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抱石走出国画困境:率领画家二万三千里写生

 小儒家 2011-06-29

傅抱石走出国画困境:率领画家二万三千里写生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  发表时间:2010年5月24日21:55  [收藏资讯]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350' height='250' scale='ExactFit'>
·[去伪存真] 高科技鉴别DNA书画防伪保存技术
·[保真销售] 当代名家书画作品超市展销

  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那些日子里,一切都是新的。旧的东西也被人们期望赋予新的意味。这时候,无论是电影、戏剧还是音乐,都在用浓重的笔墨描绘着新生活。


  1949年4月的《人民日报》出现了那场著名的“国画讨论”。4月22日,《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以“国画讨论”为题发表了蔡若虹的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以后》;25日,发表江丰的文章《国画改造第一步》,作为“国画讨论”之二;26日,发表王朝闻的文章《摆脱旧风格的束缚》,作为“国画讨论”之三。这些讨论提出:“深切地感受到国画有急需改革的必要,使国画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地适应于广大人民的要求,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此前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了80余位画家参与的“新国画展览会”。


  当时国画的处境是艰难的,如何顺应时代,成了中国画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关键。


  这时的傅抱石,和大多数中国画家一样,正陷入一种空前的苦恼中。当时的人们出于政治和教化的需要,要求美术要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和新时代的风貌,作为一个注重继承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家,如何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这一切呢?


 


  这是画家走出书斋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始,徐悲鸿在《漫谈山水画》中写道: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度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们闲暇时欣赏,但我们现在,即使是娱乐品,顶好亦能含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现实主义,方在开始,我们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岗峦。同样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赏,又能鼓舞人,不更好过石豀、石涛的山水吗!


 


  这是一个画家走出书斋的年代。


  一股自觉将自己的画笔流放到大自然中去的巨大潮流,正冲刷过整个美术界。


 


  山水画家们决定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寻找出路。用中国古人“外师造化”的方式,走出一条独特的路。


  早在1954年,李可染和张仃、罗铭已经在江南开始了他们的写生旅行。3个月后的北京,在北海公园悦心殿,“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开幕。


 


  沉寂的国画界热切地关注这次展览,人们从苦闷中又看到了希望。李可染们发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新路。


 


  写生,到大自然中去,在实践中解决中国画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一时间蔚然成风。除了李可染等人的江南写生,著名的还有黎雄才、关山月的武汉防汛写生,石鲁的陕北写生,傅抱石、关山月的东北写生,关良的访东德写生等。


  而这一切,都为傅抱石率领江苏画家进行的“二万三千里写生”埋下了伏笔。


  二万三千里写生


 


  1960年初冬的一天,长江客轮“民众号”驶离了重庆朝天门码头,开始了它又一次三峡之行。


 


  这是一次注定被载入美术史册的长征。


 


  从1960年9月15日开始,身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率领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一行13人,在3个月的时间里,途经河南、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东,行程二万三千里,进行了史上路线最长的一次写生。这也是一次开宗立派的长征,从此,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开始在美术界叫响。


  这年11月13日深夜,江苏画院党委书记、画家亚明站在“民众号”客轮的顶层甲板上,望着西陵峡江面上闪烁的航标灯,一动不动地呆了很长时间。这是长江上新出现的事物,在50年前的江面上,它们显得那么新奇,那么引人注目。


 


  这些江面的灯火,指引着船只在夜色中安全地航行。在亚明的眼中,这不仅是现代的科技,而且是长江航运史亘古未有的新一页。他决定画一张表现航标灯的画,他觉得这可能比画很多的三峡风景,更有现实意义。这是一个新奇而大胆的决定,因为国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人表现过这样的光影景色。这幅名为《川江夜色》的画后来在《美术》1961年第3期发表,画家发自内心地讴歌着年轻的国家。航标灯闪烁着,启发了无数的美术青年:只要去创造探索,国画也可以表现火热的时代。


  故地重游的傅抱石一直到长沙以后才开始动笔。和很多画家的写生习惯不同,傅抱石常常是只看不画,或者只是简略地画几根线条的速写以帮助记忆,他把饱览沃看的大好河山,全部印在自己的记忆中。


 


  《西陵峡》是傅抱石这个时期的代表性山水作品之一,也许是在“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创新思想的激发下,傅抱石借鉴历代山水皴法,结合对地质学的研究,创造并丰富了“抱石皴”技法。


 


  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独特的“抱石皴”。这种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成了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抱石皴”法在他所喜用的皮纸上将西陵峡表现得苍劲雄健、水墨淋漓、意境浩瀚。画面构图饱满,峰不见顶反而愈显其高耸挺拔、气势磅礴。冒着浓烟的轮船,这在传统的山水画里是罕见的,在这里不但没有破坏山水画特有的意境,反而调和了顶天立地的山峰带来的咄咄逼人,为这幅巨作增添了悠然的气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