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干部与身边人相处的艺术

 简单真好2 2011-06-29
  《尚书》中对“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领导干部作为公权力的持有者和支配者,身份特殊,如何与身边人相处,关系到自身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所产生的正、负两种社会效应,因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其人生荣辱和事业成败。

  把身边人当“镜子”,常“洗脸”,勤“修面”

  古人云:“贿随权集。”意思是说大凡世间各种各样的物质贿赂、精神贿赂总是围绕着权力这块功率超强的特殊磁石而聚集的。以领导为中心,在他们的周围,总会形成一个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权力磁场”。借助于领导手中所握权力这个无形的平台,社会上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无不竞相粉墨登场,竭尽所能施展演技,力图诱使这块“磁石”产生“溢出效应”和“边际效应”,以使自己能够沐浴到权力的一缕阳光。领导身边人处于这个“磁场”的边缘,在一定条件下,权力的“传导效应”使他们成为权力与金钱、权力与美色、权力与权力相结合的媒介和载体,在他们自己身上发射出领导的“光”和“热”。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修养、德行、操守和作风,正是通过身边人的所作所为折射出来,这样,身边人也就成为领导投射在公众视野里的影子。因此,领导者只有经常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将身边人当做一面可以反射自己形象的“镜子”,换位思考,反躬自问,防微杜渐,才不会在平路上“翻车”、在河岸边“湿鞋”。

  察身边人的“言与行”。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这样定义领导:“领导就意味着找到一支队伍并走在它的前面。”领导就是旗帜,就是形象,就是方向。领导的言行,会对身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乃至放大这种作风,从而将领导的形象予以延伸,通过自身演绎在客观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政治品位不同,决定着领导者与身边人道德境界的高下。因此,领导干部对身边人一定要常听其言,多观其行,看看他们平时都在说什么、做什么,从他们身上去感知自己留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声望。此外,还要尽可能地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做到“亲君子,远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主人公邹忌,能从“我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有求于我”的自省和自警中准确洞察出身边人的不同心理,这类案例对领导者颇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察身边人的好与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者的好恶对身边人的好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而身边人的好恶,反过来又对领导者的好恶起着一定的助推和催化作用。正邪两气在领导者与身边人之间相互对流、相互感染,久而久之,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领导者好恶的社会价值导向和行为示范作用能够产生“蝴蝶效应”。经验告诉我们,如果领导者贪权、贪财、贪色,而身边人不为权、财、色所动者定是少数;如果领导者情趣健康、追求高雅,始终恪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从政准则,将人民的需要作为第一责任,将人民的情绪视为第一信号,将人民的福祉视为第一追求,清清白白做人,本本分分为官,干干净净干事,那么,身边人慑于领导者的正气、感于领导者的人品,其心灵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胆敢作奸犯科者也必将成为领导者的对立面。“不知其人,观其所友”,这个道理反之亦然。所以说,领导者平时一定要多留心身边人的好与恶,从中察己所“好”的是与非,辨己所“恶”的美与丑,做到警钟长鸣,洁身自好。

  察身边人的“内与外”。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领导者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职责。对身边人在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领导视野内和领导视野外,领导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谨防出现“灯下黑”。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身边人“上班一个样,下班变个样”,不惜编造个人背景,假传领导旨意,以递条子、封官爵、批项目、帮调动等为诱饵,在领导干部与施骗对象间充当“二传手”,到处狐假虎威,招摇撞骗;一些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在领导跟前是人,在领导背后成鬼,善于开发领导手中权力的“附加值”,嫁接其“利益链”;一些领导干部身边人不择手段地借助领导的权力来包装自己,“‘大圈子’里作秀,‘小圈子’里作孽”,贪赃枉法,损公肥私。对此,领导者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注意加强对身边人“内”、“外”行为的监控,及时提醒,经常敲打。领导干部自己更要做到八小时以内与“八小时以外”一样,有人监督与没人监督一样,谨慎用权,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创造出能够经得起历史、人民和法律检验的辉煌政绩。

  把身边人当“花木”,常“修剪”,勤“打药”

  《左传》中子产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政如农工,日夜思之。”这个比喻颇为贴切和准确,对广大领导干部而言当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领导干部要经常以“三看”来净化和优化周边的“生态环境”,使身边人能够始终准确把握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看身边人的“社交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不同的性格、气质、爱好和志向,人们自然而然地组成了自己一定范围内的“社交圈”,使得朋党现象这一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着普遍性和传承性的社会生态始终演绎着“好正道则正人至,好邪道则邪人至”的千古活剧。欧阳修在他的传世名篇《朋党论》中指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近年来,领导干部中间由“小圈子”、“小兄弟”等引发的腐败窝案串案接连不断,凸显出“圈子文化”一贯所具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政治特性。它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对于自己身边人的“社交圈”绝不可视而不见,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要对他们常打“预防针”,提醒他们要独具慧眼,谨慎交友,“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不断及时升级自己识错防错的“杀毒软件”;要对他们多念“紧箍咒”,让他们奉公守法,低调做人,踏实干事,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技术等级”;要让他们勤练“保健操”,通过丰富知识储备、开阔思维视野、强化法纪意识和提升道德素质来达到“祛邪毒”、“强筋壮骨”的目的,不断增强自己拒腐防变的“免疫功能”。

  看身边人的“是非观”。领导干部身边人能否顾大局、识大体、讲原则、守纪律,“五官端正”、忠于职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是判断其是非观正确与否的重要尺度。为此,领导干部要经常告诫身边人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在事关党和国家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等相互间的利益关系,不迷失方向,不混淆界限,不丧失立场;要在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上,不摆谱、不倨傲、不弄权,分清主仆关系,强化宗旨意识,谦虚谨慎,细致入微,以自己满腔热情的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形象增辉添彩;要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坚守做人的底线,摆正义与利、功与罪、情与法之间的关系,不心理失衡,不因小失大,不本末倒置,确定正确的人生参照系,眼睛多往下看,多和寻常百姓比,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乐观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

  看身边人的“求知欲”。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和人生成长之梯。培根在《读书论》中指出:“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我国古代先贤也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得。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被无数志士仁人当成人生的“航标灯”和“加油站”。“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立德,非学无以增智”是人们对学习重要性最基本的认识。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一个好学上进、书香四溢的人,一个把学习当作提升自己人生境界、增强工作本领的人,一个有志于毕生与书为伴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才会有火热的工作激情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才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底气和才气。所以,领导干部对身边人:一要看其是否爱学。假如其闲暇时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就绝非爱学。二要看其是否勤学。假如其一曝十寒,朝三暮四,就绝非勤学。三要看其是否深学。假如其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就绝非深学。四要看其是否知行合一。因为,知识能使好人更好,使坏人更坏。只有把嘴里说的与手里做的等量齐观,才能看清一个人的“庐山真面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