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宣名瓷誉满天下(图)

 我的弟弟 2011-06-27

永宣名瓷誉满天下(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 14:56 文物天地

永宣名瓷誉满天下(图)

明永乐 青花阿拉伯文无当尊

  吕成龙

  9月26日至12月26日故宫博物院将在午门展厅隆重推出“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展览涉及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及与之相关的瓷器、漆器、书画、珐琅、金器、玉器、佛造像、宣德炉等八大类文物,共150多件(套)展品。如此大规模集中展示这一时期的文物,目前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其中展出的30多件御窑瓷器,均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时期瓷器中的精品,堪称展览的亮点之一。

  明代的宫廷用瓷主要由朝廷设在景德镇的御器厂专门烧造,御器厂设于洪武二年(1369年),其后历朝沿袭这一制度。在有明一代的270多年间,景德镇御器厂为宫廷烧造了大量瓷器。但通观明代瓷器的发展,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取得的成就最大,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永乐(1403—1424年)、宣德(1426—1435年)时期的御窑瓷器可谓品类丰富、花色繁多,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产瓷器品种中的绝大多数在永乐、宣德时期都已具备,可谓应有尽有。

  在艺术风格方面,如果说洪武(1368—1398年)时期的御窑瓷器尚过多留有元代瓷器体大厚重、装饰繁缛、工艺较为粗糙的遗风,永乐时期的御窑瓷器则基本摆脱了元代瓷器风格的影响,开创了以器物大小适中、胎体厚薄适度、装饰纹样疏朗、文人气息浓郁等为特点的御用瓷器新风貌。这一风格的形成,与擅长丹青、雅好艺术的永乐皇帝的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

  从大量传世和出土永乐御窑瓷器看,永乐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除了继续烧造青花、釉里红、鲜红釉、祭蓝釉、紫金釉、黑釉瓷等传统品种以外,还成功创烧出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金彩、黄地绿彩、红地绿彩、白地绿彩、白地矾红彩、白地金彩、绿地酱彩瓷以及甜白釉、仿龙泉釉、翠青釉瓷等10多个新品种。部分永乐御窑瓷器上署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年款的做法,首次将御用瓷器打上了类似皇家商标性质的“烙印”,开启了明、清两代御窑瓷器上署帝王年号款之先河。

  宣德一朝虽历时仅有短暂的十年,但由于这期间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加之宣德皇帝治国有方、深谙艺术,致使这一时期各门类工艺美术都取得过堪称傲视古今的非凡成就。景德镇御窑厂在永乐时期已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从大量传世和出土的宣德御窑瓷器看,此时景德镇御窑厂除了继续烧造传统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鲜红釉、甜白釉、祭蓝釉、祭蓝釉白花、黑釉、紫金釉、仿龙泉釉、孔雀绿釉、浇黄釉、孔雀绿釉青花、黄地绿彩、白地矾红彩瓷等至少15个品种以外,还成功创烧出洒蓝釉、瓜皮绿釉、淡茄皮紫釉、天青釉、铁红釉、仿汝釉、仿哥釉、仿钧釉、鲜红釉描金、青花五彩、青花加矾红彩、青花加金彩、黄地青花、白地铁红彩、白地黄彩、白地涂点铁钴铜彩等至少16个新品种。可谓品类丰富、洋洋大观。

  宣德御窑瓷器不但产量比永乐时期大增,而且造型更加丰富、胎釉愈显精细、纹饰更趋精美。其最突出成就在于开创了在御窑瓷器上大量署帝王年号款之先河,特别是所署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或“宣德年制”四字双行外围双圈的款式,属于首创,而且成为后来御窑瓷器上沿用最广且久的款式。宣德御窑瓷器上所落年款位置虽不固定,但由其开创的大量在器物外底署款的做法,却首次将以往人们不太关注的瓷器底足变成了展示具有皇家商标性质的落款和款字书法美的重要位置,景德镇御窑瓷器也自此步入了造型、胎釉、纹饰、款识无一不精的“完美”阶段。

  在永乐、宣德御窑瓷器中,以青花、甜白釉、鲜红釉瓷最受人们称道,被推为“三大名品”,其青花瓷器则被推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

  一、青花瓷器

  永乐、宣德时期的典型御窑青花瓷器,造型新颖多样,胎体厚薄适度,纹饰丰富优美,画技精湛,青花色泽浓重,被视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器的典范。其成就的取得,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描绘青花瓷所需青料——“苏麻离青”有密切关系。由于苏麻离青料中氧化铁(Fe2O3)含量高,氧化锰(MnO2)含量低,因此,用其绘就的青花瓷器经入窑烧成后,色泽浓艳,图案产生如同国画中墨晕的洇散效果,而且线条纹理中常出现自然形成的深沉的氧化铁结晶斑,俗称“铁锈斑”,成为这一时期典型青花瓷器的最重要特征。永乐、宣德御窑青花瓷器也有使用呈色略显浅淡的国产青料绘画者,或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苏麻离青料和国产青料绘画者。

  永乐、宣德御窑青花瓷器在制作风格上,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浑厚凝重风格,而趋于胎体厚薄适度、造型隽秀优美。虽仍有尺寸较大的盘、碗、炉、壶等器,但大小适中及精致小巧的器物明显增多,成为主流产品。

  永乐、宣德御窑青花瓷器造型多样,除了传统造型如盘、碗、洗、罐、炉、高足碗、执壶、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渣斗等以外,最受人注目的是那些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创新器形,如盘座(无当尊)、天球瓶、绶带耳扁腹葫芦式瓶、委角方瓶、鱼篓式尊、八方烛台、花浇、蒜头口绶带耳扁壶、直口双耳背壶、折沿盆(洋帽洗)、军持、长颈方流执壶、双系活环大背壶、笔盒等,皆仿叙利亚、伊朗、土耳其等国陶器、玉器或金属器的造型和纹饰。这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某些器物可能是按照伊斯兰国家要求而专门制作的,显示出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擅于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创造崭新陶瓷艺术品的能力。

  在图案纹饰方面,永乐、宣德御窑青花瓷器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布局繁密的风格,以装饰疏朗见长。装饰题材以花卉、花果纹为主,其动物纹饰见有龙、凤、海兽、鱼、麒麟、鸟鹊、人物等。另见有藏文或梵文,当与二位皇帝崇佛及当时汉藏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

  由于永乐御窑青花瓷器目前仅见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的内底署有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其余皆不署年款,而宣德官窑青花瓷器大都署年款,少数不署年款,在两朝青花瓷器风格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若将二者区别开来就比较困难,以往曾有“永、宣不分”和“无款皆永乐”的说法。但经综合排比研究分析后可以发现,二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总的来说,永乐御窑青花瓷器具有胎体较薄轻,青花色泽较浓艳舒展,釉面洁白光润,造型秀巧典雅,花纹布局较疏朗等特点。而宣德御窑青花瓷器则具有胎体略显厚重,造型朴拙,釉面白中泛青且橘皮纹较重,青花色泽凝重不舒,图案布局较繁密,产量大,器形更加丰富等特点。

  展出的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是故宫博物院所藏4件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之一。杯高5.4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3.9厘米。这种撇口深腹的小杯之所以被称为“压手杯”,是因为其大小适中,胎体较厚,且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使人感到沉甸甸的有压手的感觉,故名压手杯。从实用性来看,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厚,使杯的重心下移,宜于放置稳当。

  谈及明代永乐时期御窑青花瓷器,最受人称道的可谓这种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御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曰:“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永乐御窑青花瓷器的鉴定中,这种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标准器。

  展出的永乐青花阿拉伯文无当尊,也是永乐御窑青花瓷器中颇为少见的佳作。尊高17.2厘米,口径17.2厘米,足径16.6厘米。中段呈束腰圆筒状,中间有一周凸起。无底。上下两头均外折成宽沿。下头的宽沿里侧有一圈涩胎无釉,系在窑内烧成时用垫圈垫烧处。通体青花装饰。口内沿及足外沿均绘菊瓣纹,口外沿绘朵花。筒身纹饰分为三层,上、下均为在卷草纹地上书写阿拉伯文,中间为仰、覆菊瓣纹。

  此尊造型奇特,系仿自西亚阿拉伯地区黄铜器皿,永乐、宣德时均有烧造,其用途可能是放置其他器物的座,也有学者认为是阿拉伯地区使用的蜡烛台。

  清代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壬辰(三十七年,1772年)和甲午(三十九年)均作过一首御制诗,名曰《咏宣德窑无当尊》,乾隆丁酉(四十二年,1777年)还作过一首《咏龙泉窑无当尊》。至于为什么称之为“无当尊”,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七年为《咏宣德窑无当尊》一诗作的题记中作了说明:“制与商父乙尊颇同,而两端皆坦似橐盘,略如《遵生八笺》所云座墩花囊者。其中孔无底,则又未尽合,因以《韩非》语名之,而系以诗。”

  由此可知,乾隆皇帝是根据《韩非》中的话将其命名为“无当尊”。

  可见这里的“当”是“底”的意思。这也充分说明以往人们将这种器物的名称写成“无档尊”或“无挡尊”都是不确切的,因为“档”、“挡”都不作“底”解释。

  展出的宣德青花缠枝花纹花浇,高13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5.2厘米。唇口,阔颈,圆腹,卧足。一侧置如意形柄。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花瓣纹,肩部绘回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底处绘忍冬纹。肩部图案空白处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排款。

  这种器物的造型源自伊斯兰国家玉制品或金属制品,早在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已有烧造,品种有青花、甜白釉等。宣德时期延续烧造,但其柄已由永乐时的龙柄变为如意形柄,而且永乐制品上不署款,宣德制品则在肩部署款。值得注意的是其款署在肩部,而不是在通常所见的器物外底或内底署款。其实,这是宣德时期御窑瓷器上署款的特点,除了肩部署款以外,宣德御窑瓷器上还有在外底、内底、近口沿处、颈部、执壶流上、腹部、盖内等处署款者,故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

  二、甜白釉瓷器

  明代白釉瓷器的烧造在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由于高质量的白瓷是生产高质量彩瓷的先决条件,因此明代各朝都很重视白瓷的烧造,并形成各朝独具的特点。如永乐、宣德白釉“洁白甜净”、成化白釉“平净无杂”、万历白釉“透亮明快”等。但在所有的明代白瓷中,以永乐、宣德时的甜白釉瓷器,特别是永乐甜白釉瓷器受到的评价最高。

  永乐御窑甜白釉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洁白无疵,有细小的鬃眼,外观效果与白砂糖的颜色非常接近,给人以“甜净”的视觉感受,故名“甜白”。也有人依据这种白釉可以填彩绘画而称之为“填白”。永乐御窑甜白釉瓷器是当时皇宫中的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称,在永乐前期地层出土的瓷器中,甜白釉瓷器占98%以上,这或与永乐皇帝的喜好有密切关系。据《明太祖实录》(“永乐四年(1406)十月丁未”条)记载:“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归。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已有之,但朕自不用’。”这条记载很重要,它说明永乐皇帝朝夕喜用的是“洁素莹然”的素白瓷器,即甜白釉瓷器。

  展出的永乐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堪称永乐甜白釉瓷器的代表性器物。瓶高24.8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10.0厘米。小口,丰肩,肩下渐敛,近底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瓶身自上而下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此件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洁净无疵,色泽柔润,图案线条流畅,若隐若现,耐人寻味。

  三、鲜红釉瓷器

  鲜红釉属于以氧化铜(CuO)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的一种。明代高温铜红釉瓷器是对元代的继承和发展,从传世品及出土物看,自洪武朝至嘉靖朝,其烧造基本上未曾间断,但以永乐、宣德时期的御窑制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亦最高。由于其呈色鲜艳夺目,故明代文献称之为“鲜红”。另有“宝石红”、“醉红”、“祭红”等别称。由于氧化铜的呈色对窑内温度、气氛的要求颇为严格,因此鲜红釉瓷器的烧成难度极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珠山明代永乐、宣德御器厂遗址曾出土大量鲜红釉瓷器废品残片即是证明。

  展出的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堪称殊为少见的署有年款的永乐御窑鲜红釉瓷器。碗高9.9厘米,口径15.8厘米,足径4.2厘米。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施鲜艳的宝石红色釉,碗内及足内均施青白色釉,碗内模印云龙纹,内底心暗划篆体“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

  从现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有明一代,是永乐朝开创了在御窑瓷器上署年号款之先河,而且均为篆书款,不见楷书款。因此,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曾有“永乐篆款确领先”的说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永乐御窑瓷器上都署年款。此件高足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而且署有年款,故弥足珍贵。

  四、祭蓝釉瓷器

  祭蓝釉属于以氧化钴(CoO)为着色剂的高温蓝釉。景德镇的高温钴蓝釉瓷器早在元代已烧造得很成功。明代的高温钴蓝釉又称“祭蓝”“霁蓝”“祭青”“霁青”“积蓝”等,名称繁多,实为一物。自洪武朝开始,历经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各朝,均有烧造。但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看,都首推宣德祭蓝釉瓷器。

  宣德祭蓝釉瓷器有通体内外施蓝釉者,有内施白釉外施蓝釉者,还有蓝釉白花装饰者。

  展出的宣德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高4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2.7厘米。撇口,弧壁,圈足。通体蓝釉白花装饰,内底的白色圈线内是一幅莲池游鱼图,莲花盛开,莲蓬露子,两尾鱼儿潜游于漂浮的水藻间。盘外壁亦是莲池游鱼图,荷莲与游鱼有规则地相间排列。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蓝釉白花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装饰,其蓝白对比分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对这一品种加以发展,器物造型和装饰题材明显增多,造型见有盘、碗、尊等,装饰题材见有龙、鱼、荷莲、萱草、折枝花果、缠枝花等,图案刻画更加细腻。此盘所施蓝釉浓艳晶莹,白色花纹生动自然,是宣德蓝釉白花瓷器中的佳作。

  五、翠青釉瓷器

  翠青釉系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在仿宋代龙泉青釉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著名高温颜色釉,并为永乐朝所独有。因其色泽光润,青嫩如翠竹,故名“翠青釉”。翠青釉瓷器修胎规整,通体素面无纹饰。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中隐含密集的小气泡,因在窑内烧成至高温状态下时,釉汁熔融垂流,致使器物的上部釉色略显淡雅,下部釉色则稍浓重。

  展出的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堪称永乐翠青釉瓷器中的名品。罐通高10.4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1厘米。阔口,短颈,扁圆腹,圈足。肩部等距离塑贴3个海棠花形托,每个托上均有一个圆环形小系。罐附糖锣形盖,盖面隆起。罐里及圈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无款。

  永乐翠青釉瓷器常见器形有扁罐和高足碗等,均胎体厚薄适度,器足处理规整,通体翠青釉素裹,不加任何装饰,时代特征鲜明。

  六、仿汝釉瓷器

  从传世品及出土物看,明代仿汝釉瓷器始烧于宣德时期,且有明一代仅这一时期有此品种。釉色有天青与深天蓝之别,釉层肥腴,釉面匀净并开有细小片纹。

  展出的宣德仿汝釉盘,高4.2厘米,口径17.6厘米,足径11厘米。撇口,弧腹,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仿汝釉,釉色灰青闪蓝,满布细碎开片纹,对光斜视,可见釉面泛起橘皮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明代仿宋官窑(釉)瓷器一般只注重仿其釉色,而不太注重仿其造型,故少有乱真之作。例如这件盘子,除釉色貌似宋汝窑瓷器外,其造型和歀识都显示出宣德御窑瓷器的风貌。明代仿汝釉瓷仅见于宣德御窑。景德镇珠山宣德御窑遗址曾出土与这件盘子相同的标本。

  总而言之,永乐、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两朝御窑瓷器数量很大,原本大都属于清宫旧藏。此次展览,由于场地的局限,只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遴选很少一部分予以展示,相信观众已能从中领略到其非凡的艺术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