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秘方

 淄水渔夫 2011-06-30

古今秘方



麻黄汤

【药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苔白不渴,脉浮紧等表实证。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方。若在皮者,用麻黄开腠发汗为主,桂枝温经通络,使肌表血液循环旺盛,以助麻黄发汗为辅。麻黄虽为发汗主药,但必须协同桂枝,其发汗作用才会显著。表若壅遏,则里气不舒,所以感冒表实者,若见喘促上气等证,用杏仁宣肺降逆、止咳平喘兼制表实无汗因肌表紧张固密所致,所以用甘草之甘,来缓肌表紧张而利汗出为引和。

【评析】本方的主证,在于无汗,所以只要汗一出,自然痛止喘平,热退身安,各证皆愈。若伤寒表实,无汗而喘者,宜用麻黄汤;无汗并且烦躁者,宜用大青龙汤。

麻黄杏仁汤

【药方】麻黄5克,杏仁12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功效】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伤寒咳嗽。证状为咳嗽,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喘咳,脉浮紧的患者。

【评析】其一、本方是以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口不干渴,脉浮为辩证要点;

其二、方中药物是在麻黄汤基础上,去桂枝加桔梗而成,因此,发汗作用减弱,但增强了止咳平喘作用;

其三、本方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  

神解散

【药方】白僵蚕3克,蝉蜕2克,神曲9克,金银花6克,生地6克,木通、车前子、黄芩、黄连、黄柏、桔梗各3克。

【功效】清热宣透,泻火解毒。

【主治】温病初期。证见憎寒壮热、头痛,体痛四肢无力,遍身疼痛,口苦咽干,胸腹满闷者。

【评析】第一、本方证是以发热恶寒,遍身疼痛,口苦舌红,脉数为辩证要点;第二、应用本方可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也比较确切。

二陈汤

【药方】半夏9克,橘红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为病,咳嗽痰多,胸膈胀满,呕吐恶心,或晕眩心悸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一般痰湿之主方。因脾为生痰之源,故用半夏,以温脾燥湿,和中止哎。肺贮痰之器,故用橘红,用辛散肺气之郁,用苦以降肺气之逆。痰由湿生,故用茯苓健脾渗湿。另外,脾欲缓,故用甘草之甘,以缓中益气。

【评析】

其一、本方主治湿痰。以咳嗽痰多容易咯,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患者忌用。

其二、本方是治痰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风痰,可加南星、竹沥;热痰,可加黄芩、胆星;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皮里膜外痰,可加白芥子等。

其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湿阻气机的患者,均可服用。

总之,此方是一般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证时,可以酌情随证加减,凡由于痰的原因所致多种证候,皆可服用,并可取得良效。    

退热灵

【药方】:银花15克,连翘15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板蓝根15克,蚤休15克。

【主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身热较高者。

【评析】:本方是仿照银翘散,加板蓝根、蚤休、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实为时行感冒,急性热病等热在肺卫阶段的退热良方。

治喘方

【药方】:麻黄9克,细辛3克,干姜4.5克,甘草4.5克,五味子4.5克,半夏9克。

【主治】:支气管哮喘(冷哮)

【评析】:本方是由小青龙汤化裁而成,对冷哮发作期有寒饮的患者适宜。临床应用要注意随症加减:表证明显或有寒热,加桂枝9克,白芍9克;表证不明显而汗多,加白芍9克或再加黄芪9克;对于痰多的患者,加白芥子9克,苏子9克;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白,属阳虚者,加熟附片9-15克(先煎半小时),如用上方仍不能缓解病情,可再加局方黑锡丹6-9克(分2次吞或包煎);有咽痛的患去干姜,加射干9克,桔梗6克;痰黄,口干,喜饮等寒热夹杂的患者,去干姜、半夏,加石膏30克(先煎),黄芩9克;舌红苔少,阴液不足的患者,加生地9克,北沙参9克;顽固而久发不愈的患者,加川椒目9克;鼻塞流涕加苍耳子9克。总之,本方具有温肺、化痰、散寒、平喘、补肾纳气的作用。 

肺气肿方

【药方】:红参9克,麦冬12克,五味子4.5克,炙甘草3克,半夏9克,核桃仁2克,冬虫草9克,厚朴4.5克,炒杏仁6克,炒苏子6克,桂枝6克,生姜2片。

【主治】:肺气肿。证见咳嗽,气喘,紫绀。

【评析】:肺气肿多是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长期不愈导致。此症本虚标实,颇为难治。此方,实质上也就是生脉散、人参胡桃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苏子降气汤等综合而成。生脉散能补肺气的不足,养肺阴枯竭,以收肺气耗散为主;加桂枝行血通阻,兼降逆气;半夏合麦冬,开结气而不燥;厚朴、杏仁降气治胸满;核桃仁冬虫草补肾纳气;生姜、苏子散水降气。配伍恰当,标本兼顾,故有较好的疗效。若唇色紫绀者,去厚朴加莪术9克;有寒热症状者,加苏叶9克,陈皮6克。  

清眩降压汤

【药方】:竹茹10克,茯苓15克,龙胆草10克,川芎6克,天麻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菖蒲10克,龙骨12克,牡蛎15克,黑栀子10克,桑寄生10克,夏枯草10克。

【主治】:血压过高,眩晕迷乱。证见目眩而黑,视物皆转动,呕吐黄绿苦水或痰涎,甚至跌仆,不省人事。

【评析】:本方是作者自拟方,方中以黄芩、黄连、黑栀子、夏枯草、龙胆草等大量苦寒药,降气火逆上;竹茹、茯苓、菖蒲化痰开窍,降痰浊逆上;天麻、龙骨、牡蛎平肝潜阳息风;川芎理血;桑寄生养肝益肾。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夏枯草、黄连、黄芩、栀子、茯苓、川芎、桑寄生均有隆血压作用,天麻既可降血压又有抗惊厥作用。故本方对高血压痰火上扰,阳亢化风,欲成中风闭脱者取效最佳。患者服药入睡后,一定不要惊扰,并且服药期间应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小儿退热方

【药方】:柴胡9克,荆芥9克,黄连6克,黄芩9克,花粉12克,赤芍6克,青蒿15克,大青叶30克,连翘10克,苇根30克,山楂15克,神曲15克,石膏15克。

【主治】:小儿外感发热(包括中、高、超高度发热)。

【评析】:本方熔辛温发表,辛寒清气,苦寒泻火为一炉。因小儿外感发热,一般热势凶猛,传变较速,初起即现高热,烦躁,口苦,口渴思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等证候。若泥于"到气才可清气,"之说,往往药末煎好,病已成燎原之势。辛温、辛寒、苦寒合方,为先着之棋,防其"陷入易易耳"。方中柴胡、荆芥、青蒿辛温发散,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黄芩、黄连苦寒大泻邪火,清热解毒;石膏、花粉、苇根、连翘大清气分邪热,兼护肺胃阴之以作发汗之资,配合辛温之品,使邪热从肺而解。温病重视养阴,并非禁汗,相反"会其热达腠开邪随汗出。"是温病治疗的一个大法。小儿外感邪热亢盛,每致神昏谵语,治当先安未受邪之地。故方中加赤芍以凉血散血,防其内传血分。若热甚,烦躁,谵语者,原方加牛黄清心丸、紫雪丹,古人谓早用紫药,有开门楫盗之弊,临床所见,每获热退神精之效。若夏月乘凉饮冷,感受暑湿而见皮肤蒸热,恶寒无汗者加香薷10克;春季感冒,汗出热不退者加桑叶10克;咽喉肿痛,赤烂者加射干9克,牛蒡子9克,银花12克,梅花12克;若挟积滞,纳差,大便臭秽或便秘者,加槟榔10克;反复发热,苔白腻者加草果9克,槟榔9克,厚朴10克;协热下利者,加葛根10克,草果10克,苏梗9克,去苇根;惊厥抽风者加胆草10克,钩藤15克。

本方为自拟方。临床应用40多年,据1987年对病历较完整的550例统计,总有效率9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