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德坦克大战(1941

 不管 一二 2011-06-29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起突然袭击,从而引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对抗。在这场钢铁的碰撞中,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坦克性能、坦克质量以及指挥艺术,还包括后勤维修、军工生产、资源供给等方方面面因素。经过四年的惨烈鏖战,苏联尽管在资源方面居于劣势,并付出了8万辆以上的坦克的损失,但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关专题: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

1941年:德军在东线突遇“T-34危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投入了390万军队,进攻部队共拥有3600辆坦克。而苏联在西部防线的部队约有320万人,拥有各类坦克约12000辆。[详细]

初期德军坦克总数:5500余辆。当年坦克产量:3083辆。

初期苏军坦克总数:25000余辆。当年坦克产量:6402辆。

苏德主要参战坦克一览(1941年)

II号 轻型坦克

38t 轻型坦克

III-H 中型坦克

IV-E 中型坦克

T-26 轻型坦克

BT-7 轻型坦克

T-28 中型坦克

T-35 重型坦克

T-34/76A 中型坦克

KV-1 重型坦克

KV-2 重型坦克

 

从巴巴罗萨到莫斯科城下

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作战模式,便是举世闻名的“闪电战”战术,该种战术被广泛认为是作战艺术的革命性发展。德军统帅部以为只需要4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对苏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详细]

党卫军“帝国”师战记

德国党卫军第2装甲师——“帝国”师曾参加入侵波兰、法国,以及巴巴罗萨行动、莫斯科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守望莱茵行动、春醒行动-维也纳战役等著名的战役,是二战中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之一。[详细]

图说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在进攻中遭到苏军顽强抵抗。此时,气温已跌到了零下40摄氏度。大部分德军身无御寒之衣。可怕的严寒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却有着充分的冬季作战装备。[详细]

苏德坦克大战漫谈

苏德坦克初战 1.5万辆为何输给4千辆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掀起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坦克战争。“巴巴罗莎”行动开始时,德军投入了4171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5600辆),苏军在西线部署有1568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25700辆)。苏军的数量优势极为明显,但苏军却节节败退。[详细]

二战最好坦克——T-34的不完美之处

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在1941-1942年间,T-34的性能全面压倒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T-34相对优势最为突出的1941-1942年间,T-34坦克战场损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坦克。[详细]

1942年:苏军坦克部队面临最大危机

德国当年坦克产量:3926辆。 苏联当年坦克产量:24643辆。

苏德主要参战坦克一览(1942年)

III-L 中型坦克

IV-F2 中型坦克

IV-G 中型坦克

VI-H“虎” 重型坦克

T-60 轻型坦克

T-70 轻型坦克

T-34/76B 中型坦克

KV-1S 重型坦克


铁木辛哥饮恨哈尔科夫

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击退德军后,为扩大战果,不断向德军发起攻势。但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等一系列反攻战役中,苏军遭到巨大损失,耗尽了苏联的后备力量,使德军在1942年夏季重获战争主动权。[详细]

“虎”式坦克初战列宁格勒

在经历了苏德战争初期苏军重型坦克所带来的震撼以后,德军装甲部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厚装甲、强火力的“虎”式重型坦克。8月29日清晨,“虎”式首次亮相战场,却灰头土脸地匆匆撤离战场。[详细]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坦克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会战宣告打响,德军在初期投入了1200辆坦克和突击炮。德国初期参战的装甲部队包括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隶属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第24装甲军,共拥有10个装甲师。[详细]

苏德坦克大战漫谈

苏德坦克大战 质量数量不决定胜败

战后,历史学者评价苏德坦克战时,经常会强调双方坦克质量和数量的决定作用。实际上与一般人理解的事实相反,德国在战略进攻阶段,不仅没有数量优势,质量优势也大大不及苏联。即使在1942年,德国坦克和突击炮全年产量只有5000余辆,苏联则有2.4万辆。[详细]

T-34坦克并非一种真正廉价的武器

长期以来,苏联T-34坦克一直被当作是二战时期的一种廉价武器,并以此作为T-34的一项重大优点。曾有一份错误的数据声称,德国生产一辆“黑豹”中型坦克需要15万个工时,而苏联生产一辆同级别的T-34只需8000个工时。“造价悬殊”常常被称为是苏德坦克数量差距巨大的根源。[详细]

1943年:德国装甲部队的盛衰转折点

德国当年坦克数量:5315辆。 苏联当年坦克产量:19934辆。

苏德主要参战坦克一览(1943年)

III-N 中型坦克

IV-H 中型坦克

V-D“豹”中型坦克

VI-E“虎”重型坦克

T-34/76C 中型坦克

KV-85 重型坦克

IS-1 重型坦克

SU-85 坦克歼击车

哈尔科夫反击战

取得了斯大林格勒胜利的苏联军队,从高加索到顿河上游,从俄罗斯南部到乌克兰,发起全面反攻,德军南部防线岌岌可危。在曼斯泰因的指挥下,德国装甲部队以劣势兵力发起反击,暂时挽救东线战局。[详细]

库尔斯克大战坦克图集

1943年7月4日爆发的库尔斯克大会战,是苏德双方最具规模的坦克大战,双方共投入8000辆以上的坦克和突击炮。德军拥有坦克性能上的绝对优势,并取得了1:4以上的坦克交换比,但仍遭到败绩。[详细]

苏德主要坦克火炮穿甲性能

1943年间,德军“虎”式的88毫米炮、“豹”式的7长管5毫米炮拥有压倒性火力优势。而同时期的苏军坦克仍以F-34型短管76毫米炮为主,即使在100米内也无法击穿“虎”式炮塔100毫米的正面装甲。[详细]

苏德坦克大战漫谈

决定坦克战能否打赢的三个关键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战开始登上战争舞台。登场伊始,几个关键因素就紧密影响着坦克装甲部队的应用。在残酷的实战中,已经证明缺少这些因素,将很容易导致坦克部队的败亡。反之,坦克成功运用的案例,大多都能遵循这些规律。[详细]

红色铁流中 谁才是“虎”式的克星

但经过实战检验证明,85炮、122炮并非最好的“屠虎”利器。T-34后期型全面换装85毫米炮,能够在500-1000米距离击毁“虎”式侧面装甲的能力,但正面击穿“虎”式仍较为困难(1000米穿甲能力为102毫米),尤其是“虎”式炮塔正面。[详细]

1944年:红色坦克部队的全面反攻

德国当年坦克产量:7908辆。苏联当年坦克产量:16201辆。

苏德主要参战坦克一览(1944年)

IV-J 中型坦克

V-G“豹”中型坦克

VI-B“虎王”重型坦克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T-34-85 中型坦克

IS-2 重型坦克

SU-76 自行火炮

ISU-152 自行火炮

屠虎勇士:奥格莱德村之战

拥有34辆“虎王”坦克的第501重型坦克营,在奥格莱德村遭到痛击,刚刚服役的“虎王”坦克损失惨重。苏军奥斯金中尉的T-34/85,伍德洛夫中尉的IS-2分别击毁了三辆“虎王”,成为“屠虎勇士”。 [详细]

德国十大“虎”式王牌

二战中各交战国均有坦克王牌产生,和空军一样,德国坦克王牌的数量和战绩,也是最高的。在这些德国坦克王牌中,驾乘“虎”式为数最多。其中头号王牌奥托·卡尔尤斯击毁坦克达178辆。[详细]

二战苏德坦克自行火炮产量

二战期间,德国共生产了490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大约3/4是1943年以后生产的。德国产量最多的坦克是IV号,达到8500辆,“虎王”则只有489辆。相比之下,苏联仅T-34就生产了57000辆以上。[详细]

苏德坦克大战漫谈

“虎王”战场表现为何不如“虎”式

与“虎”式坦克的“拉风”表现不同,“虎王”的实战却不尽人意。在东线初次上阵,“虎王”坦克未能重演“虎”式的“救火队”一幕,反而频频成为部队后退过程中的累赘。在诺曼底,唯一的“虎王”重型坦克营全军覆没。在阿登反击战中,党卫军王牌部队的“虎王”坦克群因缺油和机械故障,大批被丢在战场上。[详细]

1945年:纳粹钢铁巨兽的末路

德国当年坦克产量:1004辆。苏联当年坦克产量:14160辆

苏德主要坦克一览(1945年)

V-F“豹”中型坦克

“猎豹” 坦克歼击车

“猎虎” 坦克歼击车

VIII“鼠”超重型坦克

T-44 中型坦克

IS-3 重型坦克

SU-100 坦克歼击车

 

春醒:德军坦克的最后挣扎

轴心国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但有一个人却仍准备最后一搏,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集中了残存的德军精锐装甲部队于1945年3月6日至15日,向东线巴拉顿湖地区展开大规模装甲进攻,代号“春醒”。[详细]

纳粹末日战车:E系列坦克

二战后期,德国为应付盟军强大的坦克攻势,提出了E系列计划,即“通用坦克计划”。这些坦克技术相当先进,其通用化思想也相当富有前瞻性。但随着纳粹灭亡,E系列战车也埋没于历史之中。[详细]

柏林战役中的坦克

作为击败纳粹的最后一战,苏军在柏林战役中投入了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在柏林市区巷战中遭到很大损失,被击毁约2000辆,官兵阵亡8万余人,受伤20余万。但德军也遭到45.8万人死亡的巨大损失。[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