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型张优点诸多 市场增值潜力最大

 灵荣轩书斋 2011-06-29
小型张优点诸多 市场增值潜力最大
2006年3月24日

    在我国,小型(全)张一度受到热烈追捧,原因何在?小型张比邮票票面大,图案更精美,更为重要的是,小型张的发行量要比邮票小很多。1980年《齐白石》、《荷花》小型张的发行量都是25万枚,分别是邮票发行量的1/8和1/4,早两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工艺美术》、《从小爱科学》等小型张的发行量则更少,只有10万枚,仅是邮票的1/150、1/25和1/20。量小的优势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从而引发小型张投资热,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延续了20年左右时间。

    然而从1981年《红楼梦》小型张起,小型张进入快速扩容期。难怪一些外国集邮者遗憾地表示,他们不再收集中国新发行的小型张了,因为发行量太大,从1980年的25万枚陡增至1981年的82万枚。不过,他们没想到这只是刚刚开始。1985年《熊猫》小型张发行量达到1267万枚,是1980年的50倍,大量发行的恶果一跌破面值第一次显现出来。1993年《竹子》小型张的发行量更上一层楼,达到4330万枚,1997年《香港回归》小型张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5771万枚。面对如此高额的发行量,跌破面值是再正常不过的了。1997年以后,小型张投资热全面退潮。到2003年时,部分小型张的市价只有面值的3成左右。现在800多万发行量的小型张市价仍低于面值,最低的只有面值的5成。可以说,小型张兴也发行量,衰也发行量。

    如果从发行量角度审视1992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发行的邮票、邮品,就会发现量少品种主要有小版张、风光邮资明信片、特种邮资明信片等,其中增值潜力最大的应属小版张。小版张是除了邮局全张外的另一种版式,而小版票实际上就是邮局全张,因此不能与小版张相提并论。与1980年以前的小型张一样,小版张的最大优势也是量少,1980年发行的《中美》小版张发行量只有2.7万张,市价已经到了2000多元。除此之外,小版张发行量在40-265万版之间,但大部分品种在100万版以内,不到50万版的有《崆峒山》、《鼓浪屿》、《吉林陨石雨》等10种,59-60万版的有《春节》、《三峡发电》、《藏羚》等7种,60-80万版的有11种。这个量虽然比不上1980年的小型张,但是却比1981年及以后的要少。小版张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打折幅度大,不断消耗。如《端午节》、《壬午年》、《癸末年》(兑奖)、《辛巳年》、《古桥》等10多种小版张市价低于面值,有的更是接近于打折票,这些品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消耗,这是明信片所不具备的。此外,小版张还具有票面大、题材丰富、设计精良、
防伪性能强等诸多优点。

    小版张的潜力还取决于被忽视时间的长短,沉寂时间越长,潜力则越大。小本票、风光邮资明信片等在10多年里都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结果在1997年邮市大潮中获得10倍以上的增值,虽然邮市大潮难以再现,但是在沉寂多年之后,投资小版张仍能获得回报。即便现在投资,10年内增值的机会还是有的。在投资小版张时,应尽量选择量少、打折幅度深、有高面值票、多版式等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品种。在投资时机的把握上,最好等到常用面值、单版式的小版张都沦为打折票时再入市,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是否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