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语言活动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研究 论文网

 ycyxxq 2011-06-26
语言活动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研究本文作者(魏亚琳),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语言是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孩子各种学习的基础。随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地反思,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支持行为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很重要。教师有效的支持行为能使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语言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儿童合作学习的过程。
(一)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支持策略
1.封面导入策略。通过展示和谈论读本的封面来导入故事,如在《理发师奇遇》的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封面中理发师的表情,猜测理发师发生的事情,当还没翻开图书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图书封面的观察、想象和联想,对内容进行猜测,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联想猜测阅读策略。在阅读活动中我们经常采用悬疑的方法激发幼儿想象,引导幼儿根据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乘流行回家》的阅读活动中,停留在迪文想念爸爸的画面,让幼儿猜测迪文想念爸爸时,会用什么方法告诉爸爸,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想出各种办法,打电话、写信、发信息等等,对下面的阅读内容进行猜测,为幼儿提供了大胆想象的机会。
3.字图匹配阅读策略。大班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对汉字符号感知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兴趣,他们乐意猜想不认识的汉字,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接触“读”和“写”的机会,增长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诗歌《风在哪里》第一部分内容比较具体形象,第二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用字图匹配阅读法,将诗歌中“春夏秋冬”的画面配上汉字,诗句、画面和汉字的结合,让幼儿体会了画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幼儿更易理解诗句,在提问中,他们能完整地用诗歌的语言回答,也激发了幼儿对文字的兴趣,课后很多幼儿都围着字卡说:“这个是春,这个是夏……”大部分的幼儿图书都是图文并茂,借助图书、图片与文字对照,指导幼儿观察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自然习得的情况下认读汉字,培养孩子对汉字符号的敏感性。
(二)讲述活动中的支持策略
把讲述活动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上,并以趣味性的讲述方式支持幼儿讲述是十分重要的。讲述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不同途径上激发幼儿的讲述兴趣,提高表述能力。
1.设疑讲述策略。在看图讲述前,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的去观察图片。《古吉和古拉》就是这样,我请幼儿先猜一猜:“古吉和古拉是怎样把蛋搬回家?”在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再请幼儿们看看图上到底是怎么说的。有的图片则可倒置设疑,由老师先讲结果,再让小朋友猜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这时,幼儿往往急不可待地仔细观察图片,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排图讲述策略。在区域活动的语言区里,我们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种拼图的游戏,我们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序排列,并能与伙伴们一起讲述或交流。此活动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把打乱的图片用多种方法排列起来,组成合理的情节,并进行讲述。
3.播报讲述策略。伙伴间的交流式讲述能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交流各自感受、讨论情节、提问的机会,我们利用晨间开展了“新闻播报”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将发生在身边好玩的事或有趣的知识讲述给同伴听,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的理解,进一步启迪思维,积累语言,激发兴趣。
(三)文学活动中的支持策略
如何让幼儿喜欢文学、欣赏文学,这与教师的支持性提问密切相关。支持性的提问能不断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能保证所有幼儿均能获得与自身经验相符的问题,并做出回答,能引发生生之间的交流或讨论。具体做法如下:
1.开放式提问策略。在对幼儿进行提问时,要注意“大”、“活”、“深”。即提问的范围要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回答。提问要从幼儿思维现状出发,顺着幼儿的思路启发引导,教师只作为“穿针引线者”。提问不局限于一幅画,而是着眼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如《想飞的青蛙》,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幼儿进行阅读,青蛙可以想怎样的方法飞上天?结果飞上天了吗?为什么?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可根据幼儿想出来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活动,既开阔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有话可说、有话可说,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2.启发式提问策略。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语言情景氛围中,激起幼儿新的思维活动。如:在故事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问了哪些小动物?结果找到了妈妈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等,启发幼儿要联系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多样性提问策略。多样性的提问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势,答案只有一个,但语言的描述可以有很多。我们在指导幼儿进行想象时,常常会这样问孩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在回答时就不会局限于故事原文,可以根据图片意思和凭借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进行想象。
本文来源于 www.(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jiaoxue/040914D02010.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