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及防卫大全*星星论道

 健康讲坛 2019-08-31

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解表法 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清气法 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

  化湿法 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

  通下法 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

  开窍法 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

  熄风法 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

  清营凉血法 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

  滋阴法 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治疗温病三个经典方剂:

    1.桑菊饮

    2.银翘散

    3.白虎汤

    其中桑菊饮和银翘散用于轻度温病,而白虎汤用于重症温病。

    如果热重、咳嗽轻,用银翘散;如果热轻、咳嗽重,则用桑菊饮。

    银翘散

    同名方约有3首,现选《温病条辨》上焦篇方。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桑菊饮

    出《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方。组成: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上用水二杯,煮取一杯,一日二次。   

    桑菊饮,该方长于宣肺止咳、疏风清热,故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证。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等均可加减运用。

    白虎汤

    同名方约有8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下面再介绍一款适合家庭自我保健的小偏方。

    三汁饮

    芦根  30克    梨  30克    鲜藕  30克

    芦根煮水,30分钟。

    梨、藕榨汁。

    芦根水与梨、藕汁勾兑而成。

    具有清热、生津、止咳的功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