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享师生共处之乐

 书香醉我 2011-06-29

享师生共处之乐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教师生命的外化和延续。一位特级教师说: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因此,教师应该视学生为生命,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现代教育摒弃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的陈旧观点,代之以“学生中心”,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认可。教育改革家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并没有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他只不过是呼吁学校要善待老师而已。因为学生的幸福只有靠教师的幸福塑造。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始终抱定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良好发展;也才能以此为乐,乐此不疲。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这需要教师有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忱。因为,仅仅把教育作为一项职业来对待,就不会将情感渗透到教育的内部,不会将心思投放到学生的发展上,也就体会不到教育的乐趣。久之,甚至还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为此,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百倍地投入。一位教师就说过:人生为一大事来。《论语》上记载:子路向孔子询问从政的条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的意思是:对自己的职务绝对诚敬而不厌倦,从政要一切尽心尽力,忠心耿耿,以至忘记了自己。从政如此,做教师不也应该如此吗?孔子是教师的祖师爷,他的这些话莫不就是他从教的心得?因此,教师一旦达到了这种层次,这种境界,就自然会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就会主动深入到学生之中,询问学生的冷暖困难,体会学生的内心悲欢。

学生是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青春四射。教师的世界就在学生中间,是师生共同编织的。充满爱心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共事,不自觉地就会受到感染,感受到他们的天真可爱,唤回自己的童心。不少成功教师在谈及此事时,都不无自豪地说:自己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比如霍懋征、于漪、李吉林、斯霞、魏书生等。试问:人生还有比童心永存更快乐、更令人羡慕的吗?另外,学生头脑活跃,好奇心强。教师深入其中,共同学习,畅谈沟通,往往能够达到心灵的契合,碰撞出艺术创造的火花。很多教师在功成名就之后仍不愿走下讲台,不愿脱离学生,其原因就在于一旦如此,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灵感,失去成功的动力,更失去快乐的源泉。上述几位专家是这样做的,后起之秀的教育家李镇西也是如此。他在博士毕业后仍旧回到中学,回到教室,回到可爱的学生之中。副校长兼做班主任,同时代两个班的语文课,这是一副常人难以承受的重担,可他却做得非常高兴。我们看看他几十本著作,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答案。

今天我们也已走上了教育的台阶,多多少少获得过一些荣誉和花环,享受到了来自学生的欢乐和幸福。然而在我们真正静心坐下来时,我们又不能不做深刻反思:我们享受的欢乐和幸福,有多少是牺牲学生的利益换来的?我们离名师、大师的距离还有多远?比如对学生的管理“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惩罚”,我们属于几流?再比如对学生的爱,我们真正做到台湾实业家高震东先生所说的“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了吗?对学生我们能一视同仁吗?我们实施的是“情感”小爱,还是“理智”大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