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吉州窑瓷的特征和鉴定要点

 泃阳 2011-06-29
吉州窑
一,吉瓷特征:
1,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2,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3,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4,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
5,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6,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7,    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8,    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9,    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10,    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剪纸贴花、白釉剔花、白地彩绘、黑釉白彩以及木叶纹和玳瑁釉。
11,    宋元时期以黑釉和白釉黑彩最为典范。黑釉胎质疏松,呈白黄和灰白色胎内有砂粒、气孔。制作较粗,圈足处理好像用模扣印后在外壁随意用刀刮削而成。白釉褐彩知足较规范,胎质较精细,直接用褐彩绘画后高温烧成。白釉黑彩为釉下彩,胎质细白,绘画纤细,有薄而光亮。
一,    吉瓷鉴定:
1,    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现代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
2,    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用手触摸胎表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现代仿品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3,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4,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5,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6,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7,    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这些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8,    北宋以前的黑釉瓷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9,    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10,    画风画法。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

吉州窑剪纸贴花瓷真赝鉴定方面,除剪纸水平有别外,古器剪纸纹饰与地釉(黑釉、兔毫、玳瑁斑釉等)系一次烧成。新仿品掌握不好一次烧成技术,多是二次烧成,即先烧成“地釉”,然后贴剪纸(刷一层高铁分釉料,烧成后颜色比地釉深)二次入窑烧成。这样的成品的剪纸纹轮廓外就产生一道黄晕(氧化铁的呈色),而古器因没有在地釉上刷含铁釉药就没有这道黄晕。
跟几幅图,朋友们就知道区别了。

剪纸贴花鸾凤纹盏(赝品)

附件

 jj1剪纸贴花鸾凤纹盏(赝品).jpg (85.11 KB)

2008-8-12 17:09

jj1剪纸贴花鸾凤纹盏(赝品).jpg

(赝品)剪纸朵梅纹

附件

 jj2赝品剪纸朵梅纹.jpg (65.28 KB)

2008-8-12 17:10

jj2赝品剪纸朵梅纹.jpg

(真品)剪纸朵梅纹

附件

 zj1真品剪纸朵梅纹.jpg (11.37 KB)

2008-8-12 17:11

zj1真品剪纸朵梅纹.jpg

(赝品)剪纸鸾凤纹

附件

 jj3赝品剪纸鸾凤纹.jpg (128.43 KB)

2008-8-12 17:12

jj3赝品剪纸鸾凤纹.jpg

(真品)剪纸鸾凤纹

附件

 zj2真品剪纸鸾凤纹.jpg (66.65 KB)

2008-8-12 17:13

zj2真品剪纸鸾凤纹.jpg

(真品)吉州窑剪纸贴花龙纹盏(南宋 日本藏品)
(真品)剪纸贴花鸾凤纹盏(南宋)

附件

 zj4剪纸贴花鸾凤纹盏(南宋).jpg (449.7 KB)

2008-8-12 17:15

zj4剪纸贴花鸾凤纹盏(南宋).jpg

1、吉州剪纸贴花

附件

 DSC04298_调整大小.JPG (104.8 KB)

2008-10-6 22:42

DSC04298_调整大小.JPG

 DSC04299_调整大小.JPG (111.33 KB)

2008-10-6 22:42

DSC04299_调整大小.JPG

 DSC04300_调整大小.JPG (111.51 KB)

2008-10-6 22:42

DSC04300_调整大小.JPG

2、窑变釉下剪纸贴花

附件

 DSC04301_调整大小.JPG (116.21 KB)

2008-10-6 22:43

DSC04301_调整大小.JPG

 DSC04302_调整大小.JPG (135.79 KB)

2008-10-6 22:43

DSC04302_调整大小.JPG

3、窑变釉剪纸贴花

附件

 DSC04303_调整大小.JPG (142.32 KB)

2008-10-6 22:44

DSC04303_调整大小.JPG

 DSC04304_调整大小.JPG (112.94 KB)

2008-10-6 22:44

DSC04304_调整大小.JPG

4、白唇沿(一只碗是蓝变釉,珍稀品)

附件

 DSC04334_调整大小.JPG (92.32 KB)

2008-10-6 22:46

DSC04334_调整大小.JPG

 DSC04335_调整大小.JPG (127.48 KB)

2008-10-6 22:46

DSC04335_调整大小.JPG

 DSC04336_调整大小.JPG (129.17 KB)

2008-10-6 22:46

DSC04336_调整大小.JPG

5、红釉器

附件

 DSC04330_调整大小.JPG (98.54 KB)

2008-10-6 22:47

DSC04330_调整大小.JPG

 DSC04331_调整大小.JPG (99.66 KB)

2008-10-6 22:47

DSC04331_调整大小.JPG

 DSC04332_调整大小.JPG (87.65 KB)

2008-10-6 22:47

DSC04332_调整大小.JPG

 DSC04333_调整大小.JPG (88.97 KB)

2008-10-6 22:47

DSC04333_调整大小.JPG

6、小蝌蚪

附件

 DSC04326_调整大小.JPG (105.83 KB)

2008-10-6 22:50

DSC04326_调整大小.JPG

 DSC04327_调整大小.JPG (94.52 KB)

2008-10-6 22:50

DSC04327_调整大小.JPG

7、内窑变釉外点彩

附件

 DSC04313_调整大小.JPG (119.87 KB)

2008-10-6 22:51

DSC04313_调整大小.JPG

 DSC04314_调整大小.JPG (111.49 KB)

2008-10-6 22:51

DSC04314_调整大小.JPG

8、窑变釉兔毫

附件

 DSC04317_调整大小.JPG (94.14 KB)

2008-10-6 22:52

DSC04317_调整大小.JPG

 DSC04318_调整大小.JPG (89.03 KB)

2008-10-6 22:52

DSC04318_调整大小.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