴土矿经高温烧成。其色调犹如雨后的青天,淡雅悦目,呈色匀净。有的器身划刻精细暗花纹饰,非常优美。康熙时期的“苹果青”是青釉中的杰作,与龙泉窑的“梅子青”同样享有声誉。其器身的釉色象早熟的苹果那种青色,浑然一体,幽静雅洁,如康熙苹果青釉菊瓣瓶,即是其代表作品。
  康熙时的“洒蓝釉”始烧于明代宣德时期,器表蓝釉凹凸不平,胎体厚重,划刻云龙海水纹饰。后中断 300余年,康熙时期开始复烧。康熙“洒蓝釉” 釉面平亮,洒点均匀,造型多样,根据器物的大小,瓷胎有薄有厚,大件琢器胎厚坚致,小件圆器胎薄体轻。器物装饰新颖,在洒蓝地开光内有釉上釉下彩绘,或洒蓝地描金、洒蓝地施五彩、洒蓝地描绘白色诗句等,均新颖别致。康熙时的“孔雀绿”釉与明代相比也面貌一新,釉色或浓重葱翠,或色淡而鲜艳,均开细碎片纹,玻璃质光强。造型多仿古铜器样,有尊、觚、觯等,还兼烧瓷塑人物、禽兽。器身大部刻仿古铜器纹饰,别具一格。
  “茄皮紫”釉,明万历时期已烧成。呈色黑暗。康熙“茄皮紫”釉则呈色如鲜嫩茄皮色,釉面莹亮。此种釉色利用了金属锰在釉中所呈现的美丽紫色,是中国陶瓷工艺上一次成功的发明。这种釉色工艺要求较高,因为氧化锰在普通釉中呈褐色,只有在放碱分多的釉内才会出现美丽的紫色,但碱分不能过多,过多会使釉抵抗湿气的力量减少,釉易剥落。主要器型有钵缸、螭耳瓶、牺耳罐及光素盘、碗等。

  康熙时期的颜色釉除以上各种外,还有胎体轻薄的淡黄、淡绿及少量的金釉、银釉、乌金釉、白釉等。
  雍正时期  单色釉瓷器在仿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景德镇陶录》记载,当时官、民窑都进行仿制,以仿宋五大名窑为主,精致者多数为御器厂的产品。如仿汝釉器,天蓝釉色中带鱼子纹小开片,胎釉细腻,色泽淡雅柔和,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颇似宋汝窑的“香灰胎”,《陶成纪事碑》称为“铜骨之汝”。仿官、哥釉器,釉质莹润凝厚,釉面以“开片”作装饰,体现出官窑“冰裂”、哥窑“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胎质色黑,器物的口足部呈现“紫口铁足”状,《陶成纪事碑》称之为“铁骨大观”。仿定窑白瓷,开细小纹片,有印刻暗花装饰。仿钧窑作品,造型与釉面均逼真。仿钧窑器,如鼓钉三足洗、菱花式洗等,规格大小、釉色、底部酱釉和刻的数字号码及支钉痕等,都与真品无二致,甚至蚯蚓走泥纹也仿得逼真。

  仿古中还有创新品种,如“窑变釉”,即是雍正仿钧釉的新品种。此种釉中呈色剂以铜红为主,还有微量的钛、锰、铁等呈色元素。采用二次以上施釉方法,将各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在高温下烧制而成。釉料自然流淌相互交融,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绚丽多姿。较红者称火焰红,较蓝者称火焰青,别有情趣。“天蓝仿钧”是一种仿钧而不似钧的新品种,釉质肥厚,艳丽悦目,釉色蔚蓝中泛红,青紫交融,清人《陶雅》称为“新紫”。代表性作品如仿钧太白罈,腹部施一周紫红色的环带,色彩艳丽,青紫分明,为稀有珍品。“炉钧釉”是雍正时期创烧的仿钧釉的又一个新品种,为低温颜色釉,先将坯体经高温素烧,再施釉在低温炉火中烧成。釉面五彩缤纷,将钧红、月白、葱绿、青蓝等釉色熔融为一体,似孔雀开屏般美丽。其着色剂为铜、铁、钴等。釉中掺有粉剂,釉厚不透明,釉面开细小纹片。“炉钧釉”中的红色较特殊,红而不艳,红中泛紫,似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因之常称为“高粱红”。清《南窑笔记》云“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炉钧釉”除施于景德镇瓷胎之外,有的还挂于宜兴紫砂胎上。“豆青”、“冬青”与“粉青”是仿龙泉窑繁衍出的青釉,呈色剂为氧化铁,因铁含量不同可烧制出各种不同色调的青釉瓷器。“豆青”釉色最深且浓;“冬青”色泽稍浅,青中泛绿,“粉青”色泽浅淡,青中泛粉白色。青釉器,釉面均细润坚致,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此时在铁含量及还原气氛的控制上完全可以人为掌握,改变了宋以来青釉器呈色不稳的状况,因而产量大, 造型丰富多样, 带刻划花印花装饰,工艺精细,纹饰细腻清晰,是雍正单色釉瓷器中的突出产品。

  雍正时期所创的“茶叶末”釉,是中国古代结晶釉的重要品种,釉中结晶因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釉面呈色黄绿而不透明,并带有黄色的星点,颇似茶叶的细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故称“茶叶末”釉。其施釉方法为生坯挂釉,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烧制,由于温度不同可变色调,如蟹甲青、鳝鱼青、蛇皮绿等、“铁锈花”釉,与“茶叶末”同属结晶釉范畴,釉面呈不透明的黑褐色,在黑色釉中显赤褐色的黑点,灿然发亮,其光如铁。

  雍正时期还创烧了多种低温釉彩,如“淡粉”、“淡黄”、“淡绿”、“湖绿”、“瓜皮绿”、“胭脂水”、“珊瑚红”等,多数是在烧成的薄胎白釉瓷器上施釉彩熔剂,在700~900℃温度的彩炉中烘烤而成。但“瓜皮绿”是在涩胎上施釉,经炉火烧制。雍正时期还有为数不多的“仿木纹” 釉和“仿石” 釉,准确地表现了木、石的质感,说明当时颜色釉瓷器的烧造技术已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
  乾隆时期  “松石绿”釉和“秋葵绿”釉,为前所未有。“松石绿”釉,釉色酷似绿松石。“秋葵绿”釉,则宛若植物的嫩芽,绿中带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施釉凝厚而不透明,表面有一层油润的光泽,并饰有印花、雕刻花装饰,多为陈设品。如松石绿釉灯笼尊,里外釉色一致,外部通体雕刻海水云龙纹,蛟龙翻滚在万顷碧涛之上,纹饰划刻极为生动,做工精细,具有典型的宫廷陈设品的特色。仿古铜器造型的秋葵绿釉花觚,通体呈十花瓣状,印花装饰,图案繁密工整,为乾隆时期特有的作品。此外,乾隆时还有不惜工本烧造的各种新奇的单色釉瓷器,如仿木、仿竹、仿石、仿古铜器、仿玉器、仿漆器以及仿各种动植物颜色的仿生釉等,都与原物的色泽相像,给人一种逼真的质感。
 
 
红釉\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已浓淡而严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矾红   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胭脂水   胭脂水也称“金红”,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红粉低温釉。它是在烧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万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炉中烘烤而成。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为官窑产品。它始于康熙,精于永正、乾隆之间。

珊瑚红   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在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极为精细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但仍以珊瑚红器物为贵。

霁红   霁红创烧于康熙后期。它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霁红的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霁红釉盛于康、雍、乾三代。康熙霁红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甚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显著渗透状。

钧红   宋代的均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成为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钧红釉的创制,为陶瓷的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豇豆红   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是清康熙时的铜红。 釉中名贵品种之一。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 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 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给人美感,引人遐思。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而疏露着绿斑或色晕。因此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抹红  抹红亦属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并色泽显得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蓝釉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孔雀蓝   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所以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为低温釉。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是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霁蓝   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天蓝   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象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 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倩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天蓝釉器物的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的天蓝十方六大碗颇具特色,每方绘紫色葡萄一串,还有绘蝙蝠的,绘法装饰仿洋瓷,均为一火烧成。

 
黄釉
黄釉黄釉

茶叶末    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  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 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蛋黄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