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晋江经验”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sanmin 2011-06-29
创新“晋江经验”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11-04-29 08:25:13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手机看新闻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敢为人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图为晋江一家机械公司生产场景。 (陈英杰 摄)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发展之重,古今如一。

    “晋江经验”的创造者,连续17年领跑全省县域;在更大的范围内,泉州5个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坐拥全省一半以上席位。凭借解放思想的勇气、因地制宜的运作、通达八方的胸襟、共同富裕的愿景,泉州干部群众心手相连,敢为人先,百舸争流,百花齐放,不断谱写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本报记者 朱娟娟

    开明开拓 薪火相传

    老一辈泉州人儿时听得最多的,是“番客”出海经商、衣锦还乡的传奇。那片蔚蓝,蕴含着未知的希望;拍岸涛声,让讨海人心旌摇曳。

    追溯泉州人开明革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可以从这里开始。他们眼中,曾映入“市井十洲人”的身影,也曾见证“异货禁物如山”。“安平商人是脱离了封建政府控制的第一个商业群体”,先人已如是,后生更可畏。于是,当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全国农民积极性之时,泉州人用农村社队的名义,点燃家庭作坊式小企业的星星之火,开始了民营经济的筚路蓝缕。

    晋江陈埭,是值得书写的一笔。

    这曾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乡镇;也恰是一个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史上刻下鲜明印记的乡镇。

    1978年,陈埭镇申请了20张集体企业的牌照,首开“联户集资”先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想得开,有胆量,就合股进来干!从铁件加工到简单机械生产,从纽扣到整件服装,各行各业,各显神通。正是这种开明革新的思维方式和开阔的发展思路,这番敢为人先的胆识魄力和勇于争先的“屡败屡战”,成就了泉州民营企业家“会识‘天象’、会看‘风水’、敢走‘夜路’、敢闯‘激流’”的本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晋江已有社队企业1141家。1984年,陈埭镇成为我省首个亿元镇。晋江农民在民营经济发力之时,泉州大地上次第掀起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石狮、南安、惠安、安溪……各地“洗脚上岸”的农民企业家们各显神通,开始了“三闲”起步,办起了“三资”企业,扛起品牌大旗,抢滩资本市场。昔日遍布乡野的小作坊历经市场经济大浪淘沙,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骨架。

    百姓之开明,在于敢想敢试;政府之开明,在于敢于担当。

    当全国宏观政策层面对农民办企业、走市场化道路还未有定论时,晋江乃至泉州的各级党委、政府,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担当起乡土工业“保护者”角色,创造出县域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体制优势。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后,他们简化程序、出台政策、扶持创牌、鼓励上市,悄然完成了从“保护者”到“服务者”、“引路人”的角色转变。更可贵的是,历届党委、政府既努力保持政策延续性,又根据新的条件和环境进行战略创新,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届为一届创条件。

    因地制宜 经营特色

    千帆竞发,如何激流勇进?

    当中国鞋都、石材之都、雕艺之乡、水暖之都、茶都、瓷都等骄人称号分别指向一方县(市、区)时,答案不言而喻。始终立足本地优势,挖掘独特资源,做足产业和经济的“特色”文章,泉州在这条道路上走得筋骨强壮、气势昂扬。

    创业之初,晋江利用侨乡特有优势,以“小洋货”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格局,食品业在市区风生水起,纺织鞋服业在晋南安营扎寨,陶瓷石材在晋西引领风骚,制伞业在东石落地生根,玩具业在安海枝繁叶茂……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撑起了中国四大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之一的“晋江模式”,也催生了后来叱咤风云的泉州轻纺工业等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龙门陡开,江鲫飞跃。榜样的力量向周边辐射,并在各地衍生出市场导向型、传统工艺型和资源特色型等区域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发展典范。

    安溪人种茶,一跃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南安人凿石,打造出全国最大建材加工基地;惠安人凭借一手雕工,创造出超百亿元的年产值;德化依靠陶瓷技艺,烧制出全国最大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尝到了甜头的泉州人挽起特色经济强弓,箭指八方,继而在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光电信息、造纸印刷、生物制药、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攻城略地、续写华章。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产业的集聚,鞭策各地在自主创新、打造品牌、特色经营上各出奇招。冷转移印花技术,让石狮纺织品笑傲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角逐;循环经济技术,让南安九成碎石变身花色缤纷的人造大理石;乌龙茶现代栽培制作技术,使安溪茶叶通过276项检测挺进日本……历经仿造、贴牌的阵痛,安踏通过赞助悉尼奥运会,一举成为我国运动鞋第一品牌;雅克提炼出维生素糖果的概念,占据了同类产品91%的市场占有率;“富贵红”陶瓷凭借一抹嫣红,成为世博会联合国馆赠送嘉宾的指定礼品……各怀绝技、个性鲜明的泉州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版图上的颗颗明星,璀璨夺目。

    通达八方 海纳百川

    如果说“开明”是为了破除体制障碍;那么“开放”二字则意指把握市场规律,走出自我,走出家庭,走出村子,乃至走出国门,多方吸纳资金和持续优化管理。凭借海纳百川的胸襟,泉州各地突破了“一亩三分地”的“鸟笼经济”,持续扩大开放,为县域经济新一轮飞跃积蓄能量。

    回望晋江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就不是封闭的。“估衣摊”上荡漾的是南洋风;“三来一补”让晋江人与外面的世界保持密切联系;数万销售大军抢先开辟了国内市场;从小到大的外贸业务强化了本地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共存关系;天南地北的专卖店与消费者建立起直接的购销联系……也许时间进程略有差异,但泉州各地无不遵循着这样一条开放的发展轨迹。当前,在全国各地经商的泉州人近100万、泉籍商会100多家,大批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窗口和研发中心。匈牙利有“晋江一条街”,德国有“泉州市贸易促进中心”,阿联酋正筹建“沙迦中国(石狮)服装批发市场”……正是这样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格局,让泉州县域经济融入全球供应、采购和消费系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参与资源配置、汲取发展动力。

    开放能打通市场,开放更能聚八方之财。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泉州人造花厂有限公司创办之日起,泉州县域经济发展从民间借贷走向利用外资,又从利用外资走向改制上市。不久前,晋江凭借32家上市企业数量超越江苏江阴,成为国内县级市之最。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各地一家又一家企业从资本海洋中募集到大量资金,顺利完成了设备换代、技术升级和项目投建,迎来发展“第二春”。

    与改制上市相伴而来的,是人才战略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曾构成县域经济主体的一个个家族企业、乡镇企业,相继敞开大门,广纳天下英才。七匹狼、九牧王请来了台湾高管,爱乐“猎”来耐克韩国加工厂原厂长,箭牌公司高管被久久王招揽至旗下,麦肯锡等全球顶级咨询公司成为各地企业的座上宾……八方资源持续流动、集聚、整合,不断打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县域经济跃上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舞台。

    共同富裕 惠及全民

    曾经赤贫的土地,让脱贫致富成为泉州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正因如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泉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各地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圭臬。

    万家灯火,百鸟归巢,城市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摇篮。从一开始,晋江便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如今,在“全市一城”理念的驱动下,九个组团大刀阔斧再铸城市容颜,让宜居成为百姓共享的财富。放眼泉州,环湾规划将鲤城、丰泽、洛江、泉港、石狮、晋江、惠安、南安等一并揽入怀中,伴随着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规划的落地和城市建设战役的隆隆战鼓,日渐拉开框架的现代化海湾型城市令人向往。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个大本营,各乡镇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小城镇建设道路上你追我赶,正在崛起的一个个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大镇,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各地百姓带来致富新机。

    如果说城市为美好生活搭建了舞台,那么快速发展的各项社会事业则为主演绎台上的活色生香。以被列为社会管理创新全国试点为契机,晋江频挥大手笔。在全省率先启动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抚平了30万农民紧蹙的眉头;在全省率先补偿特殊门诊,温暖了千万患者的心房……和晋江一样,手头渐宽的泉州各级政府,无不将民生奉为一号工程。全市受惠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群众已分别增至548万和161万人;4.3万套建设中的保障性住房庇护家的温暖;11个县(市、区)通过省“双高普九”评估;所有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投入使用……

    在积累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深谙“共赢”、“共富”之道的泉州人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正越来越多地“给予”。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晋江率先成立慈善总会;在泉州,2/3的善款来自本土民营企业家。同时,全市各地不断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让共同富裕之光照耀社会各阶层。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富民安”的古老愿景,随着县域经济的万马奔腾,气象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